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略论语言形式美 课件+教案+练习+拓展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13.略论语言形式美 课件+教案+练习+拓展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4 10:46:13

文档简介

《略论语言形式美》培优练习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享经济是一种新兴业态,指人们将海量、分散、闲置的社会资源通过一定平台集聚起来并反复使用,以更好地实现供需匹配,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对分享经济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进入新世纪之后,分享经济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但主要是纯粹的无偿分享、信息分享。2010年前后,随着一系列实物分享平台的出现,分享开始建立在有偿的基础之上,且物品使用权会发生暂时转移。这一变化,使分享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伴随“互联网+”战略的大力实施,一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型分享经济平台脱颖而出。目前,分享经济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消费的新主角。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4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分享经济通过细分市场对传统产业的闲置资源进行优化利用,推出了出行分享、住宿分享、二手交易、众包物流、服务众包等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商家、商家与商家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也增添了社会生活的人文情怀目前。21教育网
分享经济方兴未艾,将在行业细分中不断演进,并带动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分享经济的发展正呈现新的趋势。一是形成新生态。例如,有的电商通过构建“商品网上批发平台十会员大数据十商品消费十实体经济十产业链金融”的生态圈模式,形成新零售电商体系,促进商品交易、流通和消费。二是拓展新就业空间。在分享经济浪潮下,各行各业出现了大量的新型就业岗位,未来身兼数职以及从事自由职业的就业者会越来越多。三是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目前,传统的实体经济企业也在围绕自身优势推出分享经济应用,推出一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出行类、医疗类手机软件。四是催生新盈利模式。除了传统的交易抽成和广告盈利模式,部分平台已经在探索新的盈利空间。比如,经营出行分享的电商通过打车服务平台开展新车销售等业务。21cnjy.com
作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涌现的新兴业态,分享经济正加快驱动资产权属、组织形态、就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革新。推动分享经济发展,将有效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们生活,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21·cn·jy·com
(摘编自郭军、陈聪《分享经济发展方兴未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分享经济让社会闲置资源集聚起来并实现新的供需匹配,以有偿方式产生新的商业价值。
B.创新型分享经济平台与移动互联网同步产生,分享经济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消费的新主角。
C.移动互联网通过细分市场对传统产业闲置资源进行优化利用,推出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
D.分享经济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推动分享经济发展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阶段,概述了分享经济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列举大量事实,阐释了分享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C.文章详细介绍分享经济的发展趋势,从中可见作者对分享经济发展的乐观态度。
D.文章先介绍分享经济的概念,然后将分享经济的利弊加以对比,最后得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缺少海量、分散、闲置且可反复使用的社会资源,分享经济就难以获得迅速发展。
B.分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身运行方式,对闲置资源持续进行优化利用。
C.通过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分享经济可以重构社会关系,进而增添社会生活的人文情怀。
D.作为涌现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新兴业态,分享经济正加快驱动多方面的革新。
二.语言表达题。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屠呦呦的获奖提醒我们,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 ① ,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做出中国人独特的贡献,为医改这个世界级难题提供中国式解决办法。当然, ② 。正如屠呦呦所言:“中医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中医药是世界医学中无与伦比的宝藏,目前只看到了冰山一角。 ③ ,必须充分借鉴和利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成果。如果死守着老祖宗的宝贝,故步自封,中药只能是“一筺草”,无法变成“一块宝”。中医药界需要打开封闭的围墙,敞开胸怀接纳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让古老的中医药再立新功。www.21-cn-jy.com
5.面这则邀请函有三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邀请函
贵校第五届艺术节将于3月24日~30日举行。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及各位家长、校友发出鼎力邀请。届时,您会欣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聆听到琴的悠扬,歌的高亢。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激荡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梦想的蓝天。2·1·c·n·j·y
同行在热情相邀,孩子在期待,母校在召唤,恭候您的惠顾!
××中学
2018年3月18日
(1)将????????改为?? ? ? ? ? ? ? ? ? ? ? ? ? ??? ?
(2)将????????改为?? ? ? ? ? ? ? ? ? ? ? ? ? ??? ?
