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null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当面对亲情与金钱时,我们会选择什么呢?有些人会选择亲情,因为他们知道亲情是无价的;也有些人会选择金钱,因为他们确信金钱是万能的。其实血浓于水的亲情应该是我们永远的首选。但有时这也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很多时候,面对金钱和地位,亲情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看菲利普兄弟的情意能否经得起时间和金钱的考验。
新课引入
1、学习多角度、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学习课文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3、能够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旨。
学习目标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作者简介
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作者简介
1
人物
环境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情节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小说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小说三要素
文体知识
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注: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四步分析法概述:
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文体知识
拮据(jié jū) 煞白(shà)
撬开(qiào) 牡蛎(lì)
褴褛(lán lǚ ) 栈桥(zhàn)
阔绰(chuò)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端详:仔细地看。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褴褛:(衣服)破烂。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张皇:惊慌,慌张。
狼狈:形容受窘的样子。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说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
检查预习
词语释义
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吗?
小说描写的是“我”的叔叔于勒不仅挥霍尽自己应得的财产,还大大占用了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父亲只好打发于勒到美洲去了。没想到于勒竟发了财,而且来信说要赔偿父亲的损失,于是贫困中的“我们”一家日夜盼望于勒归来,二姐还借此促成了婚事。在一家人去哲尔赛岛旅游时,在船上遇到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大家的希望变为失望,母亲大骂于勒,最后“我们”远远地躲开了于勒。
整体把握
请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这篇小说的情节划分为这四个部分。
开端( 1-4 ):盼望于勒。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
发展(5-19 ):夸赞于勒。作者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不同的情况和菲利普夫妇对他由“恐怖”转为“希望”的心理变化。
高潮(20-47):巧遇于勒。面对已沦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结局(48、49):躲避于勒。
整体把握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你能理解这篇小说的线索吗?
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明线是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暗线是于勒的贫富变化。
整体把握
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是不断变化的,你能找出他们是如何变化的,以及他们是围绕什么变化的吗?请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时间 于勒的现状 菲利普夫妇对于
勒的称呼 菲利普夫妇对于
勒的态度
十二年前
十年前
现在
糟蹋钱,把自己和父亲的遗产挥霍干净
坏蛋、流氓
打发他到美洲去
赚了点钱,后来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
赞美、夸奖、盼望于勒
在轮船上做水手卖牡蛎;衣服褴褛,又老又穷苦
这个贼,
这个流氓
咒骂、
躲避于勒
从上面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盼望—赞美—厌恶、仇恨
合作探究
结合文本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2)骨肉关系也要以金钱来衡量:“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合作探究
(3)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可见菲利普夫妇比较虚荣,现在于勒又穷又老,所以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
……
合作探究
找出文中有关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菲利普夫妇是什么样的人。
菲利普夫妇:自私贪婪、冷酷无情、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虚伪势利、虚荣心强、爱幕虚荣
菲利普:虚荣、自私、冷酷、虚伪、贪婪、没有主见
菲利普夫人:吝啬、尖刻、有心计、精明、临乱不慌、精明强悍
合作探究
于勒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1)第6段,传说的于勒:品行不好,挥霍钱财。
(2)第10段,信中的于勒:希望回报家人,渴望亲情,不愿家人为他担心。
(3)第33段,船长谈于勒:沦为穷水手,无颜见家人,不愿再次成为家人负担。
(4)第42段,“我”眼中的于勒:衰老,愁苦,疲惫,让人同情和怜悯。
合作探究
我对叔叔是什么态度?从哪里能看出来?“我”——若瑟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我同情于勒叔叔。
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心中默念叔叔;
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合作探究
(1)“虚荣”说: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
(2)“势利”说: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的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合作探究
对下面的主题理解,你赞成哪一种?
