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培优练习
阅读李白诗歌,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①作者一说为岑参,“杨叶”一作“杨柳”。
1.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3.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全词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下片侧重于人物动作描写,展现了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活动。
B.词的起句营造了一种惆怅落寞的气氛,这种气氛笼罩全篇,使整首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当中。
C.寒山一带伤心碧一句是静态的描摹,是一种冷色的画面,但静态之中又夹杂着主观的感受,撩人意绪。
D.暝色句为远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寒山拉到楼上人物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E. 宿鸟归飞急这一句写得很巧妙: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照,既反衬出人的落拓无依,也使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
4.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5.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夸张(对偶)、乐景衬哀情等手法,“梨花”似“雪”,“杨叶”似“烟”,运用了比喻;“千树”“万条”是夸张手法。描写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美好的春景,以乐景衬分别时的哀情,也是对朋友前路的美好祝愿。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根据诗句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等手法,然后根据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写出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美好的春景”,以乐景衬哀情。21教育网
2.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豪迈豁达祝愿之情。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21cnjy.com
【解析】本题考查篇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惜别直接点明中心,“马上赠鞭”以示纪念,“新月到应圆” 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都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3.AD
【解析】A.下片侧重于人物动作描写错,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D.远景应为近景。
4.“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翻译: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暮色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21·cn·jy·com
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下片立足于主观的感受上。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空”也是上片所勾画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主观情绪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这一句插得很巧妙。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照。一方面,南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拓无依;另一方面,宿鸟急归无疑地使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www.21-cn-jy.com
5.观点一:游子思归
理由:一、二句写游子眼前所见之景,由景而触动归情;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后,设想家人登楼远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为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2·1·c·n·j·y
观点二:思妇怀人
理由: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观点三:二者兼有
理由:全词以游子思归乡之情和思妇盼归人之情相互映衬,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历来解说此词,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它是眺远怀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后一种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以为既然题于驿楼,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情。其实,古代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有些诗词不一定是即景题咏,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细玩这首词,也不是第一称谓,而是第三称谓。有如电影,从平林、寒山的远镜头,拉到高楼的近景,复以暝色做特写镜头造成气氛,最终突出有人楼上愁的半身镜头。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场景变换。下片的歇拍两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拟出画中人的心境。而且词中的高楼、玉阶,也不是驿舍应有之景。驿舍邮亭,是不大会有高楼的,它的阶除也决不会雕栏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画栋雕梁形容一样。同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苍茫中视野所能及。何况长亭更短亭,不知凡几,当然只能意想于心头,不能呈现于楼头人的眼底。21·世纪*教育网
《蜀道难》基础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21cnjy.com
1.《蜀道难》,属古乐府诗。题目即是古乐府旧题。乐府诗是不同于近体诗的一种 诗。形式灵活,节奏多变化。2·1·c·n·j·y
2.作者李白,字 ,号 ,我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 ”,与李商隐合称“ ”。诗900余首,收在《李太白全集》中。此诗约作于天宝初年,为李白第一次至长安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乎,疑问语气词,吗。
B.开国何茫然 茫然,迷惘的样子。
C.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那。
D.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因为。
4.下列诗句朗读时语气节拍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嵋巅
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C.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D.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5.解释下列加粗词语,最后分析其特点。
(1)青泥何盘盘
(2)莲叶何田田
(3)泰山岩岩
(4)秋天漠漠向昏黑
(5)枫叶荻花秋瑟瑟
(6)水何澹澹
(7)春日迟迟,桑何萋萋
(8)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6.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噫吁 ”,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嘻 。“危乎高哉”是本诗的主旨句。
B.“尔来四万八千岁”,是指蜀自开国以来已四万八千岁了,极赞其历史悠久。
C.“地崩山摧壮士死”,典出“五丁开山”之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言五丁既开道之后,梯栈相连,始与秦通。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D.“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与井分别是秦与蜀分野,扪参历井,言环蜀之境,道路险难,所在皆然,令人胁敛屏气而息,惟有抚膺长叹而已。
二、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www.21-cn-jy.com
7.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凋谢。
B.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离开。
C.砯崖转石万壑雷 转:转动。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嗟:叹惋之辞。
8.对下列句中加粗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见悲鸟号古木 但:只。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于:比。
C.其险也如此 其:加强语气,无义。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乎:助词,无义。
9.下列解释,适合原意的一项是( )
A.“问君西游何时还”,“君”实指唐明皇,非泛然而言,犹杜子美《北征》诗“恐君有遗失”及“君诚中兴主”之义。21·cn·jy·com
B.“畏途巉岩不可攀”,言忠臣义士虽欲从国君于难,道路险阻,不可以猝然攀附也。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申之,言其险之极,一言之不足,再言之也。
D.“连峰去天不盈尺”至段末,尽言蜀道险难之状,疏远之臣若李白者,虽欲从君于难,又胡为而能来也?21教育网
10.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呈现的画面描绘下来。
参考答案
一、1.杂言
2.太白 青莲居士 李杜 大小李(或“二李”)
3.C
4.C