(3)将????????改为?? ? ? ? ? ? ? ? ? ? ? ? ? ??? ?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项,“有偿”错误,原文“但主要是纯粹的无偿分享、信息分享”;B项,“创新型分享经济平台与移动互联网同步产生”文中无据,文中只有“一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型分享经济平台脱颖而出”的说法;C项,“移动互联网通过细分市场对传统产业闲置资源进行优化利用”错误,原文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分享经济通过细分市场对传统产业的闲置资源进行优化利用”。故选D。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将分享经济的利弊加以对比”错误,文中没有二者的对比。故选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C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C项,因果倒置,原文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分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也增添了社会生活的人文情怀”。故选C。
4.①需要的是联手 ②中国式解决办法离不开中医药 ③发展中医药
【解析】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①处,根据上文“中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和下文“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做出中国人独特的贡献”,答案中应该有“联手”或“联合起来”等词;第②处,根据上文“为医改这个世界级难题提供中国式解决办法”和下文“正如屠呦呦所言:“中医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中医药是世界医学中无与伦比的宝藏”,答案中应该有“中国式解决办法”“中医药”等词;第③处,根据上文“冰山角”和下文的内容等,答案中应该有“发展中医药”等词。
5.(1)贵校 我校(2)鼎力 诚挚(3)惠顾 光临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得体的能力。此类题,从四个方面考虑:①是否正确使用谦敬词语;②是否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③语言有没有歧义;④ 转述是否得当。本题“贵校”是对对方学校的敬称,这里应用谦称,可以改为“我校”之类;“鼎力”,敬辞,大力(帮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如,“多蒙鼎力协助”,此处谦敬失当;“惠顾”, 光临,惠临,敬词,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用在学校的邀请函中不恰当,宜改为“光临”之类的词语。 21·世纪*教育网

《略论语言形式美》基础练习
一.基础题。
1.加点的字注音。
骈体( )  雨雪霏霏( ) 精辟( )  堆砌( )
平仄( ) 磬折( ) 涵咏( ) 操觚( )
2.下列句子的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 我在我的《略论语言形式美》里,指出语言形式美有三种:第一是整齐的美;第二是抑扬的美;第三是回环的美。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B. 诗是让人朗诵的,古人叫吟,因此,诗和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
C.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为什么不说成“……月夜魂”了。21教育网
D. 回环的美,指的就是诗韵,诗行的韵,是同韵的字(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来来回回的重复,所以叫做回环的美。www.21-cn-jy.com
二.课内阅读
上面所说的语言形式的三种美——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总起来说就是声音的美,音乐性的美。由此可见,有声语言才能表现这种美,纸上的文字并不能表现这种美。文字对人类文化贡献很大,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它始终是语言的代用品,我们要欣赏语言形式美,必须回到有声语言来欣赏它。不但诗歌如此,连散文也是如此。叶圣陶先生给我的信里说:“台从将为文论诗歌声音之美,我意宜兼及于文,不第言古文,尤须多及今文。今文若何为美,若何为不美,若何则适于口而顺于耳,若何则仅供目治,违于口耳,倘能举例而申明之,归纳为若干条,诚如流行语所称大有现实意义。盖今人为文,大多数说出算数,完篇以后,惮于讽诵一二遍,声音之美,初不存想,故无声调节奏之可言。试播之于电台,或诵之于会场,其别扭立见。台从恳切言之,语人以此非细事,声入心通,操觚者必须讲求,则功德无量矣。”叶先生的话说得对极了,可惜我担不起这个重任,希望有人从这一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完成这个“功德无量”的任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过去一般读者大概都会吟诵,他们吟诵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吟诵的音乐得到趣味或快感,意义的关系很少……民间流行的小调以音乐为主,而不注重词句,欣赏也偏重在音乐上,跟吟诵诗文也正相同。感觉的享受似乎是直接的、本能的,即使是字面儿的影响所引起的感觉,也还多少有这种情形,至于小调和吟诵,更显然直接诉诸听觉,难怪容易唤起普遍的趣味和快感,至于意义的欣赏,得靠综合诸感觉的想像力,这个得有长期的修养才成。”我看利用语言形式美来引起普遍的趣味和快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注重词句自然是不对的,但重视语言的音乐性也是非常应该的。我们应该把内容和形式很好地统一起来,让读者既能欣赏诗文的内容,又能欣赏诗文的形式。
3.在选文的第一段中引用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主要是表达什么内容?
4.如何理解“台从将为文论诗歌声音之美,我意宜兼及于文,不第言古文,尤须多及今文”这句话的含义?
5.第二自然段引用朱自清先生的话意在说明什么?
