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八十三中学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地理试题[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安市八十三中学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地理试题[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6-04-12 21: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安市八十三中学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地理试题
第一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政策实施以来,不仅控制有效控制我国人口总数的过快增长,而且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巨大贡献。据此回答1~5题。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受到哪两个因素的影响?
①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②人口的出生率 ③人口的死亡率 ④人口迁移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2.在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过程中,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3.人口素质低,生产活动可能出现违反自然规律的现象,破坏生态环境。如:
A.黄土高原修建水平梯田 B.江汉平原大面积围湖造田
C.东北平原发展塑料大棚 D.宁夏平原引黄河水灌溉
4.为了解决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现实矛盾,逐步走上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的基本国策有:
①土地利用政策 ②森林保护政策 ③计划生育政策 ④环境保护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可控制在13亿
我国环境污染是因为我国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
只要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即使人口快速增长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大力提高我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读某国城市化进程和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两幅图,完成6~8题。
① ② ③ ④
6.该国人口增长达到顶峰的时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类似的是:
A.埃及 B.中国 C.德国 D.新加坡
8.当前,该国城市化进程所处的大致阶段是:
A.Ⅰ B.Ⅰ和Ⅱ C.Ⅱ D.Ⅲ
读经济发展阶段与人口迁移量示意图,
完成9~12题:
9.图中显示了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中,②阶段最有可能的是:
A.原始农业 B.种植业 C.工业化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10.影响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 D.战争
11.在我国历史上,引起人口迁移最直接的原因是:
A.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B.政府采取措施强制移民
C.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 D.海外的就业条件好
12.下列有关我国历史上人口分布演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最早以长江流域为分布中心
B.“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首次超过南方地区
C.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最早是从黄河流域向四周扩散的
D.历史上我国西部人口多于东部
甲图为地价与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乙图表示某房地产开发商在A城市(30°N)建造的两幢商品住宅楼示意图。读图,回答12~17题。
13.甲图中,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甲图表示,城市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
A.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B.各种活动重要性程度
C.各种活动得到政府支持的程度 D.各种活动参与者的社会地位
15.乙图高层住宅楼,适宜建设在甲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6.乙图中北楼一层的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
A.9个月 B.6个月 C.3个月 D.1个月
17.该城市设置必要的“卫生防护林带”的位置是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 ③之内
18.图中①区的内部,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区,其最中心是
A.低层建筑为主 B.无污染的工业为主
C.商务机构的办公室为主 D.零售活动为主
19.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住宅功能区 B.商业区用地
C.工业区用地 D.交通道路用地
20.现代城市中,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的原因是:
①降低生产成本 ②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③市区交通拥堵 ④拓宽城市地域范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1.为充分利用空间,在防护带内可以建设:
A.小学和幼儿园 B.停车场和仓库 C.石化企业 D.体育场
长城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最大的工程建筑,堪称世界第八奇迹。据此完成21~23题。
22.雄伟壮观的长城:
A、不是文化景观 B、只是物质文化景观
C、只是精神文化景观 D、是物质文化景观也是精神文化景观
23.长城由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变为今天的旅游胜地,反映文化景观的功能有:
A、空间性 B、物质性 C、时代性 D、差异性
24.我国下列文化景观界线与长城大致吻合的是:
A、农区与牧区 B、旱地与水田
C、林业与渔业 D、小麦与棉花种植区
文化景观就如同社会文化史的化石,人们可以通过新旧文化景观的对比,分析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变化。据此完成24~25题。
25.下列文化景观作为自然环境指示物的是:
A.佛教寺庙的分布 B.电视台的分布
C.图书馆的分布 D.龙王庙的分布
26.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反映出当时西藏地区人文社会的:
A.美学文化水平 B.语言文化特点
C.佛教宗教信仰 D.社会经济水平
阅读资料,回答27~30题。“女书”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女性文字符号体系。千百年来,女书只流传在湖南省江永县及其近邻一带瑶族妇女中,母传女、老传少,代代流传下来。1983年,江永发现“女书”的消息向全世界公布后,引起轰动。 海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深入江永考察、学习、发掘。
27.“女书”属于
A.文化现象   B.文化系统 C.物质文化 D.文化景观
28.“女书”千百年来的流传属于
A.迁移扩散  B.等级扩散  C.传染扩散  D.文化传承
29.海内外学者到江永学习,将实现“女书”的
A.迁移扩散  B.等级扩散  C.传染扩散  D.文化传承
30.江永是
A. “女书”的文化区 B. “女书”的文化源地
C.瑶族文化源地 D. 瑶族的文化区 
第二卷(综合题,共40分)
二、综合题(共四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31.读“1984年到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表现为 的大量增加。
⑵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 ,其目的主要是 和 。
⑶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是:



32.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10分)
资料:
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这个工程采取“中流作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控制了岷江激流,使水势转为平缓,免除了水灾,还能灌溉300多万亩农田。
⑴都江堰位于__________省__________平原的西北部。
⑵该水利工程属于__________文化景观。
⑶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文化景观的特征有( )
A.空间性 B.功能性 C.时代性 D.指示性
⑷20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能造福于人民,最好地体现了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__________,同时也反映了作为创造文化的人,只有顺应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⑸目前,都江堰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这说明文化景观的 。
33. 读“某城市规划图”,该市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⑴下列工厂合理布局应在图中①②③④哪一个位置,请连线表示。
A.化工厂 ①
B.钢铁厂 ②
C.自来水厂 ③
D.食品厂 ④
⑵若从A处修建铁路到B处,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考虑,应选哪一条比较合理?
线路一:A—C—B线;线路二:A—D—B线; 请简述你这样选择的依据。
34.读“上海金山卫石油化工的布局图”,回答。(10分)
⑴图中各字母,工业区的是 ,居民区的是 ,防护带的 。
⑵工业区与居民区的相对位置考虑了 的影响。
⑶图中由A到B到C污染程度越来越 。
西安市八十三中学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地理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本卷共4小题,共40分。
31.

32.
33.
34.
西安市八十三中学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地理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B
D
D
C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A
A
B
B
B
D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C
A
D
C
A
D
A
B
二、本卷共4小题,共40分。
31. ⑴流动人口。
⑵自发性,务工,经商。
⑶①中国有大量潜在剩余劳动力;②1984年国家的放松户籍管理政策;
③城乡之间的巨大经济差异;
32. ⑴四川省,成都。⑵物质文化景观。 ⑶B。⑷自然发展规律,自然规律。
⑸文化景观的时代性。
33.⑴A-③ , B-④, C-①, D-②(4分)
⑵A—D—B线 (2分)
①A—D—B线不打隧道,减少工程量,施工方便;(2分)
②绕过市区,避免对市区交通的阻隔(影响)。(或减少对市区的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2分)
34. ⑴ABC; E;D ⑵盛行风向;⑶轻(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