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2[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商业2[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6-11-05 16:43:00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授课人:尹家升中国的商业第一节 中国的商业1、商品2、商业1、商业中心及其形成的条件一、商业和贸易2、商业中心的分布( 农村集贸)三、对外贸易的变化和发展二、商业中心及分布1、古代对外贸易的情况2、新中国成立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3、对外贸易的主要国家和地区4、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练习返回商业从事商品买卖的活动。又称做贸易、做生意、做买卖。财源茂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2、刚才播放的图像中场所都有哪些行业?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什么部门(第几产业)?
返回1、这幅对联一般是帖在什么建筑的大门两侧?(商店、酒店、市场)(商场、饭店、歌舞厅、宾馆;商业---属于第三产业)大城市商业中心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1、周围有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
2、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返回哈尔滨东部多,西部少农村集贸市场返回1、农村集贸市场具有什么特点?2、农村集贸市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方便? 规模大小不一、日期不一样(每天或定期) 提供了生活必须品如:农具、针线、鞋袜、小食品、蔬菜等。考虑:
农村集贸市场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快速阅读思考阅读44页《对外贸易的变化发展》,完成下列问题:返回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商队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返回300多倍我国出口商品构成的变化2004年中国外贸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量的90%,其中高科技产品占出口总量的23%。主要出口商品 纺织、服装、日用工业品、机械、化工产品、茶叶、大米等返回主要进口商品钢材、机电产品、交通工具、化肥、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等中国对外贸易主要国家返回上海、广州、天津、大连我国主要的沿海外贸口岸:内陆外贸口岸:集中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云南和广西的许多边境城镇。返回随堂练习1、什么是商品?什么是商业?2、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①周围有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
②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3、我国主要的商业中心有哪些?请说出四个主要商业中心城市。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业——从事商品买卖的活动。又称做贸易、做生意、 做买卖。4、请你说说额敏县城作为本地区商业中心的原因。返回再见初中二年级地理课教学案例
课 题:中国的商业
授 课 人:尹家升
学习知识点:1、明确商品和商业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
2、能够根据图来说明建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及这一变化的地理原因。
3、能够分析说明我国重要商业中心的分布特点。
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德育渗透: 通过了解新中国外贸的发展变化,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的信心。
学法引导: 1、通过对历史上我国对外贸易知识点的学习,注意学科间横向的联系和综合。
2、学会图文结合,充分运用地图、图表理解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重 点: 1、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
2、根据商业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分析我国商业中心的分布特点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变化的地理原因。
难 点: 学会用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分析评价一个地区商业中心的形成环境。
教 具: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师生活动设计: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商品和商业的概念;通过出示课件、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依据图表分析概括出相关知识,让学生在书中画出其重点内容。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新课引入、板书课题] 10.1 中国的商业
二、明确学习目标任务
[出示课件]:引出商品的概念——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板书]:一、商品和贸易
师:(举例)学生说说哪些农产品属于商品。并思考进行商品的交换属于什么活动?[出示课件]
生:思考屏幕上提出的问题并回答。
师:[看书、图思考]:1、图10.2《我国重要商业中心的分布》中主要商业中心有哪些?
2、我国商业中心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3、试分析北京、上海、广州成为商业中心的条件有哪些?
4、归纳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出示课件]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板书]二、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①服务区 ②交通
师:[承转]作为我国80%的人口居住地的农村要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也要进行各种商业活动,这种商业活动称为“集”或“场”、“街”
师:[指导学生思考]完成思考题1、2、
生:略
师:[指导阅读]
1、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有哪些?
2、计算图10.4“1999年我国外贸总额是1950年的多少倍?”(300多倍)
3、图10.5中,1999年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同1952年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主要的出口商品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4、我国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有哪些国家和地区?
5、我国主要的沿海外贸口岸有哪些?
