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二则》培优练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1——3。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编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所以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21教育网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自《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列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21cnjy.com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21·cn·jy·com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是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2·1·c·n·j·y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www-2-1-cnjy-com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2-1-c-n-j-y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承蒙贵校盛邀,给我发言的机会,我一定会精心准备,届时必当拨冗参加贵校的诗歌讲座。
B.王教授的内人赵沅君女士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据说当年在金陵大学是有名的才女。
C.李先生说:“今日有缘相聚,实在不易。您是马齿徒增,我是碌碌半生,怎不让人感慨!”
D.一个朋友的女儿考上大学,祝语曰“欣闻令嫒雁塔题名,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
5.下面是某学校高三年级家长会邀请函的初稿,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合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时光如梭,转眼间您的孩子已进入生死攸关的高三年级。为了指导您给孩子进行更有效的心理疏导,鄙校将于本月26日下午4时在学校报告厅开个家长会,届时我们将邀请到人气极高的心理专家开展一次专题讲座,望您拨冗出席。
××中学高三年级组
2018年7月20日
参考答案
1.A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A项中,张冠李戴,不是庄子把《逍遥游》放在第一篇,原文第一段可找到答案,是编者这样安排的。故选A。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D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是“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中,范围扩大。B项中,偷换概念,文章第二段说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其“逍遥哲学”的基础。C项中,因果倒置。故选D。www.21-cn-jy.com
3.A
【解析】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中,程度言重了,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我们是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的。故选A。【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此类题要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的组织语言进行回答。用语要注意对象,要注意与受话人的关系,是语言实际运用的基本要求之一。说话人与受话人的关系有亲疏之分、有辈别之分、有求人和助人之分等。不同的关系,用语就不尽相同。用语要注意场合,尤其是具有共同特点又有所不同的场合。A.拨冗: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不能用于自己。B.内人: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此处指称别人的妻子,不合适。C.马齿徒增:是称自己白白增长年岁,不能用于别人。D.令嫒:尊称他人或对方的女儿。雁塔题名:在大雁塔内题名,指考中进士。故选D。21·世纪*教育网
5.①“生死攸关”改为“至关重要”;②“指导”改为“帮助”;③“鄙校”改为“本年级组”或“学校”;④“开个”改为“举行一次”;⑤“人气极高”改为“知名”。21*cnjy*com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所谓得体,就是说话符合特定的场合,符合人物的身份。说话得体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自己和对方的身分,掌握说话的分寸,做到恰到好处,还要注意用词的恰当。一般说话有直言和婉言两种,家人、朋友之间可用直言,其它场合和对象尽量用婉言。“生死攸关”指关系到生死,这里夸大其词,改为“至关重要”;“指导”是敬词,用于别人,改为“帮助”;“鄙校”是谦词,对“家长”不合适,改为“学校”或“本年级组”;“开个”太口语化,改为“举行一次”;“人气极高”不合语境,改为“知名”。【来源:21cnj*y.co*m】
《庄子寓言二则》基础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将比予于文木 文木:指可用之木
B.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 中道:中途
C.明日,余且朝 朝:朝见
D.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 困:困难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 匠石觉而诊其梦
B.是不材之木也 此神龟也
C.以为舟则沉 杀龟以卜吉
D.弟子厌观之 献若之龟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B.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C.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
D.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
4.下列对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它大约可以用来造十来艘船。
B.女将恶乎比予哉——你要拿什么东西和我相比呢
C.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我做清江之神到你河伯这里来
D.去善而自善——除去矫饰的善行方能使自己回到自然的善行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www.21-cn-jy.com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絜之百围 絜:丈量
