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 D 2. B 3. C 4. B 5. A 6. A
7. 运动 静止
8. 静止
9. 1.00 228.7
10. 0.4 运动 0.3或1.1
11. 20.0 1
12. 刻度尺 实验表格如下所示。
实验次数
路径
路程s(m)
时间t(s)
平均速度v(m/s)
1
AC
2
AB
3
BC
13. (1)40.0 25.0 (2)小 (3)不正确 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14. 解:(1)驾车的最大速度v=60km/h,路程s=30km,t===0.5h=30min。8h 20min+30min=8h 50min,即爷孙俩最早8:50到达萍乡北站,由列车时刻表可知爷孙俩最快能赶乘上G1482次列车。
(2)t总=10h 31min-9h 11min=1h 20min=h,v平均===180km/h。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复习巩固专讲专练
章 末 知 识 复 习
类型一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要点简介:(1)刻度尺的使用;(2)测量误差的分析及避免。
经典例题1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刻度尺使用时要放正,要沿着所测量物体的长度,零刻度线(或者其他清晰的刻度线)要对准物体的起始位置,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A选项中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没有紧靠铅笔,B选项中刻度尺没有放正,D选项中铅笔的起始端没有对准零刻度线(或者其他的清晰刻度线),故选C。
答案:C
类型二 参照物及其选择
要点简介:(1)参照物的选取;(2)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经典例题2 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坐在公园的过山车上,过山车高速运动时,小明看到地面上的人和建筑物都在旋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选地面上的人为参照物过山车是运动的
B. 选地面上的建筑物为参照物过山车是静止的
C. 选过山车上的小明为参照物过山车是运动的
D. 选地面上的过山车轨道为参照物过山车是静止的
解析:在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一般也不同。以地面上的人为参照物,过山车和地面上的人之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过山车是运动的,故选项A正确;以建筑物为参照物,建筑物和过山车之间有位置的改变,则过山车是运动的,故选项B错误;以过山车上的小明为参照物,小明与过山车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则过山车是静止的,故选项C错误;以过山车轨道为参照物,过山车与轨道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过山车是运动的,故选项D错误。
答案:A
类型三 图像法分析物体的运动
要点简介:(1)应用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2)利用公式v=及其变形公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经典例题3 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发,其位置x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为________m/s;当t1=50s时,甲、乙两车相距________m。
解析:由图得出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在t=50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s甲=1500m,v甲===30m/s;由图得出行驶50s时甲车行驶了1500m,乙车行驶了1050m,两车相距Δs=1500m-1050m=450m。
答案:30 450
类型四 交通运输中速度的计算
要点简介:应用速度公式v=及其变形公式s=vt、t=进行有关计算。
经典例题4 汽车已进入千家万户,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为了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要加大交通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司机驾驶大货车在公路上行驶,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到达淄博,所用的时间最少是多少?
解析:标志牌中“大车60”是大车的限速牌,表示在此路段上的最大行驶速度为v=60km/h;“淄博90km”表示从此处到淄博的路程为s=90km。
解:由v=得:从看到这块标志牌的地方到达淄博最快的时间:t===1.5h。
因此从此标志牌处到达淄博,所用的时间最少是1.5h。
类型五 测量平均速度
要点简介:探究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计算物体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时,要注意路程和时间的同段性。
经典例题5 木块从图中斜面所示位置由静止释放,直到撞上金属片,测此过程木块的平均速度。
(1)在图中画出需要测量的距离。
(2)用粗糙程度相同、质量不同的木块做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根据公式________算出第一次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请归纳本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与质量是否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序号
木块质量/g
运动距离/m
运动时间/s
1
100
1.000
0.8
2
150
1.000
0.8
3
200
1.000
0.8
4
250
1.000
0.8
解析:要测量木块的平均速度,根据平均速度公式v=,需要测量木块运动的距离和时间。第一次实验木块运动的平均速度v1===1.250m/s,同理可以求出质量改变时的第2次、第3次和第4次实验的平均速度,即可得出木块的平均速度与质量无关的结论。
答案:(1)如图所示。 (2)v= 1.250m/s 无关
综 合 检 测
一、选择题
1. 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 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C. 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
D. 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2. 甲、乙两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对于地面( )
A. 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B. 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C. 甲上升,乙下降 D. 甲下降,乙上升
3. 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4m/s B. 5m/s C. 4.2m/s D. 3m/s
4. 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的平均速度为( )
A. 10.2m/s B. 10m/s C. 9.6m/s D. 9m/s
5. 甲、乙两车,从同一起点出发,沿平直公路行驶到相同终点。甲车在前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则( )
A. 甲车先到达 B. 乙车先到达
C. 甲、乙同时到达 D. 不能确定
6.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像为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s甲、乙的距离大于2m,则( )
A. 甲的s-t图像一定为图线a B. 甲的s-t图像一定为图线b
C. 乙的s-t图像一定为图线c D. 乙的s-t图像一定为图线a
二、填空题
7. 如图为歼-15航母舰载机从航母上起飞,以航母为参照物,舰载机是 的,以舰载机上挂载的导弹为参照物,舰载机是 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第7题 第8题
8. 被称为“蓝海豚”和“金凤凰”的CRRH-0503和CRH-0207列车实现重联运行,这在国际尚属首创。如图所示,两列列车不仅机械挂钩相联,它们内部电气车钩也完成联挂,司机在一个驾驶室内,同时操作两列列车高速前进,此时以“蓝海豚”为参照物,“金凤凰”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9. 在图中,圆筒的直径d为 cm,秒表的读数为 s。
10. 甲、乙两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s-t图像如图所示,它的速度是
米/秒,在行驶过程中,以甲为参照物,地面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经过3秒后,甲、乙两车相距2.1米,乙车的速度是 米/秒。
第10题 第11题
11. 如图是一个水滴下落过程的示意图,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均为0.1s。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cm,则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 m/s。
三、实验题
12. 小华在探究“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时:
【实验原理】v=;
【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停表、金属片、 ;
【进行实验】
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通过计算下半段路程s3,下半段时间t3,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
【实验表格】
请你帮助小华设计一个实验表格。
13. 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四、计算题
14. 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某天,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萍乡北站,然后乘高铁去南昌参观滕王阁,8:20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如下表所示。
车次
萍乡北站
南昌西站
运行距离
G1346
08:38
09:40
240km
G1692
08:49
10:05
240km
G1482
09:11
10:31
240km
求:(1)在交通正常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乘上哪一车次?
(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