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刘彻的文治武功彪炳青史,永秉春秋,其中为他的文治武功提供雄厚财力支持的措施是( )
A. 颁布“推恩令”
B. 兴办太学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2.我国洛阳有一座著名的白马寺,它属于( )
A. 佛教寺院
B. 道教观
C. 基督教堂
D. 清真教堂
3.历代开国名君大都能够休养生息,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其实质是:( )
A. 维护封建统治
B. 发展社会经济的策略
C. 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
D. “仁政”思想的实践
4.古代帝王往往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地高大威严,但有位皇帝却在修建自己的陵墓时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这位皇帝是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5.下列有关秦朝疆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东到东海 ②西到陇西 ③北至长城一带 ④南到南海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6.此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
A. 这幅纸质地图是雕版印刷品
B. 两汉就已经发明可以绘写的纸
C. 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D. 最早的纸是用树皮、破布、麻头等原料制成
7.“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的“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 削弱了王国的权力
B. 促成了“文景之治”
C.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 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8.“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
A. 春秋和战国
B. 秦和春秋
C. 战国和三国
D. 秦初和汉初
9.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对这次起义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秦朝的残暴统治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B. 起义在秦朝强大兵力镇压下最终失败
C. 其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反抗暴政的斗争
D. 这次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但陈胜被杀
10.下列有关道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道教起源于西域地区
B. 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的结合
C. 道教宣扬修身养性、炼丹服药
D. 它的主张体现关注现实、重现世
11.下列古代科技成就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的是( )
A. 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
B. 张衡发明地动仪
C. 蔡伦改进造纸术
D. 杜诗发明水排
12.三国演义中很多英雄人物都是依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比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统治
B. 迫使统治阶级调和内部矛盾
C. 黄巾起义最终被镇压
D. 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民起义
13.东汉的建立者是光武帝,他的名字是( )
A. 刘邦
B. 刘彻
C. 刘秀
D. 刘启
14.下面对《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C. 《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史学名著
D. 《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
15.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下列哪一现象反映了佛教传入后对中国的影响( )
A. 使用公元纪年法
B. 圣诞节前人们互赠圣诞贺卡
C.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
D. 在洛阳建造白马寺
16.西汉初年,自汉高祖开始至文帝、景帝的六七十年间,统治者都采取宽刑薄赋的政策。下列选项属于其原因的是( )
A. 利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B. 汉初统治者都是仁慈之君
C. 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D. 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17.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制度。其中负责掌管军事的是( )
A. 皇帝
B. 丞相
C. 太尉
D. 御史大夫
18.下列内容与佛教无关的是( )
A. 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B. 修身养性,可以长生不老
C. 认为人生是痛苦的
D. 忍耐眼前的一切痛苦,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来世得到幸福
19.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我国古代,也有一项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麻沸散。它问世于
A. 春秋战国之际
B. 秦朝
C. 汉朝
D. 新朝
20.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 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 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二、非选择题
2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班固
材料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1)材料一、二说的是哪部著作?
(2)著作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人?
(3)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著作是什么体裁?
(5)如何评价这部著作?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i)(王朝崩溃),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中的“秦王”姓名是什么?他后来又用什么称号?
(2)材料一中的“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事件?材料二中的“一夫作难”又指什么事件?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上述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谁建立的?都城在哪儿?
(2)秦统一后为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哪三个主要官职?在地方上推行了什么制度?
(3)为促进秦朝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秦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4)秦始皇的哪些措施巩固和开发了边疆?
(5)在思想上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6)你怎样评价秦始皇?
24.观看两幅图片后,回答下列问题:
//
(1)伴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了。那时的西域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及其意义是什么?
(2)按由东向西的顺序写出该路线所经主要地点。该路线的开通,反映了西汉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3)西汉为保证“丝绸之路”畅通设置什么机构或官职?有何意义?
(4)今天的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请分析一下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它是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并可直达古代罗马,总长达7000多公里。
材料二 公元前1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一身丝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轰动一时。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材料三 为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沟通与交流,把丝绸之路打造成中国名片,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重走丝绸之路”系列文化活动。今年进行第一季——中国和土耳其双边文化交流,该活动对中土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具有积极意义。
——2013年10月18日 人民网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丝绸之路的线路图。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最大贡献的是谁?
⑵材料二中所说的罗马“只有上层社会才能穿上中国的锦衣绣服”,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什么样的状况?
⑶阅读材料三,说明举办“重走丝绸之路”系列文化活动的现实意义。
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刘彻的文治武功提供雄厚
财力支持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 颁布“推恩令”属于政治措施,不符合题意;选项B兴办太学,属于教育措施,不符合题意;选项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思想措施,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A
【解析】汉明帝建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作为封建的统治者采取任何举措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和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故选A。
4.【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文帝死前,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霸陵”,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来的样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简陋的坟地,没有大兴土木,没有改变山川原来的摸样。故选B。
5.【答案】D
【解析】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南至南海,北到长城一带,西到陇西。
6.【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这是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放马滩五号汉墓出土的纸,其原料为大麻,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质地图。说明造纸术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雕版印刷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蔡侯纸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所作的纸,故C项错误;用树皮、破布、麻头等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所用的原料,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诸侯王国势力强大。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于公元前127年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准许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子弟,建立侯国。逐渐削弱王国势力,使他们无力再与中央对抗了。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纷争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前半句破釜沉舟,讲述的是秦末农民起义;卧薪尝胆讲述的是春秋争霸时期越王勾践的故事,所以答案是B。
9.【答案】D
【解析】秦朝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但是,由于秦军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被镇压下去了。陈胜、吴广相继被部下杀害。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故选D。
10.【答案】A
【解析】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的结合,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所以答案选A项。
11.【答案】C
【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故选C。
1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选项D,因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民起义是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而不是黄巾起义;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东汉.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故选C.
