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斜坡的学问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斜坡的学问 |冀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24 17:4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4、《斜坡的科学》教学设计
一、创新整合点:
通过巧设情境把两个实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用斜面能省力。
二、教材分析
《斜坡的科学》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撬棍的学问》和《轮子的妙用》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指导学生探究斜面的作用,认识斜面类的简单机械。教材是按照“情景—问题—猜想—实验—记录—结论”的思路编写的,体现了科学课“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本课分三部分:1、通过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车上搬运重物的实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斜面。2、通过实验认识斜面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分为两段:首先认识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后认识相同高度下斜面越长越省力。3、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科学课“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我把本课的知识目标定为两个:知道斜面及斜面的变形——螺旋,利用斜面能省力;技能目标就是:能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验证斜面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对斜面坡度的陡缓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乐于和同学沟通,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
从教学目标出发,我把本课设计为了六个环节:“情境导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学情分析
经过了两年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研究有较大的兴趣,初步学会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但我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记录仍然不太重视,不善于收集证据。因此,在这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一方面让学生继续体验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实验研究,加深记录证据对科学解释的意义,从而开始重视实验的记录。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斜面是简单机械,知道利用及斜面的变形——螺旋能省力
科学探究目标
能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验证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乐于和同学沟通,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

五、教学重点
探究斜面能省力和什么样的斜面更省力
教学难点
1、实验方法的设计
2、对斜面能省力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实验器材:测力计、小车、木板(两块)、木块(15厘米高)、三角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实验器材:一支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司机叔叔要把两个很重的油桶装上车,你能帮他想个好办法吗?
(方法:用木板搭个斜坡把油桶推上去。)
这个办法好在哪?(好在:省力、方便)
你怎么知道使用斜坡能省力?(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
师:利用斜坡抬升重物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这样的斜坡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板书:斜面)。
当我们把一个平面一高一低放置之后就形成了一个斜面。(演示)
2、看,司机叔叔真的找来了木板,而且还找来了两块,你们说他应该选哪一块呢?
学生回答(长的)
为什么?(长的会更省力)
是吗?

二、猜想假设
使用斜面真的能省力吗?用较长的木板搭成的斜面真的更省力一些吗?
我们需要用实验验证。

三、设计实验方案
1、 师出示实验器材:
我们用小车来代替油桶、测力计、这是两块搭斜面用的木板、这个纸盒做什么用呢?用来垫起木板形成斜面,做斜面的高度。
2、师生讨论形成实验方案
那我们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就能证明使用斜面能省力?斜面长了更省力呢?
生:测出 “不用斜面直接提升小车用的力”再测出“沿两个斜面拉动小车用的力”,把三个力进行对比。
怎样比较呢?
如果沿两个斜面拉小车用的力小于直接提小车用的力就说明使用斜面能省力。
如果沿斜面2拉小车用的力小于沿斜面1用的力就说明使用较长木板用的力能更省力。
3、老师加以总结:把实验总结成了三步:
第一步:测量“直接提升小车用的力”
第二步:测量“沿两个斜面用的力”
第三步:比较三个力的大小
4、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注意事项:
(1)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在“0”位。
(2)用测力计拉动小车时,测力计要与斜面平行,使小车在斜面上匀速、缓慢滑行。
(3)当小车在斜面上稳定滑动时要及时读数,眼睛视线要与测力计刻度线平行。
(4)小组同学要注意分工合作,做好记录
(5)实验结束后,请及时整理好实验器材。
为了实验数据更科学准确,每个数据要测三次,取平均值填入表格中。
四、实验观察 做好记录
学生分组实验,做好有关数据记录,师适时指导
五、分析归纳 得出结论
1、出示实验表格,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2、全班交流,分析实验结果:
(1)把“沿两个斜面用的力”与“直接提升小车用的力”发现了什么?
“沿两个斜面用的力”都小于“直接提升小车用的力”说明什么?
(使用斜面确实能省力)
(2)把后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又发现了什么?
沿斜面2拉小车用的力小于沿斜面1拉小车用的力。
(斜面长了能更省力一些)
(3)为什么斜面长了更省力一些呢?什么因素决定斜面能更省力呢?
学生说斜面2坡比较平缓,斜面1坡比较陡,所以斜面2更省力一些。
师总结:斜面2比较平缓是因为它的坡度小,就能更省力一些。斜面1比较平缓,是因为它的坡度大,就要比坡度2费力一些。
也就是说影响斜面省力的因素是坡度(水平面和斜面的夹角):坡度越小越省力。
六、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
1、(1)这两座山哪座更容易爬?
(2)这三条线段表示三个木板,把它们分别搭在三个高度不同的木块上,哪个斜面更省力?
(3)找斧头、箭哪个部位是斜面?
2、认识变性斜面—螺旋
(1)实践操作活动:请大家取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螺丝钉)卷起来的斜面有什么优点?
(3)拧螺丝钉比直接用锤子钉钉子要省力,为什么?
(4)设计盘山公路:S形路线
(5))骑自行车上坡时走什么路线能更省力?
(6)课余探究:螺纹疏的螺丝钉和螺纹密的螺丝钉哪一种拧起来更省力?用我们这节课讲的单利加以解释?
板书:

4、斜坡 斜面 能省力

科 变形斜面:螺旋 S形路线



斜面越长 坡度越小 越省力

教学反思:

《斜坡的启示》一课我是遵照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设计的: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和记录观察、交流数据、获得发现、拓展运用。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过程,学生较好地认识了斜面,了解了斜面。
1、贴近生活 轻松引入新课: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司机叔叔要把两个很重的油桶装上车,让同学们帮司机叔叔想办法。”同学们非常愿意帮助司机叔叔,而且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利用斜坡例子,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实验器材决定实验结果:我在准备实验器材时,开始用的木块只有9厘米高,这次实验我改成了15厘米高的纸盒,斜面高度的结果是学生实验得出的数据差距变大了,效果更明显了。更由于设计实验比较充分,所以学生实验很顺利。
3、巧设游戏 突破教学难点: 兴趣是激发学生进取的重要心理因素。在处理本课的教学难点——发现变形斜面这一环节时,我采取了以玩代讲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让每位学生准备纸制的直角三角形(斜边涂上红色),然后让学生将纸剪成的直角三角形缠绕在笔杆上(沿着直角边卷)进行反复地玩,目的是让学生边玩边思,涂有红色的斜边绕在笔杆上后,变成了螺旋的形状,得出螺旋是斜面的一种变形,这一活动表面上看是在玩,实则是重在发现,意在让学生留心观察它所发生的变化。我把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涂成红色,这一做法看似简单,但却是一个巧妙之举,因为若无红色的印迹,学生玩多少遍也很难发现这种变化,所以这一细节的处理提高了课堂效率。
4、拓展延伸 我设计了一个课余探究的题目:螺纹疏的螺丝钉和螺纹密的螺丝钉哪一种拧起来更省力?用我们这节课讲的知识加以解释?
要求学生必须动手试一试,并用我们这节课讲的知识加以解释,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小就能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这是我们科学课的最终目标。
不足之处:
1、学完后应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斜面。
2、由于紧张没有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3、归纳:“影响斜面省力的因素是坡度”这一知识点时不够充分。
总之,这节课有成功也有失败,关键是要找出失败的原因,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还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讲究方法与策略,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同时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善于取舍,不断反思,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