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的主导作用[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浅谈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的主导作用[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7-12-19 10: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浅谈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的主导作用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地理室
王 丽 2003年元月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人才应具有的素质
自信、自主、自我肯定、自我意识强(主体型人格的特征);
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动机;
对事物敏感、直觉能力强;
捕捉信息能力强,知识融会贯通;
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求异思维能力
大胆预见,敢于冒险,充满乐观
优化教学行为的系统功能转变教学观念
优化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评价
(选择重点内容,谈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学环境和策略 ---尊重学生创造主体,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为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社会交往、自主决策、情感沟通)而营造环境(态度、氛围)和策略(组织、措施);
潜心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多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并说明理由;
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继续探究,完善其认识,要“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要加强反馈、适度表扬并承认教师的欠缺;
教师要善于编织地理知识网络 --------引导学生编织地理知识网络网络知识 : 广博、适度匹配(文理;理论与实践;陈述性、程序性与策略性)立体化、相互连通、融会贯通、编码、“格式化”的知识。
网络知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信息,形成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网络知识是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
善于发现、运用隐性(非编码) 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隐性知识占知识总量的大部分,是智力的资本。
隐性知识存在于人们的经验和决巧,近似于策略性知识,零散、不好归纳整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隐性知识个性化强,往往与个人的心态、才能、魅力联系在一起,别人不易传递、分享和模仿。
教师要促进自身和学生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交流会、写心得等)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要具有:深刻性、综合性、开放性、层次性、挑战性、连索性、反向性。
要少问:“是什么、怎么样”;
要多问:“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要使人怀疑、困惑、焦虑、有兴趣探究)。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教科书、图表、事件、其他学生的见解、教师的观点、专家认识等。(问题答案要开放)。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形成创新精神的核心辐散与辐合:灵活地进行发散(全方位、多角度、联想、迁移,不断发现新的思维增长点,发现任务)和敛聚(聚焦某问题做深入思考,执行任务)。
分析与综合:先对事物进行解剖,再统一于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反思和调整:及时变异和跳跃、动态特征。
形象与抽象:有机结合、相互贯通。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不能忽略逻辑思维的培养是人类 思维的基本方式,是微观思维。
逻辑法则是人类思维活动最根本、最重要、最伟大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成果-----恩格斯
探究与发现过程主要是逻辑思维在起作用。
创新基于批判,而批判基与逻辑思维,创新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逻辑法则。(整体、最终的结果是创新的,但具体步骤多为逻辑的)
深入探究问题
预见创新结果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特别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右半脑的功能,主管图像语言,是宏观、多维的空间思维。
是产生创造的思想源泉。
地理思维的过程、结果都是通过像进行。
形象思维是地理思维的第一特性。
没有形象思维就没有地理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促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 地理学习的空间性
空间方位 空间联系

地理区域
(地理形象思维)

(地理认识视角的多样性)
地理学习特性之一
地理学习的综合性
地理过程 整体联系
地理系统
(地理抽象逻辑思维)
(地理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地理学习特性之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促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 人地相关性

人地关联的地域性 人地关系发展时代性
人地关系系统
(地理辨证思维)


地理学习特性之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促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 形象 概念
隐性知识
景观 规律
创造性思维
区域 原理
(表象) (本质)
观察、想象 记忆 联想、推理
分析、综合、判断
(地理思维: 透过现象看本质) 资源、环境

环境问题 国土整治


生活、生产

观念 科技提倡探究学习(施瓦布) -----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有广泛的应用范畴(发现探究仅是其中的一种,研究性学习中含有探究学习方式)
遵循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切原则
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高起点、大跨度)
提出假设或观点(如按观点分组)
寻找依据、收集数据(探究的主要过程)
问题论证(解释说明、如两组辩论)
得出结论(表达观点、描述事实),评价、修正
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要以行动摈弃那种认为教师工作主要是:因袭、禀承、传递、重复、模仿的观点。
要创造个性化教学过程,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和魅力。
要具有将知识结构化、能力化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要将智力和情感交融于教学设计和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主动互动:师生创新的共同、必要的条件,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很高。
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背景和差异,提前设计互动的情景(人图互动、人机互动等)。
课中:教师要敏锐寻找互动的契机
课后:教师要反思:“今天有哪些是应学生临场要求而做的”?“原有的教学设计方案被临时修改、打破了多少”?改变得越多,互动性越强。
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在自然环境中学习与研究
实践能力
在人文环境中学习与研究
家庭、学校、社会(家乡、网络)
亲临、体验、感悟、决策、情感、价值观
(环境保护、家乡建设、资源利用、环境开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