14.【答案】B
【解析】《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了暴君、酷吏的罪恶,大胆地评述了汉武帝的功过,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15.【答案】D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分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令人在洛阳建造白马寺。A、B都与基督教有关;C与纪念屈原有关;故答案为D。
16.【答案】C
【解析】根据苏醒偶尔可知,“宽刑薄赋”是汉初的统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的体现,是因为他们吸取了秦朝因暴政迅速灭亡的教训而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C项符合题意;A项是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的治国思想;B项在所学中没有提及;D项应是实施宽刑薄赋的作用;故选C。
17.【答案】C
【解析】在秦朝的政治体制中,太尉负责掌管军事。
18.【答案】B
【解析】道教宣扬修身养性,长生不老。故选B项。
1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麻沸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2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A项属于西汉初年出现的政治局面;B项局面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东汉中期后,因皇帝年幼,在中央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C项符合题意;D项不是典型特征,因为农民起义在历代统治后期都会出现;故选C。
21.【答案】(1)《史记》。
(2)司马迁。西汉。
(3)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纪传体。
(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解析】(1)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2)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3)该书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了暴君、酷吏的罪恶,大胆地评价了汉武帝的功过。
(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纪指帝王的传记,按年编写;传指将相或名人的传记。按照这种体裁写的历史书叫纪传体史书,纪传体史书即: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体例。
(5)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22.【答案】(1)嬴政;皇帝(秦始皇)
(2)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陈胜、吴广起义。
(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力量强大。秦朝的暴政
【解析】(1)材料主要是盛赞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中国的业绩,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秦王”指的是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秦始皇嬴政。
(2)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王扫六合”指的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完成统一,材料二的大意为:一人发动起义,就使得整个王朝都崩溃了,自己也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一夫作难”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
(3)材料一主要阐述了秦的统一,材料二主要阐述了秦的灭亡,由此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力量强大;秦朝的暴政导致秦的灭亡。
23.【答案】(1)嬴政(秦始皇)。咸阳。
(2)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制。
(3)经济方面:统一货币;文化方面:统一文字。
(4)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统越族,兴修灵渠。
(5)焚书坑儒。
(6)既要看到他为实现统一,实行了郡县制,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统一文字,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统一;修长城,筑灵渠,收复河套地区,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也要看到他暴政的一面,焚书坑儒,宣传迷信思想,实行严刑峻法,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苦难。
【解析】(1)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2)秦统一后为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主要官职,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中央直接任命,强化了中央集权。
(3)为促进了秦朝各地经济的发展,秦政府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为促进了秦朝各地文化的交流,秦朝采取的措施是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
(4)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进攻,秦始皇征发大批人力修缮和增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旧长城,将其连为一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秦始皇还在南方统一了越族,兴修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5)公元前213年,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史官烧掉了记载秦国以外各国历史的史书。民间除了医药、种植等书籍以外,所有百家著作,一律烧毁。秦始皇还将咸阳的在背后议论、指责秦始皇的方士、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6)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他为实现统一,实行了郡县制,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统一文字,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统一;修长城,筑灵渠,收复河套地区,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也要看到他暴政的一面,焚书坑儒,宣传迷信思想,实行严刑峻法,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苦难。
24.【答案】(1)指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公元前138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加强了汉与西域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2)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对外开放政策。
(3)西域都护。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交通运输先行有利于东西方之间物品与信息交流;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周边环境;推动沿线各国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等。
【解析】(1)西汉时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带。
(2)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恐怕是汉武帝所始料不及的,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加强了汉与西域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3)“都护”是汉西域地方最高长官,“秩比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首脑太守的副职,掌管军事。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设“都护”,实际上与郡级区划相等。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
(4)现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发展连接亚太地区国家和欧洲国家的交通走廊的过境运输能力具有战略意义,促进了区域合作与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周边环境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25.【答案】⑴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张骞。
⑵中国的纺织技术高超;中国丝织品质量好;中国的强盛等。
⑶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解析】(1)丝绸之路的线路:长安出发,经过敦煌,河西走廊,到吐鲁番,过天山,走中亚,到里海,经过波斯大食,到达西亚地中海地区,通往欧洲。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的友好关系,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2)客观上反映了中国的丝织业发达,但是丝织品较贵,普通民众消费不起,中国的丝织品早就享有国际盛誉等。
(3)“重走丝绸之路”是以丝绸之路的历史传承和中国政府着力打造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围绕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通过开展大型主题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友好往来和经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