6.作者认为对于诗文来说,内容和形式有何关系?
三.课外阅读。
“旧邦新命”脱胎于《诗经·大推》中的“周虽旧制,其命维新”。“旧邦”就是具有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新命”就是在历史的连续中不断有新的发展。作为唯一具有连续未中断的5000年文明史的古老而又新生的国度,我们一直面临着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承与重构的问题。21·世纪*教育网
历史上,正统文化曾多次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每一次危机最终都成了文化新生与再造的契机。先是在不同诸候国基础上混合而成的周朝面临不同甚至异质文化的融合问题。在反抗商纣的共同目标完成之后,不同于“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公制礼作乐,“敬德保民”,以人为本,修文德以宾服远人,塑造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强大向心力与价值认同。其后,秦国重法排儒,因苛刑厉法,民怨沸勝,以致二世而亡。汉朝建立后,减取亡秦教训,先用黄老,又独尊儒术。后世王朝承继秦汉制度,法治与德治兼用,维系了基本的社会与文化秩序。儒法同构,或曰外儒内法,中华文化在制度层面体现了其相反相成的基本特征。
随着佛教的传入以及道教的兴起,传统的儒法结构在个人生活乃至社会治理层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宗教纷争,先民并未采用战争来解决观念认同问题,而是显现了诸如”三教论衡”那样相互辩难、交流通融的景观。佛道兴起,不仅促进了儒学的更新,也使得佛教开枝散叶、道教分宗立派,各续新命。玄学、禅宗、理学的兴起,对于中华民族的人生理念、生活方式乃至逻辑思维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不同质素的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明清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又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强势侵袭。经过多次政治革命与文化运动的涤荡,中华文化没有中断或摒弃传统,而是在反思的基础上着手重构,在充分借鉴、汲取西方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中华文明。由此可见,每一次不同文化质素的融入,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重构与新生。在此基础上,中华文化不是一家独大,而是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结构。www-2-1-cnjy-com
传统有时会因时过境迁被遗忘,只有被人们重新记起或面对时才变成真实的历史存在。传统文化的价值也需要我们去开掘、发现和赋予。当前,国内出现的国学热、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以及对家风,工匠精神的提倡等,就是为了更好地承和发场优良传统。在《三松堂自序·明志》中,冯友兰先生说:“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它也是中国新文化的一个来源,它不仅是过去的终点,也是将来的起点。”21*cnjy*com
随着世界政治力量的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中华文化持续面临着不同乃至观念相左的文化思想的冲击。其中既有中体西用之争、古今道统之辨,也有左右之分、激进与保守之别。但无论怎样,以开放包容,多元共生为基本特征的中华文化,既不会骄傲自大、故步自封,也不会中断传统、全盘西化。相反,奉行中和之道的中华文化,不仅可以为世界不同文明的对话与文化的融通提供最佳平台,还可能在不断汲取不同文明养分的同时,充分激活传统,实现中华文化的重构与再造。【来源:21cnj*y.co*m】
(选自2017年1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出处:21教育名师】
7.下列关于“旧邦新命”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邦新命”脱胎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周虽然是历史悠久的邦国,却不会在守旧中灭亡,其使命在于不断革新。 【版权所有:21教育】
B.中国作为具有断断续续的5000年文明史的古老而又新生的“旧邦”,又一直面临着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承与重构的“新命”。 2·1·c·n·j·y
