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建中文科联考高二地理试题
(命题:建中地理组 LR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①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的快慢
② 一个地区人口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了当地环境质量的好坏
③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越高,对资源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越低
④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人们对环境的认识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2、我国历史上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 )
A. 使黄河流域成为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
B. 使珠江流域人口第一次超过了黄河流域人口
C.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
D. 主要是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
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
3、a、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 )
A. 现代型和过渡型
B. 原始型和传统型
C. 现代型和传统型
D. 传统型和过渡型
4、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下图为甲、乙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5-7题。
5、目前我国与甲国1890—1920年人口
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家是( )
A. 韩国 B. 古巴
C. 新西兰 D. 埃及
6、乙国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声速下
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自然灾害频繁,铠荒严重 B. 政局动荡,长期战乱
C. 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D. 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
7、由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 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 B. 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 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 D. 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
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
读图完成8-10题
8、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上面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
A. a—d—b—c B. a—c—d—b
C. d—b—c—a D. c—d—b—a
9、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
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B. 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C. 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 D. 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
10、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
市功能区是( )
A. 商业区 B. 行政区 C. 工业区 D. 住宅区
11、以下文化景观中,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
A. 秦始皇兵马俑 B. 青岛市城雕“四月风”C. 北京律师事务所 D. 江南丘陵茶园
12、下列文化景观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是( )
A. 荷兰低地 B. 洞庭湖畔增加的农田
C.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D. 京杭运河
读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中原农耕技术向西南、缅名扩散属于( )
A. 迁移扩散 B. 扩展扩散
C. 等级扩散 D. 刺激扩散
14、中华文化体系向缅甸和日本扩散过程差异的
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地与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 两地与中原地区距离与自然障碍的差异
C. 两地与中原地区民 族构成的差异
D. 两地与中原地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这是唐代诗人王建在游览长江三峡的望夫石时写下的著名诗篇。回答15-17题。
15、对望夫石的观赏应注意( )
A. 置身其中 B. 特定位置观赏 C. 制高点俯视 D. 适当距离仰视
16、诗人在游览景观时,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篇,说明诗人在旅游景观欣赏时( )
A. 领悟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B. 达到了以情观景的境界
C. 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D. 充分了解了自然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
17、三峡景区的科学价值在于其典型的( )
A. 断层地貌 B. 河流峡谷地貌 C. 峡湾地貌 D. 喀斯特地貌
18、下列风景旅游区中,具有较高的地理科学价值的是( )
①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②云南的路南石林 ③甘肃敦煌的莫高石窟 ④法国的罗浮宫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目前,许多地区提出“绿色旅游”口号主要针对( )
A.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B.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C. 环境污染问题 D. 冲击正常秩序
