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第1节 种植业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已经知道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甘蔗,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亚的两河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课件: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总结】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课件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政府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作作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平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请学生欣赏课本前面插页的彩图1至6。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板书设计
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引言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一节 种植业
一、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1.种植业的概念
2.影响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1)适宜耕作的土地: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
(2)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气候条件:足够的热量、降水、光照
3.我国种植业主要的分布地区: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4.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5.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二、稳定粮食生产的能力
1.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2.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1)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科学种田
3.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
第二节 林业、牧业和渔业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是世界上的少林国家,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2.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及优良牲畜品种。
3.了解我国发展水产业的有利条件,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原因。
【教学重点】1.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的森林资源。2.主要牧区的名称及其优良牲畜品种。
【教具准备】中国地形图、我国主要牧区及其优良牲畜品种的投影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我国南、北方的种植业有何差别?导致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B、A生回答
2.指图说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名称。B、C生回答
[新课引入]农业生产中,除上一节讲的种植业以外,还包括哪些生产部门?(C生回答)
这节课就学习中国的林业、牧业和渔业,首先学习林业。
[板书]第二节林业、牧业和渔业
一、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1、森林的重要作用
[讲述〕举例阐述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凋节气候等作用,对于人类的生存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效益。森林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我们要重视林业生产的发展。
[提问〕什么是林业?主要产品有哪些?C生回答
[板书]2、什么是林业
3、我国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提问〕展示中国地形图。①请一位同学指图说出我国三大林区的位置和名称。想一想,我国在世界上是个多林的国家,还是少林国家?为什么?A生回答
〔板书〕(1)我国是世界上的少林国家
原因:a、长期毁林开荒;b、采伐利用多、培植更新少。
[提问]我国是个少林的国家,由于森林覆盖率低,水、旱自然灾害较频繁,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今后应该怎么办?A生回答
(讲述并板书](2)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1、控制采伐量
2,开展全民植树运动,加强营林造林,成片建设速生丰产林
3,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读书〕请一位C生朗读“‘141’绿色工程”一段课文。
[板书]二、畜牧业
(提问)什么是畜牧业?畜牧业能给人类提供哪些产品?C生回答
[讲解]靠放牧或饲养牲畜而取得产品的生产部门,叫畜牧业。畜牧业能给人类提供皮毛、奶肉、禽蛋等畜产品,它对改进人民食物结构、促进轻工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板书〕1、什么是畜牧业
2、我国畜牧业的种类
〔讲述〕我国的畜牧业可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两类。
[提问〕我国的牧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分布在这些地区?B生回答
〔板书]3、我国的牧区畜牧业
(1)主要分布地区。
〔讲解〕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半干旱、干旱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因为那里有广阔的天然草场。
〔读图〕展示“我国主要地区及其优良牲畜品种”图,请同学们回答:我国主要牧区及其优良品种的名称。
〔板书](2〕四大牧区及其优良品种
改变“靠天养畜”的生产方式,积极建设人工草场。
[提问〕在我国的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牧区畜牧业,还是农耕区畜牧业?B生回答
[板书]4、我国的农耕区畜牧业
[讲解〕农耕区畜牧业在我国的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它是我国城乡人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来源。
[提问〕农耕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B生回答
[讲述]我国农耕区畜牧业主要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加工副产品和部分粮食.饲养猪、牛、羊等牲畜和鸡、鸭、鹅等家禽.故其分布遍及全国。
〔板书〕三、水产业
[提问〕举例说明什么是水产业?C生回答
〔板书〕1、什么是水产业
[讲解]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如鱼、虾)、采集(如海带、紫菜).或者人工养殖(如珍珠贝)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称为水产业。水产业也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水产业必须在水域中进行.那么我国发展水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A生回答
[板书]2、我国发展水产业优越的自然条件
[讲解]我国有辽阔的海域。在大陆边缘,自北向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近海海域,以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在大陆上,河湖众多。尤其是东南部地区。
[板书]3、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原因
[读书〕请学生回答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原因。
[小结]原因:①水域面积大,约占大陆水域的四分之三;②人口稠密,城市多,消费市场大;③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高。可见,影响水产业分布的因素.除自然条件外.还有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
[巩固练习〕[布置作业]选做复习题
[板书设计]
第二节林业、牧业和渔业
一、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1、森林的重要作用
2、什么是林业
3、我国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1)我国是世界上少林的国家
(2)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二、畜牧业
1、什么是畜牧业
2、我国畜牧业的种类
3、我国的牧区畜牧业
(1)主要分布地区
(2)四大牧区及其优良牲畜品种
4、我国的农耕区畜牧业
三、水产业
1、什么是水产业
2、我国发展水产业优越的自然条件
3、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原因
第3节:农业的发展 ( http: / / resource.myedu. / statics / jspx / czpd / xkjx / c2dl / c2dl20 / Unit1 / jxmb.htm" \t "_blank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2.使学生知道我国农业开发的潜力所在。
3.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树立起科技兴农的观念,为将来中国经济腾飞而学好今日的每一门课;
【教学重难点】科技兴农、调整农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教学媒体】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农业生产各部门目前的状况。这节课,我们把我国农业的整体情况作一个总结。要讲发展,首先要知道基础,要了解我国的农业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农业很落后,广大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得到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提问】谁能说说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启发学生讨论我国:一、农业发展的成就。
【讲述】首先要逐步的吃饱穿暖,那就要大力地提高主要农产品的产量。
【展示】1999年我国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表、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中国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增长图
随着人们的吃饱穿暖,人们还要吃好穿好,这就要不断地丰富农作物的品种。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的种类在冬季和夏季有什么不同?能大概说一说为什么吗?