C.秦汉时期的儒法同构,唐宋时期的援佛入儒等都是当时文化在不同质素文化的刺激下反思、更新,进而展开更为开阔的“新命”。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D.“旧邦新命”体现了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特征,这一特征让中华文化在汲取其他文明养分的同时,充分激活传统。21*cnjy*com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历史上的正统文化来说,每一次外来文化的冲击既是一次危机,也是文化新生与再造的契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
B.周朝面临异质文化的融合问题,采用了“敬德保民”,修文德以宾服远人的策略,塑造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强大向心力与价值认同。
C.秦因重法排儒,导致到二世就灭亡了。汉朝汲取教训,先用黄老,又独尊儒术,后世王朝法治与德治兼用,维系了基本的文化秩序。
D.外来的佛教、新兴的道教和传统的儒法结构间相互辩难、交流通融,不仅促进了儒学的更新,也使得佛教、道教开枝散叶、分宗立派。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分析正统文化多次面临外来文化冲击时的演变,不难发现,每一次外来文化的融入,都改变了中华文化的重构与新生。
B.传统文化既有其强大的自我更新力,也需要我们去开掘和发现其原有的价值,这就是我们面临着的文化传承和重构的问题。 2-1-c-n-j-y
C.当前,国内出现的国学热、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以及对家风、工匠精神的提倡等现象,正是人们重新记起或面对传统文化的表现。
D.随着世界政治力量的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中华文化持续面临着不同的冲击,也将实现新的重构与再造。
四.语言表达
10.请将下面的长单句改为三个连贯的短句。
在中国散文史上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且被后人称为“百代文宗”的韩愈的作品《祭十二郎文》流露出的悲恸之情催人泪下。
11.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① 家居博览会期间天气一直凄风冷雨, __②__现代时尚家居馆里仍然四处荡漾着明快的春色。艳丽的桃红、明亮的海洋蓝、葱翠的苹果绿……色彩就代表着年轻。__③__花团锦簇的自然风格,__④__几何图案的现代设计,都深受广大年轻消费者的推崇喜爱。
参考答案
1.骈体(pián)  雨雪霏霏(yù) 精辟(pì)  堆砌(qì)
平仄(zè) 磬折(qìnɡ) 涵咏(hán) 操觚(ɡū)
2.B
3.作者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主要是为了说明讲究语言的形式美不仅是诗歌,散文也应该加以注意。
4.这句话是说你写文章谈论诗歌讲究声音之美,我想也应该兼及散文,不只是说古文,尤其要多涉及现在的文章。21cnjy.com
5.朱自清先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认为吟诵诗文,可以从吟诵的声调或吟诵的音乐得到趣味或快感,因此,欣赏诗文正要从此处着眼。21·cn·jy·com
6.作者认为既要重视词句,也要重视语言的声音美,应该把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起来,达到两者完美的统一。
7.B.B项,“断断续续”与原文第一段“连续未中断”不符。故选B。
8.C.本题主要涉及原文第二、三段,C.秦灭亡的原因应该是“苛行厉法,民怨沸腾”。故选C。
9.A.A项,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促进了”,而不是“改变了”。故选A。
10.①韩愈在中国散文史上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②并且还被后人称为“百代文宗”。③他的作品《祭十二郎文》流露出的悲恸之情催人泪下。
11.①虽然/尽管  ②但/然而  ③无论是  ④还是

《略论语言形式美》提高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回环  匀称  乾卦  哀筝顺耳
B.骈丽  堆砌  错综  提要钩玄
C.时隙  精僻  抑扬  华尔兹舞
D.譬如  谱曲  罄折  养怡之福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叶先生的话说得对极了,可惜我担不起这个重任,希望有人从这一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完成这个“功德无量”的任务。21教育网
B.重复是把一个音群故步自封地重复一次,模进则是把一个音群移高或移低若干度然后再现。
C.我从前曾经分析过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认为其中的腔调抑扬顿挫,极尽声音之美。
