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五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12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背诵课文,默写《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3.初步感知古诗大意。4.通过诗歌题目和借助注释、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而读懂古诗表达的情感。5.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1.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背诵课文,默写《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3.通过诗歌题目和借助注释、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而读懂古诗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1.初步感知古诗大意。2.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陆游,精忠报国。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在临终之际写给儿子的一首古诗《示儿》。2.助读资料:(1)走进作者: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穿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2)写作背景: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竟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陆游的一生,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重点)2.背诵课文,默写《示儿》。(重点)3.初步感知古诗大意。(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5.理解词语。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祭:上边两部分要宽展,左上边里面是两点,右上边横撇要小、捺要长。乃:首笔横稍长、竖折和横折都要短,下边竖折要长、往左拉、笔要重些。四、品读释疑1.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唯独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3.课文整体感知诗的前两句:“元”和“原”都有“原来”、“本来”的意思,可以通用。 “死去元知万事空”也可以写作“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是,诗文用字应尽量避免重复,该诗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中另有一个“原”字,所以第一句还是以用“元”字为好。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诗的后两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本诗四句中的核心,只有这一句才最能反映出诗人渴望尽早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领土的迫切心情。其他句子虽也体现出诗人的这种心情,但算不上是“最能表现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的诗句”。4.阅读方法解密:感受诗歌意象(1)概念:意象,是指包含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形象,它是诗歌表情达意的最小单位。也是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形象化体现。(2)举例:如何体味意象?就是要在自己的想象中呈现出诗给我们描绘的形象画面。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人在前三行全写景,但这些景全是诗人眼中的“景”,即意象,它们给我们许多想象和思考。诗中的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鸦是黄昏时的,而自己骑的马却是瘦的,风是西风等等,这些都表现出一种凄凉的感受。这时,我们不能不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为什么还在流浪,为什么有家不能回?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注重意象感受,不但有助于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而且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悟诗歌蕴含的意蕴。(3)运用:《示儿》想象“悲”(九州不同是什么样子?)表达作者什么情感?《题临安邸》“醉”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5.想象“九州不同”时社会是什么样的?示例:想象到“九州不同”时土地荒芜,老百姓拖儿带女背井离乡,房屋倒塌,路边常常有饿死的人的尸骨;入侵者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随意挥动着鞭子抽向正在做苦力的人身上,可是他们不敢怒也不敢言……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尽早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领土的迫切心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 “家祭无忘告乃翁”。7.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课后第2题)《示儿》我了解到:看出诗是写给谁的。由此联想: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写诗给儿子?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2.课文主旨《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3.课堂小结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现了一个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板书设计: 复备栏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五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题临安邸》作者:林升2.助读资料:(1)走进作者:林升:字云友,平阳(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孝宗朝(1163—1189)。主要作品:《题临安邸》。(2)写作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重点)2.背诵课文,默写《题临安邸》。(重点)3.通过诗歌题目和借助注释、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而读懂古诗表达的情感。(重点)4.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5.理解词语。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熏:上横要长,下边扁框内是左点右撇、不是田字,中竖贯穿上下,四点要宽。杭:木字横短竖要长,亢字横稍长,几字框要窄、撇和弯钩要宽展。四、品读释疑1.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2.诗意: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3.课文整体感知诗的前两句:诗的开头抓住临安城特征,写出当年虚假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诗的后两句: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可谓精妙无比。