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氏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 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掌握公车上书的影响
2.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结果及历史意义
一、自主学习检测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 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民族危亡之时。
2.公车上书:1895年春, 和 等发起“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结果: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失败。
4.宣传变法维新:
(1)方式:组织 ;创办 ,①上海的《 》(梁启超任主笔);②天津的《 》: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国闻报》, 主持,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甲午中日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学会报刊时务报国闻报严复一、自主学习检测二、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主要人物: 、光绪帝
2.时间: 。
3.变法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 ,改试策论,开办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4.结果:以 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 ,抓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最终失败。
5.影响:戊戌变法是 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宣传 思想,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6.戊戌六君子: 、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康有为1898年6月11日八股新式学堂慈禧太后光绪帝资产维新谭嗣同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问题探究
1、什么事情引起群情激愤?此时国家处于一个什么形势?2、什么是“公车上书”?
3、维新派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进行了哪些活动?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的背景你在漫画中读到了哪些历史信息?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马关条约》签订啦!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1300多位举人问题探究
1、什么事情引起群情激愤?此时国家处于一个什么形势?2、什么是“公车上书”?
3、维新派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进行了哪些活动?
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
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为什么叫 “公车上书”?问题探究
1、什么事情引起群情激愤?此时国家处于一个什么形势?2、什么是“公车上书”?
3、维新派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进行了哪些活动?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失败后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活动呢?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二、维新思潮的传播维新思想的传播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时务报》 强学会强学会 《时务报》 《国闻报》《国闻报》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变法通议》只有变法才能救中国必须变法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影响:使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的高潮1、康有为再次上书呼吁变法“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
“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1898年夏,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变法”开始光绪为什么支持变法?①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② 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③ 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2、百日维新实业家准备科考的读书人八旗兵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三个角色,谈谈百日维新对你们的影响?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地主阶级顽固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光绪于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前后仅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中南海瀛台3、戊戌政变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刘光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1.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软弱性
妥协性戊戌变法的影响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意义:戊戌变法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唤起了民族意识的复苏,使更多国人觉醒,投身于爱国斗争之中,致力于救国方案的探索;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公车上书揭开序幕创办报刊建强学会百日维新实行变法戊戌政变变法失败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展示单元一
材料一: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光绪帝《明定国是》诏书
材料二: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举行太大,罔志太孤,当次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说光绪帝为什么决心变法维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民族阶级的软弱性,维新派力量弱小,没有依靠群众而是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打压;展示单元二
材料一: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898年)光绪帝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著各省督抚、督率员绅认真讲求,妥速筹办”“富强至计,首在鼓励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行新法,制成新器,果系堪资实用者,允宜悬赏以为之劝,或量其才能,试以实职……给以特赏以昭激励。”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简析戊戌变法的背景?
?
?
(2)根据材料二内容及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
?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国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了显著的作用。环节四 沙场点兵
1、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次行动是( )
A.时务学堂成立 B.《国闻报》创办
C.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开始
2、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3、下列不属于维新运动时期重要报刊的是(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知新报》 D.《海国图志》
CBD环节四 沙场点兵
4、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维新变法运动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了质的飞跃。与洋务运动相比,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是为了( )
A.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 B.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C.抵抗侵略、救亡图存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前辈谭嗣同选择为变法流血牺牲、邓世昌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坚守的“初心”是( )
A.推翻满清政权 B.实行君主立宪 C.实现民主共和 D.挽救民族危亡
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