D.从此以后,由唐诗到宋词,由宋词到元曲,万变不离其宗,总不外是平仄交替这个调调儿。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偶是平行的、长短相等的两句话,排比则是平行的、但是长短不相等的两句话,或者是两句以上的、平行的、长短相等或不相等的话。
B.当我们听人家朗诵一首有韵的诗的时候,每句或每行的末尾总是有同样的元音——有时是每隔一句或一行,我们不但不觉得单调,反而觉得非常和谐。
C.如果骈体文中间夹杂着散文叫做“骈散兼行”的话,散文中间夹杂着韵语也可以叫做“散韵兼行。”
D.上面所说的语言形式的三种美——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总起来说就是声音的美,音乐性的美。21cnjy.com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汉语的声调是客观存在的,利用声调的平衡交替来造成语言中的抑扬美,这也是很自然的。
B.最近海南地产价格连续上涨,新地王不断产生,其中中南建设拍得的地处三亚湾的一块地皮,竟拍出一平方米37500元的天价,一举取得海南地产史上价位最高的新纪录。www.21-cn-jy.com
C.被告辩护律师指出,根据法院调查的事实和刑警队、法制办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看,被告并不是在强制措施下交代自己罪行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要使课程改革真正起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达到“三个面向”的要求,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关键。
二.阅读文段,选择正确选项。
电视片《守护南海珊瑚林》在呈现了海底世界珊瑚家族绚丽多姿的图景之后,回答了珊瑚为何物的问题,随着把珊瑚定性为动物的结论,眼前展现出珊瑚虫与虫黄藻绝妙的共生关系图量,那段生动漂亮的画面与充满幽默情趣的解说,____________地把虫黄藻寓为珊瑚虫的“房客”。“虫黄藻用光合作用产生的糖和氧气‘交纳房租’,并赋予‘房主’五彩缤纷的颜色;( ),还将自身代谢的产物二氧化碳及氮、磷等供给虫黄藻做光合作用原料,真可谓佳偶天成,互利双赢了”。珊瑚的美,就这样通过共荣共生的“关系”建构并诠释出来。
狄德罗还曾说过:“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千变万化,而衰退,而消失。”
珊瑚虫、珊瑚林、珊瑚礁在演绎了自身生命之美的同时,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而面临美的毁灭。全球气候变暖和海水温度升高,让珊瑚虫和虫黄藻原本和睦的关系不复存在,从此“六宫粉黛无颜色”,珊瑚的美渐渐衰退。而对珊瑚不择手段地盗采,海洋酸化,海水污染……更是酿成珊瑚礁“白化”乃至可能从地球上消失的悲剧。于是____________,影视片地描绘了以黄晖为代表的年轻的科研团队,夙兴夜寐、____________,拯救珊瑚、珊瑚礁的科学实践。21·世纪*教育网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五光十色 惟妙惟肖 浓墨重彩 殚精竭虑
B.五光十色 栩栩如生 郑重其事 宵衣旰食
C.五颜六色 栩栩如生 浓墨重彩 殚精竭虑
D.五颜六色 惟妙惟肖 郑重其事 宵衣旰食
6.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珊瑚虫不仅是虫黄藻的宿主
B.虫黄藻不仅住在珊瑚虫内
C.珊瑚虫则不仅解决虫黄藻的住宿
D.珊瑚虫解决了虫黄藻的住宿之后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关系总是随着美而产生,而增长,而衰退,而消失,而千变万化
B.关系总是随着美而千变万化,而产生,而增长,而衰退,而消失
C.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衰退,而消失,而千变万化
D.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千变万化,而衰退,而消失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天涯也有江南信 郭品凡
①当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寒气在滇西北的空气中一点一点聚集,因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而铺漫成山巅白雪、水面冰凌、草间霜花的时候,当鸣虫鸟兽、春红夏绿早已习惯在这个季节潜踪隐迹,用漫长而慵懒的沉睡来打发这寂寞无聊的时光的时候,梅却醒了,在千里冰封的北国,在枯荷孑影的江南,在滇西北高原的山间地头,在邻家院落,在你窗前。2-1-c-n-j-y
②习惯,常常让我们忽略了身边许多具体的变化细节,特别是在这山寒水瘦的季节。每天都走过窗前,却没有注意到,小寒前后,许多梅枝的皮色已经由之前的灰涩渐渐变得蜡亮,许多结着黑痂的芽口上,开始陆陆续续钻出星星点点芝麻粒大小的红色锥形花芽——尽管微小,却一律地鲜艳红润,饱蘸着要咏叹书写生命的激情。三五日后,这些花芽里便吐出绿豆大小的花苞;再过三五日,这些花苞又变成了黄豆大小的花蕾,有的嫩唇轻抿,有的粉面半遮,有的侧听蜂吟,有的笑看初阳。这枝上粒粒丰满欲裏春,那枝已次第开颜清气行。【来源:21cnj*y.co*m】
