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狼》课后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狼》课后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3 20:0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完成时间:30分钟
学校 班级 学生
一、基础训练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朝著名的文学家。课文选自他的________集。“聊斋”是作者________的名字,“志异”是___ _____的意思。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缀行( ) 狡黠( ) 苫蔽( ) 眈眈( )
目似瞑( ) 尻尾( ) 变诈(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顾野有麦场 ( ) 止有剩骨( ) 屠自后断其股( )
意暇甚( ) 其一犬坐于前( ) 止露尻尾( )
一狼洞其中( ) 意将隧入( )
二、课时达标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刺骨。途中两狼,缓行甚远。
(2)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屠夫jiǒng_______,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藏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míng________,意xiá_________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mèi________,盖以诱敌。
1.文中横线上根据拼音填出汉字。
2.解释每组中加点的字:
A.盖以诱敌 B.其一犬坐于前
C.骨已尽矣 D.恐前后受其敌
3.选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和一句是
4.“乃悟前狼假mèi,盖以诱敌”照应上文的一句是
5.选文是《狼》这篇课文的记叙部分,请将课文中议论部分的原文写在下面。

6.一位诗人用悲愤的笔调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叫”,你是怎样理解的?

7.在动物学家的眼里,狼是一种智商很高,富有人情味,在整个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正如美国狼基金会主席阿斯金所说的:“自然界中若没有了狼,就像一个钟表没有发条一样。” 请联系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三、能力提升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鹿和狼的故事
(1)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天敌。
(2)美国总统西交多?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中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繁殖得更多一些。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
(3)枪声在森林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经过25年的猎捕,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如豹子)也被猎杀了很多。
(4)得到特别保护的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在这个“自由于国”坐,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5)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总数超过了十万只。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
(6)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头上。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无数只鹿消失了踪影。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7)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狠,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尽管狼吃鹿,它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同时,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而罗斯福下决心要保护的鹿,一旦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也就是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
(8)这与人们对狼和鹿的认识似乎是相悖的。在任何一个民族,凡是以动物为题材的史话,狼几乎永远把着一个欺负弱小的恶名,如中国“大灰狼”的故事和西方“小红帽”的故事。而鹿则几乎总是美丽、善良的化身。狼是凶残的,所以要消灭;鹿是善良的,所以要保护。罗斯福保护鹿群的政策,就是根据这种习惯的看法和童话的原则制定的。
(9)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小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
1.短文中写狼的“死”,用了哪些词?还可以用哪些词?
(1)短文中(举2个)
(2)课外(举2个)
2.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意思。
(1)苟延残喘(苟:暂且):
(2)相悖:
3.“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句中的‘“过多”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4.我们在孩提时听过大灰狼的故事,本课所讲的狼的故事,和以前听过的有什么不一样。

5.这个故事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6.你还知道类似的事例吗?如果知道,请您举一个例子,很简要的写出来。②如果不知道,你想用什么办法知道,也请很简要的写出来。(两题任题一题)

《狼》答案
一、基础训练
(一)蒲松龄 清 小说《聊斋志异》 书房 记述奇异的事
(二)zhuì xiá shàn dān míng kāo zhà
(三)回头看 通“只” 大腿 神情,态度 像狗一样 屁股 打洞 打算
二、课时达标
1.窘 瞑 暇 寐
2.A敌人B蹲坐C完 D害怕
3.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4.目似暝,意暇甚
5.狼亦黠矣,……止增笑耳。
6.要点:人在大量地破坏生态环境,一些重要物种面临灭绝。
7.要点:加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素质,建立和谐的人与动物相处的环境。
三、能力提升
1.①一命呜呼、毙命②归天、殒命、回老家、上两天
2.①暂且还勉强延续着呼吸保住了生命。②想违背、相反
3.不可以。“过多”起修辞作用。说明鹿太多了会对森林产生危害。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删去变成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祸害。
4.以前:以前的狼是欺负弱小的残忍凶狠的动物。本故事:本故事中的狼是被猎人捕杀的、弱小无助的形象。
5.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动物及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
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