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课件 共25张PPT+教案(共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课件 共25张PPT+教案(共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24 17:20:39

文档简介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课程标准】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秦朝的统一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了解秦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3、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史料和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统一汉字》《统一货币》等图片材料,学习和运用搜集与利用历史信息的方法。
2、观看统一措施视频,培养学生直观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2、通过了解秦统一的过程和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秦统一全国及其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难点: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因此本课抓住七年级学生的此特点,用李白《古风》诗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整节课通过 “分析秦王心事”观看视频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由于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大多数来自于影视作品,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缺乏一定的史料解读能力,本课用丰富的图片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呈现鲜活的历史,符合学生认知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教法与学法】
对话教学法、讨论法、图示法、情境体验分析法、材料解析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合教材
教师: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那同学们知道“秦王扫六合”是什么事件吗?
学生:秦统一中国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目标导学一 秦灭六国】
教师: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秦为什么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呢?
引导学生思考,结合课件史料与课本44页内容讨论秦国统一天下的原因
自主探究:秦国统一天下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课件上的史料
材料一:“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尸横遍野,百姓常道:啥时候才能不打仗啊?”
材料二:“秦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材料三: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为得到韩非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
原因:(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
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
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教师:秦王发动强大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在战争过程中秦国用了一个计谋:“远交近攻”哪位同学叙述一下过程?
学生叙述秦灭六国过程(课件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
教师:秦国之前是诸侯国,之后具备了条件,运用了方法,最后吞并六国,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朝”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定都:咸阳。秦的统一,有没有帮助人民实现愿望?得出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百姓不再饱受战争之苦,欢呼雀跃,咸阳朝堂之上也是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胜利。
课件出示“两份加急文书”得出秦统一后仍有隐患。如何解决?
学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面征服百越,开凿灵渠。
课件出示长城、灵渠图片并讲解,扩大了秦朝疆域,比较不同时期疆域。
出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了解并指出秦朝东南西北所到之处。指出军事上巩固了统治。
【目标导学二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课件展示第目标导学内容,出示问题:秦王嬴政解决南北隐患之后却忧心忡忡,你知道秦王的心事是什么吗?课件展示秦王的三个症状,学生阅读材料“秦王的心事”,给秦王开处方单。
嬴政的心病 药方
称号不够尊贵 确立皇帝制
国事繁重 中央设立三公
国土管理 推行郡县制
学生观察《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教师引导解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巩固了统治。
【目标导学三 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课件展示秦始皇巡游的内容,出示问题:秦始皇外出巡游遇到了什么问题?
教师:文字、货币、称不统一,不利于国家统一,朝廷统治,秦始皇针对这些问题实施的措施有哪些?
观看视频,学生总结措施。
学生思考回答: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并修筑驰道,
重点了解“度量衡”“修筑驰道”使得秦朝交通四通八达。“要想富,先修路”有利于经济交往与发展。
至此,秦朝完成了巩固统治的措施,有些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合作探究: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出示问题:秦灭六国和巩固措施的历史意义
学生结合课本,讨论、分析历史意义,分组发言。随后,教师给出意义。
四、课堂练习
【结束语】
“六王毕,四海一”。无论历史长河如何蜿蜒曲折,无论时代潮流怎样潮涨潮落,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统一始终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板书设计】
课件25张PPT。第9课 秦统一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李白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秦国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条件有哪些?材料一:“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尸横遍野,百姓常道:啥时候才能不打仗啊?”

材料二:“秦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材料三: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为得到韩非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秦灭六国的过程图①②③④⑤⑥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骑兵一:
启禀王上,北方有加急文书,北方匈奴又侵扰我边地
骑兵二:
启禀王上,南方有加急文书,说逃去越地的楚国贵族,招募兵士,联合南越,想要攻打我朝“打”临洮辽东北进: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灵渠南下:征服越族,兴修灵渠秦灭六国东海南海陇西长城一带秦秦朝疆域图秦王的心事心事一:秦王某日在大殿观察大秦和周的地图,内心郁闷: “哼!周如此小邦,大秦如此辽阔,寡人却与其一样称王,这个称号太不尊贵了。”
心事二:秦王日夜操劳国事,每天要看重达一百多斤的竹简奏章,他不断唉声叹气:“唉!统一之后国事繁重,寡人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了,心好累,我太难了!”
心事三:大臣建议,要在离咸阳很远的地方封几个王,李斯却说周亡皆因分封制。秦王想:“真纠结啊,到底用什么办法来管理国土呢?”归纳心事
称号不尊贵国事繁重国土管理确立皇帝制中央设三公推行郡县制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郡(守) 县(令或长)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上秦朝的政治建制秦朝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朕日理万机,以为一切都好,谁知走出皇宫,去全国巡视一番,真让朕失望!
李斯:陛下,怎么回事?
秦始皇:唉!朕前往楚地,找来当地郡守问话,可他说的话朕根本听不懂,特别是他写的字,和秦地差太远了!有时想吃当地小吃,让人去买,可是那里的人只认楚国的货币,称回来的东西说是一斤,其实只有八两,小贩还非说朕的称是坏的目标导学三:巩固统一的措施观看视频目标导学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度量衡修筑驰道
结合课本三部分内容
合作探究:
秦灭六国和巩固措施的历史意义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秦统一中国的意义1、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通过扩展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课堂练习1、“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而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 )A、夏启 B、秦始皇
C、北魏孝文帝 D、唐太宗B2、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的官职不包括(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D3、工程的修建都有一定目的和功效。秦朝修筑长城是为了( )A、军事防御
B、抑制商贸
C、便利交通
D、显示国威A秦始皇陵秦兵马俑 六王毕,四海一。无论历史长河如何蜿蜒曲折,无论时代潮流怎样潮起潮落,
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统一始终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