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23 19:2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御史
大夫


















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郡县
温故知新
1)封建社会形成和首次大一统时期
——战国、秦汉;
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3)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4)民族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
5)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明清(1368—1840)
——隋唐
温故知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有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安徽民谣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
导入

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后梁朱温
动 脑 筋:
直接原因: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刘福通、徐寿辉、郭子兴(朱元璋)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朝灭亡的原因: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根本原因: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收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一、明朝的建立
2、明朝的建立
人物:
地点:
时间:
1368年
应天,改称南京
朱元璋(明太祖)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相 关 史 事:
(1328~1398)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佛寺里当了和尚,到处化
缘维生。后来他参加
了反元起义,由于英
勇善战和足智多谋,
被推为领袖。他采取
“高筑墙,广积粮,缓
称王”的策略,逐步
发展壮大,最终统一
全国。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胡惟庸案”
立竿见影的行政机构改革
思考:丞相制度创于何时?
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
改革行政机构后有什么作用?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在地方: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皇帝




布政使司(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司法刑狱)
都指挥使司(军务)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废丞相和中书省,分权给六部。














皇帝
(2)在中央: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丞相上朝仪式的变化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3)分散兵权: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目的:
机构:
(4)设厂卫特务机构: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监视官民
1.明太祖设锦衣卫
2.明成祖设东厂
3.明宪宗设西厂(1477年)
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
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锦衣卫印
(5)朱元璋独揽大权以后,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他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设殿阁大学士),但不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相 关 史 事:
朱元璋: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
“宋濂请客”
——恐怖的厂卫特务机构之锦衣卫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宋濂吓出一身冷汗?锦衣卫的职能是什么?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皇帝
废除丞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设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
中央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设 厂卫特务机构
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皇帝
废行中书省

地方
布政司
—民政
按察司
—刑狱
都司
—军政
设三司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材 料 研 读: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永远废除丞相,确保皇权。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问 题 思 考:
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强化皇权。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考试内容:
解释题目:
答题格式: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四书》《五经》
朱熹《四书集注》
八股文
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弊端: 禁锢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举子看榜图
明朝科考图
隋朝
创立

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
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重要科目。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
科举制发展过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宋朝新发展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进士优则官,升迁迅速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科举考试的变化
《四书》:《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四书章句集注》:由朱熹刊刻。
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度日趋严密,考生要求更加严格;考场纪律更加严密;试卷处理流程更加规范。
手工业:
引进原产南美洲的新品种作物
商业:


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商品经济活跃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
出现商帮:晋商、徽商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四、经济的发展
农业:
三、明朝的经济
农业:新农作物的引进。
玉米
红薯
西红柿
辣椒
向日葵
马铃薯
玉米,原产美洲大陆。最初传入欧洲(哥伦布)。
16世纪传入我国。
甘薯,原产美洲大陆。最初传入欧洲和东南亚(哥伦布)。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
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欧洲直到18世纪末还将其当作观赏植物。
花生,原产南美洲。15、16世纪传入我国。其实我国种植花生的历史已有四百年的历史。
向日葵,原产北美洲。
大约在17世纪从东南亚传入我国。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
明代青花扁壶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皇都积胜图卷》局部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胜景况的再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徽商的房舍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廷杖
明太祖时,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打屁股。遭廷杖的大臣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羞辱,有的甚至被当场打死。如嘉靖时,有一次被廷杖的大臣达134人,其中有16人被打死。
知识拓展:
农民起义
明朝的建
立1368

强化君权
1.行政机构
(明太祖)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
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制度基本形成

2.厂卫特务
机构
太祖 锦衣卫

成祖 东厂
3.八股取士

本课小结
4.经济的发展

农业:引进原产美洲的农作物
手工业:棉纺织业;制瓷业
商业:商帮出现(晋商、徽商)

假如你是明朝的一位官员、读书人,甚至是皇帝,你生活的幸福指数高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以史为鉴
民主、自由、开放、创新
以史为鉴
今天我们应该创设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1.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课后活动:
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2.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课后活动:
“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1)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3)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督查,加强了君权。
(4)选拔官吏方面实行“八股取士”
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课堂练习
2、明朝的建立者和时间分别是( )
A.朱温 1368年  
B.朱元璋 1368年 
C.朱棣 1421年 
D.朱熹 1421年
B
课堂练习
3.明朝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的共同职责是( )?
A.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B.制定法律
C.监视、侦查臣民 
D.督查百官
C
课堂练习
4.明初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的目的是?
A.更改旧的机构名称
B.加强君主权力
C.扩大机构的管理权限
D.解除元朝的民族压迫
B
课堂练习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