③我不知道它们是如何一步步从黑暗的地底攀爬到这翘立细滑的枝头的,也不知道它们娇嫩柔软的身躯何以能够钻破那结着黑痂的硬硬的树皮,并摇曳成如此清丽的身姿。但变化,确乎已在每一根枝条间进行着,默默擦亮每一根枝梢的同时,也慢慢擦亮那每天都在冬的寒冷瑟缩中按时出工的太阳和头上那片有些干涩的天空。【出处:21教育名师】
④读陈毅的《梅岭三章》,虽然诗歌内容与梅无关,但“梅岭”一词却曾让我浮想联翩。虽然战斗的日子充满千难万险,但诗人的情怀却依然豪壮而烂漫。我曾想,是不是当时的梅岭上就有漫山遍野的梅树,还有漫山遍野正临寒盛开的梅花,才引得诗人哪怕在艰苦卓绝的斗争里依然豪情满怀,以一种坦然、傲然、绝然的心境笑看人世间的风云变幻,脱口而成那让人怦然心动的华美诗篇。我隐约知道,原来身边随处可见的梅还有另一种更深更丰富的意义藏在它身上,而不仅仅是春天讨个喜鹊登梅的好彩头,夏日纳纳凉,到秋天的时候,还可炖点炖梅以备调味、有时还可当解热降燥的饮料。【版权所有:21教育】
⑤在光阴的泉流里,总会有一些来自梅的阳光不期然地洒满生命的沙滩,拂去心灵的微尘,照亮精神的城堡。当初那些隐约的印象不知什么时候在心头慢慢变得丰富、明晰而又具体:为有暗香的幽独坚守,断桥无主的寂寞凄凉,疏影横斜的静怡恬美,铁骨寒彻中的艰苦酝酿,霜雪孤瘦中的高洁幽姿……
⑥据说,林和靖终生未娶,日日纵情山水,园中遍植梅树,树下养鹤,有客到访,童子放鹤传信,此君方归。此举当时就被誉为雅到了极致,佳句“疏影暗香”更让此君名噪当时,享誉后世,然细察之,其自诩“梅妻鹤子”之举仍不免俗气。妻与子,在传统士大夫的意识里仍然脱不了被摆布、被支配的境地,他想高标的不趋荣利的孤高与恬淡,被这两个词一不小心给出卖了———真正的孤高与恬淡又何须标许?“疏影暗香”的清幽香溢、恬淡静美就这样被隐约敷上了一层搔首弄姿、故作清雅妩媚的脂粉气而悄然减色了。21·cn·jy·com
⑦又想起了去年大寒时节的滇西北梅乡松鹤之行。上山的路并不长,却陡峭多弯。触目所及,满是草的灰白和土的灰黄,让人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就在我半睡半醒之际,对面一片如纱似雾的飘满了大半个山坡的云一下子惊醒了我——时已正午,阳光朗照,哪来的云?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⑧“瞧,松鹤的梅花是不是很壮观?”
⑨哦,是花云而不是水云。朋友的话一下子点醒了我。
⑩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香雪海——赏松鹤的梅,无须踏雪,更无须寻求,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到处是它们的身影;松鹤的梅,不能以株记,只能以满田满坡、漫山遍野来论。当这样的梅万树齐华的时候,整个山野都已经在悄然间热闹喧腾了起来。徜样在这无边无际的花海之间,外面的世界恍然与我隔绝。在漫天香雪的怀抱里,我愿此刻定格,时光永恒。21*cnjy*com
?极目远眺,墙外苍山屏立。“人言极目是天涯”,其实,对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说,生命的历程何曾放弃过追逐天涯?从一颗卑微的种子到傲然挺立的参天大树,从此时的遗世独立到彼时的漫山遍野,生命,从来就不曾放弃过追逐天涯的梦想。孔子周游列国,李太白仗剑出川,魏源睁眼看世界……无论哪个时代,对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来说,天涯又何曾成为过遏阻梦想的不可逾越的界限?从故园到故乡,从故乡到他乡,从他乡到天下,伴随着我们不断前行的脚步,天涯的界限也一直在我们生命里不断退缩着,生命的长度、宽度与厚度就这样被不断延展。而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心中种满梅树,春天离我们就不会遥远;无论面对何种风雨,只要心中开满梅花,春天就有机会与你撞个满怀。
(选自《光明文荟》,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②段有关梅的描写,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花蕾或美丽、或欢快、或娇羞的形态,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第③段作者联想到陈毅的《梅岭三章》,诗中通过描绘漫山遍野的凌寒梅花,展现了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的壮志豪情和坦然、傲然的心境。
C.第⑥段写“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作者认为他所高标的孤高与恬淡虽然带有很强的世俗气,但也恰恰体现了梅的恬淡静美与傲然高洁。
D.本文语言清淡平实,风格豪放,妙用古诗句及多种修辞手法,句式整散结合,韵律和谐充满生活情趣和浓厚的乡土气息。www-2-1-cnjy-com
9.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0.文章为什么以“天涯也有江南信”为题?

