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土壤里有什么- 教案 青岛版(六年制)

文档属性

名称 7、土壤里有什么- 教案 青岛版(六年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24 17:3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土壤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做实验记录;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教学重点:
探究认识土壤的构成成分。
教学难点:
学生对土壤成分构成的鉴别分类。
器材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不同地区采集的一定量土壤样本、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镊子、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放大镜、玻璃棒、蒸发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同学们先来欣赏一下土壤妈妈孕育生命的视频【播放微课视频】。
土壤妈妈孕育植物的过程神不神奇?
生:神奇。
土壤是怎么孕育出这些生物的呢,土壤里有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土壤。(板书本节课课题)
(二)、学生大胆猜测、设计方案、并实施方案
1.同学们大胆猜测。
师:科学就是大胆猜测,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土壤里有什么
生:我猜土壤里有小虫子。
生:我猜土壤里有树叶。
生:我猜土壤里有水。
生:我猜土壤里有空气。
生:我猜土壤里有砂子。
生:我猜土壤里有树根……
师:同学们真实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其实,小虫子、树叶、树根等最终会被土壤中的细菌分解成腐殖质,因此,咱们同学猜测的也可以说成土壤里有腐殖质。
2.同学据老师总结出的问题,进行选择要探究的问题,并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这节课主要是探究这几个问题:
1)土壤中是否有水?
2)土壤中是否有空气?
3)土壤中是否有沙?
4)土壤中是否有黏土?
5)土壤中是否有腐殖质?
5)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类?
师:知道了要探究的问题,下一步就是进行实验探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小组要探究的问题,根据老师准备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不动手操作),同时将问题与方案写在报告单上。在这里老师有个小小的提示,无机盐可以溶解在水中。
一段时间后,小组汇报。
小组: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土壤中是否有水,研究方案是用纸巾包住土壤,用力握一下,观察现象。
小组: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土壤中是否有空气,研究方案是将土壤加入盛有水的烧杯,观察现象。
小组: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土壤中是否有砂和黏土,研究方案是将土壤加入盛有水的烧杯,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一会后,观察现象。
小组: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土壤中是否有腐殖质,研究方案是将土壤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小组: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研究方案是取上层清液滴一滴到干玻璃片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非常好,做实验之前老师先来说一下加热干玻璃的注意事项,请看微课视频。【播放加热干玻璃片的注意事项】现在就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吧,注意记录实验现象,并总结结论。出示PPT中的温馨提示:1、注意安全;2、注意小组分工合作;3、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动手做实验,老师巡回指导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学生汇报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
小组:实验现象是纸巾湿润了,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小组:实验现象是玻璃片上留下了白色的痕迹,说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
小组:实验现象是土壤分层了,上层是比较细腻的粘土,下层是颗粒较大的沙石,说明土壤中含有沙石和粘土。
小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小组:实验现象是有一股难闻的气味,说明里面有腐殖质。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自主探究,我们一起了解土壤里有水、空气、腐殖质、沙砂、黏土、腐殖质、无机盐等(并板书),土壤的成分这样丰富,难怪人们都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但是土壤妈妈的身体状况出现了点问题。【播发微课视频】呼吁同学们要保护好土壤。
土壤为我们提供了食物与生存空间,我们能为土壤妈妈做点什么呢?
生:我们应该保护土壤妈妈。
生:我们要多植树,少制造污染环境的垃圾。
生:我们还可以画宣传报,让更多的人来保护土壤妈妈。
生:少用或不用塑料袋……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土壤里有水、空气、腐殖质、砂、黏土、无机盐等,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生长才会更加茂盛,任何一种物质的缺失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其实关于土壤的秘密还有很多,比如说,南方的土壤与北方的土壤有什么不同,山上的土壤与平地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搜集有关资料,也可以采集一些不同的土壤,观察一下它们的颜色和特点,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