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1 周次:1 实施时间:2004、2、7
第十一章 中亚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一、观察中亚的地理位置,理解其位置对自然环境及交通的影响
二、阅读中亚地形图;学会从地表景观判断当地气候特点。
三、理解中亚自然环境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分析中亚地区如何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一、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媒体
地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我们走过了南亚,今天将到一个新的分区,这个分区面积不大,国家都很“年轻”。这就是
中亚。出示中亚在世界上的位置投影。
【板书】第十一章 中亚
【老师】中亚的位置很有特点,如把亚欧大陆当作一个整体,它恰好位于其核心——“大陆腹地”。这样的位置对中亚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中亚地处大陆核心,距离海洋遥远,海洋水汽不易到达,气候可能会很干旱。
【学生】中亚位于亚欧两洲交界处,许多国家如要进行对外贸易,特别是陆上的边贸往来,这里可是必经之地呀!如古代丝绸之路就经过这儿。是交通要道当然利于经济发展了。
【老师】对,大家的分析都很有道理,说明地处亚欧腹地是中亚的一个突出特点。【板书】一、地处亚欧大陆腹地
1.位置和范围
【老师】出示中亚地形图请大家在图中找出中亚五国的位置和首都。请同学指图。
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从古代起就成为东西方陆上商贸往来的必经之路。
展示投影片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铁路图及驼队照片。
古丝绸之路,当时东起我国长安(今西安),途经兰州、敦煌、喀什,再经过中亚的塔什干(即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还有别的中亚城市,最后到达欧洲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古老的丝绸之路显示出了我国当时商业的繁荣,使中国丝绸织品声名远播,直到今天,丝绸依
然是我国人民馈赠海外友人的上等礼品之一。
今天,现代化的运输方式早已取代了驼队,从我国境内的连云港出发,向西穿过阿拉山口,经过中亚,一直到达欧洲西海岸的世界著名港口城市鹿特丹。这条著名的国际铁路,由于横贯亚欧大陆,好像架起一座陆桥,所以被誉为“第二亚欧铁路大陆桥”。(第一陆桥是西伯利亚大铁路)
【板书】2.亚欧间的陆上交通要道
【老师】刚才已有同学据位置推断了本区的气候可能会较干旱,请大家仔细观察中亚地形图,帮他找一些证据。
【学生】有沙漠分布,好几处都有,说明气候很干旱。
【老师】这点很明显,大部分同学都可发现,如果干旱,降水少,对河湖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我发现这儿的湖泊颜色较深,这是证据吗
【老师】颜色深,说明是什么湖
【学生】咸水湖、内流湖。因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湖泊才会变成咸水湖,这也是一条证据。
【老师】非常好!虽然是一张地形图,但它给予我们的信息不局限于地形方面的。这里也说
明学习地理,地图是我们的好帮手。这里的湖泊多为内流湖,河流也多为内流河。这些都与它的位置、气候有关。
【板书】3.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老师】虽然我们没去过中亚,但可能在电视等传媒中看到过它的景观。请你们开动脑筋,想想去我国什么地区游览,自然风光与那里很相似
(学生思考,继续提示)
【老师】地表景观与什么有关 主要由什么决定
【学生】主要由气候决定。
【老师】中亚的气候主要受什么影响
【学生】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也有这样深居内陆的地区——新疆。;
【老师】对,新疆的景观应该类似于中亚的景观。那里也有大片的沙漠,如“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中亚和新疆都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读卡萨拉斯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板书】(1)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教师】从地形图上还可看出,中亚地形以什么为主
【学生】以平原、丘陵为主。
带领学生找出图兰平原、帕米尔高原、天山等。
【老师】假如中亚地形变成以高原为主了,它的气候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更冷、更干了、可能内陆湖更多了。
【教师】请大家找出中亚主要的湖泊、河流。
【学生】老师,里海是湖还是海呢
【老师】中亚有咸海、有里海,但它们实际上都是湖泊。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流湖,当然也是最大的湖泊。咸海当然也是湖,而且也是内流湖。还有两条著名的内流河,锡尔河和阿姆河。
请同学指图,说出源地及流向。
【板书】(3)多内流河、内流湖
【老师】请问它们的存在对中亚的发展有何影响呢
【学生】这么干旱的地方,有水可以让人们饮用,也可以用来浇灌庄稼!