B.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辍:中止
C.奈何哉其相物也 相:看待
D.不可以适河 适:适合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匠石之齐,至于曲辕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以至于此其大也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使予也而有用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几死,乃今得之 而后乃今将图南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匠人去齐国的曲辕看到了一棵被当作神树的栎树,树冠高大,树身粗壮,看的人如同赶集一样多,而木匠师徒对此却不屑一顾。21教育网
B.木匠认为栎树是百无一用的散木,所以才能长得如此粗大。文章以寓言的形式阐述了无用而用的深刻道理,贴切自然,形象生动。2·1·c·n·j·y
C.许多树木正因为对常人有用而中途夭折,不能成材,世间许多事物都是如此。栎树因为无用才活得长久,又因为长寿而被世人尊为神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木匠石关注的是树能不能成为有用之材,栎社树关注的是能不能存活下来,出发点不同,自然对待对方的态度就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2)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
9.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_____;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②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③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④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10.分别以小草、山桃、杨柳作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使句式协调,语序合理。(可增删个别字词)
煦暖的阳光最先把山坡上的小草唤醒,多情的春风最后催促着一向慵懒的山桃灿烂成一片云霞,而蒙蒙细雨则已将河边的杨柳点染成团团碧烟翠雾了。
参考答案
1.D。D项,困:困穷。
2.B。A项,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者表顺承关系;C项,前者介词,译为“把”,后者为连词,译为“来”;D项,前者为代词,后者为助词,译为“的”。
3.D。A项,“寿”,名词作形容词,长寿;B项,“苦”,使动用法,使……受苦;C项,“活”,使动用法,使……活。21cnjy.com
4.C。C项,应译为“我做清江的使者到河伯那里”。
5.D。适:解释为“到”“往”。
6.B。B项,前为语气词,表强调;后为代词,他的。A项,为动词,到。C项,语气词,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D项,为副词,才。21·cn·jy·com
7.A。A项,文中师父不屑一顾,但徒弟看了个够。
8.(1)这是不能取材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有如此寿延。
(2)你将用什么东西跟我相提并论呢?你打算拿可用之木来跟我相比吗?
9.④③①②
10.山坡上的小草最先被煦暖的阳光唤醒,河边的杨柳则被蒙蒙细雨点染成团团碧烟翠雾,而一向慵懒的山桃最后也被多情的春风催促着灿烂成一片云霞了。
《庄子寓言二则》提高练习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曰:“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
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
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
明日,余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君曰:“献若之龟。”
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筴。
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鱼不畏网而畏鹈鹕。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
B.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筴
C.鱼不畏网而畏鹈鹕
D.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者余且得予 得:捕捉到
B.元君觉,使人占之 觉:觉察
C.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 圆:周长
D.去小知而大知明 知:聪明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君夜半梦到神龟,醒来后就让人占卜,目的是为了确认自己的梦是否为真实的。
B.宋元君杀掉白龟来占卜,其实对白龟来说非常荒唐,白龟能托梦于宋元君,但却无法预知被杀掉的命运。
C.人们的才智都有困窘的时候,神灵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即使存在最高超的智慧,也匹敌不了万人的谋算。
D.孔子认为才智需要后天的学习,强调“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的道理。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
(2)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21·cn·jy·com
天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襄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嗔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www.21-cn-jy.com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2·1·c·n·j·y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夜相击于前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甚矣,汝之不惠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太子乃与见王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7.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8.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选择题。
