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番禺中学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地理学科试题[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番禺中学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地理学科试题[上学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6-11-14 23: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番禺中学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地理学科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
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90分)
一、选择题(共9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2004年1月15日3时21分,美国宇航局向“勇气”号火星车发出了驶下登陆平台的指令,大约90分钟后,“勇气”号发回了已确认登陆火星的信号。该火星车的主要使命是寻找着陆区域是否存在过液态水的证据,这将有助于加深对地球以及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等的认识。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行星 与日平均距离(百万千米)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大气密度(地球为1) 大气主要成分 表面平均温度(℃)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交角
地球 149.6 1.00 1.00 1 N2、O2 22 1年 23时56分 23°26′
火星 227.9 0.11 0.15 0.01 CO2 -23 1.9年 24时37分 23°59′
1.当“勇气”号发回了已确认登陆火星的信号时北京时间是( )
A.16时21分 B.16时51分 C.17时21分 D.17时51分
2.地球与火星都是太阳系中的行星,有关太阳系行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B.水星、金星、火星在体积、质量、组成物质与地球较相似,称为类地行星
C.在地球轨道两侧,分别是金星和火星轨道
D.金星、火星等行星能发出可见光,这几颗行星在夜空显得很明亮
3.在九大行星中,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现象与
地球上的一些现象很相似,主要表现为 ( )
①火星有类似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   ②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
③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④火星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与地球很接近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
4.科学家们发现火星上的沙尘暴比地球表面强烈,其原因包括 ( )
①沙漠更丰富 ②风力更大 ③没有植被 ④气候干旱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有关火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火星上一个昼夜约为23个小时 B.火星的大气成分与地球相同
C.火星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大   D.火星发生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比地球大
读右侧太阳光照图, 阴影表示黑夜, O点为极点,回答6-7题
6.P点呈逆时针方向自转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北半球昼短夜长   B. 南半球昼短夜长
C. EOF是晨线     D. EO是昏线,OF是晨线
7.若按上题所给出的条件, E点的地方时可能是( )
 A.6时   B.12时   C.18时  D.24时
8.区域内部特征具备( )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 )性。  
A. 地带 非地带 B. 差异 整体 C. 相对一致 差异 D. 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9.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技术程序是 ( )
A.信息源——数据库——数据处理——空间分析——表达
B.信息源——空间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库——表达
C.信息源——空间分析——数据库——数据处理——表达
D.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下图是我国某地居住景观的示意图。判断下列10--14题。
10.形成这一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风俗习惯 B.地表形态
C.土壤性质 D.地质构造
11.有这种居住景观的地区地表土层为陆相沉积物,其历史成因
中的外力作用形式与该物质输送方向表现为 (   ) 
A.流水作用、向沿海地区输送
B.流水作用、向东南方向输送
C.风力作用、向西北方向输送
D.风力作用、向东南方向输送
12.有这种居住景观的地区,最须克服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壤盐碱化 B.洪水泛滥     C.地层下陷 D.水土流失
13.这种居住景观的地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用是( )
A.稻米、小麦 B.小麦、小米 C.小米、青稞 D.青稞、玉米
14.以这种居住景观地区优势资源进行跨区域调配为重要内容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是 ( )
A.水土保持工程 B.西气东输工程 C.西电东送工程 D.北水南调工程
下面是黄河干流沿程年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兰州至河口段水量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A.沿途植被覆盖好,河水下渗严重 B.农业引水灌溉
C.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大 D.有支流汇入
16.在含沙量变化图中,正确反映黄河含沙量沿程变化的折线是( )
A.折线① B.折线② C.折线③ D.折线④
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据此完成17~18题。
17.土地荒漠化包括 ( )
①土地沙漠化 ②石质荒漠化 ③水土流失 ④土地污染 ⑤次生盐渍化 ⑥沙尘暴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①②⑤
18.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 ( )
①植被破坏 ②气候变异 ③海面上升  ④酸雨危害
⑤风沙侵蚀   ⑥水土流失  ⑦过度开发 ⑧太阳活动
A.①②⑤⑥⑧ B.①②⑤⑥⑦ C.①④⑤⑥⑦ D.②③⑤⑥⑦
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据此完成19~20题。
19.在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各项中合理的是  ( )
A.旱作农业区——减少用水数量 B.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C.干旱地区——改革耕作和灌溉技术 D.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
20.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做法是 ( )
A.绿洲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B.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C.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封沙育草,保持、恢复、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D.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
21.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是 ( )