参考答案
1.A
【解析】B.“骈丽”应为“骈俪”;C.“精僻”应为“精辟”;D.“罄折”应改“磬折”。
2.B
【解析】B项,“故步自封”应为“原封不动”。
3.D
【解析】A.“排比则是平行的”前的逗号改为分号;B.破折号应改为小括号;C.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外。
4.A
【解析】B.搭配不当,“取得”与“记录”不搭配;C.句式杂糅;D.成分残缺,“起到”缺少宾语。
5.A
【解析】五光十色:形容颜色比较鲜亮,色彩亮丽,一般指比较大的事物;五颜六色:形容颜色的种类多,一般指小的,具体的,比如衣服,画面等;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形容着力描写,也形容醒目突出,分量重;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根据词义和语境,句中依次应选填“五光十色、惟妙惟肖、浓墨重彩、殚精竭虑”。故选A。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C
【解析】根据原文,分号后的陈述对象应是“珊瑚虫”,而且横线后的“也”说明前面应有“不仅”和它搭配。故选C。21*cnjy*com
7.D
【解析】本段论述的中心是“美”,所以排除AB;C和D两项的差别便是短语的语序,D项五个短语更符合事物变化的逻辑顺序。故选D。
8.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梅岭三章》诗歌内容与梅无关。C项,林和靖的世俗气掩盖了梅的恬淡静美和傲然高洁。D项,“平实”“豪放”“乡土气息”错,应为“雅致”“隽永”“文化气息”。故选A。
9.①梅是人们物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可夏日乘凉,可秋日入味等。②作者从《梅岭三章》中品味出了梅具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含义。梅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也象征着幽独坚守、寂寞凄凉、静怡恬美、艰苦酝酿、高洁孤傲等精神、品格。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回答此题要先找准答题的区域,在第④段和第⑤段,然后根据内容加以概括。2·1·c·n·j·y
10.①“天涯”既与文章内容相照应,又有深层含义。作者来到滇西北高原的梅乡赏梅,莽莽群山,极目远眺,遂生天涯之感,同时“天涯”又象征着个体生命追逐梦想的远方;②所谓“江南信”,意为春天来临。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所以梅花又是春天回归的信使,这又与文章的写作对象“梅”相吻合;③文章赞美了梅花顽强的生命力与艰苦中独守、孤傲的品格,借此鼓励人们心怀梦想,追逐梦想,不断前行。标题“天涯也有江南信”,更加形象地表达了这一主题。(若答出标题引用了黄庭坚《宜州见梅作》首句,增加文化气息,也可给分)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标题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本题答题时要读懂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要从内容上理解题目的含义,关键词有“天涯”“江南信”。

《略论语言形式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略论语言形式美》是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这篇文章立足于语言的民族特点,将音乐理论与语言理论、外国语言与汉民族语言做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汉语的形式美:整齐的美,表现在对偶和排比上:抑扬的美,表现在平仄格式上:回环的美,表现在声韵上。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语言与文学的重要关系,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理解词汇、语音、语法与文学的几个具体关系,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会从几个具体的角度,分析古诗和现代诗的语言。21教育网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学与串讲相结合;通过解析一首古诗来分析语言的抑扬美、回环美和整齐美;精细研究课文的几个片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欣赏和运用语言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形象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语言的抑扬美;语言的整齐美。 ?
【教学难点】
文中引用的古诗文与所证观点的关系;古代声韵如何构成诗句抑扬的美;不完全句、使动用法与文学的关系。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南朝时期,刘勰写了本书叫《文心雕龙》, 20世纪有个叫王力的人太喜欢这本书了,他为自己的书斋起名为“龙虫并雕斋”,这个人就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1987 年香港出版的《王力先生纪念文集》的“前言”中,尊王力为“用世纪来计算时间”的文化名人。这个称号形象地显示了王力先生毕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成就和他科学的治学精神所凝聚起来的生命之光。他从事了逾半个世纪的汉语研究,研究几十个世纪的汉语,而由他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开创的汉语现代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他培养的后人的研究成果,将持续和保留到以后无尽的世纪。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语言和文学》。21·cn·jy·com
【设计意图】王力,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从作者导入,使学生对大家产生仰慕之心,然后对文章感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王力(1900.8.10—1986.5.3),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1926年考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王力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语言学方面的专著有40多种,论文近200篇,共约1000万余字,内容几乎涉及语言学各个领域,有许多且具有开创性。其代表作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等。2·1·c·n·j·y
2.解题:怎样运用语言来描写事物,是文学的重大课题。高尔基说:“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 "人类社会一天也离不开语言,文学作品也是一刻也少不了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社会;同样,没有语言,也决不会有文学作品。王力先生就是抓住语言进行了一生的研究。他于 1962 年发表的《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略论语言形式美》两篇论文,就是对语言研究的重要成果。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是王力先生为大学生作的一次演讲,可以说是这两篇文章的概要。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题目,知人论世,以便更好理解作家的作品。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多读,多思,自然理解就深入。
研读赏析
①言之无物:指文章或言论空空洞洞,没有实际内容。
②陈词滥调: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③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④得天独厚:独具特别优越的天然条件。泛指所处的环境具有的条件特别好。也指人的天赋、机遇非常好。
⑤万变不离其宗: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
⑥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⑦原封不动: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⑧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也形容来回翻动,多指睡不着觉。
⑨易于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⑩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
1.作者认为语言和音乐有什么关系?