【讲述】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的很快,农业生产不仅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这是怎么回事?
请学生回答(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带领学生讨论得具体些。
综上所述,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已基本摆脱了贫困,这不能不说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讲述】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也就是说,还没有实现现代化;这有许多的因素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而我国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发展,工矿业、交通、水利等各项事业都还要继续占用一部分农业用地。因此,今后我国的农业用地不仅不能增加,还可能减少。
【展示】图片:中国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
指导学生分析:我国农业想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是不可能的。
【提问】我国农业今后应如何发展?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谁愿意为政府出谋划策?
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得出: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讲述】什么叫做农业结构呢?我们把不同部门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关系叫做农业结构。
【展示】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
图中所示,我国农业各部门中,种植业占主导地位,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畜牧业只占27%,这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状况差异很大。再看林业和渔业(让学生读出所占的比例),它们所占的比例太小了。而林业和渔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许多畜、林、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很高,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也很高,这可以使从事这方面生产的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讲述】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读一读”“广西宜州市杨家屯农民调整农业结构见成效”。
【讲述】从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中可以看出,林业和渔业所占比例太小,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2、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提问】大家想的办法很好,但如何保证既能提高种植业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请学生思考回答(三、科技兴农)。
【提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业会产生哪些深刻的影响呢?
【展示】农业机械化、喷灌、农业机器人、大棚种植等的图片及录像
请学生阅读“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阅读材料
【讲述】科技兴农的结果,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讲述】农业现代化,不只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只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育种到农产品推向市场,从生产到组织、管理的全面现代化。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在采用以手工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离农业的现代化还相去甚远。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当地农业生产使用了哪些农具?其中有哪些是现代农业机械?(除了农具外,其他如育秧、灌溉方式、管理方法等都可以讨论)。
【讲述】所以,要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就必须加快各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采用个体分散的经营模式,不能够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问】阅读教材中的材料“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我国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讲述】好了,我们下面小结一下,我国农业发展在哪些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请学生小结。
【提问】同学们,我们想出这么多办法,按着这些办法发展,今后我国农业会怎么样呢?
请学生畅想。
【讲述】在耕地有可能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抓紧了粮食生产,以保证人民最基本的粮食需要,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以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各种农产品要力争高产、优质、高效,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个过程中,农业逐步现代化了,农村会有许多的劳动力富余出来,这怎么办呢?我们也想想办法吧。
请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概括。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5亿人。现在他们主要有两个出路:涌向城市,成为流动人口;这会产生许多问题。再者,近年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兴起,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可能转移到乡镇企业和服务行业。这样,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出路,也使农村的工业、商业、交通、建筑、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已同附近城市没有什么区别,生活条件甚至比附近城市居民还好。
【阅读】请学生阅读教材最后的选学部分内容。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问题和开发的潜力所在,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下面,我们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蓬勃发展当中结束这节课。
【展示】请学生欣赏图华西村的图片,同时教师讲解华西村的发展。
板书设计
第3节:农业的发展 ( http: / / resource.myedu. / statics / jspx / czpd / xkjx / c2dl / c2dl20 / Unit1 / jxmb.htm" \t "_blank )
一、农业发展成就
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农业结构的概念
2.困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三、科技兴农
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五、农业发展前景
授课时间:2005年2月23日(第1周)
授课时间:2005年2月23日(第1周)
授课时间:2005年3月1日(第2周)
授课时间:2005年3月1日(第2周)
授课时间:2005年3月2日(第2周)
授课时间:2005年3月2日(第2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