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复习巩固:
1、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2、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3、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列强侵华鸦片战争第二次
鸦片战争甲午
中日战争八国联军
侵华中国一步步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农民阶级地主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 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1)政治: 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危机,激化矛盾。根本原因(3)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1、时间、地点:
2、性质:
3、主张:
4、影响: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强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同盟会1、时间、地点:
2、性质:
3、宗旨:
4、机关刊物:1905年、东京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核心推翻清政府统治
(民族革命) 解决土地问题
(社会革命)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性质、作用:前提保障评价三民主义积极(1)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 政治、经济
利益。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
(2)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
经济的共同愿望。
(3)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辛亥革命),
建立中国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府(中华民国)。
(4)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制定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
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
义革命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
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1)武昌起义(1911.10.10)3、高潮:(2)中华民国成立(1912.1.1)(3)颁布《临时约法》1912、34、结局:清帝退位(1912.2)
袁世凯上台(1912.3)1、兴起:2、发展:二、过程:概况: 时间:
临时总统:国旗:
国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五色旗 南 京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的成立结合美国共和政体与中国封建政体思考问题:
(1)第一章主权归属有何特点?否定中国古代何种体制?
(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否定哪种观念?
(3)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组织原则?否定了中国古代哪种原则?
(4)《临时约法》的直接目的、意义?第一章“总纲”:“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言论、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临时约法》的意义:
1.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2.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3.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一座丰碑。目的:限制总统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否定君主专制否定封建等级制度否定封建专制制度及“人治”观念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
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3、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主权在民,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体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防止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1、帝国主义支持2、立宪派和旧官僚拥护3、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4、袁个人权术和阴谋结局:(1912.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为什么?)各抒已见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你怎样认识,为什么?(1)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权。胜利失败1)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根本: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2)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材料一:皇帝是反动统治秩序赖以稳定的重心。辛亥革命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反动统治就乱了套。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的10年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中国现代工业1914—1920年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3.8%,面粉、卷烟等轻工业年增长率超过了20%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材料五: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它给亚洲带来了解放。革命的民主运动现在又遍及荷属印度、爪哇以及其他将近4000万人口的荷属殖民地。”
这样的声音1.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颁布宪法2.民主共和深入人心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移风易俗5.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经济、社会风俗、法制、世界影响等方面概括辛亥革命的功绩。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近代化经济工业化社会生活近代化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功绩:①推翻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
②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思想)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
④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社会生活)
⑤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世界)
推动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
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全球史观
(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
(近代化)社会史观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二、多元史观分析的运用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 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文明史观革命史观: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古代:人地关系;近代以来的资源、能源、环境、粮食、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都是应该关注的热点问题。
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
探究:
一、(1)原则:主权在民;政体:“三权分立” 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意义:否定了君主专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2)规定临时大总统在国务员辅佐下行使行政权,并对其发布的命令须副署之;参议院有弹劾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二、提示:成功方面: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方面: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