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
渝北区空港实验小学校 李玥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描一描、指一指等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物体和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2、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使学生经历周长概念形成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展示台、题单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一周。
师:孩子们,你们听说过幸福的小狗的故事吗?
生:有无均可。
师:从前,狗妈妈对小狗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小狗想要抓住幸福,所以它总是想去咬自己的尾巴。(指着)瞧,这是条线段,它听了小狗的故事,也想像小狗一样抓住幸福。这是它的头,这是它的尾巴,它要用嘴咬住自己的尾巴(动作指出头、尾)。看,它咬住了吗?(没有)这次呢?(咬住了)这条线段还很聪明,懂得变换形状。看,咬住了吗?这样呢?(咬住了)
师:我们把没咬住的这些图形称为开放图形,咬住了的图形、头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观察由线段变成的这些封闭图形。
师:它们的形状不一样,那你们猜猜它们的长度一样吗?
生:一样。师:说说理由?
生:它们都是由同样一条线段变成的,所以长度一样。(师引导,最好说出同样一条线段)
师:真棒,非常正确。其实,这条线段的长度(动作)就是这三个封闭图形的周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长。(揭示课题,板书:认识周长)那什么是周长呢?(画个问号)别着急,会学习的孩子也能耐心等待。
二、认识周长
师:谁愿意来当这条聪明的线段,用手比划比划它变成三角形的过程。下面的孩子请仔细观察。
当生比划对了。
师:你真聪明,来说说是怎么比划的?
生:我是这样沿着三角形画的。师:沿着画也可以说是围着画。(板书:围)
师:(对生说)围了三角形一圈。也可以说成围三角形一周。(板书:三角形一周)伸出手指头,和他一起比划比划。(观察,可以利用错误资源,相机讲解不足、超过一周)
师:(师示范)再来一次,从这里出发,沿着边沿又(刚好)回到起点,围了三角形一周。
当生比划错了。
师:这样的话,咬住尾巴了吗?头尾相连了吗?(等待、请生帮忙,直到比划正确)
师:孩子们学得真快!围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叫三角形的周长。一起读一读,谁还来读?(请3个生读一读)加上刚才比划的手势就更棒了!师示范引导。请你和同桌边比划边说。
师:谁还能像这样说说六边形的周长?请你来。圆形的周长呢?请你来。快和同桌比划比划,说一说。(板书:六边形、圆形)
师:坐正!刚才我们了解了三角形、六边形、圆形的周长。请你描一描图形的一周。(生描)
师:描好了吗?请你来展示。跟他一样的孩子请举手。(反馈)
师:现在,请你在书上给同桌边比划边说草坪的周长、树叶的周长、操场的周长?开始,说好了的请静息告诉老师。
师:孩子们真不错!大屏幕上是我们的数学课本,准确的说是课本封面,你能拿出书边比划边说课本封面的周长吗?(请3个生来比划,相机讲解起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围一周又回到起点)
师:我们身边物体上还有周长吗?给你的同桌找一找,比划比划,说一说。
生:(桌子、黑板……)
师:桌子是立体的,你指的到底是桌子的什么地方呢?(桌面)(板书:桌面)你能再说说桌面的周长吗?(师示范)一起来,边比划边说桌面的周长。
师:我们说物体的周长时,一定是针对一个平面来说的。
师:还有周长吗?(说到就板书出来,3个就可)
师:小眼睛看大屏!这是课本封面,孩子们找了它的一周,知道了它的周长。其实,课本封面就是一个什么形。(长方形)(隐去课本,呈现长方形)杯口面是一个圆形,巧克力盒子表面是一个心形,巧克力侧面是一个四边形。(隐去实物,呈现图形)
师:物体的表面就由许多的图形构成,它们的周长说得完么?太多了,说不完,怎么办呢?要总结。你能总结一下什么是周长吗?留点时间思考(教师引导,动作)这些都是图形,(边说边写)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一起读一读。
