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培优练习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景 (秦观①)
莺嘴啄花红溜②,燕尾点波绿皱③。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④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①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词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红花无声地、迅速地飘落。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④【《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南唐李璟《山花子》有“小楼吹彻玉笙寒”的句子。21教育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 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二句描写春光。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的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了,显得那样的轻柔,那样的令人伤感。
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诗歌境界一转。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为点睛之笔。诗人感叹春色渐老,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
E.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既有怀人心绪,也有相思之情。构思新颖,语言通俗,工丽含蓄。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泌①
天池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恨奋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②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望淮阴,兵冶处③,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④。三拊当时顽石⑤,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21·cn·jy·com
【注】①程进(1164-1242),南宋词人,辛弃疾好友,先世居洺水,因自号洺水遗民。②多景楼所在的京口(今江苏镇江)附近有金、焦二山,南宋时二山屹立在长江之中。 ③《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此伐,渡江,“屯于淮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人而后进。”④士雅是祖逖的字,刘琨是祖逖的好友。④甘露寺内有一被称作“狠石〃的石头,形状如羊,相传诸葛亮曾坐其上,与孙权商议破曹大计。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写天地本来没有边际,是谁将南北分开? 一个“本”字,传递出词人对人为边际的不满,“谁分”二字问得尖锐而强烈。
B.这首词一、二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三、四句写出词人因南北分裂、中原沦丧而“恨”,明确地回答了 "南北竟谁分”的问题。2·1·c·n·j·y
C.上片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比作“水晶盆'写出了长江被金、焦二山点破、不复完整的视觉感受。
D.下片写登楼而望.看到祖逖北伐时冶铸兵器的旧迹;入寺而游,拍打相传诸葛亮曾坐过的顽石,词人追拥历史,用典抒情。21·世纪*教育网
E.词的下片结尾两句,描绘了孟夏时节的一场大雨,洗去了北方昏结的尘沙。既点明时令,又以景结裔,含蓄蕴籍。 www-2-1-cnjy-com
观 书
于 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
B.颔联中,“眼前直下三千字”中的“三千字”并非确数,而是极言诗人在读书时贪多贪快,走马观花。
C.颈联下句用自然景象作比,说读书能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
D.尾联运用反衬手法,以游手好闲的贵公子反衬读书人,突出读书人书房给人四季如春的精神愉悦。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5.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B项无伤感;E项不通俗,是典雅。故选BE。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BE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本题中,综合分析各选项可知:B.“明确地回答了……问题”错误,三、四句并不是对一、二句问题的回答;E.“描绘了孟夏时节的一场大雨,洗去了北方昏暗的尘沙”错误,结尾两句是想象。故选BE。21cnjy.com
3.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主旨及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诗歌,然后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然后根据各个选项具体内容进行判断,也可采用排除法。本题中B项,“贪多贪快,走马观花”错误,这里写的是读书之快,表现的是诗人读书时如饥似渴的情态。故选B。www.21-cn-jy.com
4.“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做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2-1-c-n-j-y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表达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翻译: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21*cnjy*com
《咬文嚼字》基础练习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对词语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中石没镞zhònɡ shí méizú 扑朔迷离pū shuò mí lí
B.学富五车xué fù wǔ chē 才高八斗cái ɡāo bā dǒu
C.推陈出新tuī chénchū xīn 落入下乘luò rù xià shénɡ
D.不求甚解bù qiú shèn jiě 极端憎恶jí duānzēnɡ è
2.下列对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援例:引用。 B.岑寂:寂静。
C.付梓:刻字。 D.尺牍:书信。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B.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C.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D.他就是行将陨落的彗星,光华四射。
4.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