A.亚欧大陆北部、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  
B.东南亚、非洲、南美洲
C.东南亚地区、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  
D.太平洋诸岛、西印度群岛、马达加斯加岛
读右图,回答22~23题。
22.B、C两水域面积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沙漠侵吞水面缩小 B.人类的围海造田
C.气候变迁,河水减少 D.地壳的水平运动
23.图中A地农业特色,与我国下列哪一地区相似 ( )
A.东北的商品谷物农业 B.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
C.新疆的绿洲农业 D.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农业
24.黄土高原地区开矿也能造成水土流失是因为( )
A.小煤矿的采煤效率太低,浪费严重 B.为了挖煤人们采用轮荒等耕作制度
C.采矿破坏了地下含水层的正常运行 D.露天煤矿建设中,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植被
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地区之一。读图完成25-26题。
25.图中所示各河流 ( )
A. 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B. 上游流量大于下游
C. 流量季节变化小
D. 下游侵蚀作用强烈,含沙量大
26.2003年,某地理考察团到该地
区考察,不可能见到的景观是 ( )
A. 斑点状荒漠化圈广布
B. 古长城遗迹
C. 西气东输工程设施
D. 草方格沙障
右下图是某跨国企业产品在A、B、C、D四国的产量与消费量比值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27-28题
27.企业生产的产品最可能是 ( )
A.飞机 B.运动鞋
C.计算机 D.精密仪器
28.关于该企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企业在D国设厂的主要原因是该国技术力量雄厚
B.该企业在A国始终保持对该产品的出口
C.该企业给予B、D两国工人相同的工资
D.该企业的产品在C国经历了“进口—出口—进口”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据此完成29~30题。
29.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
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C.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D.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30.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 )
①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 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③逆城市化现象凸现     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31.读“不同地物的反射光谱图”, 地物的这种特征可直接应用于 ( )
A.全球定位系统
B.GPS系统 
C.航空遥感技术
D.航天遥感技术
32.常见斑点状土地荒漠圈的地方是( )
A.塔里木河下游 B.呼伦贝尔草原      
C.锡林郭勒草原 D.科尔沁沙地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33—34题。
33.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A.太阳辐射 B.距海远近
C.季风风向 D.纬度位置
34.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
A.铁矿   B.水能    C.石油    D.森林
35.田纳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组合,不正确的是
A.长期高强度地棉花种植—一水土流失
B.矿山开采冶炼、扩大耕地面积—一植被破坏
C.炼铜企业大量排放含硫废气—一酸雨污染
D.氯氟烃化合物大量使用—一臭氧层空洞
36.关于东北地区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荒地、沼泽面积广大,应大规模开垦为耕地
 B.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产品基地
 C.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和低温冷害
 D.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是当地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37.读我国东北林区某地采伐遗迹示意图,结合林区现状,正确的说法是
A.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方位分别是南、北、东、西
B.图中树种可能是红松或白杨树
C.林区林木砍伐后,减少了植物蒸腾作用,会促进土壤沼泽化
D.大小树木皆伐,不利于林木更新
在2001年中国西部论坛上,国家水利部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据此回答38—39题:
38.若“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在西北地区增加灌溉面积,全面发展耕作业   B.充分发挥西南地区水力资源的优势
C.增加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           D.破坏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39.下列河流中属于南水北调西线输出河段的是( )
A.通天河    B.珠江 C.雅砻江    D.雅鲁藏布江
40.下面两图分别是两条大河河口示意图,因泥沙堆积小岛不断扩展,最终将与河流哪岸相连 ( )
A.甲岸 B.乙岸 C.丙岸 D.丁岸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41. 某学校(110°E)地理兴趣小组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如下图,垂直竖立一根2米长的竿OP,正午时刻测得杆影长度为OP′,通过算出正午太阳高度。假设回归线的度数为23.5°,回答下列各问:(共10分,每空2分)
(1).该小组每天测量影长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__
(2).3月21日,当该小组进行观测时,下列城市中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是:_______
A.英国伦敦 B.匈牙利布达佩斯约(19 E)
C.土尔其伊斯坦布尔(29 E) D.夏威夷檀香山(158 W)
(3).上右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连续一年多的竿影长度变化图,图中反映3月21日竿影长度的点是:
_________;反映9月23日竿影长度的点是:_________。
(4).该学校的纬度大致位于:________。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17分)
材料一:西气东输工程是中国西部大开发 ( http: / / / nz / westkf / index.shtml" \t "_blank )标志性工程,整个工程横贯中国东西部,沿线经过新疆等十个省市。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建成投产,是中国管道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西气东输工程已于2005年1月1日实现全线商业供气。
材料二:西气东输工程路线图。
读材料一、材料二,完成下列各题:
(1)天然气作为矿物能源,比其它矿物能源所具有的优点是 。
A.比较价格高 B.是可再生能源  C.使用方便,燃料效率高   D.清洁
(2)“西气东输”工程采用管道运输方式。这种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是 。
A.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运费低   B.损耗大,但连续性强  
C.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只适合在白天运输   D.运量大
(3)“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______
A.地形类型 B.人口分布 C.城市分布 D.交通线路
(4)“西气东输”管道向北弯曲经过陕北靖边,其主要目的是______
A.解决该地区供能不足的矛盾 B.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
