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23 18:2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二、教材分析
北宋之初,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措施一方面有效地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北宋王朝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辽、西夏的崛起使北宋面临严重的边疆压力,为缓解这一压力,北宋“以钱财换和平”,结果使得北宋的财政危机更为严重。军事危机和财政危机相叠加,使北宋积贫积弱的问题日益凸显。王安石变法虽取得一些成果,但未能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王安石变法,两宋更替等基本史实,了解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作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进一步认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历史的深远影响,能够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深层次原因等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于史料研读,了解北宋建立的背景,知道北宋建立后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辩证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
2.运用地图,了解“北宋、辽、西夏对峙”与“南宋、金、西夏对峙”的相对空间位置和时间更迭,并以此为基础,了解北宋边疆压力的表现以及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知道绍兴和议的主要内容。
3.将王安石变法置于具体的时空下,基于史料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教学重点】:认识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探究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分析北宋积贫积弱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二)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1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有以黄衣加太祖(即赵匡胤)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
------脱脱等《宋史·太祖纪》
材料2某日,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做皇帝也太难了,我整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虽然你们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回地方安享荣华富贵吧。”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上表纷纷要求解除兵权。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
陈桥驿兵变反映了唐末以来,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政权更迭频繁的现实赵匡胤吸取唐中晚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通过“杯酒释兵权”,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设计意图】:讲述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使其了解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背景
【学习任务】1:了解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内容,绘制《北宋专制主义集权官制体系示意图》,需体现专制强化的中央权力结构、中央集权的上下级关系、同级别权力部门的相互制约关系。
当时中央的权力机构主要有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别掌握最高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与宰相分权,互相牵制。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调兵权。设参知政事以制约宰相,共同行使最高行政权。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崇文抑武,提倡文治。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梳理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理解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主要体现为分权制约与崇文抑武。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主要表现
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主要表现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文官出任知州,节度使虚衔
转运司负责地方财政
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分散各级机构权力,互相牵制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分散各级机构权力,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
四监司监控各州;州增设通判,制约知州
崇文抑武 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崇文抑武 士人地位


【设计意图】:编制《北宋专制主义集权官制体系示意图》,使学生加深对宋初新设立的官职和机构的理解,建构知识体系。
【学习任务】2: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
材料3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命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不黄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审势》
材料4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转对条上四事状》
材料5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实谋》
【问题设计】: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3、4、5,结合教材内容分析阐述。
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有利之处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避免了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朝代频繁更迭的弊端,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弊端在于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利于发挥从政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保守拖沓的政治风气。
【设计意图】:基于史料,使学生对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做出辩证分析。
【学习任务】3:简述北宋统治危机的具体表现,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列表方式,概括总结北宋军事、财政方面统治危机的具体表现。
表1北宋的统治危机
军事 惨败于辽,签订协议,赠辽“岁币”
屡败于西夏,签订协议,赠西夏“岁赐”
财政 军队庞大,军费过高
官僚队伍膨胀,财政负担沉重


面临严峻的统治危机,北宋有过两次变法:次是庆历新政,一次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表2王安石变法
目的 内容 效果
富国 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
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低出资,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
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强兵 保甲法:将乡村民户按保甲编制,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裁兵法:士兵五十岁后退役,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


【学生活动】: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教材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效果。问题设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消除了财政赤字,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些措施也加重
了人民的负担。
材料6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辞气,视斧钺鼎镬无如也。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7 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设计】:司马光、钱穆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有何异同之处?你认为二者的分析是否合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6中,司马光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其性格因素。虽然这是一手史料,但并不一定客观、严谨,还需要理解评价者即司马光的立场。从政治立场上讲,司马光是王安石的政敌。材料7虽是二手史料,但是钱穆从史料出发,以实证的态度客观分析,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用人不当、急功近利、对外用武、对内敛财、加重人民负担等。
【设计意图】:借助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影响原因分析的多种因素,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学习任务】4:了解南宋的偏安。
材料8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五出本中史回会实牙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一些基础,金元政权的政岳飞《满江红》但学生活动:诵读《满江红》,谈谈感受。,易把这一时期的南北对格局误地问题设计: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岳飞是否实现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想法?养和基本学位,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活动:了解绍兴和议的主要内容和“南宋、金、西夏的对峙”。
材料9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学生活动】:诵读《题临安邸》,感受时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设计意图】:引用学生熟悉的内容,了解南宋的偏安,以及时人的家国情怀。
(三)板书设计