A.咬文嚼字 郭沫若 奴才 蹭恶
B.锱铢必较 水浒传 叙述 啰嗦
C.斟酌文字 朱光潜 敏感 惊讶
D.索然无味 王若虚 援例 涵义
5.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善于在看来平淡无奇的事物中提出 。
(2)人不是铁打的,你紧张地工作以后,必须得到 的休息,精力才能恢复。21教育网
(3)说实话,办实事, 了他的务实精神。
(4)大西北是一个 的天地,青年人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
A.质疑 充分 表现 广阔
B.疑问 充足 体现 辽阔
C.疑问 充分 体现 广阔
D.质疑 充足 表现 辽阔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老人步履艰难地翻过一个山头,狂风吹得他有些摇晃,使他越发显得老气横秋。
B.政委充满信心地说:“这伙敌人固然凶残狡诈,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坚信我们的侦察兵一定能完成任务!”21cnjy.com
C.吕秀莲之流不断散布台独言论,干着分裂祖国的勾当,这些危言危行总有一天会成为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绞索。www.21-cn-jy.com
D.西部大开发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挥而就。只有长期努力,才能取得成功。2·1·c·n·j·y
二、阅读部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7.选出下列“烟”字意义不同的一项( )
A.杨柳万条烟 B.遍地英雄下夕烟
C.蓝田日暖玉生烟 D.烟光凝而暮山紫
8.从短文中归纳出联想的特点是 。21·世纪*教育网
9.合情合理地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下列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 。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 。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 的情趣。21·cn·jy·com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www-2-1-cnjy-com
10.这段短文在阐述问题过程中,运用了下列哪些论证方法(有几个选几个)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引证
D.归纳推理 E.类比论证
参考答案
1.B
2.C
3.C
4.A
5.C
6.B
7.B
8.它往往是随作者的想象而变化莫测,它的意义往往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用于文学上,含混中显得丰富而有蕴藉2-1-c-n-j-y
9.①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品茶赏月 ③独处清静,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④比喻 对偶
10.ABC
《咬文嚼字》提高练习
1.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2.选出组词结构完全不相同的一项( )
A.迷离 援例 蕴藉 锱铢必较 B.顺畅 流弊 斩截 若隐若现
C.推敲 鲁莽 更动 索然无味 D.倒涎 调和 谨严 咬文嚼字
3.下面8个句子的语序打乱了,请思辨后,选出排列得体的一项( )
①文学是艰苦的事
②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
③你不能懒,不能粗心
④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⑤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⑥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⑦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⑧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A.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B.②④③⑤①⑥⑧⑦
C.①③⑤④②⑥⑦⑧
D.②①③④⑤⑥⑧⑦
4.从修辞格的角度来审视,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A.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B.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
C.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D.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5.选出画线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
A.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但是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21·cn·jy·com
B.无论是阅读以及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C.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以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www.21-cn-jy.com
D.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6.选出画线词用得恰当的一句(??)
A.他的勇敢博得了普遍的赞誉。
B.离开两种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具体情况,去赞誉资本主义的“美妙”,决然谈不上什么高明。
C.贫困地区的人民寄来热情洋溢的感谢信,由衷赞誉曙光中学师生对失学儿童的深情厚谊。
D.杂技演员高超的技巧,惊险的动作,令人赞誉不已。
7.《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 ②点? ③火? ④笑 B.①潜?? ②翻?? ③蓝?? ④笑
C.①润? ②翻? ③蓝? ④春 D.①潜?? ②点?? ③火?? ④春
8.下列各组中,填入横线处表达得体的一组是( )
育才中学成立许多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文学社、戏剧社、摄影小组,以示祝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①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②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田丰神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文学社________ 戏剧社________ 摄影小组________
A.①②③
B.③①⑤
C.③⑤②
