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认识近似数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1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事例,经历认识近似数和选择合适的近似数描述事物的过程。
2、了解近似数的意义,认识“≈”,会用合适的近似数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能根据给出的近似数,选择合适的答案。
3、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近似数和选择合适的近似数描述事物,能根据给出的近似数,选择合适的答案。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备注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由猜数游戏引出猜老师的体重。告诉学生老师的体重大约是57千克,鼓励学生猜老师的体重。 2、介绍近似数。先由教师的体重大约是50千克说明什么叫近似数。 二、认识近似数 1、教师谈话,说明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出看书学习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读书。 2、交流读书学习的结果。在充分交流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和近似数的表示方法。不归纳“四舍五入”法。 三、尝试应用 1、呈现教材上两个养鸡场的内容,让学生读一读,并交流知道了什么。再鼓励学生尝试用合适的近似数描述。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想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肯定学生合理的结果。 四、拓展练习 交流上节课的调查结果,并试着把调查的数据改写成近似数。 1、练一练第1题,教材给出了梨树、苹果树的近似数,要求选择合适的答案。先让学生看懂题意,再自主选择,然后交流,说一说自己怎样选的。 2、练一练第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3、练一练第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师:上节课,同学们猜数游戏表现得很棒。今天老师请同学们猜一猜我的体重。怎么样?希望我告诉你们些什么吗? 生:你最好告诉我们你体重的范围。 师:好!为了让你们猜得准,我告诉你们,老师的体重大约是50千克。说一说你猜的数。 学生可能说出不同的意见,如52、 53、49、48。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 生:老师重52千克。 师:你为什么猜是52千克? 生:52千克就可以说是约50千克。 生:我看老师比较瘦,不到50千克。可能有49千克。 师:他还注意观察老师比较瘦,不错。 师:老师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3千克(如果有学生说对,教师可及时说明: 猜对了,就是53千克)。虽然有的同学没有猜对,但是你们都能根据老师的体重大约50千克猜出与50接近的数,这种猜数的思想是对的。 师:大家知道了老师的体重是53千克,也知道了老师的体重可以说大约是50千克。今天,我们给这样的数起个名字。53叫做准确数,50是与53接近的数,我们把它叫近似数。 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一个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来表示一些事物。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看教材第9页上面的内容,了解一下关于近似数的知识。 师: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要使学生了解 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1300余种。1300不是鸟类的准确数量,鸟的种类比1300多。 我国的观赏花卉有2230多种。花卉的品种比2230还多。 ●某中学有学生2904名,可以说大约是3000,2904是精确数,3000是2904的近似数。 ●某小学有1260名学生,可以说是1300名。1260是准确数,1300是1260的近似数。 ●近似数都是一个与精确数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近似数的写法,学生说不出,教师介绍,说出来也要再板书一遍。 ●2904大约是3000,可以写成:2904≈3000 ●1260大约是1300,可以写成:1260≈1300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近似数,并学会了书写,这里有两个养鸡场的信息,读一读文字的内容,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合适的近似数描述下面的事物。 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大型养鸡场 (1)大型养鸡场一天收的鸡蛋大约是3600个。 (2)大型养鸡场一天收的鸡蛋大约是3640个。 (3)大型养鸡场一天收的鸡蛋大约是4000个。 (4)、大型养鸡场一天收的鸡蛋大约是3000个。 ●李奶奶家的养鸡场的答案可能有: (1)李奶奶的家里每天产蛋大约250个。 (2)李奶奶的家里每天产蛋大约230个。 (3)李奶奶的家里每天产蛋大约200个。 师: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调查价钱的任务,汇报一下你调查的结果,并把各个钱数改写成近似数。 师:如果给出某个准确数的近似数,让你来选择合适的答案,你会选吗?仔细观察第1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出示给出的数据,先让学生自己选,全班交流时,重点说一说自己选择的过程和理由。苹果树的棵数,学生可能有的选720棵、有的选691棵,只要能讲出道理,都可以。 第3题,第4题自主练习。 由学生猜老师的体重,对学生来说既富有挑战性,更具有激励性和趣味性。同时有利于 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结合现实的体重问题,了解近似数的意义,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 在学生初步认识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进一步了解近似数的有关知识,培养自己看书学习的习惯。 既是自主看书结果的交流,更是学习新知的过程。 “≈”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习用近似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初步的处理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交流、学习、展示想法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课外学习,丰富课程资源。 根据所给出的近似数,选择合适的答案,是运用数的大小比较、近似数等知识的综合练习。 改写近似数的简单练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关于 乘客人数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