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23 14:2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第3课 宋明理学【学习目标】(1)分析理学形成的背景;
(2)理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对儒学的发展;
(3)评价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 《中国人史纲》佛教的传入路线道教的传播地区大月氏天竺(身 毒)东汉疏勒喀什莎车于阗和田南鄯善若羌龟兹库车葱岭西域敦煌敦煌西长安汉中蜀郡成都青城山洛阳东洛阳河水河黄长江江水佛祖释迦摩尼像道教太上老君像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 白马寺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官修
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中国
第一古刹”。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三次“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汉武帝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朝时期唐朝时期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一、理学形成的背景 魏晋时期的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易经》“三玄”的研究。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实质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玄学的“无为”重点在讲处世术。汉武帝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朝时期唐朝时期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 “三教合一”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一、理学形成的背景虎溪三笑 《三教平心论》: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汉武帝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朝时期唐朝时期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受佛教、道教的挑战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一、理学形成的背景儒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 “三教合一” 洛阳奉先寺,建于唐初,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
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
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一、理学形成的背景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
儒学本身的缺陷;2、三教合一1、儒学危机:3、复兴儒学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
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
理原则和教条,孔子罕言“性与天道”。孟子、荀子的人性论,在宋明儒学家看来,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随着汉末谶纬迷信的泛滥,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儒学原有的各种社会政治功能(如为政权合法性提供证明、为君臣父子和各种社会关系提供特定的行为规范、为社会各阶级的成员提供普遍的道德准则等)也随之受到损坏。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传之舜,舜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摘编自卞晓萱等《韩愈评传》 陈寅恪认为:儒家传统中没有像佛学那么细密严谨的思辨理论体系。自南朝到韩愈,儒学反佛多从社会效用、现实利害立论,进行外在的批判,真能入室操戈,吸收改造释道哲理,进行内在批判的,则要等到宋明理学了。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二、程朱理学二、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兴起的现实背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氛围宽松,学术活跃。★宋代承袭唐末五代以来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传统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需要重建伦理纲常。★宋代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1、理学的含义、代表人物:含义: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二、程朱理学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先有“理”后有物。
“理”既是自然的普遍原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观。“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二、程朱理学二、程朱理学 又有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准,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朱子语类》 二程兄弟和朱熹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普遍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程颐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针对士大夫阶层男女双方的理想要求。这里“失节”的“节”并非特指贞操,而多指精神气节。? ????在涉及男女婚姻家庭方面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适用范围也包括男性。程颐曾劝士大夫男子不当再娶:? 朱熹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主要是针对读书人和统治阶层提出的精神要求。二、程朱理学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程颐: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 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研究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验者。”
若做一科学发现早于欧洲发现化石三百年,而惜其即物穷理,未若欧洲走上实验科学之路。
——陈荣捷《朱熹》(1)“理”、“天理”是宇宙的本原(2)人伦即天理,“存天理,灭人欲”性质:2、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观点:(3)通过“格物致知”来认识“理”二、程朱理学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哲理化
以道德为核心,强调个人修养特点:观点:忠孝廉节碑元代成为科举考试内容 江西庐山“朱子祠” 元朝“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于是天下学术,凛然一趋于正”。 “鹅湖之会”: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江西鹅湖山鹅湖寺举行。会议的组织者是当时著名的哲学家吕祖谦,应邀出席的有朱熹、陆九渊和陆九龄兄弟等人。这是中国哲学史和教育史上一次著名的辩论会,也是我国学术史上最早的学术论辩之一。 “鹅湖之会“历时三天,是一次“理学”与“心学”的激烈交锋。 支 离太 简
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两个和尚就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和尚说:“那幡在动呢!”另一个却说:“不对,那不是幡动,而是风在动啊!”旁边一名叫慧能的和尚闭目平心静气插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分明是你们二位的心在动!”小故事三、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思想:陆九渊
(1139~1192)
南宋时期江西抚州金溪人,曾在江西象山讲学,
世称象山先生。宇宙观:“心即理也”:“理”就是内在的“心”,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被称为“心学”。认识论:“发明本心”:“理”在“心”中,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 “破山中贼”与“破心中贼”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守仁(1472~1529)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悟道”,曾在阳明洞侧筑室居住,世称阳明先生。良知在哪儿?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2、(明)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传习录》三、陆王心学核心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守仁“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清)戴震四、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宋明理学是对传统儒学的丰富、更新。用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
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重视人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起到积极作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周敦颐,别称濂溪先生
(1017~1073)周敦颐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创始人。
张载,世称横渠先生(1020——1077)开创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来源:
主张:
实质:
地位:
影响:1、相同点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
新儒学。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都属唯心主义;
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都是以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维护社会秩序;都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就;都促进了儒学的思辨化;
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
都在强化礼教、压制人性等方面有消极作用。程朱重视“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陆王更重视个体的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传世著作数量上陆王不如程朱,程朱理学是元明清的统治思想。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是主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前者主张“格物”,后者主张“格心”。2、不同点:宇宙观:
认识论:
影响: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C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A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