9.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虽然很年轻,作品也不多,但在漫画创作方面大胆创新,很快就在专业领域头角峥嵘,小有名气,受到同行的普遍赞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②领导说:“B组在本次招标活动中,虽然开始时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最终迎头赶上,还是不错的!”面对没想到的不虞之誉,B组成员终于放下了包袱。
③他们俩本来就是方圆殊趣、意气相投,如今又很幸运地分配在同一单位同一科室工作,这更增加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21·世纪*教育网
④这三十年来,珠江三角洲不孚众望,从经济总量上看,广州和深圳即将与香港平起平坐,特别是毗邻香港的深圳发展更是惊人。www-2-1-cnjy-com
⑤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按照历史记载和《国际法》的规定,中国南海主权不容置喙。2-1-c-n-j-y
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台湾文学艺术最好的时期。尉天聪为那个时代留下了一幅幅重要的画像,因此说《回首我们的时代》简直是“一部战后台湾的人文精神史”是持之有故的。21*cnjy*com
A. ①⑤⑥
B. ②③⑤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年龄增长,事务烦冗都会导致记忆力减退,如果你是一个容易健忘的人,那么有想做的事情应该立即去做,或者先记下来,稍后再做。
B.中国文化心理学藏身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若隐若现,犹如雾中之花,迷雾重重中若想拨云见日,就必须拥有一套好的研究方法。 21教育网
C.具有中国铁路“纯正基因”的亚吉铁路,正在成为中非基础建设设施为契机的深化产能合作、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典范。 【来源:21cnj*y.co*m】
D.6月7日,来自成都的人工智能系统“准星数学高考机器人”作为一名特殊的“考生”迎来了首次它的公开模拟高考。 【出处:21教育名师】
参考答案
1.C
【解析】A.被通“披”;B.筴通“策”;D.石通“硕”。
2.B
【解析】B项,“觉”应该是“醒”的意思。
3.A
【解析】A.确认自己的梦是否为真实的在文中无依据。
4.(1)我作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渔夫余且捕捉了我。
(2)神龟能显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鱼网。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有:(1)予、使、得,句意。(2)见……于……、而,句意。
5.A
【解析】谋:图谋。
6.C
【】解析A.前一个“在”,后一个 “到”,介词。B.前一个代词,代“自夜相击”的情况。后一个助同,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D.前一个“跟”,介词。后一个动词,“结交”。21cnjy.com
7.D
【解析】①“庄子当能”是别人的看法。②句说的是庄子不接受贿赂。⑥所说的陈述对象是“大王”。
8.B
【解析】A.原文第三段“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说的是庄子的剑。C.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主旨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版权所有:21教育】
参考译文: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剑士三千多人纷纷挤进门希望成为他的门客,在他面前,日夜搏击,每年死伤的多达一百多人,赵文王仍然喜好这件事不厌倦。像这样三年,国家日益衰弱,各诸侯都图谋他的国家,太子悝很是担心他,招募左右的人说:“哪个人能说服大王制止那些剑士,赏赐他千金。”左右的人说:“庄子应当行。”
太子就派人用千金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庄子和使者一同前往,见到太子说:“听说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士的喜好。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却违备了大王的意图,向下不敢面对太子,那么自身也受刑而死,我还能安心接受金子吗?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向下敢面对太子,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对。我们大王见到的,只有剑士了。”庄子说:“对,我擅长舞剑。”太子说:“现在您如果穿读书人的衣服来见大王,事一定不会成功。”庄子说:“请允许我准备剑士的服装。”准备剑士服装三天,才拜见太子。太子才和他去拜见赵文王。
庄子进殿门不小步快走,看见文王也不下拜。文王说:“你想拿什么教育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所以拿剑来见大王。”王说:“你的剑为什么能进宫殿?”庄子说:“我的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也不留下行迹。”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无敌了。”庄子说:“舞剑的人,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然后击发,反而能占得先机。希望能够试一试。”王说:“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等安排好斗剑的场面再来请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王就让剑士较量七天,死伤的有六十多人,剩下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殿下,就召庄子。王说:“今天试着让那些剑士比剑。”庄子说:“我已经看很久了。”王说:“您抵御的武器,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捧的这把就可以。然而我有三把剑,只等大王用,请先说后试。”21*cnjy*com
王说:“希望听您说三剑。”庄子说:“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说:“天子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的剑,用燕谿石城,齐岱做锋口,包容四方,囊括四季,按五行控制,凭奖惩决断,向上能砍断天上的浮云,向下能穿越大地。这把剑一使用,制服诸侯,天下都臣服了。”文王茫然像失去自我一样,说:“诸侯的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的剑,把了解勇士和清廉的人作为锋口,向上顺应自然规律,向下顺应四时规律,切中百姓利益来使四乡百姓安定。这剑一用,四境之内,没有不诚心服从听从您的命令的”。王说:“平民的剑怎么样?”庄子说:“平民的剑,像蓬乱着头发突出鬓角垂下的帽子,互相怒目而视却都说不出话,在前面互相搏击,向上斩颈项,向下杀肺肝,和斗鸡没什么区别,一早晨命就没了,没有办法用在国事上。现在大王有天子之位却喜好平民的剑,我私下认为大王看不起自己。”