20、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① 环境污染 ②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③ 水土流失严重 ④ 荒漠化加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避部地区动荡不安。地区冲突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世界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此回答21-22题。
21、地区冲突( )① 主要表现为局部性战争 ② 大多有大国插手 ③都由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而引起 ④都有力地冲击了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③④
22、历史上下列哪一地区的冲突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最大( )
A. 巴尔干 B. 中东 C. 海湾 D. 南亚
23、海湾战争和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冲突,根源于( )
A. 意识形态的差异 B. 北约组织的军事干涉
C. 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的激化 D. 两极格局瓦解后的力量失衡
右图反映的是英国某大城市居住空间的演变过程。分析回答24-25题。
24、不是城市居民向郊区迁移的主要原因的是( )
A. 市中心地价昂贵,环境恶化
B. 城市工业区,金融中心向郊区迁移
C. 低收入群体集中于市中心区,种族关系紧张,社会治安差
D.现代交通的发展,节约了时间
25、迁移郊区居民大多属于( )
A. 高收入群体 B. 低收入群体 C. 无产阶级群体 D. 孤寡老人群体
26、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的流动 B.国际竞争
C.自然环境的变迁 D.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27、造成世界经济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方海陆分布不平衡 B. 南北方人口分布不平衡
C.南北方资源分布不均 D. 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28、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
A.跨国公司 B.发达国家
C.世界各国 D.发展中国家
29、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A.领土面积,人口素质,资源绝对数量
B.对外贸易,军事装备,水资源数量
C.对外政策,人均收入,工农业生产水平
D.国土、人口经济和军事力量,政府的政策,科学技术
30、下列不属于综合国力的基本实体的是 ①国土面积 ②军事力量 ③经济力量 ④人口数量和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读某假想区域规划图,图中①-⑧点需规划高新工业区、港口、机场、水厂、城市绿化带、仓库区、游泳场 水处理厂、疗养区。回答31-32题
31、有关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正确的是( )
A. ②疗养区 ④仓库
B. ③高新工业区 ⑦污水处理厂
C. ⑤水厂 ⑥港口
D. ①机场 ⑧城市绿化带
32、有关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城市的基本形态向分散疏松式的方向发展
B. 图中地势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
C. 湖泊面积缩小一定与泥沙淤积无关
D. 为保证该城市的粮食供应,农田都应用作发展水稻种植业
33、下列描述,其序号与所指名胜相符且排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②山奇、水秀、石美、洞异 ③会当凌绝顶,一一览众山小
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A.①庐山 ②泰山 ③桂林 ④黄山 B.①黄山 ②桂林 ③泰山 ④庐山
C.①桂林 ②泰山 ③黄山 ④庐山 D.①泰山 ②庐山 ③黄山 ④桂林
我国台湾制造的福斯T4商用车的广告语:所有品质完全依照德国福斯总厂规定,采用电脑自动检测之生产线,DURR涂装系统……以生产全球品质完全一致的福斯T4产品。据此回答下列33-34题。
34、此广告内容突出反映了现代工业生产的特征是( )
A. 市场分散化 B. 生产分散化 C. 生产标准化 D. 经营规模化
35、该产品广告在台北市投放,后推广至全省,这种广告策略属于( )
A. 迁移扩散 B. 传染扩散 C. 等级扩散 D. 刺激扩散
36、下图所示文化扩散类型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迁移扩散②传染扩散③等级扩散④刺激扩散
B. ①传染扩散②迁移扩散③等级扩散④刺激扩散
C. ①传染扩散②迁移扩散③刺激扩散④等级扩散
D. ①迁多扩散②传染扩散③刺激扩散④等级扩散
37、北京属于特色化城市是因为北京( )
A. 有传统文化和古老的宫殿建筑 B. 钢铁工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
C. 特色农业发展迅速 D. 特色农业发展迅速
38、桂林成为旅游特色城市是因为( )
A. 桂林交通发达,利用旅游业的发展 B. 桂林工业发达,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C. 桂林的田园、方舟、村社,与山水融为一体,构成天人合一的胜境
D. 桂林的农业发展较快,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回答39-40题。
39、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岂有此理图层的叠加,可以( )
A. 为商业网点选址 B. 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 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 估算工农业和平总值
40、对1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 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 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 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 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2007年1月建中文科联考高二地理试题答题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第Ⅱ卷
二、综合题
41、(4分)读某市场略图和该城市各地区在2004年人口变动示意图(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与总人口的比重),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该城市人口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2)在A—I的各城市区中,人口总数基本不变的是 ,判断
依据是 。
(3)A是该城的中心商务区,在右图中能反映A区人口日变化特
点的是 曲线。(填字母)
42、(4分)读我国两区域图,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a、b两城市旅游业均很发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5年b城市接待外国和港澳台游客的数量比a城市多70余万人。
(1)分别说明两城市辖区内,享誉中外的旅游资源主要属于什么类型?