(3)“金钱关系”说: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4)“同情”说:
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合作探究
本文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了极端的利己主义价值观。
合作探究
主 旨
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
于勒是线索人物,菲利普夫妇是主人公。小说虽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但于勒却是作为暗线,文中只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与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一家去哲尔赛岛旅游,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
合作探究
“我”在整篇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1)全文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我”在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所以“我”是线索性的人物。
(2)“我”是一个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虚伪。
(3)在“我”身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合作探究
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
这是“我们”一家出发去哲尔赛岛游玩时的环境描写,好似一幅优美动人的水墨山水画,描绘了水的碧绿与平静。既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活动的舞台,衬托了一家人外出游玩时的快活和骄傲。又预示在这穷人们理想的游览“圣地”将要发生的不平凡的故事。
合作探究
(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自然景物描写,从侧面烘托菲利普一家在遇见于勒后的失望、沮丧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主题。
合作探究
(3)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在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社会环境描写,一个女婿写出了一个社会:金钱至上。
合作探究
悬念一:“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④
悬念二: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⑤
悬念三: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这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请找出文中的悬念,并加以体会。
合作探究
悬念四: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悬念五:去跟船长打听一下……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合作探究
“信”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于勒从美洲写来的两封信,被菲利普夫妇誉为“我们家里的福音书”,这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心理和揭示中心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原来是菲利普“全家的恐怖”的于勒,突然变成为菲利普一家的“希望”,其关键就是他的两封信。于勒两封信的内容要点是:(1)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他的哥哥的损失;(2)说他发了财就会回到哈佛尔,并希望为期不远就可以一起过快活的日子。于勒透露金钱信息的来信,对菲利普夫妇具有无比巨大的诱惑力量。从此,
合作探究
在他们心中分文不值的“坏蛋”、“流氓”、“无赖”,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一个有办法的人”。“信”所带来的变化,说明金钱是支配一切的力量。它使菲利普夫妇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朝朝暮暮做着黄金梦,它又使菲利普的二女儿赖以顺利成婚。围绕着这两封信,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得以充分揭露,所以我们说,“信”是作者情节发展的基础,它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合作探究
文中吃牡蛎的情节有何作用?
既是表现菲利普摆架子、图虚荣的高峰,也是他不幸的开始。同时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合作探究
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作者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对于这样的弱势群体,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和帮助。而不是嘲笑和冷漠!
合作探究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
细节描写,揭示了菲利普夫妇贪婪、自私的心理。
语言品析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菲利普夫妇的共同特点是爱虚荣,不同之处是:菲利普想摆阔绰,附庸风雅;而太太明知“怕花钱”却用“伤胃”一词来掩盖自己的面子。
语言品析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语言描写,克拉丽丝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也写出了她精明、有心计、遇事不慌的特点。
语言品析
“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这里的“一面……一面……”“后来”“随即”“最后”的一系列行动和语言描写,把将要问的事一直绕到最后才提出来的那种既生怕露了马脚,又要摆出一付假绅士的臭架子的性格写得淋漓尽致。
语言品析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从若瑟夫重复的动作,看出他对于勒的同情。以及他所观察于勒的外貌,看出若瑟夫对于勒的怜惜。
语言品析
我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三句话有异同吗?包含“我”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何写得这么复杂?
心理描写,这句话强调了于勒和菲利普之间是亲兄弟的血缘关系,表现出若瑟夫对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作者在这个称呼上是别具匠心的,这是一句饱含讥讽的心里话。若瑟夫是作者塑造的理想人物,他善良,不以金钱衡量人。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希望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爱,而不是金钱主宰一切。
语言品析
(1)构思巧妙,巧设悬念,情节曲折
(2)双线交织
(3)选材以小见大
(4)鲜明的对比
合作探究
艺术特色
虽然于勒的“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但如果他偶然间抬起头后,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你认为会出现怎样的场面?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拓展延伸
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因为“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拓展延伸
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去奋斗,去努力,去争取。
在亲情和金钱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世态炎凉、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让人感慨。
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2)假如破了产、穷困潦倒的于勒又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拓展延伸
同学们,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超越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写出人性深处的东西,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此文正是如此表现了小人物的辛酸,但我更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小人物生存的艰难,并能在这样的艰难中,始终坚守对金钱的正确态度,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始终坚守亲情的纯洁,友情的温厚,人与人之间的最起码的宽容……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盼于勒 — 赞于勒 — 遇于勒 — 躲于勒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1、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C
课堂检测
2、十年中,“我”的父亲那“与日俱增”的“希望”是什么?照你看,在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上,父亲与母亲有无不同?
“我”的父亲的“希望”是盼望发了财的弟弟回来,能带给他财富。“我”的父母在对于勒的基本态度上没有什么不同。
课堂检测
3、“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义?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于勒与“我”、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表现了“我”对父母这种自私冷酷态度的强烈不满,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