(四)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水平1:能够从空间上辨识“北宋、辽、西夏和“南宋、金、西夏”对峙局面的形成;能够辩证分析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对王安石变法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水平2:能够认识示意图和文献资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如能依据材料分析出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原因,说明其影响;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够在叙述中将史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
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如经过唐后期藩镇割据和五代战乱,宋代实行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强化中央集权;能够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尝试从多方面说明导致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
水平4: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在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观。
第10 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前半部分按时序描述辽、西夏、金、元政权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后半部分介绍了元代的制度建立和民族关系,主要包括中书省、宣政院、行省制、四等人制以及蒙古民族和回族的形成等内容。与辽、西夏金政权相比,元建立了以蒙古族为主导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从元中央到地方的机构设置中,既能看到元代时唐宋时期中央机构的基本沿袭,也能发现对蒙古民族习俗的延续和地方管理制度的创新。元的建立,既是蒙古族军事力量胜利的成果也是各民族政权并立之下长期民族交融的结果。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如辽夏金元政权的政权更迭和制度建设,但缺少对上述史实的具体分析和深入理解,易把这一时期的南北对峙格局错误地理解成北方民族对汉族政权的“侵略”和“压迫”。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绘制时间轴的形式让学生知道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在政权建立前后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简述各民族政权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及其意义。
2.通过表格梳理和史料解读,能明确区分辽政权的南北面官制、西夏的汉藩二套制、金政权的猛安谋克制;结合地图和文字史料,概括元行省制、四等人制等基本内容。
3.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对辽、西夏、金统治区内“因俗而治”政策进行合理的师评价,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辽、西夏、金、元诸政权和汉民族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统一多民间南方经济族国家发展。
【教学难点】:理解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建设。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北方政权在巩固统治的过程中皆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推动了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为元及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
导入
问是学生活动:观察《中国历史纪年表(隋至清)》,出本课的时间轴,概括这一时
其对此期的政权更迭与其他时期相比有怎样突出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历史纪年表,加强时空观念,初步感知这一时期的统治
【学习任务】
1:对两宋、辽、西夏、金、元各政权进行时空定位。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指导学生制作时间轴。
【学生活动】:以两宋政权的建立、更迭、消亡为时间轴,找到在此时间段内各民族政权兴起、发展、消亡的时间;在挖空的《北宋、辽、金对峙图(1111年)》和《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上标注各政权和其统治区域;根据绘制的时间轴和地度图,结合两宋政权相关史实,简述各政权之间的更迭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地图,了解辽宋夏金元等政权的更迭,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了解辽夏金元等民族政权的特点。
【学生活动】:回顾两宋政治,以表格方式梳理出两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结合教材提供的《北宋、辽、西夏对峙图》和《金南宋、西夏对峙图》,理解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对中国南北格局形成的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两宋以岁币、岁贡、赏赐等方式处理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各政权之间相互对峙,亦相互交流,促进了各区域的发展,也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材料1 宋太宗一次对群臣说:“国家若无外忧,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刻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朱绍侯、张海鹏等《中国古代史》材料2宋神宗:“盖北有狂虏,西有黠羌朝廷汲汲然左枝右梧,未尝不一日念之。二虏之势所有难制也,有城国,有行国。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矣,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道山清话》
【问题设计】:概括上述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结合各政权对峙图,进一步分析其对此后中国南北方格局的影响。
【学生活动】:提取材料信息。宋更加防范内患,不注重边事,到宋神宗时,认识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统治威胁极大。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中国北方的敌人可分为几种,游牧的如蒙古、匈奴、突厥,在大草原及沙地两面,来得可怕,可一击而破。可怕的是辽河、热河东北省区,是大耕地、天气冷…故同时为牧地,是坚韧的农民、彪悍的牧人相互配合大强国一定要有农民、土著。”北方政权的强盛武力和宋政权的“赎和”行为,导致此后中国政治和经济重心相分离:元明清三代,都城都定于北方,经济重心则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梳理、解读文字史料,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的特点,理解其对此后中国南北方格局的影响。
【学习任务】3:探究“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整理表格,根据表格比较各少数民族政权管理制度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对民族交融的积极影响。
【学生活动】:整理、制作表格,分析问题。
政权 管理制度
辽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西夏 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和御史台;地方设立州郡和番落行政机构;州郡原为汉人地,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吏进行管理
金 猛安谋克制原来是女真族在部落联盟时期的组织形式。金进入中原后,在金 地方行政中保留这一制度,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猛安相当于防御州,谋克相当于县


