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第8 课
古代中国
的
发明和发现
2017年学前教育工作计划【第1篇】 一.指导思想 201X年薛城区学前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大力实施《枣庄市学前教育普及工程》、《薛城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X-201X)》项目,坚持“抓落实、促规范、提内涵、办特色”的工作思路,加强园所管理,强化队伍建设,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我区学前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1.落实《薛城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做好幼儿园建设工作。完成三年规划中本年度幼儿园的建设任务和三年入园率88%的事业发展目标。 2.加强管理,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加强幼儿园审批、督查、年检工作;落实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继续推进镇村一体化管理。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启动园长提高工程,提高园长管理水平;开展业务评比和基本功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举办园所交流活动,实现城乡资源共享。 4.拓展优质资源,提高保教质量。做好幼儿园升类和中心园认定工作;争创市级学前教育先进乡镇;深化幼儿园内涵建设,做好特色办园工作。
西汉早期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
放马滩麻纤维纸为目前发现的世界最早的纸。
造纸术
写有文字的东汉纸
汉代造纸流程示意图
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用麻类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技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于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献给朝廷。由于质量提高,纸张的应用得以推广,逐渐代替了简帛。后人将蔡伦改进制造的纸称为“蔡侯纸”。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兼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造纸的原料主要是什么?会有怎样的影响?
原料:主要是树皮、麻头,破布、鱼网。
影响:原料易得,造价低廉。造纸术的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雕版印刷的工作流程:
首先,是雕刻印刷版。一般是请书法很好的人写版,即将要雕刻的内容先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将写好的纸稿反贴于预先准备好的木板表面,给予一定的压力,使文字或图像呈反向转移到木板上,再由雕刻工人雕刻成反向凸起的文字或图像。
其次,是刷油墨。先将雕刻的版(称印版)固定在一个台面上,用刷子沾上油墨均匀地涂布在印版的表面。
最后,就是印刷。印版刷好油墨之后,就在刷好油墨的印版表面覆盖上一张纸,用干净的刷子轻轻地拍打整个纸面。揭下纸张之后,便完成了一次印刷。然后重复第二、第三两步过程,从而完成大批量的印刷品。=
印刷术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作坊
木刻印书板
公元1900年,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大批文物中,有一卷刻印精致的《金刚经》,它长一丈六尺、宽一尺,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上面刻有佛像和经文,卷尾落款是: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金刚经》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馆内,这是保存到现在载有明确日期的最早雕版印刷品。
成都出土的唐代印刷品
1944年,四川省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的唐墓出土。其内容为《陀罗尼经》经文,大小约一尺见方,上刻古梵文经咒,四周和中央印有小佛像,边上有一行汉字依稀可辨,为“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此经咒所题“成都府”卞家印卖的时间当在公元757年之后。它说明四川成都早在8世纪中叶,雕版印刷已经流行。这份印刷品现存四川省博物馆,是国内现存比较重要的一份唐代印刷品实物。
现存最早的印本历书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上,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本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沈括《梦溪笔谈》
毕昇发明的泥活字版示意模型图
排版时用两块带框的铁板,板上铺一层松脂、蜡、纸灰的混合物。先将泥活字依据需要排在一块板上,用火烤板底,混合物遇热熔化,再取另一铁板将字压平,待混合剂凝固,就可以印刷了。另一铁板接着排字,两版交替使用。第一版完后,再加热熔化药剂,将活字取下,另行排新字。
毕昇
中国是印刷技术的发明地。
日本是在中国之后最早发展印刷技术的国家,公元8世纪日本就可以用雕版印佛经了。朝鲜的雕版印刷技术也是由中国传入的,高丽穆宗时(998—1009)就开始印制经书。
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经中亚传到波斯,大约14世纪由波斯传到埃及。波斯实际上成了中国印刷技术西传的中转站,
14世纪末欧洲才出现用木版雕印的纸牌、圣像和学生用的拉丁文课本。
我国的木活字技术大约14世纪传入朝鲜、日本。朝鲜人民在木活字的基础上创制了铜活字。我国的活字印刷技术由新疆经波斯、埃及传入欧洲。1450年前后,德国的谷腾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
中国印刷术的外传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地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造纸术及印刷术外传的影响。
造纸术使纸张很快代替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印刷技术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孙思邈(鎏金铜像)
葛洪画像
《抱朴子》书影
我国古代炼丹家及其著作
硝石块
硫磺块
木炭块
在炼制“仙丹”的过程中,炼丹家发现硫磺、木炭和硝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加热极易燃烧和爆炸,从而“无意”地发明了火药。
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宋军发明此种管状火器。它以巨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子弹的雏形。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将“子窠”射出,射程远达150步(约230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发射子弹的步枪。
突火枪
突火枪
火箭
毒药烟球
“火龙出水”是我国古代明朝时期水陆两用的火箭,也是二级火箭的始祖。
神火飞鸦
火铳
蒺藜火球
火球和火蒺藜也都是火药包。火蒺藜的包中除了火药以外,还装着“铁蒺藜”。铁蒺藜上面有尖刺,象菱角形。用火点着药线抛出去,不但会燃烧,里面的铁蒺藜还会把敌人打死打伤。
汉代司南