6、新疆有哪些边境对外贸易口岸?请说出二个。
生:略
[出示课件、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①古代——历史上我国对外贸易以丝绸、茶叶、瓷器闻名世界。“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②近代——清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对外贸易处在被剥削的地位。
③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增长很快,已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了贸易往来,并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
④当代——199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是1950年的300多倍,而且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主要出口产品有纺织品、服装、机械、日用工业品、化工产品、茶叶、大米等。改变了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情况,2004年,2004年中国外贸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量的90%,其中高科技产品占出口总量的23%。
师:[板书]三、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5页“大西北的边境贸易”。回答:新疆有哪些边境对外贸易口岸?请说出二个。
生:略
三、练习、扩展、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同学们要会用二个基本条件分析一个地区商业中心的形成。
[作 业]:教材46页第一题,说明上海、北京、西安成为国家重要的商业中心的条件
[板书设计]:略
初中二年级地理课教学案例
课 题:中国的商业
授 课 人:尹家升
学习知识点:1、明确商品和商业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
2、能够根据图来说明建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及这一变化的地理原因。
3、能够分析说明我国重要商业中心的分布特点。
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德育渗透: 通过了解新中国外贸的发展变化,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的信心。
学法引导: 1、通过对历史上我国对外贸易知识点的学习,注意学科间横向的联系和综合。
2、学会图文结合,充分运用地图、图表理解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重 点: 1、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
2、根据商业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分析我国商业中心的分布特点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变化的地理原因。
难 点: 学会用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分析评价一个地区商业中心的形成环境。
教 具: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师生活动设计: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商品和商业的概念;通过出示课件、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依据图表分析概括出相关知识,让学生在书中画出其重点内容。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新课引入、板书课题] 10.1 中国的商业
二、明确学习目标任务
[出示课件]:引出商品的概念——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板书]:一、商品和贸易
师:(举例)学生说说哪些农产品属于商品。并思考进行商品的交换属于什么活动?[出示课件]
生:思考屏幕上提出的问题并回答。
师:[看书、图思考]:1、图10.2《我国重要商业中心的分布》中主要商业中心有哪些?
2、我国商业中心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3、试分析北京、上海、广州成为商业中心的条件有哪些?
4、归纳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出示课件]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板书]二、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①服务区 ②交通
师:[承转]作为我国80%的人口居住地的农村要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也要进行各种商业活动,这种商业活动称为“集”或“场”、“街”
师:[指导学生思考]完成思考题1、2、
生:略
师:[指导阅读]
1、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有哪些?
2、计算图10.4“1999年我国外贸总额是1950年的多少倍?”(300多倍)
3、图10.5中,1999年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同1952年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主要的出口商品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4、我国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有哪些国家和地区?
5、我国主要的沿海外贸口岸有哪些?
6、新疆有哪些边境对外贸易口岸?请说出二个。
生:略
[出示课件、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①古代——历史上我国对外贸易以丝绸、茶叶、瓷器闻名世界。“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②近代——清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对外贸易处在被剥削的地位。
③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增长很快,已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了贸易往来,并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
④当代——199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是1950年的300多倍,而且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主要出口产品有纺织品、服装、机械、日用工业品、化工产品、茶叶、大米等。改变了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情况,2004年,2004年中国外贸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量的90%,其中高科技产品占出口总量的23%。
师:[板书]三、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5页“大西北的边境贸易”。回答:新疆有哪些边境对外贸易口岸?请说出二个。
生:略
三、练习、扩展、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同学们要会用二个基本条件分析一个地区商业中心的形成。
[作 业]:教材46页第一题,说明上海、北京、西安成为国家重要的商业中心的条件
[板书设计]:略
分析、点评: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1、明确商品和商业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2、能够根据图来说明建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及这一变化的地理原因。3、能够分析说明我国重要商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在能力训练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要通过学法引导,使学生通过对历史上我国对外贸易知识点的学习,注意学科间横向的联系和综合;学会图文结合,充分运用地图、图表理解重要的地理知识点。学生通过整体学习,必须掌握两个重要知识点,即: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根据商业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分析我国商业中心的分布特点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变化的地理原因。
一、引入新课自然、贴近生活
这节课是通过对我国商业中心的形成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商业中心的形成原因,能够简单地分析一个地方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开头通俗易见的生活实例,生动地展示学生所熟悉的商业活动及商品的种类,让学生清晰地分辨出商品与产品的关系,从而明确商品的概念及商业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注重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本节课中就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作了比较达到篇幅的介绍,作为学生对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的有关知识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对四个时代的中国外贸活动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本人通过收集和展示四个时代的不同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使学生真正知道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对我国外贸的巨大影响以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商业的影响,让学生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尤其是1980年后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这一历史线索的使用,使学生的相关知识得以运用,既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又温习了相关的历史知识。
三、实地运用进行分析,提高学科知识的实用性
在本节课当中必须掌握两个重要知识点,即: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根据商业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分析我国商业中心的分布特点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变化的地理原因。在实施这一目标的过程时,我采用了一学一练的方式,在学生充分理解商业中心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分析上海、广州等重要商业中心的形成原因,再结合本地县城商业中心进行分析以达到巩固提高之目的。
四、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得以体现。
在这节课授课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能突出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学效果较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