材料3 辽之国君通文墨,他们的文字在公元92年即已出现不仅契丹所占的中原领土有汉人的官僚治理,而且辽境后方据目击者的报告,无数之官吏文人、工匠、优伶、武术家和僧尼也来自中土……西夏也不是单纯的野蛮人。他们组织的半汉化国家在初唐时即曾活跃于它日后占领的地区,当它在400年后与宋人抗衡时,一个汉化的政府早已存在。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问题设计】:依据上述材料,概括辽、西夏、金在管理制度上的相同点,并分析原因。在历史上,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常常是以国法治国人,以汉法待汉人,这既照顾了本民族的利益,也尊重了汉族长期形成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经过各民族长期的交融,才可能缓慢地形成适合大多数人的政治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解读,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理解各政权“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
【学习任务】4:元代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材料4

材料5 元代实行行省制,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十行省。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122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南,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朱绍侯、张海鹏等《中国古代史》
【问题设计】:元代的管理制度与辽、西夏、金相比,其主要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元代的管理制度一方面进一步借鉴吸收两宋制度的优势,另一方面创制了行省制度。
【教师活动】:依据材料,指出元代在地方行政区划上的特点,并分析其目的。学生活动:认识元代在地方行政区划上的特点是犬牙交错,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蒙古族进入中原之前,汉化程度较低,即便是后来统一全国,元朝皇帝也少有精通汉语的。以游牧民族统一偌大疆域,用旧俗适应原有游牧方式和创业阶段的所需,而汉法则符合国本所系的农耕地区生产方式的守成和发展所需。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示意图,明确元代中央到地方的管理特点;通过史料解读,区分元代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管理制度的区别。
【学习任务】5:理解“因俗而治”政务管理结构促进民族交融。
材料6 元代法律规定,蒙古、色目和汉人犯罪后,分属不同的机构审理。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只可向司法部门申诉。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打五十七下,赔付烧埋银;而“汉儿人殴死蒙古人”则要处死,正犯赔付家产,余者出烧埋银。
------朱绍侯、张海鹏等《中国古代史》材料7 据元朝中期吏部统计,朝官共有209员,其中蒙古色目有938员,汉人南人有1151员。汉人、南人占59.6%。京官共有506员,其中蒙古、色目有155员,汉人、南人有351员。汉人、南人占69.4%。外任官共有19895员,其中蒙古、色目有5689员,汉人、南人14236员,汉人、南人占71.5%。
-----朱绍侯、张海鹏等《中国古代史》材料8 元代大多数中央机构和所有的地方机构都设有“达鲁花赤”,由蒙古人充任,地方上则用色目人。“达鲁花赤”虽然不是管理实际事务的长官,但高居于本民族其他官员之上,拥有监督权,因此在政务运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问题设计】:结合材料,概括元代的民族政策并分析其原因。
教师活动:结合以汉人为主体的政权和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下民族关系发展的史实,谈谈你对“因俗而治”政策的看法。
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实现对人数众多的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的统治,不得不依靠汉族地主阶级和其他各族贵族来增强统治力量以扩大自身的统治基础。其采取的措施一是设立番汉有别的两个统治系统,以番官体系为主导;二是在统治机构中把重要的职官和部分委任给本族贵族掌握,以确保本民族的主导地位,如元代的达鲁花赤。
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体制,适应了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对各民族区别对待,允许其各从其俗,在客观上维持了被征服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的作用。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文字材料,概括归纳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建设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三)板书设计

(四)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水平1:能够知道宋辽夏金元的历史分期方式,借助历史纪年表表述这一时期的基本情况,借助历史地图明确这一时期政权对峙的基本情形。能够知道重要的古今地名:汴京(今开封)、兴庆(今银川)、燕京(今北京)、临安(今杭州)等。
水平2:能够将辽夏金与宋历史上的议和定位在特殊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利用历史表格和历史地图所蕴含的相关信息,对这一时期南北关系进行描述,从而认识南北格局形成的来龙去脉。理解这一时期政权对峙对今后统一王朝南北格局划学分的影响,即政治北定和经济南移。
水平3:能够通过古代北方民族的发展历史,合契丹、女真民族所处的地理求学生自然条件,运用学科术语分析这一时期南方政权军事屡次败北的原因。
水平4:在探究元代“四等人制”时,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探究“民族平等”问题时,能够放在较长历史时段、较大范围内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得出合理的论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