C.该地区天然气产量大,气源多 D.绕过地形复杂区域,便于施工
(5)西气东输的西段与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路径基本吻合,其主要原因是_____
A.弘扬爱国主义热情 B.属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
C.地形比较平坦 D.劳动力资源丰富
(6)“西气东输”管道____次跨越黄河,_____次跨越长江。
(7)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由西向东途经的地区,自然带依次变化,这主要反映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
________地带性。
(8)“西气东输”工程对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主要意义是:有利于把西部地区的_________优势转化
为_________优势;并可以吸引和积累资金,促进西部发展。
(9)“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产生的有利影响是:改变东部以
________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减轻东部地区_______运输(运输方
式)的压力;天然气作为原料,可促进东部地区________工业的发展。
(10)“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还将缓解沿线地区因森林砍伐、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在控制
__________和__________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43.下图为黄河流域沿某纬线的局部地区剖面图,回答:(10分)
(1)A地形区为 ;B地形区的地貌特征
是 ;
(2)黄河流经下游地区时,河水与河流两侧地下水的关
系是 ,原因是________

(3)试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简要说明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
及形成的自然原因和治理措施。
①主要环境问题: ;
②形成自然原因: 、 ;
③主要治理措施: ; ; 等。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23分)
材料一 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分布区,该基地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但近年来,由于进口大豆的冲击,豆价大幅下跌,由原来的2.2元/kg,降到现在的1.6元/kg,降幅近30%。
材料二 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比较表(注:运输费用以到达大连为例)
产地 含油量 运输费用(元) 生产成本(元/kg) 生产方式
国产大豆 17% 0.18 1.60 粗放式
进口大豆 19% 0.16 1.28 集约式
材料三: 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的比较(2002年)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Km2) 0.31 0.21 0.10 0.02 0.07 0.05 0.10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kg/Km2) 4916 5872 5870 7044 6207 6175 4885
(1)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较高的农业区,从自然条件来看,这里有利于机
械化、水利化建设的因素是 。
(2)东北作为我国传统的大豆主产区,其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
A.靠近市场   B.光热充足   C.土地肥沃   D.水源丰富
(3)据统计,我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相当于国内大豆的总产量,进口大豆在我国畅销的主要原
因是 和 。
(4)由于受进口大豆的冲击,我国东北大豆生产呈现萎缩之势。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些措施,使东
北大豆生产走出困境,重振雄风。________
A.改良品种,提高大豆品质    B.加大劳动力的投入,提高单产
C.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D.大量施用无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5)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看,东北地区比长江三角洲地区_____。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过计算,可以得出黑龙江省的人均谷物产量比江苏省的人均谷物产量_______。这种现象也同
时存在于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它省份。请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番禺中学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地理学科试题答题卷
        
41. (10分)
(1)______ (2) _______ (3) _____;_____ (4)________  
42.(17分)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  (4)_____  (5)_____  (6)_____,_____
        (7)_____  (8)_____  _____
        (9)______  ______  ______
       (10)__________  __________
43.(10分)
(1)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 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23分)
(1)    (2)______
(3)_______ _ _____  ______________ (4)_______
(5)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番禺中学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地理学科试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A D D D C C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B C C D D B D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C D B A B D D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D BC BC BD AD BD BD BC AC BD
41.(共10分)
(1) 12:40  (2)B   (3)④  ②  (4)21.5 N
42.(共17分)
(1)CD (2)AD (3)C (4)C (5)C (6)3 1 (7)经度 (8)资源 经济 
(9)煤炭 铁路 化学 (10)水土流失  荒漠化
43.(共10分)
(1)华北平原 沟壑纵横(或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分)
(2)河水补给地下水 下游形成“地上河”,河水水位高于两岸地下水水位。(2分)
(3)①水土流失   ②夏季多暴雨  土质疏松 ③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水平梯田。(6分)
44.(共23分)
(1)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 (2分) 
(2)C (2分) 
(3)价格低(2分)  含油量高(2分)
(4) AC (4分)
(5)低(2分)  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水热条件较差;(2分)农作物生长期短。(2分)
(6)高(2分)  东北地区人少地多(1分),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1分),人均占
有粮食多(1分)。
·

P
O
P′
N
S
2m
0
时间
·②
·③
·④
广东番禺中学高二级______班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__-------------------------------------------------------
题号 41 42 43 44 总分
得分
第 1 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