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试卷+知识点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试卷+知识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23 14:51:0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题
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个2.5分,共50分)
1..“尽管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它对中国的早期近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这里评价的是( )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
2.一位历史学家说:“晚清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代在1895年以后加快了。"其中“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
C.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事优势,然而结果却以中国失败告终。从根本上看,是因为当时中国( )
A.军备陈旧 B.指挥无方 C制度落后 D.腹背受敌
4.2018年4月,习近平在出席南海海城海上阅兵时强调:“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回顾历史,我国近代新式海军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规模最大的海军是( )
A.南洋舰队 B.北洋舰队 C.福建舰队 D.广东舰队
5.“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列属于追求“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成变法 D.义和团运动
6.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其最大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7.在中国近代史上,某不平等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极大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有人认为,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作是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其中在黄海海面炮声“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是( )
A.成继光抗击俊寇 B.那成功收复台湾
C.林则徐虎门销烟D.邓世昌等官兵英明战斗
9.晚清政府曾收到某地民众的一份公告,公告称:“……百姓无依,唯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图固守以待转机。”该公告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一一香港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一库页岛
C.甲午战争一一台湾 D.郑成功收复台湾一钓鱼岛
10.“倭寇曾使人说我,被吾严词拒绝,遂全面攻击我威海,并唆使我内部土兵对我施压,吾或死或被擒,然吾既为中国人,宁死不降也!”根据内容判断,写下这封遗书的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陈化成 D.丁汝昌
11.和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马关条约》中新的、反映时代特征的内容是( )
A.割地 B.赔款 C.开辟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
12.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统计,1894年的前50多年间,外商在华共创办103家企业,到1913年,外商企业增加到300多家。外商企业骤增的主要原因是( )
A.鸦片战争的爆发 B.《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3.“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美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是( )
A.从器物到制度 B.从制度到思想 C.从制度到文化 D.从技术到器物
14..沙俄外交大臣曾说:“1900年的对华作战,是历史上少有的最够本的战争。”他所说的是指( )
A.第一次鸦片战争B.英法联军侵华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15.北京是元明清三朝古都,是旅游胜地。回首1898年老北京的街头,不可能出现习的是( )
A.有大烟馆在营业 B.有人在高台上演说维新
C.有人在读《国闻报》 D.东交民巷有洋兵把守
16.“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料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深别的主张?( )
A.地主阶级固深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17.《时务报》于1896年创办于上海,其创刊号刊载了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指出:“……某某学得一新义,即某报多一新闻。”此中“新义”是指( )
A.变法维新 B.自强求富 C.民主科学 D.民主共和
18.李鸿章自己曾经这样自嘲:“我只是一个概匠,面对一个破屋只知修却不能改造。“这是李鸿章对哪一事件所发出的感慨?( )
A.镇压太平天国运动B.签订《马关条约》)C.签订《辛丑条约》D.开展洋务运动
在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 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台基厂街被改名为 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崇文门内大街被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哪一事件后( )
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有一位清朝官员曾用这样一番话教训康有为:“你老是变法呀,变法呀,可你知道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从这番话你判断这位官员应是哪一个派的代表?( )
顾固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激进民主派
非选择题(共3小题,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有珠玉的时计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琺琅器,因为太大不能送走,竟被打碎。—————英国《奉晤士报》
材料二: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处。
————瓦德西
请回答
材料一中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2分)什么战争期间?(2分)“军人”指的是谁?( 2分)

“进入皇宫的宫殿”是指进入什么地方进行的抢劫?(2分)这次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危害?(4分)

(3)材料二所说的是什么的事情?(2分)他们是什么时间进入北京城的?(2分)

瓦德西是哪国的将领?(2分)当时任什么职务?(2分)
22、(20分)材料一:
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北洋水师定远舰
(1)材料一中,洋务运动主要涉及哪些领域?(5分)
材料二“今日和议即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纂章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别发,可以勤远略。”——引自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折》
注:“和议”指的是清政府在第二次片战争中与英法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2)据材料二,请你判断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3分)请你写出体现这一目的的句子。(2分)