感受到“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4.临安城有什么特点?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景象?美丽的临安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人们过着安逸享乐的生活,街上一派繁华,小街小贩叫卖声此起彼伏,行人东瞧西逛,街边的茶楼正有一群人喝茶、聊天、听曲,好不热闹!西湖游船上轻歌曼舞日夜不歇。游客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昏昏欲睡,我想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真幸福呀!5.由“醉”字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情感?“醉”字我看到茶楼听曲的人入了迷,眯着眼睛,随着曲子摇着头,在桌子上用手敲着节拍,翘着的二郎腿一晃一晃的……装点的精致的游船上飘出歌舞声、划拳声、嬉闹声,还有随风飘来的淡淡的香粉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6.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课后第2题)《题临安邸》我了解到:是写在什么地方的。由此联想:这个地方是什么样的?诗里写了什么? 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2.课文主旨《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3.课堂小结这首诗就是针对黑暗现实而作的,它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板书设计: 复备栏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五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第三课时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2.助读资料:(1)走进作者: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主要作品:《己亥杂诗》315 首。(2)写作背景:《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岁次己亥,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廷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125首被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2.背诵课文,默写《己亥杂诗》。(重点)3.通过诗歌题目和借助注释、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而读懂古诗表达的情感。(重点)4.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5.理解词语。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亥:上横要长,下边撇折要短小,首撇要长、下撇要短、点要重笔。恃:忄的左边垂点稍大、右边侧点靠上,土字要扁、下横要长。哀:上横要长,口字要扁窄,下边撇和捺上边相连、舒展,竖提在撇上部起笔。拘:左窄右宽,句字首撇位置要高、横折钩要宽大、注意里边是口字、不要写错。四、品读释疑1.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2.诗意: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材。3.课文整体感知诗的前两句: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诗的后两句:“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材,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材都赐给我们吧。4.“九州生气”是怎样的?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国家安定,官员们挺胸抬头,兢兢业业,做事雷厉风行;老百姓居有定所,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庄稼地里年轻人正在忙碌,庄稼长得茁壮 ,家里炊烟袅袅,鸡犬相闻……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 这句诗表达诗人对现实不满,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的情感。“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2.课文主旨《己亥杂诗》中第二百二十首,此诗,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制度,表现作者火一样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和激发。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情感。3.写作方法:借助资料理解古诗(1)古诗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要想准确把握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就要借助作者写诗时的背景资料,会容易很多。(2)举例: 比如《示儿》这首诗的情感把握,就要读一读陆游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才会把握得准确。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竟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陆游的一生,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结合背景资料,就很快明白,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之情。(3)练一练:《题临安邸》表达作者的什么情感?结合这首诗的背景理解。4.课堂小结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结合注释、搜集的资料理解了诗意,感受到诗人深切的爱国之情。5.主题延伸三首古诗都抒发了一个主题——爱国。另外搜集几首爱国诗,分别感受每首诗的意象。可以诗配画,可以将诗改写成小短文,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改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黄昏,天灰蒙蒙的,阴沉沉的。我直挺挺地躺在破床上。冷风在屋外呼啸着,还不时地用它的淫威撕打糊窗的纸,袭击我衰弱无力的身体。我的心瑟缩着,像那盏陪伴我的时明时暗的孤灯。多么荒凉、凄冷啊!由于连年战乱,人们纷纷四散逃命,寻各自的生路去了。我一个孤老头,再也承受不了颠沛流离的痛苦了。“哇哇”空中掠过乌鸦凄惨的叫声,哭一般。难道我们大宋王朝又战败求和了吗?多想再去边疆为国出力呀!哪怕只让我为兵士磨刀枪、鼓士气,甚至烧火做饭,也是尽了一个大宋臣民的责任。叹息声中感觉吹进屋的风中夹着雨的气息。下雨了吗?向外望去,窗前的那棵老树在狂风中摇撼着,枯叶纷纷飘落,在空中打着旋,不知会归向何方。雨,一滴一滴,铜钱那么大,砸在地上。又一阵风。雨,倾泻而下,天地间苍茫茫一片。我的小屋摇摇欲倒了!我们大宋的河山会怎样呢?是不是也像风雨中的树叶?像我的小屋?可是,树叶落了会再长,小屋倒了可以重盖,而国家亡了却不会再兴呀!我挣扎着,却无力。精疲力尽之际,我觉得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骑着战马,跨过冰河,去戍守边疆了! 猛一睁眼,一切依旧,只是风更狂,雨更猛,夜已深,灯已灭了!啊,这只是一个梦!我不禁老泪纵横,喟然长叹…… 六、课堂拓展推荐阅读:《书陆放翁诗卷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七、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复备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