司南,中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磁石指极性制成的指南仪器。《韩非子·有度》:“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正)朝夕(指东西方向)”。王充在《论衡》中说:“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司南由青铜地盘与磁勺组成。地盘内圆外方,中心圆面下凹;圆外盘面分层次铸有10天干、十二地支、四卦,标示24个方位。磁勺是用天然磁体磨成,置于地盘中心圆内,勺头为N,勺尾为S,静止时,因地磁作用,勺尾指向南方。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沈括《梦溪笔谈》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
缕悬法
水浮法
指甲旋定法
指南鱼
指南木鱼
指南龟
指南车(模型)
记里鼓车(模型)
海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复原后的长度约为35米,宽约11米。
泉州出土的南宋残船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对世界文明的推动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九章算术》上承先秦数学发展之源流,入汉之后又经许多学者的整理、删补和修订,大约于东汉初年(公元1世纪)成书,是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它总结出的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九章算术》书影
《九章算术》收有246个数学问题,分为九章.它们的主要内容分别是:第一章“方田”:田亩面积计算;第二章“粟米”: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第三章“衰分”:比例分配问题;第四章“少广”:已知面积、体积、求其一边长和径长等;第五章“商功”:土石工程、体积计算;第六章“均输”:合理摊派赋税;第七章“盈不足”:即双设法问题;第八章“方程”:一次方程组问题;第九章“勾股”: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种问题。
汉代的象牙算筹
算筹记数摆法
朝代
人物
主要成就
春秋战国
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算筹。
西汉
《周髀算经》“勾三股四弦五”比西方早约500年。
东汉
《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三国
刘徽
圆周率精确到3.1416。
南朝宋齐之际
祖冲之
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
领先达1000年之久;《缀术》。
晚明
朱载堉
“理由数显,数自理出。”
记载日食的甲骨
记载月食的甲骨
这块牛骨属商朝晚期,长24.5米,上宽5厘米。牛骨上刻的文字大意,是有关一次月食的记录。据推算,此次月全食时间为公元前1173年7月2日。
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春秋·文公十四年》
(这是世界上关于彗星的最早记录。)
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左传》
我国古代星象图
我国古代星象图
《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基础上,战国时期楚(今属湖北)人甘德、魏(今属河南开封)人石申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书里记录了约800个恒星的名字,其中120多个恒星的位置已经测定,这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书里还记录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发现了它们的出没规律。相传石申著有《天文》8卷,今已佚。
张衡
水运浑象仪
浑象仪,也叫“浑象”、“浑天仪”,表示天象运转的仪器,类似现代的“天球仪”。水运浑象仪,为东汉张衡发明,它用漏壶滴水发动齿轮,带动浑象绕轴旋转,并使浑象的转动与地球的周日运动相等,从而将天象准确而直观地表示出来。
郭守敬
郭守敬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海北沿汇通祠内 )
简仪模型
贾思勰塑像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书影
《农书》书影
王祯《农书》中的
田间井灌工程图
《农书》中所绘载的水磨图
《农书》中所绘载的水排——卧式水轮
此盘是元代王祯设计发明的,用于排放活字字模。字盘为圆盘状,分为若干格, 活字字模依韵排列在格内。下有立轴支承,立轴固定在底座上。排版时两人合作,一人读稿,一人则转动字盘,方便地取出所需要的字模排入版内。印刷完毕后,将字模逐个还原在格内。
转轮排字盘(示意模型)
徐光启
利玛窦与徐光启
《农政全书》书影
著作 人物 朝代 地位
《齐民要术》
《农书》
《农政全书》
贾思勰
王祯
徐光启
南北朝
西汉
元朝
明朝
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书
氾胜之
《氾胜之书》
《黄帝内经》书影
张仲景像
张仲景祠,又称医圣祠。坐落于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城区东关温凉河畔,是为纪念东汉时伟大医学家张仲景所建祠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伤寒杂病论》书影
华佗像
华佗的五禽戏
孙思邈像
药王山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耀县城东1.5千米,面积约4平米千米;又被称为我国医学史古迹之一。为我国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隐栖和著名的佛、道教活动之地。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书影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以此。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李时珍像
《本草纲目》插图
《本草纲目》插图
《本草纲目》书影
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著作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留斯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明)针灸铜人 通高213厘米,这件铜人是明人依宋制仿造的。铜人全身共有666个针灸点,既是针灸医疗的范本,又是医官教学和考试的工具。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从科技内容上看:
2.从研究方法上看:
3.从科技使用上看:
4.从科技分布上看:
应用性强,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
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方面。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1.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
2.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
3.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4.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
5.中华民族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
6.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