王就牵他走上宫殿,宰割的人送上食物,王围绕他看三次。庄子说:“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剑的事情已经陈述完了。”于是文王三个月不离开宫殿,剑士都穿剑服死在他们的住处。
9.C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①头角峥嵘:原比喻突出地显露才能本领。后形容气概不凡才华出众,尤指青少年。使用正确。②不虞之誉:指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和“没有料想到”重复。③方圆殊趣:方形和圆形不同,其意趣就大不相同;比喻不同的人或事物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句中“意气相投、深厚友谊”自相矛盾。④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自相矛盾。⑤不容置喙: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使用正确。⑥持之有故 :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使用正确。故选C。
1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A项,成分赘余,“容易”和“健”重复;C项,成分残缺,“成为”后面加“以”,以……为契机;D项,语序不当,“首次它的公开模拟高考”应改为“它的首次公开模拟高考”。故选B。
《庄子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庄子寓言二则》是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五课。这是庄子的二则寓言故事。(一)《匠石之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课栎社树已经完成了自性化的过程。承认和接受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个体的完整存在,而且甘愿当一棵普通的树,不羡慕为果树之的丰收的繁华,不羡慕为舟船之树之荣耀,只之树为普通的牛羊遮荫。也正因为如此,这课栎社树才成为了参天大树。21cnjy.com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找出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直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掌握两则寓言的故事情节。
2.认识庄子不要让生命沦为工具的思想及对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张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讲解为主,师生研读探讨为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个别句子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并结合分析结果直译句子。 ?
【教学难点】
结合寓言故事和生活实际分析庄子的“尊生”思想。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当我们大都在黑暗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俩刻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21·cn·jy·com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脆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2·1·c·n·j·y
【设计意图】从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导入课文,一是语言优美,二是对庄子的影响力很客观的评价。www.21-cn-jy.com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21·世纪*教育网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2-1-c-n-j-y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需要知人论世,以便更好理解诗人的作品。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1.大声朗读需要集中精力,使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材料;
2.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没有真正地朗读过文章,就不会有真正的语感;
3.大声朗读文言文,对于理解文意,翻译都有很大的帮助。
研读赏析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栎树( lì)絜( xié)棺椁( guǒ )液樠( mán )柱蠹(dù )见梦( xiàn)果蓏(luǒ )掊击(pǒu )21教育网
(一)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若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21*cnjy*com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
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来源:21cnj*y.co*m】
重要实词虚词句式。
(1)匠石之齐——之,动词,到,往。翻译:匠石到齐国去。
(2)其大蔽数千牛——大,形容词作名词。翻译:这棵树大的树冠可以遮蔽数千头牛。
(3)其高临山——高,形容词作名词。翻译:这棵树的高度可以俯瞰大山。
(4)匠伯不顾,遂行不辍——不顾,不回头看。辍,停止。翻译:匠人连看也不看,只是不停地向前走。
(5)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定语后置。翻译:从来没见过像这样壮美的木材。
(6)以为柱则蠹——蠹,名词作动词。被动句。翻译:用它做成屋柱定会被虫蛀蚀。
(7)是不材之木也——材,名词作动词。翻译:这是不能成材的树木。
(8)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翻译:你将拿什么和我相比呢?你将拿有用的树木和我相比吗?
(9)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剥,辱,折,泄皆为被动用法。翻译:果实成熟后就会被击打,被击打后就会被摧残;大的枝干被折断,小的枝干被拽下来。【出处:21教育名师】
(10)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宾语前置。苦,终,使动用法。于,被。翻译:这些都是因为自己的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受苦的例子,所以常常不能终其天年而中途夭折,是自己使自己被世俗打击。
(11)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物,名词作动词。翻译;况且你和我都是物,为什么把对方看成是物呢?【版权所有:21教育】
(12)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恶,哪里。你这个快要死的无用之人,又哪里理解无用之木呢!
