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3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3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23 20:2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
强化皇权
经济发展
改革官制
厂卫制度:锦衣卫、东厂
内阁:
八股取士:危害
农业:明朝时美洲传入:玉米、甘薯、马铃薯、
花生、向日葵
手工业
商业
科举变化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 ,分都督
1368年,朱元璋,应天(南京)
复习: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怎样荡平倭寇的呢?
明朝的对外关系
1.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路线及意义等相关史实;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3.认识郑和远航是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明朝的对外关系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想一想,影片中提到了的是什么事件?
明朝的对外关系
1、目的:
2、时间:
3、路线:
5、意义:
2、背景:
1、定义:
1405-1433年 7次下西洋
3、过程:
4、活动:
① ② ③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①赠送礼品,②开展贸易
① ② ③ ④ ⑤
倭寇、倭患
日本……,中国……。
戚继光抗倭,台州九战九捷
反侵略的战争,民族英雄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西洋在哪里?
为什么明成祖派郑和去?
郑和下西洋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本第一子目:
郑和下西洋,“西洋”在哪里啊?
童年的郑和
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四子,后来的永乐大帝,并一手开创了堪比贞观之治的永乐盛世。朱棣在皇帝这个职位上的评分很高,但少有人知道,朱棣在继位前二十年里,一直“惶惶不可终日”,而朱棣之所以会有这种状态,全因为一个人——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皇孙朱允炆。继位后朱允炆为了巩固皇权,开始大肆削弱边境藩王的势力(身在边境,手握重兵)。很快,藩王们都被“解决”了,唯独权力最大的燕王朱棣不吃这一套。既然谈不拢,那就打吧。
朱棣手握十万军队包围了皇宫。朱允炆在宫中放了一把火,生死不明。虽然扑灭了大火,找到了几具尸体,但谁也不知道这几具尸体里,到底有没有朱允炆,从此一颗怀疑的种子就埋在了朱棣的心间,朱允炆有可能没死,他随时都会回来,回来争夺帝位……
于是,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史料分析: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出自《明史·郑和传》
阅读上述材料,思考,为什么明成祖要派郑和下西洋?
1、目的:①寻觅下落不明的明惠帝,②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与威望。
结合教材,可以得出第三点目的:③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郑和下西洋
政治目的
经济目的
观察图片,郑和途径了哪些国家?到达了哪些地方?
东洋
西 洋
红 海
非洲
明 朝
3、路线:到达亚、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阅读表格,思考,和哥伦布的航海活动相比,郑和下西洋有哪些特点?
郑和下西洋,时间长,规模大,航海技术先进,是历史上的空前壮举。
和哥伦布的航海相比,郑和下西洋是友好之行。
时间长
规模大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发现美洲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次数 7次 四次
人数 27800人 1000人——150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17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丈,宽18丈,即长151米,宽61米。 旗舰长24米,宽6米。
材料二:
郑和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他对中国和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完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阅读材料,想一想,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其它特点或意义?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
5、意义:
①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空前壮举;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④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分析材料,说明了郑和下西洋的什么负面意义?
劳 民 伤 财
郑和下西洋
材料:郑和下西洋所费约在白银600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而建造和修补一艘船平均需要1600两银子,每次出航平均需船260多艘,仅造修费用就需要几十万两银子。(郑和下西洋)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zī,计量)。
郑和下西洋
5、意义:
①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空前壮举;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④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⑤郑和下西洋也有劳民伤财的一面。
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明政府越来越保守,并逐渐禁止了海外探索,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探险者。然而,明朝的故步自封,却没能阻止来自于海上的威胁——
倭寇
1、定义——什么是“倭寇”、“倭患”?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明朝中期,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抢劫,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戚继光抗倭
二、戚继光抗倭
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老百姓民不聊生。
②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2、“倭患”的背景
戚继光(1528年-1588年,抗倭名将)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二、戚继光抗倭
3、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二、戚继光抗倭
3、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1)练兵抗倭:创立鸳鸯阵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 …… 由是继光一军特精。……“戚家军”名闻天下。
——《明史·戚继光传》
“戚家军”
二、戚继光抗倭
3、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2)台(tāi)州九战九捷
二、戚继光抗倭
4、评价
①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②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_______________的居住权。(一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葡萄牙
广东澳门
1553
友好交往
明朝的对外关系
1、目的
2、时间
3、路线
5、意义
2、背景
1、定义
1405-1433年 7次下西洋
3、过程
4、活动
① ② ③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①赠送礼品,②开展贸易
① ② ③ ④ ⑤
倭寇、倭患
日本……,中国……。
戚继光抗倭,台州九战九捷
反侵略的战争,民族英雄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军事冲突
殖民掠夺
国立强盛
国立衰微
考点一 郑和下西洋

1.泰国有“三宝塔寺”,马来西亚有“三宝镇”。现在的人们之所以怀念郑和,是因为他曾( )
A.建立明朝,统一了全国
B.抗击倭寇,维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定
C.7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
D.英勇抗元,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C
考点二 戚继光抗倭
2.明朝政府为抵御倭寇,设立了很多“卫”“所”等军事机构。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是( )
A.周瑜 B.岳飞
C.戚继光 D.文天祥
C
顺潮流而行必昌,逆潮流而动必衰,闭关自守则必亡!
阅读材料:
哥伦布以后,(西方)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而我(中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明朝对外交往给我们的启示:
顺全球化潮流,扩大对外开放,遵循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打造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

坚持对外开放;

坚持和平交往,互相尊重;

……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和为贵的国家,我们希望把一种和平、和谐的秩序带给天下,今天我们更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期盼。世界是各国的世界,只有每一个国家在对外交往的时候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利益,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