5.(1)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2)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3)积石貌。
(4)漠漠:灰蒙蒙的。
(5)形容秋意,如萧瑟。
(6)水波动荡的样子。
(7)迟迟:和舒的样子。萋萋,指草木繁茂的样子。
(8)旺盛美茂的样子。
特点:皆属单音形容词重叠现象,多描摹事物状貌、情态,属AA式,一般表示程度加深。
6.A
二、7.D 8.C 9.C 10.略
《蜀道难》提高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石栈(zhàn) 边塞(sài) 长吁短叹(xū)
B.猿猱(náo) 扪参(shēn) 喧豗(huī) 嗟来之食(jiē)
C.巉岩(chán)吮吸(yǔn) 砯崖(pīnɡ) 峥嵘岁月(zhēnɡ)
D.凋零(diāo) 湍急(tuān) 崔嵬(wéi) 多难兴邦(nàn)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高
B.开国何茫然 茫然:指时间久远
C.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坐着
D.可以横绝峨眉巅 绝:越过、渡过
3.全是诗中地名的一组是( )
A.蜀——秦塞——蚕丛——太白
B.秦塞——太白——鱼凫——峨眉
C.青泥——剑阁——锦城——蜀道
D.太白——青泥——锦城——剑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使人听此凋朱颜
B.猿猱欲度愁攀援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舞幽壑之潜蛟
5.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奚以知其然也
C.但见悲鸟号古木
D.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6.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7.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
B.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像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诗人情感的气质。21教育网
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21cnjy.com
8.名句填空。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仿照下面的句子,另选两位名人,写一段文字。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他人生价值的宣言,也是他作为一位天才诗人高度自信达观豪放的写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10.把下面的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唐诗难道不正是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梦么?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_________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长途跋涉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历尽坎坷风霜满面仍有少年精神,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www.21-cn-jy.com
①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
②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的
③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④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沉思的,分析性的,要不停想问题的
参考答案
1.C
【解析】“吮”应读shǔn。
2.C
【解析】坐:徒,空。
3.D
【解析】A.秦塞;B.秦塞;C.蜀道。
4.B
【解析】B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A、C、D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为“使……凋谢”;“使……滚动”;“使……舞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B
【解析】B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C、D三项为状语后置句,另C、D两项也是省略句。
6.D
【解析】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
7.D
【解析】这首诗不是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8.(1)猿猱欲度愁攀援
(2)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3)砯崖转石万壑雷
(4)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解析】默写要注意“猱”“度”“攀援”“从”“砯”“壑”
9.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2·1·c·n·j·y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他临终的遗嘱,也是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终生追求的梦想。
【解析】仿句要注意格式上和例句一样,内容上所选诗句应该能够体现诗人品质。
10.④①③②
【解析】①句与④句相对,应跟在④句之后,④句承前接“不是下午茶”;③②两句是对“早晨”的解释,应跟在①后,且③句为比喻说法,宜放在②句之前。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三课。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领会诗句含义,背诵并默写。
2.想象并体会本诗夸张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听录音带,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
【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他身着一袭青衣,长发随着夜风飞扬在明亮的月色下,说不出的洒脱飘逸;
他胸藏万壑凭云吐,饮浊酒一杯,笔墨挥舞间,大唐的盛世繁华尽现眼;
他面对奢靡浮华,只吟的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面露华浓”;
他不愿卑躬屈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
他长袖一挥,愤然离去,哪怕前路困难重重,依然高挂云帆,直济沧海。
他是李白,一朵遗世独立的青莲。
【设计意图】李白,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从作者入手,更能吸引学生兴趣。且充满了文学色彩和语文风格。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21教育网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www.21-cn-jy.com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2·1·c·n·j·y
2.写作背景: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去长安做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21·世纪*教育网
3.蜀道简介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2-1-c-n-j-y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需要知人论世,以便更好理解诗人的作品。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1.大声朗读需要集中精力,使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材料;
2.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没有真正地朗读过文章,就不会有真正的语感;
3.大声朗读文章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
研读赏析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2.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
这是从历史上蜀道的来历、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叹高)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
从蜀道度越之难;道上环境凄清,极写现实山势高险(叹险)
③“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
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写蜀中战祸之烈(叹战祸之烈)
第一层: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
这是从历史上蜀道的来历、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叹高)
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21cnjy.com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来源:21cnj*y.co*m】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出处:21教育名师】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
从蜀道度越之难;道上环境凄清,极写现实山势高险(叹险)
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5.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第三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
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写蜀中战祸之烈(叹战祸之烈)
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21*cnjy*com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版权所有:21教育】
6.“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问君西游何时还?”