师:孩子们认识周长了吗?那什么是周长?请生说。(指向黑板)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师:说得真不错,光说不练假把式,让老师来考考你们,有信心迎接挑战吗?先来热热身,判断,这些图形有周长吗?第一个。生:没有。
师:第二个。生:有。
师:这次不说话,用手势告诉老师你的判断。(指导用什么动作,师动作反馈)
师:现在正式开始,挑战第一关。一起读读题目,分别用同样长的小棒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三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你还有发现吗?(留点时间思考)
师:老师发现,有的孩子一下就知道了。请你说说,你怎么这么快。
生:它们是用同样长的小棒,而且都是8根。(数量相同)
师:同意吗?跟他一起数一数。
师: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生:它们的图形不一样,但周长却可以一样。
师:难度升级,挑战第二关,它们的周长是多少?(出示数据,生自己算周长)
生:第一个是18厘米。
师:同意吗?生:同意。师:长方形?生:20厘米。师:正方形?生:8厘米。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以四边形为例。生:我是算的,把它们都加起来。
师:这是四边形的一周,它的周长就要把这些部分的长度给合起来。(动作引导)
师: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可利用特点算)正方形的周长呢?(可利用特点算)
师:孩子们真棒,算得又对又快。挑战第三关,你能行吗?A与B谁的周长长?(预设生说A的长)
师:别着急,先用手比划比划A、B的一周,再比较。想想,是A的周长长,还是B的长,又或者一样长?
生:A的长、A与B一样长。(抓质疑生成)
师:你说是一样长的,请你来比划A的一周,B的一周。说说为什么一样长?
(生比划。B有可能比划不完整,师质疑这是B的一周吗?头尾相连了吗?(分开A、B,更明显)生改正)
生:它们都有竖着的线、横着的线、弯曲的线。
师:(总结)其实竖着的线是长方形的宽,横着的线是长方形的长,长方形对边相等。(动作)弯曲的线是都有的,三部分都相等,所以A与B一样长。
师:回忆一下,为什么我们一开始的时候说A的周长长呢?你来说说你当时的想法?
生:我当时感觉A要大些(胖些),B要小些(瘦些)。
师:A、B虽然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通过我们的判断,它们的长度一样长。看来判断周长不能只凭感觉,还要动手动脑。数学,在猜想了以后,还要验证。说不定有的孩子,还有那种奇怪的感觉,学习了周长也没消除,这是怎么回事呢?爱学习的孩子可以课后尝试解决。恭喜孩子们顺利通关!周长的知识掌握得真不错!
四、总结全课
师:孩子们,周长有趣吗?你来说说今天的学习收获。
生:我认识了周长。(师:什么是周长?全班齐读)我知道了封闭图形。
师: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周长?
师:还想学习周长的知识吗?送你一份智慧礼包,快看看吧。
五、课后反思:
本课是一个常见的上课内容,在设计教案之初,学习了不少优秀教师的教案、赛课视频。总结起来多数都是按“实物的周长—平面实物周长—平面图形的周长—揭示周长概念”的思路设计。这符合孩子的心理过程,从具体到抽象,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也体现教材的素材呈现。
在自己设计教案时,也脱离不了这个框架,感觉是带着镣铐跳舞,但前人已经有的优秀设计,成为了阻挡我的大山。于是我静下心来思考,能另辟蹊径去设计么?答案是肯定的,于是有了这份几经修改的教学设计,也许不完善但却也去思考了一番。
“周长的本质是一条线段的长度”,抓住这个本质,我做起了文章,将教案设计成“倒叙”的方式:“平面图形周长模型—平面实物周长—实物周长—(实物表面与图形的联系)—揭示周长概念”。让孩子经历模型的初步感知、逐步建立、迁移应用,结合实物表面与图形的联系总结出“周长”概念。概念的总结回扣两点:一是平面图形,二是周长的本质是线段长度。教学中学生有动口、动手、动脑的课堂活动,周长概念建立丰富完整。后续练习既有巩固又有提高,练习力争做到精炼、有层次、有收获。
在教学中,发现教案设计周长的本质体现得还不够深入,一些过渡语还有待精炼提高,设计的问题还需要一针见血。自己的教学经验、临场应、教学机智对还有提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