a b
(2)说明b城市旅游资源突出的特性和价值。
43、(8分)当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或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不相适应时就会出现各种人口问题。读下图表回答:
(1)读“中国人口增长及其自然变动”图。1994年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 。
(2) 从“中国人口增长及其自然变动”图中截取1960年至1990年30年间非农业人口变化资料,完成下列表格。
年份(年)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全国人口
6.6
8.3
9.2
9.9
10.5
11.4
非农业人口
1.4
1.3
1.3
1.4
1.7
3
非农业人口比例(%)
21
18
16
17
21
26
(3)人口增长过快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根据下列表中数据,分析我国存在的问题。
A. ;
B. 。
世界
中国
美国
俄罗斯
A.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0.24
0.08
0.76
0.87
B.1998年人均GDP(美元)
5020
775
31520
2300
(4)从中国人口文化程度构成图上可反应什么问题,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问题:
措施:
44、(10分)读下列柱状图,回答:
(1)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从人口增长考虑,
其主要原因是
的增长。结合你所了解的生产生活实际,分析其对上海发展的影响:
有利的方面:
;存在的问题: 。
(2)与全国相比,在人口年龄构成中,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的 更严重;分析该人口问题给上海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
45、(14分)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背景材料:都江堰是我国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公元前256年,由战国时期的秦蜀郡守李冰父子所建。整个都江堰的设计思想贯穿着两个字:疏导。无坝引自流灌溉是工程的最大特色。两千多年来,这项古老的水利工程还在造福巴蜀民众。
2001年11月,这项“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设计最科学、保存最完整、至今发挥作用最好,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生态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瑰宝。
最近,一条令人吃惊的消息被公开:在都江堰工程核心部位——鱼嘴上游1310米处,将修建一座高23米、长1200米的大坝——杨柳湖水库大坝。
大坝的选址遭到了多数环保、规划、历史、文物、遗产专家的反对。专家们的反对意见最主要有两条:
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的要求,按照国际公约,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应按“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严格加以保护。
二、都江堰工程的三大主体部分本来相互依赖、自成体系,无坝自流引水是整个工程的灵魂,在未经充分论证的情况下,仓促修建大坝拦水,都江堰的自流引水功能将被破坏。这是否会使都江堰这一迄今还在发挥功用的古文物由活变死,最后成了只能让后人临江凭吊的遗迹?
(1)都江堰工程位于 省 平原的西北部,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 修建的。
(2)这一水利工程的上游是 ,这项工程既可 又可 。
(3)都江堰工程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在筑堰之前,对农业生产威胁较大的因素是 。
(4)都江堰工程属于 文化景观。
(5)都江堰工程体现的文化景观的特征有( )
A. 空间性 B. 功能性 C. 时代性 D. 指导性
(6)在都江堰工程核心部位——鱼嘴上游1310米处,将修建一座高23米、长1200米的大坝——杨柳湖水库大坝。这对都江堰工程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 )
A. 使都江堰工程失去作用
B. 破坏都江堰工程作为世界遗产的完整性的真实性
C. 增强都江堰工程作为世界遗产的地位
D. 对都江堰工程无任何影响
2007年1月建中文科联考高二地理试题答案
第Ⅰ卷
一、选择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D
B
D
C
A
B
B
D
D
B
B
B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A
C
A
B
A
D
B
A
B
D
B
D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A
B
C
C
B
A
C
A
C
第Ⅱ卷
二、综合题
41、(4分)
(1)环境质量下降。
(2) B 人口自然增长与先移差额基本相当
(3) D
42、(4分)
(1)a 自然景观 b 人文景观
(2) 非凡性 历史文化价值
43、(8分)
(1) 11.21%
(2)
年份(年)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全国人口
7.3
非农业人口
2.2
非农业人口比例(%)
15
(3) A. 人均耕地少,仅占世界人均数的1/3。
B.人均GDP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4) 问题:文化教育水平低,受高等教育人数少
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4、(10分)
(1)(1分)外来人口 (2分)增加劳动力促进城市建设,经济发展
(2分) 对交通住房造成一定压力,对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2)(1分)老龄化 (2分)养老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
(2分)健全养老保障制度,倡导敬老,爱老风气。
45、(14分) (1)四川 成都 李冰父子 (3分) (2)岷江 防洪 灌溉
(3)亚热带季风气候 洪涝 (4)物质 (5)(3分)ABC (6) B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