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课两次鸦片战争
浙江省浙鳌高中 编写人:MAF 日期:2019.10
高一学案16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重要知识点关注
1、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分析鸦片战争的实质。 2、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 3、掌握和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4、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产生的背景和主要成就,认识其历史影响。 工业革命、两次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师夷长技以制夷”
时空坐标(以表格形式展示) 宏观把握教材所学内容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 1842年《南京条约》 1843年《虎门条约》 1844年《黄埔条约》、《望厦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858《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
首先同学们看教材的引言部分,然后看下面的史料,你得到什么信息?
【史料实证】
史料:中国正当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
【教师总结】第一次鸦片战争
英国经常称第一次中英战争或“通商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表面因鸦片而起,通称鸦片战争,实际上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开拓和占领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一个内容 :19世纪中期的世界和中国
首先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第二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鸦片战争前中西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
学生回答后总结:
教材第一、第二自然段实际上揭示了鸦片战争前中西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西方已经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中国还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或封建社会)。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专制统治顽固,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等。
关注思考点:同学们讨论并回答。
(1)社会状况:
(2)处境:
【概念解读】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强国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和地区,反它们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的一种侵略政策。
【史料实证】阅读下面的史料,你得到什么信息?
史料:马戛尔尼一行到达热河行宫,受到隆重款待,然而在觐见乾隆帝礼仪的问题上与清方产生分歧,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清廷称“向闻西洋人用布扎腿”,对其“跪拜不便”表示理解,但仍然劝说“叩见时暂时松解,行礼后再行扎缚”,最终达成折衷意见,改行免冠屈一膝之礼。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过渡:中过将向何处转型?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二个内容:两次鸦片战争
首先完成下面的表格
中国 英国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顽固,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军事 装备落后、军备废弛 坚船利炮
对外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文化 八股取士、思想僵化、科技落后 思想解放、近代科技发展迅猛
综合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掌握世界资本主义霸权
接下来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概况(原因、时间、发起的国家、签定哪些条约、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请同学回答后,教师重点解读下面的内容:
1、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1)领事裁判权亦称“治外法权”,是指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利。在中国近代,西方列强通过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项特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最惠国待遇是以平等互利的原则为基础的,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外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性质: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4)经济结构: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
(5)思想领域: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
(2)客观原因:
(3)主观原因:
易错警示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关注学思之窗
提示:战争的挑起者是英国,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同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样是具有侵略性的殖民掠夺战争。
战争中英国殖民者犯下了滔天罪行:无辜居民惨遭屠杀、住宅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圆明园等中华文明遭到破坏;割地通商传教等要求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所以中国人民的抵抗是维护主权、维护正当利益的反侵略战争。
【教师总结】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为过渡到教材的最后一个环节打下基础)
政治方面: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同时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经济方面: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自然经济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思想文化方面:列强肆意破坏中国文化遗产,传播宗教和西方文化;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教育的近代化。
总之,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客观上也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开眼看世界
首先关注思考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有哪些?分别有什么贡献?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贡献
林则徐 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
魏源 魏源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此书被称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徐继畬 撰成《瀛寰志略》一书。《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 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
【易错警示】
林则徐魏源著书立说的方式传播西方先进技术,未真正付诸实践;他们还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对西方政治制度优越性有朦胧的认识。
【深化理解】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含义:“师夷之长技”指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军事技术;“制夷”是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2)实质: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仿效和肯定。
(3)意义
①
②
③
④
【课堂精练】
1、《南京条约》规定:凡中国人“与英人有来往者…大皇……恩准全然免罪”;“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这反映了
A.中英两国人民地位平等
B中国的内政和司法遭到干涉
C.清政府完全屈服于英国
D.英国积极缓和与中国的关系
2、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曾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武器过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这说明耆英
A.找到了中国战败的制度根源 B.看清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态势
C.看到了战败背后的基本问题 D.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的剧变
3.鸦片战争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英国有明显的优势 B.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未满足列强的预期
4、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皇帝认为“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说明清政府
A外交政策失去了自主权 B放弃了保卫国家主权的立场
C逐步接受近代国际规则 D.灵活利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
5、1843年11月27日,英国驻广州领事要求租用广州石围塘围地,该块地皮本是中国商人潘绍光的物业。地主潘绍光同意出租,但要求英方必须补偿佃户搬迁损失二万两,否则不能强拆。由此可见广州租界
A.侵犯了清朝司法主权和农民利益 B.是中方受制于英国而被迫划割
C遭到当时国人痛恨并且强制收费 D.由清人拥有所有权并收取租金
6、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这说明当时
A.中央集权削弱 B.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
C.地方自主性增强 D.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吏作出来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正是乾隆帝满八十岁的一年…英国乃派马戛尔尼侯为全权特使来华。…英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地答应…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快乐,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据材料指出马戛尔尼特使来华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未能实现的原因。
目的:解决与中中国通商的困难;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原因:(1)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思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外需求不大。
细节决定成败 态度影响高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