1.本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人物——匠石 栎树
事件——匠石认为长寿的栎树是无用的,栎树托梦向匠石证明自己是有用的。
结果——无用乃为大用
2.曲辕有一棵怎样的栎树?
外形——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影响——被人当做土神祭祀;观者如市。
3.匠石作为一个爱木之人,对这棵人人仰慕的奇树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匠石不肯视,行不辍。
原因—虽若是之寿,但为不材之木,无所用也。
4.栎树托梦给匠石,告诉匠石它之所以长到今天这样一棵奇树的原因,这原因是什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讲出来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因无所用于世,乃不使生命受苦,能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不自掊击于世俗者也。
方式——与有用之瓜果作对比
5.“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包含了几层关于如何看待生命之物的意思?
第一层——有用和无用之物皆为物
第二层——不能以暂时的有用和无用来判断物的好坏善恶,应平等看物
6.如何理解“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寻求没有什么用处的办法已经很久很久了,几乎被砍死,这才保全性命,无用也就成就了我最大的用处。假如我果真是有用,还能够获得延年益寿这一最大的用处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庄子认为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这无疑体现了辩证法。另外,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用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的价值。当我们以世俗的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
7. 为什么木匠石和栎社树的认识会截然相反?请谈谈你的看法。
庄子借此告诉世人,有道的人跟一般的人不同,他们把生命看得很重,即便你拿世人看得最重的来,他们也不会为此伤害生命。主张自己劳动、自给自足、逍遥自在地生活,尊重生命,不为世俗所累。21*cnjy*com
8.栎社树这则寓言的目的是不是要议论木匠或树木的问题?
这个寓言并不是讨论这些问题,而是传达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匠石和栎树是两种价值取向的代表。匠石认为栎树是无所可用的“散木”,他的价值取舍的标准是树木能否满足做船、做棺材、做器具、做门户、做柱子等一切世俗功利的要求。从他的立场上说,树木的价值就体现为充当某种工具或手段。
他拒绝跟不符合这种价值取向的对象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所以,面对高大无比、观者如市的栎树,他“不肯视”“行不辍”,并斥责了对栎树叹为观止的弟子。栎树却把“无所可用”当成“大用”,不懈追求。在这里庄子提出的不要让生命沦为工具的思想,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沉痛感悟,也大大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出了对人的大关怀。
(二)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曰:“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
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
君曰:“渔者有余且乎?”
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
明口,余且朝。君曰:“渔何得?”
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君曰:“献若之龟。”
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
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鱼不畏网而畏鹈鹕。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www-2-1-cnjy-com
1. 如何理解神龟托梦宋元君后被杀的命运?
宋元君所得之龟,果然神龟,知道自己托梦,而且用其甲占无往而不利。可是即便如此神龟,依然无法预测自己会被渔人所获,更没有想到它会被救己者所杀。如果知道这一切,它还会托梦给宋元君吗?神龟的命运其实是说外在事物不可能有客观确定的标准。现实与理想始终有差距: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是不确定的,人的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是非难定,对错难分;三是每个人对自己命运的判断也是各不相同,期望也不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 读了第二则有关“宋元君夜半而梦”的寓言,你有何感悟?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神龟如此灵验,因何被杀?无论人和物都有自身不能战胜的局限。再聪明的人,也难逃众矢之的。我们都是有盲点和死穴的,像蛇有七寸一般。俗语说的,自己的刀削不到自己的把。你不能占尽所有的完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众人拾柴火焰高,但百密有一疏,但个体甚至群体的智慧总是有限的。好汉难敌四手。成为众矢之的,机关总有算尽的时候。俗话说,浑身是铁,能碾几根钉呢?不耍小聪明,才是大智慧。除去矫饰的善行,才能让自己真正回到自然的善性。我们需要自然的相处,像婴儿学说话一般,摒弃心机,只要纯净。
【设计意图】 教师先通两则寓言故事讲解,让学生理解,能够翻译。然后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使更好的理解文章。
全文小结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的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庄子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