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飞旋的陀螺》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探究,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利用对比试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1、通过玩陀螺了解光的合成 。
2、通过牛顿的光学实验知道光的合成与分解的关系,对光与色彩有完整的认识。
教学重点:
通过玩陀螺知道验多种色光混合到一起可以产生一种色光。
教学难点:
利用陀螺完成光的合成实验。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圆形纸板。圆形纸片,电动小风扇、固体胶、双面胶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为交流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教师提问:同学们喜欢玩玩具吗?(学生回答。)【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今天老师也带了一件自己做的玩具,大家看这是什么?(学生回答。)请大家看一下老师手中的陀螺跟同学们平常玩的陀螺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教师强调陀螺是彩色的)。老师将这个教师演示陀螺的转动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让学生回答看到的现象并自己提出问题?你猜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同学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陀螺的奥秘。板书:飞旋的陀螺。【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看到的现象大胆做出假设性解释,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探究活动
1、 制作陀螺
(1)学生自己总结注意事项,教师再用幻灯片出示注意事项。
(2)学生分配好任务(小组长指挥,协商合作),做到人人参与制作,每个小组中的每位同学制作的种类要不同,分成2色陀螺、3色陀螺、多色陀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意识】
2、 玩陀螺
(1)分别运用1号袋2号袋中的材料将制作的陀螺组装好并转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小组成员共同观察并将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给小组长,小组长负责记录到报告单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实验成果。【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实事求是,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证明科学道理】
(3)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成果展示引出光的合成知识。板书:两种或多种色光混合到一起会产生一种新的色光,这种现象称之为光的合成。多媒体出示牛顿光的合成实验。
(4)简要提示陀螺变色是人的视觉暂留效应导致的。
3、 三原色的应用。
(1)教师提示并提问三原色在哪些方面有用到?学生回答
(2)出示多媒体图片,介绍三原色的应用。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结课有什么收获吗?学生回答。【设计意图: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玩了陀螺,而且知道了光的合成知识,我们可以看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我们只要多问个为什么,多开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多动手探究一下,就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相信大家都有一颗好奇的心,有一双敏锐的眼,让我们从身边,从生活中不断学习,相信每位同学也都会成为小牛顿的。【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并进行积极的探究】
四、板书
飞旋的陀螺
两种或多种色光混合到一起产生一种新的色光的现象是光的合成
三原色:红 绿 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