【老师】也就是说,中亚的自然环境对农业、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让我们来看一看当地的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条件发展自己的经济的
【老师】中亚的经济不很发达。我们先谈一谈农业。如果请你分析中亚农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干旱,需要解决水的问题。
【老师】怎么解决
【学生】利用河水,修建水利工程,发展灌溉农业。
【老师】大家的想法很对。中亚人民也是这么作的。河流沿岸成了小麦和棉花的产区,土库曼斯坦还修了卡拉库姆运河(指图)。中亚的棉田扩大了,这里成为世界上仅次于中、美的第三大产棉国,乌兹别克斯坦还被誉为“白金之国”。照片《乌兹别克斯坦棉花丰收》。
【板书】2.经济
(l)灌溉农业:小麦、棉花
【老师】伴随着丰收的喜悦,人们又发现了什么 请读课本12页“读一读”。流入咸海的水越来越少,能流入的少量河水也已饱含农药和化肥,这些有毒物质又导致当地居民染上喉癌、肝炎和胃病。
如果是你,会以生命的代价换取棉花的丰收吗 针对这一现象,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那我们赶紧减少使用河水量,并且要将水中的有毒物质分解后再排人咸海。
【老师】然后我们简单地看看中亚的工业,读中亚的矿产图找出中亚主要的矿产资源。中亚矿产资源丰富,煤、铁、石油等都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尤其近年来里海发现大量的石油,极大地促进了中亚的工业发展。工业部门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如采矿、冶金等。轻工业中纺织业发达,这也和当地的物产有关。
【板书】(3)工业:
资源:煤、铁、石油、有色金属。
部门:采矿、冶金、纺织。
【板书设计
第十一章 中亚
一、地处亚欧大陆腹地
1.位置和范围
2.亚欧间的陆上交通要道
3.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l)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2)平原为主的地形
(3)多内流河、内流湖
二、居民和经济
1.居民概况
2.经济
(1)灌溉农业:小麦、棉花
(2)养羊业
(3)工业:
资源:煤、铁、石油、有色金属
部门:采矿、冶金、纺织
二、当堂练习
(一)选择题
1.读图(20—l),有关中亚各国的正确叙述是( )
A.土库曼斯坦境内有锡尔河流经 B.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
C.中亚北部的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D.巴尔喀什湖在乌兹别克境内
2.读图(20—1),下列平原中濒临里海的是( )
A.恒河平原 B.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C.图兰平原 D.印度河平原
3.读图(20—1),中亚东部与我国相连的地形单元是( )
A.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 B.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
C.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 D.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
4.读图(20—1),中亚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是( )
A.吉尔吉斯斯坦 B.塔吉克斯坦
C.乌兹别克斯坦 D.哈萨克斯坦
二、综合题
1.读中亚图(图20—1),回答下列问题:
(1)中亚同我国为邻的国家,自北向南依次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中亚深居亚欧大陆内部,气候_______,严重影响中亚的农业生产。_______河与_______河成为该地区重要的灌溉水源。
(3)该地区与我国_______自治区相似,农牧业生产近似,因而该地区最突出的经济作物是______,以养 为主的畜牧业在中亚各国均占重要地位。
(4)中亚的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各种有色金属等,其中矿产资源种类最丰富的国家是________。
2.读下列四幅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20—2),回答问题:
图中表示中亚某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是_______,属_______气候,该气候夏季_______,冬季________,降水_________,这种气候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亚地处________________。
3.读短文,回答问题:
《黑风暴事件》
在“向大自然要粮”的号召下,原苏联1954年至1963年间,在中亚等地开垦了1亿多亩处女地,大批青年响应“把红旗插上荒原”的号召,来到中亚,他们把树根挖得干干净净,杂树野草被烧得精光,剩下裸露的黑土,种上小麦。开初的几年,他们获得了好收成,可是到60年代,垦荒区却频频爆发了“黑风暴”。黑风暴来临时,天空像个倒扣的黑锅,大地一片昏暗,漆黑的狂风刮几天几夜,贪婪地吞噬着失去森林草原保护而干旱的土地。狂风所过之处,地面被“啃掉”十几厘米,遍地是沙砾和尘土,原来的绿油油的田野也被染成了黄褐色。“黑风暴”造成了惨重的灾难。
(1)“黑风暴事件,使你得到什么启发?
(2)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第二十章
(一)选择题
1.B 2.C 3.B 4.D
(二)综合题
1.(1)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2)干旱 锡尔 阿姆
(3)新疆 棉花 羊 (4)煤 铁 石油 哈萨克斯坦
2.B 温带大陆 炎热 寒冷 稀少 亚欧大陆内部
3.(1)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应遵循自然规律(符合题意即为正确答案)
(2)应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