7.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8.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21*cnjy*com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9.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21·cn·jy·com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设计意图】 教师先带着问题讲解,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然后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使更好的理解文章。
全文小结
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www-2-1-cnjy-com
【设计意图】在文章最后学生对《蜀道难》的主题有了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教学反思:
《蜀道难,人生之路更难》
《蜀道难》课外拓展文章
一首《蜀道难》,给人的感觉不仅仅入蜀之路的艰难,更多的是人生之路的艰辛,“噫吁戏,危呼高哉!”人生旅途谁没有这样的感叹呢?特别是像李白一样具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远大理想、要求“济苍生”“辅社稷”“安黎元”的人,人生之路更是艰难。在《蜀道难》里,李白用他那高超的艺术手法,丰富奇特的想象,把这样艰难的人生之路表现的淋漓尽致。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首先,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引出古蜀国创业的艰辛,时间之长“四万八千岁”,环境之恶劣“西当太白有鸟道”就是有了“石栈相钩连”,还是面对“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情形,处境之险恶“地崩山催壮士死”,就连黄鹤、猱猿这样会飞能爬的动物都难以越过而“愁攀援”,更何况是人呢?然而,古蜀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五丁开山”那壮美的故事也不断激励着无数的勇士不顾“青泥何盘盘”,而“百步九折萦岩峦”,尽管把人折磨的“仰肋息,坐长叹。”
人生本来就是如此,创业自然是艰辛。古蜀国如此,秦塞亦如此,人类的发展史不也就如此吗?“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多少志士创业的悲壮故事,李白用蒙太奇式的一串串电影镜头: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由慢变快,那山峦起伏、连蜂接天的图画,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带来的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魅力,激人进取的动力。真正的勇士怎能因此而退缩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在感叹的同时,更是一种赞叹,赞叹造物之神工,英雄之神勇,面前的这“难”字已不是简单的“困难”所概而括之的了,更多的是体现了人生的意义,若能克服之则可以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尽”的境界,更能观赏得到“枯松倒挂倚绝壁”的奇境,至于“飞湍瀑流争喧虺,平崖转石万壑雷”的热闹景象就更别提了。这种人生历尽艰辛,览便人间美景的感觉,又怎是普通人能体会得到的呢?难免会有人会不解地问“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21教育网
在封建社会,君王主宰一切的时代,士人的远大理想,人生价值均系于君王一身,因而主动去靠近天子,尽可能地去被天子赏识,是有志之士的一大目标。能接近天子,能得到天子得宠幸,是不胜荣幸“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然而,高处不胜寒,伴君如伴虎,天子那喜怒无常的性格,今天把你捧为掌中尤物,明天又可以把你看作“狼与豺”,时刻要提防着如虎如蛇的君王,稍不注意就会流血牺牲,人头落地。被天子宠幸的感觉不错“锦城云虽乐”,可是整天面临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政治环境又怎不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呢?人生理想一旦真正实现,众星仰月,“剑阁峥嵘而崔巍”又会让你觉得寂寞而孤独,还不如像村民野夫那样过的悠闲自在的生活,因而又渴望回到原来的样子“不如早还家”,然而,身在江湖已容不得你做主了,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21cnjy.com
难呐,人生!穷亦难,达亦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课件20张PPT。蜀道难北师大版 语文高中必修五课文导入 他身着一袭青衣,长发随着夜风飞扬在明亮的月色下,说不出的洒脱飘逸;
他胸藏万壑凭云吐,饮浊酒一杯,笔墨挥舞间,大唐的盛世繁华尽现眼;
他面对奢靡浮华,只吟的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面露华浓”;
他不愿卑躬屈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
他长袖一挥,愤然离去,哪怕前路困难重重,依然高挂云帆,直济沧海。
他是李白,一朵遗世独立的青莲。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背景介绍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蜀道简介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课文研习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2.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2.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
这是从历史上蜀道的来历、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叹高)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
从蜀道度越之难;道上环境凄清,极写现实山势高险(叹险)
③“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
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写蜀中战祸之烈(叹战祸之烈)第一层: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
这是从历史上蜀道的来历、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叹高)
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
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
从蜀道度越之难;道上环境凄清,极写现实山势高险(叹险)
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5.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第三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
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写蜀中战祸之烈(叹战祸之烈)
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6.“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问君西游何时还?”
7.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8.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
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
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9.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
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9.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
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全文小结
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