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null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有一位世界著名作家,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应征入伍两年;他战后以小职员的身份中从事文学创作;他30岁时成名,43岁时不堪忍受病痛折磨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伟大的一生。法国著名作家左拉这样评价他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而完整的喜剧。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哭可以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他就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新课引入
1、理清小说情节。
2、学习多角度、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学习课文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4、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学习目标
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自幼酷爱文学,大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有作品 300多篇。代表作有:《羊脂球》《一生》和《漂亮朋友》《项链》《骑马》《绳子的故事》等。
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
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认为他是19世纪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左拉:他的作品“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恩格斯:“应该向莫泊桑脱帽致敬。”
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家以及代表作:
法国莫泊桑—《羊脂球》
俄国契诃夫—《变色龙》
美国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美国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作者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是短篇小说集《羊脂球》所收的小说中的一篇。写于1883年,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民日益尖锐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小资产阶级成员不甘心破产,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有着一日能够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文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写作背景
(1)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3)人物塑造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4)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知识链接
栈桥(zhàn) 糟蹋(tà) 拮据(jiéjū) 别墅(shù) 撬开(qiào) 牡蛎(lì)
阔绰(chuò) 煞白(shà) 褴褛(lánlǚ)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张皇:慌张。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莫名其妙:没法说出其中的奥妙。名:说出。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增长。
郑重其事:形容严肃认真地对待某件事情。
检查预习
词语释义
文题中的“我”指作品中的小男孩若瑟夫。“我”是一个线索人物,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表现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出来的。标题表现了“我”和于勒之间的血缘关系。
题 解
小说中的人物有哪些?他们是什么关系?
菲利普夫妇
兄 弟
于勒
若瑟夫(“我”)
父母和子女
叔叔和侄子、侄女
女儿和女婿
船长
整体把握
故事中的人物各做了哪些事?
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于勒: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做生意很得意,老年时破产失意以卖牡蛎为生;
“我”:付给于勒牡蛎钱并送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整体把握
依照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即“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情节,把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盼于勒( )
第二部分:赞于勒( )
第三部分:遇于勒( )
第四部分:躲于勒( )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1-4
5-19
20-47
48-49
整体把握
理清课文线索。
明线: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
暗线:于勒的经历
整体把握
填写表格并分析菲利普夫妇的人物性格。
合作探究
于勒生活的变化 菲利普夫妇的态度 菲利普夫妇的特征
语言 行动
贫
富
贫
坏蛋、流氓、无赖
打发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好心的人
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这个小子、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
骂、躲避
虚伪、卑鄙、自私、贪心、势利、冷酷
小说开头菲利普夫妇如此盼望于勒的归来,结局却是千方百计躲开于勒,原因是什么?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骨肉关系也要以金钱来衡量;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
合作探究
在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的过程中唯一不变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在变,对于勒的态度在变,这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钱,这变来变去中唯一不变的是什么——钱,这就形象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合作探究
作者是怎么塑造菲利普夫妇形象的?
通过精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以及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对比手法,入木三分地揭露了菲利普夫妇金钱至上的丑陋面目。
合作探究
菲利普夫妇的性格有何异同?
菲利普夫妇都是爱慕虚荣、自私冷酷的人。
菲利普太太是个精明、有心计、尖刻泼辣、虚荣心强的小市民妇女,由于贫困,她一面极力节俭度日,勉强支撑门面,一面又经常迁怒于丈夫,说刻薄话发泄怨气。
菲利普的性格没有菲利普太太那样锋芒毕露,比较软弱老实,遇事容易慌张,随机应变不如菲利普太太,但爱慕虚荣的习气,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合作探究
结合文本分析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靠摆摊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合作探究
于勒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对方?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于勒?
(1)于勒并不是那么的无情,他到美洲之后,经济上略有好转就写信回来,表示愿意赔偿哥嫂的损失,表达他对哥嫂的怀念之情。
(2)他破产之后,又给哥嫂写信。这封信虽然简短,但是细心体会,实际上是挺感人的。他隐瞒了自己破产的事实,不想让哥嫂当心他的健康和前途。他还希望赚了钱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哥嫂“一切快乐的过日子”。可见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亲情的渴望。
合作探究
(3)后来,于勒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却没有回到哥嫂身边来,不愿意成为他们生活的负担,这与“我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4)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是那个经济的世界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向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使他失去了亲人的爱和关心。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我们要反思生活中的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因为很多事情淡漠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的爱心。
所以,于勒不该被完全否定。他在文章中更能呼唤人性当中最朴实的真善美。
合作探究
作者是怎样刻画于勒的?
合作探究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描写了于勒的落魄。
直接描写于勒的外貌、动作和语言:“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间接描写:通过船长的话介绍于勒。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表达“我”的什么心理?
心理描写,表达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以及对父母六亲不认的不满。
合作探究
“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又说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正义感,纯真、善良的人。
合作探究
其他人是什么样的形象?