D.④⑤③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在本质上, ① 。科学家所追求的,是创造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做出伟大的发现与发明, ② ,只需要最后的一次成功。而企业家的目的,则是满足更多的用户需求,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他可能只要失败一次,就会万劫不复。所以,科学家应该接受风险甚至主动拥抱风险,以探索未知;而企业家则必须尽可能采用成熟技术创造价值, ③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1994年,联想公司的两大核心人物柳传志和倪光南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总工程师倪光南主张走技术路线,选择芯片为主攻方向;而总裁柳传志主张发挥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加大自主品牌产品的打造。如果联想公司当年坚持走倪光南的“技工贸”路线,那么今日的联想势必是一家既大又强的企业,并且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一定不会逊色于今天的华为。当初联想公司以发展芯片技术为主要方向,现在的中国市场格局就会因此改变。21教育网
①联想公司当年坚持走倪光南的“技工贸”路线,那么今日的联想未必是一家既大又强的企业。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A.纵?①——即使,纵?②——纵向;B.恶——憎恨;C.胜——尽;D.兴——xìnɡ,兴致,兴味,兴趣。2·1·c·n·j·y
2.A
【解析】迷离——单纯词,援例——动宾式,蕴藉——联合式,锱铢必较——主谓式。
3.B
【解析】8个句子属议论性质;凡议论性的文字,其思路,都要遵循“提出问题—解说问题—总结问题”的顺序。依据这个认识来审视各项,首先要认定,担负“提出问题”职责的究竟是句①,还是句②。统观全文段,各句大都与“希望”有关,据此可认定句②为起始句。于是,先淘汰了A、C。比较B、D,只要确定了与②衔接的是①还是④,即可选出答案来——经过试读与思辨发现,①与②对接,意思不贯通;而④与②对接,则十分流畅。可见,此题答案非B莫属。
4.A
【解析】例句为比喻修辞,句中的“有如月轮”可证;A也为比喻句,同样,有“有如轮外圆晕”为证。而B、C、D都包涵着拟人修辞,可见A为唯一答案)
5.D
【解析】A.转折语意过强;B.应为选择关系;C.强调的意味未表达出。
6.A
【解析】B项应为“赞美”;C项应为“赞扬”;D项应为“赞叹”。
7.A?
【解析】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一般是诗句中的形容词或者动词。所以是“润、点、火、笑”。
8.C
【解析】①写学术研究。②“现面目”“留旧影”,表现了摄影的特点。③“妙句”“毫端”表明是创作。④是说书信。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形象地写出了演员的特点。根据以上分析,送给文学社的应选③,送给戏剧社的应选⑤,送给摄影小组的应选②。故选C。
9.①企业家与科学家有着巨大的不同 ②他可以接受成千上万次的失败。 ③以此规避风险。
【解析】语段说的是科学家与企业家对于风险的态度。科学家应主动拥抱风险,企业家需要尽力规避风险。第①空,句子起到统领下文的作用,属于总说,这里可以填“企业家与科学家有着巨大的不同”,以下说的就是二者的不同。先说科学家,第②空,根据后文“只需要……成功”,可知,这里可以填“他可以接受成千上万次的失败”。后面说的是企业家,必须尽可能采用成熟技术创造价值,因而第③空可以填“以此规避风险”。21cnjy.com
10.②联想公司当年坚持走倪光南的“技工贸”路线,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未必不会逊色于今天的华为。③当初联想公司以发展芯片技术为主要方向,现在的中国市场格局未必会因此改变。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本题要根据“如果……那么……势必(一定)……”进行推断,并仿照①的句式进行。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出原句推论的错误,如“如果联想公司当年坚持走……一定不会逊色于……”,推论理由不充分,其实“未必不会逊色于”;再如“当初联想公司……就会因此改变”推论理由不充分,其实“未必因此改变”。www-2-1-cnjy-com
??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
【教学难点】
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设计意图】从猜谜语导入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一课,这样比较有趣。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21cnjy.com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 ,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www.21-cn-jy.com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2·1·c·n·j·y
2.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21·世纪*教育网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了解题目,弄明白“咬文嚼字”的含义,有利于整体理解课文。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这一课相对来说比较枯燥,需要在朗读中通课文、理解课文。
研读赏析
文章结构
《咬文嚼字》全文8段,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
第二部分6——7段, 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8段,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一)第一部分可以分三层。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 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21教育网
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启示:思想感情不同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21·cn·jy·com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2-1-c-n-j-y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21*cnjy*com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二)第二部分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来源:21cnj*y.co*m】
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第三部分,第8段,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出处:21教育名师】
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应该有谨严精神;
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www-2-1-cnjy-com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设计意图】 先理思路,再带着问题通文章。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
全文小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版权所有:21教育】
【设计意图】在文章最后学生对《咬文嚼字》的萧索和写作目的有了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