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期: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一、选择题
1.为“感知”170万年前的生活,寻找远古人类的足迹,中考结束后,小刚准备和同学一起去参观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的地方是( )
A. 北京
B. 陕西
C. 云南
D. 河南
2.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联盟结合在一起,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 )。
A. 白族
B. 蒙古族
C. 满族
D. 华夏族
3.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 )
①农作物的种植②家畜饲养的出现③房屋的出现④磨制工具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已发现的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按出现时间的先后,排列应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山顶洞人
A. ①③②
B. ①②③
C. ②①③
D. ③②①
5.如图是干栏式房屋,是下列哪一支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6.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个重大进步。迄今为止的考古证明,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原始人类是( )
A. 山顶洞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7.下列制度都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并且出现之初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九品中正制
8.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仓颉发明文字
B. 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C. 伶伦编出乐谱
D. 炎帝发明指南车
9.目前我们对元谋人知道得不多,而对北京人的状况了解得较多,这是因为( )
A. 元谋人离我们太遥远了
B. 北京人离我们较近
C. 北京人遗骨、遗物丰富
D. 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0.下图是人们祭祀“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时的情景,人们祭祀黄帝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以下选项中能够反映黄帝贡献的是( )
①建造宫室 ②造船 ③制衣 ④造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
11.下图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主人公( )
A. 黄帝
B. 尧
C. 舜
D. 禹
12.“通大川,决壅(yōng)塞,……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的历史人物是( )
A. 黄帝
B. 尧
C. 舜
D. 禹
13.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结束的标志是( )
A. 使用工具
B. 制造工具
C. 直立行走
D. 使用天然火
14.形成后来华夏族主体的部落是( )
A. 黄帝、蚩尤部落
B. 炎帝、蚩尤部落
C. 黄帝、炎帝部落
D. 黄帝、炎帝和蚩尤部落
15.下列对原始农耕文化半坡原始居民的描述,正确反映生活在该遗址的原始居民生活情况的选项是( )
①使用磨制的新石器 ②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
③用麻纺织麻布 ④能书写出成熟的文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6.1973年,浙江省余姚县的村民为建造排涝站而深挖地基,意外地发现了先民约7000年前创造的遗迹。在遗址发现了丰富的稻作遗存,干栏式房屋。该原始居民是( )
A. 元谋人
B. 半坡人
C. 河姆渡人
D. 北京人
17.干栏式建筑形式是下列哪个远古人类或居民发明的(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居民
18.2011年9月10日上午10时,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大会上讲话。他强调:“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这里“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的“节点”主要是( )
A. 孙中山是两岸同胞共同尊敬的民主革命领袖
B.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C. 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D. 我们都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19.已经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的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蓝田人
C. 北京人
D. 山顶洞人
20.半坡原始居民位于我国黄河流域,为了挡风取暖,他们住的房子是( )
A. 圆形的
B. 干栏式的
C. 半地穴式的
D. 现代式的
二、非选择题
21.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原文大意:上古时代,人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人们进去躲避风雨。
(1)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房屋有哪些结构?
(2)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2.阅读《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下列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1)材料中的“尧”、“舜”当时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他们相互授受的是什么职权?
(2)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你认为上述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3.阅读下图:
请回答:
(1)图中所示是黄帝时代的发明,你能说说有哪些吗?
(2)从考古发掘的成就看,哪些是可信的?
24.阅读下列材料:
尧立七十年得舜……尧知子丹硃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位。
请回答:
(1)引文讲的是什么传说故事?