(1)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表现大家对金钱的痴迷。
(2)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在那样的社会里,爱情也是以金钱为基础的。
合作探究
文章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活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景象,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合作探究
主 旨
本文题目为“我的叔叔于勒”,那么于勒是作品的主人公吗?请简要分析。
判断人物是否为主人公,关键是看这个形象的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小说虽然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只是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作品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金钱至上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他们的性格特征,揭示了全文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合作探究
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于勒,为什么用“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标题?
作者用这一标题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同时这个标题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在这个孩子身上,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
合作探究
那么,“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为都是通过“我”的眼睛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
合作探究
这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1)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这就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2)通过一个未被金钱玷污过的小孩的视角,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3)用第一人称来写,给讲故事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自由。作者写人物,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而内心世界的揭发,是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合作探究
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
去哲尔赛岛游玩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欢快的心情;
狼狈地灰溜溜地离开哲尔赛岛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灰暗的心情。
社会环境:“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金钱至上
合作探究
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插叙。
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合作探究
文中写道去美洲之后的于勒给我们寄来了两封信,这两封信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两封信写出了于勒从“全家的恐怖”转化成“全家唯一的希望”的过程和原因。转化的表面原因是于勒的两封来信,但其真正的原因则是由穷变富。家庭经济上陷入困境的菲利普夫妇,把于勒当成了救世主殷切盼望着他回来。“信”所带来的变化,说明金钱是支配一切的力量。围绕着这两封信,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得以充分揭露,所以“信”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它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合作探究
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推动情节的发展,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合作探究
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试举例谈谈。
(1)于勒在南美发了财,过了十多年,富翁于勒竟一下子变成了穷水手。确实出人意料,可又在情理之中,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尔虞我诈的社会,这个被哥哥“打发”走反而“赚了点钱”的于勒,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合作探究
(2)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同在一条船上相遇了。
合作探究
悬念一:“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④
悬念二: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⑤
悬念三: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悬念四: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悬念五:去跟船长打听一下……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找出文中的悬念。
合作探究
“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冠冕堂皇,既要顾全面子,又要节省开支。虚伪。
语言品析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神态、语言描写,表现出菲利普从热切盼望到突然跌入绝望的狼狈相和丧魂失魄的样子,刻画了其性格的虚伪。
语言品析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向我们走来。”
神态、动作描写。“向旁边走”,而不是“直接向我们走来”,说明他要躲开于勒的眼睛。“瞪着眼看”是怕女儿女婿发现这秘密。这些细致的动作描写微妙地表现出父亲“不安”的心理。
语言品析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神态、语言描写。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以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齐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语言品析
“我想就是他。……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了菲利普太太厌恶于勒,怕被拖累。显得自私,冷酷。
语言品析
(2)情节曲折,构思巧妙。
小说围绕着于勒的贫富变化这条暗线来明写菲利普夫妇的前后态度变化。作者巧用悬念设置、插叙、对比等手法,通过“痛恨于勒—夸赞于勒—盼望于勒—巧遇于勒—躲避于勒”的曲折情节,以小见大,通过菲利普一家的际遇,表现了整个资本主义金钱社会中冷酷的人际关系。
写作特色
(1)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
本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仿句:
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幸福;
钱可以买到 ,但买不到 ;
钱可以买到 ,但买不到 。
拓展延伸
书籍 知识
礼物 友情
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着说一说。
拓展延伸
在父亲不经意间转头时,他的眼睛定住了,放出异样的光。原来他看见斜对面的几个打扮入时的男子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一个人,只见这个人衣着光鲜,正笑盈盈地对身边的人兴高采烈地讲着什么。“于勒!”父亲喃喃地说。父亲真想跑过去,攥住这个人的手,说“于勒,我可想死你了”,但他担心过于冒失,认错人会很尴尬。他来到母亲面前,低声说:“真奇
拓展延伸
怪!这位有钱人怎么这么像我的弟弟于勒?”母亲兴奋地跳了起来,尖着嗓子喊:“在哪?”父亲指给她看,她一看,说:“我看是!”于是下意识地理了理头发,兴奋地说:“你怎么不去相认呢?”于是一家人手忙脚乱一番,准备前去认亲……
在本文中,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作者借孩子的眼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亲情不再是冰冷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再依靠金钱维系。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希望。
课堂小结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开端:引出矛盾—盼望于勒 望眼欲穿 唯一希望
发展:插叙旧事—夸赞于勒 计划千种 十年不变
高潮:中心事件—巧遇于勒 贫穷水手 不再说话
结局:故事尾声—躲避于勒 改换乘船 以免再见
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板书设计
1、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
(1)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 )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处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 )
(3)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
(4)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
( )
外貌描写
课堂检测
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
行为描写
2、课文中写吃牡蛎一节的主要作用是( )
A、让菲利普夫妇有登场亮相的机会。
B、让故事的内容更有波澜。
C、让故事情节得以向前发展。
D、让“我”看得清父母虚伪的真面目。
C
课堂检测
3、“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一封信带来的多么遥不可及的指望,居然会成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看中二姐也是看中了于勒的钱,多么诙谐而又夸张的一笔,多么富有戏剧性的一笔。多么可笑!可怜!可鄙!作者运用简单的语句间接地刻画了“这个青年”的市侩嘴脸!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