作者认为语言的形式美就是语言的音乐美。虽然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但二者之间又有共同之处,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声音和谐了就美,不和谐就不美。曲调悠扬婉转,这样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说话娓娓动听,亲切自然,这样的语言让人感到温馨。所谓语言的整齐、抑扬、回环,都是为了达到和谐的美。
2. 语言的整齐美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实现的?
在语言上,整齐美主要采用对偶和排比这两种修辞。对偶是平行的、长短相等的两句话;排比则是平行的、但是长短不相等的两句话,或者是两句以上的、平行的、长短相等的或不相等的话。排比能构成语言的气势美,是人类所共有的;对偶却是汉语特点所决定的。在对偶这个修辞手段上,汉语得天独厚,值得发扬光大。
3.如何理解汉语的抑扬美?
汉语与西洋语言不同,西洋语言复音词很多,每一个复音词都是长短音相间或者是轻重音相间,便于构成长短律或轻重律,而汉语诗的节奏其实就是平仄的格式。平仄格式是一种长短律,汉语诗的节奏的基本格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随着诗歌的发展,格律诗伴着平仄的出现开始登上文学的舞台。其实,汉语的声调是客观存在的,利用声调的平衡来成就语言中的抑扬的美,这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抑扬的美不仅在诗赋骈体文中存在,在些散文家的文章中也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
4.作者在文中所讲的诗歌的回环美具有什么特点?
所谓诗歌的回环美指的是在诗歌的韵式里,对韵脚的使用要求,使字音跌宕而产生同声相应的回环,使人在朗读时有一种和谐悦耳的回环效果。诗歌没有韵脚,就产生不了字的音乐美感。回环复沓是诗歌的血液,是诗歌生命之所在。假如没有铮铮的双声叠韵,没有流转的韵脚,没有婉美的叠字,没有渐进的意义复沓,那么,古诗也就失去了她头顶熠熠生辉的光环,失去了她灵动的气韵。
5.“散文化的韵文”和“韵文化的散文”有什么区别?
用韵的文体就称为韵文,如歌谣辞赋诗词曲以及用韵的颂赞铭诔等都是韵文。六朝以来,把凡是不重排偶不押韵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都称作散文。骈体文是韵文中的重要形式。它的特点是,在语句上,讲究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
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至篇末,而且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这叫骈偶和“四六”;在语音上讲究平仄相对;在用词上讲究用典和藻饰。在高一学的《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就是骈体文。《赤壁赋》是加入了散文句子的骈体文,被作者称为散文化的韵文。而《岳阳楼记》是在文中加入了“韵文句子的散文”,被作者称为“韵文化的散文”。21cnjy.com
写作手法:
1.现代语言理论与音乐理论的并用。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现代语言理论和音乐理论,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学的语言形式美,特别重视对古与今、中与外、音乐与文学等各方面概念的界说。文章虽然知识繁富,但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2.语言形式美现观。诗歌讲究声律是为了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这是王力先生的语言形式美理论观。他不仅重视对语言形式审美,同时也不忽略内容对形式的作用。他的理论观不但是对古代文论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为今天的创作提出新的标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设计意图】 教师先通文章,有利于学生理解。然后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使更好的理解文章。
全文小结
这篇文章立足于语言的民族特点,将音乐理论与语言理论、外国语言与汉民族语言做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汉语的形式美:整齐的美,表现在对偶和排比上:抑扬的美,表现在平仄格式上:回环的美,表现在声韵上。www.21-cn-jy.com
【设计意图】在文章最后学生对《略论语言形式美》的主题有了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