(2)这个传说反映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什么事情?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轩辕于是修养道德,整顿军队,研究四季变化特点,种植谷物,安抚人民,丈量四方的土地……以与炎帝(人名)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而得其志。蚩尤(人名)作乱,不用帝命。……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1)材料中的“轩辕”指谁?在中国文明史上,他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分析,轩辕在几次战役中能够战胜敌人的原因是什么?(在材料中找答案)
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170万年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遗址”等材料信息可知,应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
2.【答案】D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他们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后来炎帝和黄帝的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时代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种植经济的出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从原始的狩猎采集等寻找食物的方式转化为开始饲养家畜和种植的生活,原始的种植也成了主要的食物来源,农业逐步开始兴起;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当时的人们使用大型磨光石刀、斧,垦辟耕地,他们又把磨得扁平的石耜加宽延长,钻孔装上木柄,用作主要的翻土工具。故选C。
4.【答案】B
【解析】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远古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000年,因此选B。
5.【答案】C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是建筑学上一个重大成就,这种建筑是适合长江流域温暖湿润的气候的。选项B北京人和选项D半坡人从地域上来讲位于黄河流域,选项A元谋人和选项C河姆渡人位于长江流域,根据教材内容可得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故本题的答案选择C。
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我国远古人类用火的的情况,从题文中可看出要求选出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远古人类,从选项中看,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都会人工取火,比他们早的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所以选项中B 符合题意,故选B。
7.【答案】A
【解析】禅让制度是我国民主推举首领制度的办法,相传尧老了就把首领位置让给舜,舜老了就把首领的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但禹后来却把位置传给儿子,从此禅让制被破坏,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禅让制被破坏,禅让制是我国社会出现最早的制度,因此本题选A。
8.【答案】D
【解析】黄帝的下属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黄帝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黄帝发明指南车,不是炎帝,故选D。
9.【答案】C
【解析】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20万年。首先就是元谋人离现在较北京人远;其次,对于元谋人的考古发掘也较北京人少,因此,我们对北京人的了解要多于元谋人。因此,答案为C。
10.【答案】A
【解析】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发明舟车,教民挖井,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乐谱等,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后人对华夏始祖黄帝的尊敬。至今,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故答案A。
11.【答案】D
【解析】相传,大禹一心治水,在外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故选D。
12.【答案】D
【解析】翻译出来就是: (大禹)开放大河,疏通堵塞,凿开龙门山,决通三江五湖,使百川通畅注入东海,以此安置百姓。答案选D。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类的形成的相关知识内容。四个选项中很容易排除答案AD,从制造工具和直立行走中选出一个。如果不仔细辨析很容易选C,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从猿到人的基础,而题干要求是“完成”,制造工具促使猿人的大脑发育,是结束的标志。
14.【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相传距今约四五千年,炎帝、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故选C。
15.【答案】A
【解析】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种植粟等粮食作物,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他们还饲养猪狗等动物,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他们能制造彩陶,已学会纺线、织布和制衣。半坡人原始农耕居民是黄河流域早期人类的代表,他们还不会书写成熟的文字。
16.【答案】C
【解析】阅读题文关键信息:“浙江省余姚县、约7000年前遗址,稻作遗存、干栏式房屋”根据所学可知为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据题意,C选项符合要求,故选C。
17.【答案】D
【解析】干栏式建筑形式是河姆渡居民发明的,河姆渡聚落地处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干栏式结构高于地面,具有通风、防潮的性能,故选D。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炎帝、黄帝。这里“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的“节点”主要是海峡两岸都是炎黄子孙,故选B。
1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据考古发现,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处发现了大量用火的遗存和大量的灰烬,故可以了解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故选C项。
20.【答案】C
【解析】半坡原始居民在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定居生活。所以答案选C。
21.【答案】(1)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
(2)①结束了长期迁移、颠簸流离的生活,安定下来使人类有更多时间进行生产劳动,为种族繁衍、农牧业生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②聚居数量的增多,促进了同氏族的联盟团结,为集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③定居下来的种族容易受到异族的入侵掠夺,在战争过程中俘虏奴隶,客观地促进了生产经验的交流,发展了生产力。④定居的人类改造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同时驯化了一些牲畜,如马狗等,使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地位逐渐凸现出来。
【解析】(1)根据课本所学河姆渡居民的房屋为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的房屋为半地穴式房屋。
(2)根据课本所学阐述人类定居式生活的意义即可,最少答出两点。
22.【答案】(1)地点:黄河流域。职权:部落联盟首领。
(2)制度:“禅让制”。特点:民主推荐。
(3)启示: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解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是部落联盟首领。过了很久,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尧”、“舜”是部落联盟首领;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可知,尧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的舜,反映了古代的“禅让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禅让制是推举贤能的人做部落联盟首领,其特点是民主推荐;
(3)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23.【答案】(1)我国古代有许多传说故事盛赞了黄帝的发明创造。画面中的几幅小图就是人们根据对黄帝的传说记载绘制的想象图。左一是仓颉造字,左二是养蚕织布,左三是造船;右一是制造指南车,右二是观察天文星座,右三是建造宫室;中间上面是尝百草、创医术。
(2)纺织、养蚕、造船、造字。
【解析】(1)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时代的发明,左一是仓颉造字,左二是养蚕织布,左三是造船;右一是制造指南车,右二是观察天文星座,右三是建造宫室;中间上面是尝百草、创医术。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考古发掘的成就看,真实可信的如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养蚕织布、发明文字等。
24.【答案】(1)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2)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传位于贤德之人,实行“禅让制”的事情。
【解析】(1)根据材料“尧立七十年得舜,舜乃豫荐禹于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文讲的是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传说反映的是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传位于贤德之人,实行“禅让制”的事情。
25.【答案】(1)黄帝。他是人文初祖。
(2)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修养道德,整顿军队,研究四季变化特点,种植谷物,安抚人民,丈量四方的土地)
【解析】(1)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的著名首领,他们联合打败了蚩尤,结成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发明舟车,教民挖井,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乐谱等,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后人对华夏始祖黄帝的尊敬。至今,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从此结成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而黄帝能打败炎帝、蚩尤等的原因是他能够修养道德,整顿军队,研究四季变化特点,种植谷物,安抚人民,丈量四方的土地等,最终他成为人文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