材料三:“李鸿章…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实非中国所能及”。
材料四:西方国家国土面积均不过千里或数百里,可是每年国家收入“动以数万万计”,主要是收取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ロ等税收。中国如果不早点变法,向西方学习,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没有不失败的。一一译自《李鸿章全集》

(3)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李鸿章的观点有什么变化?(2分)在这一观点的指引下,洋务运动有何发展?(3分)

材料五:轮船招商局成立近十年间,将中国航运权成功收回五分之三,已有“中国之航权,唯责局是赖”的美誉。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少外流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破除了西方人的封锁垄断。

材料五说明洋务运动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
————李大钊《国民之薪胆》

(1)“甲午之役”发生在哪一年?(2分)此役后签订了什么条约?(2分)

(2)材料中的“割地”具体指哪些地方?(2分)这一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危害?(2分)

(3)“甲午之役”期间许多民族英雄以身殉国,请列举三位杰出代表。(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0 ABCBB ACDCD DCABD BADDA
二、非选择题
21.(1)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
(2)进入圆明园抢劫;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4)德国;八国联军统帅
22..(1)创办军事工业、开办民用工业、派遣留学生、培养人オ,筹建海军等等。(8分)
(2)对内镇压起义,对外抵抗侵略,维护清朝统治。(3分)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2分
(3)主张兴办民用工业。(2分)洋务运动由“自强”ロ号下兴办军事工业转为“求富”口号下兴办民用工业。(3分)(4)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5分)
23.(1)1894年;《马关条约》
(2)割辽东半岛战役、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近代化早期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知识点
第4课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政府内忧外患。
2.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约35年)
3.目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摇摇欲坠统治
4.代表人物:奕?(中央),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
政治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5.口号:自强(前期)、求富(后期)
6.主要内容:
⑴创办军事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等;(记忆口诀:福安江南求自强)
⑵开办近代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张之洞)等;(记忆口诀:胡汉开船为求富)
⑶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⑷建立新式海陆军:
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
海军:福建、广东、南洋、北洋。
边疆危机:
西北:新疆
1875年,左宗棠任钦差大臣,后收复新疆。1884年建新疆行省
东南海疆
李鸿章筹建四大舰队,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建台湾行省
7.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8.评价:
⑴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⑵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⑶结果:由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失败的根本原因: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1894—1895年)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时间:1894~1895年
3.爆发:丰岛海战
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4.经过:
⑴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逃跑。
⑵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200名将士殉国。
⑶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牺牲;旅顺大屠杀——两万多中国人。
⑷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结果:清政府战败,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签订时间:1895年,日本马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2.主要内容及危害:





3.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导火线——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表现:
⑴列强在中国掀起夺取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P27时局图)
⑵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和列强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第6课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政治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3.目的: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4.简单经过:
⑴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变法、迁都。),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⑵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和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⑶高潮: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⑷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最终失败。
5.主要内容:

6.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7.变法失败的原因:
⑴客观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薄弱。
⑵主观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8.教训: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7课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19世纪末,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2.背景: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招抚”? “剿灭”? “镇压”
⑴前期:为了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⑵后期:镇压
4.口号:“扶清灭洋”
“灭洋”:鲜明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人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粉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5.义和团的斗争: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6.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7.影响: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但义和团的蒙昧迷信及笼统排外倾向,也留下了深刻教训。
二.抗击八国联军(1900-1901年)
1.直接原因: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维护和扩大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2.爆发: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记忆口诀,谐音记忆:每日发鹅,应得意奥)
3.经过:
①廊坊阻击战中,八国联军惨败,退回天津。
②大沽炮台失陷,慈禧太后对外宣战。
③义和团在北京战斗: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④天津保卫战,与侵略军争夺老龙头火车站,并炮轰紫竹林租界。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
4.结果: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下令绞杀义和团。联军在北京屠杀、劫掠。(外国侵略者第二次侵入北京)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与签订国: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
2.内容:







3.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小结:列强侵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