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新课导入
还记得东晋建立时,北方处于一种怎样的状况吗?
前秦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谁领导了前秦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黄河流域?
苻坚
王猛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及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
2.掌握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影响。
3.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时间
作战双方
兵力对比
结果
影响
成语典故
东晋大败前秦
383年
前秦─东晋
80万VS8万
以少胜多
一、淝水之战
PK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苻坚
谢安
找
一
找
骄傲自大
害怕畏惧
强征各族人民当兵
东晋8万精兵
团结一致
战术失误
用计得当
从容应对
阅读课本93页到94页找出前秦失败的原因
境内充满民族矛盾
东晋
前秦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
,由 建立的 ,统一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公元439年
鲜卑族拓跋部
北魏
北方
平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
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
改革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我就是演员
2.
改革措施
(1)孝文帝改革的第一个措施是什么?结合历史地图册P57,想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结合P96知识拓展,说一说,迁都洛阳有何重要影响?
旁白
孝文帝
大臣
旁白:公元493年,有一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突然召集文武百官议事,要发兵南下,几天以后,他宣布要亲率30万步兵、骑兵南下,除留守都城,平城内外,文臣武将,都要随军出征,朝臣们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不久,孝文帝带领人马,浩浩荡荡离开平城,向南进发了。到了洛阳的时候,正赶上秋雨绵绵,下个不停。大家都以为会在洛阳休息几天,不料宿营了一天,孝文帝又下令继续前进,群臣实在忍不住了,哗啦啦,跪倒了一大片。
孝文帝:怎么回事,朕已下令继续南下,你们不赶快去收拾行装,跪在这里做什么?
大臣:陛下,臣斗胆直言,这次出兵全国上下,没人愿意,只是陛下一个人的主意,现在到了洛阳,陛下不顾经途疲乏,非要继续南下,臣实在是不明白,陛下为什么要这么固执?不听忠言,将后悔不及呀!
孝文帝:胡说,快起来,朕要统一天下!
大臣:陛下,您若一意孤行,臣必死在您的马前!
孝文帝:既然,你们都不愿意我南下伐齐,我一个人怎么打仗?但我诏令已下,全国和南齐的人都知道我要出兵的事,如果就这样偃旗息鼓,天下人会怎么看?后人又会怎么想?岂不笑我大魏无能。也罢,我有一个主意,不南伐,就南迁!把都城迁到洛阳来,你们以为如何?
大臣:什么!迁都?迁到洛阳?这,哎呀,这不行啊,平城是祖宗选的地方,怎么能够随便地离开呀?
孝文帝:你们不愿意迁都,那朕还是要南伐。(甩袖欲走)
大臣:陛下!陛下!这,哎呀,陛下如果不继续南伐,臣等赞成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曾定都于此),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利于举兵南下,实现孝文帝一统天下的愿望。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2.
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
(1)孝文帝改革的第一个措施是什么?结合历史地图册P57,想想他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呢?
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
(2)结合P96知识拓展,说一说,迁都洛阳有何重要影响?
2.
改革措施
说汉
语
穿汉
服
改汉
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联
汉姻
汉化
比一比:阅读课本P95及材料,看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杨炫之,《洛阳迦蓝记》
阅读教材P95及以下材料,思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起到怎样的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
意义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融合和进步。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
你的看法呢?你怎样评价孝文帝?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
七嘴八舌话改革
还记得淝水之战中,前秦面对境内民族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前秦
强征各族人民当兵
民族矛盾激化,前秦衰亡
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
促进民族交融,实力增强
北魏
对比前秦与北魏的不同做法与结果,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应该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北周
魏
蜀
吴
西
晋
东晋
十六国
(前秦)
北魏
三
国
隋
朝
东魏
北齐
宋
梁
齐
陈
唐
朝
西魏
北 朝
南 朝
魏晋南北朝
民族大交融高潮时期
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方式
结合图片和课本95页,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民族交融共同进步 的方式表现。
民族交融方式
民 族 交 融 表 现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民族心理
魏晋墓砖画: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晒谷子)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边境汉人《放牧图》
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穿裤褶服的汉人乐队
ˇ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人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汉 人 胡 食
丰富了汉族生活,胡床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
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方式
民族交融方式
民 族 交 融 表 现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民族心理
相互学习
实行君主专制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意义
民族交融方式
民 族 交 融 表 现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民族心理
相互学习
实行君主专制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1)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结合教材P96和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想一想
(2)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意义
升
华领悟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中华一家人
强大的民族包容力
淝水之战
前秦衰败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族大交融
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北魏统一北方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