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覆盖的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明方向。
教学难点:
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方向。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按4~6人分组。
2.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每小组1个,投影仪,多媒体等。
3.课堂作业每人一份(上面印好北极和南极地区经纬网地图,课堂练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师:请同学们从极点上空俯视地球仪,观察所看到的经线和纬线是什么形状?生:经线是直线,纬线是圆圈。师:请同学们在观察课堂作业上的两幅图,注意图的中心是什么地方?生:中心是北极点和南极点。师:以极点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的是什么线?那些圆圈又表示的是什么线?生:直线是经线,圆圈是纬线。师:请同学们在手中的地球仪上任选一条纬线,并在这条纬线上确定任意一点。从这点出发,沿着纬线向东或者向西,其结果将怎样?生:回到原地,转了一圈又一圈。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课堂作业纸上的图中,在同一条纬线上选取任意两点,分别标注为A地和B地,观察A地在B地的什么方向,B地在A地的什么方向。生:A地在B地的东边(西边)。生:B地在A地的西边(东边)。师:同学们请看,从A地到B地有两条线路可供选择:一条是向西走,另一条是向东走,二者都能到达B地。那么B地到底在A地的东边还是西边呢?生:东边。生:西边。师:如果是你,会选择向西还是向东?并说出理由。生:向西。其理由是……生:向东。其理由是……师:(总结)按照一般的规律,从A地出发要选择路途比较近的作为出发的方向,因此,A地在B地的正东(正西)。师:现在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先确定一条经线,并同时以同样的速度向北走,看看最终会怎样?生:最后都在北极点汇合。师:继续往前走走看。生:最终在南极点汇合。师:那么,你们在向前行进的整个过程中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有变化,又是如何变化的?生:有变化,先是向北,到达北极点后变成了向南。师:回答得很正确。因为纬线组成了大小不同的圆圈,所以东西的方向是连续,而经线是半圆的,方向是不连续的。师:下面我请四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做个小小的活动。师:假如你们现在站在北极点,请你们依次告诉同学们,你们的正前方应该是什么方向?生:正南方。师:那么你们的后面呢?生:也是正南方。师:很好!在北极点,四面八方只有一个方向──南;同样的道理,在南极点也只有一个方向,那是什么方向?生:北。师:下面请同学们在课堂作业的地图上分别用箭头标注极点四周的方向,并用“N”和“S”做出标记。师:刚才四位同学的表现很不错。让我们再请他们做个活动,请你们各向前跨出一步。请问:现在你们的正前方和正后方各是什么方向?生:南和北。(第二环节)师:刚才我们已经沿着经线去了北极,也到过了南极,但是我们只忙于辨别方向,现在该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了。请同学们带着投影上提出的问题阅读P100图10.1和P101图10.2,然后完成以下题目:1.极地地区是指纬度高于南北纬度的区域;2.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是__________;3.南极地区的大洲是____________;4.环绕南极地区的三个大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1.66.5°;2.北冰洋;3.南极洲;4.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师:同学们做的都不错,有哪位同学愿意在地球仪上给大家指明两极地区的范围?生:(学生演示)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文内容,并在小组内交流关于南北两极地区的印象。师:我听了大家的讨论,同学们知道的东西真不少。有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交流的结果与大家分享?生:北极地区是大洋,南极地区是大陆。北极地区有北极熊,南极地区有企鹅。南极地区被称为“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北极地区降水比南极多。……师:极地地区的确令人神往,让我们一起努力,争取有朝一日亲自体验一下那里的奇风酷寒吧!不过,今天先让我们通过有关的图片、影像资料提前感受一下极地地区的景观影像。 教师一边提问一边板书。如果学生能回答得比较完整,应予以鼓励。请学生在课堂作业上重选任意一点,验证上面的结论是否正确。教师在板图上标注A地和B地。教师在板图上指示。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应根据距离远近的原则予以评价。教师可以在板图上另选一条纬线并确定几个点,再让学生判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随机请四位学生到讲台,让他们背靠背站在一起。也可以另请四位学生。第一个环节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活动,放松一下。投影问题。学生阅读、作答。教师个别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储备的知识,结合课文内容,自由讨论。教师注意听,不要做过多地干预。以一个小组为主,其他小组作补充。由于学生对南北极知识储备的不同,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尽量多说,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适当予以补充。展示极地景观图片,放映教师收集的有关极地材料。看完图片和影像,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纬线组成了大小不同的圆圈,东西方向是连续的;经线是半圆的,方向是不连续的;在北极点,四面八方只有一个方向──南;在南极点,四面八方也只有一个方向──北;北极地区是大洋,南极地区是大陆;北极地区有北极熊,南极地区有企鹅;南极地区被称为“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北极地区降水比南极多。
课后作业1.把课堂上作的作业完成后交给老师;2.写一篇300字左右介绍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小短文,与同学们分享。
科学考察的宝地
极地区保护与和平利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按4~6人分组。
2.北极考察的有关资料、图片。
3.秦大河等穿越南极的有关资料、图片。
4.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等做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谁来给大家谈一谈那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生:(略) 多提问几个学生。
新课学习师:是啊!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多少年来也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国众多的探险家和科学家。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在南极设立了永久性的科学考察站,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极地的科学考察已经成为一种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我们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极地科考中也已做了一定的努力。请同学们阅读P104的两段新闻报道,看看我国已在南极设立了哪两个考察站?生:长城站、中山站。师:请大家注意它们的建站时间。生:1985年2月14日和1989年2月26日。师:请大家把书翻到教材P101,在图10.2中观察其他国家在南极设立了哪些考察站。生:(阅读寻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在极地地图上判断方向。现在我们就来考考大家到底掌握得怎样。我来出题,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快又准确。大家先来判断澳大利亚的莫森站在我国中山站的什么方向?生:西北方向。师:和平站在中山站的什么方向?生:东北方向。师:再看俄罗斯站在中国长城站的哪个方向?生:东南方向。师:请同学们再看长城站在中山站的什么方向?生:东北方向。师:中山站在长城站的什么方向?生:东南方向。师:判断的不错,请同学们观察南极点有一个考察站,它是哪个?生: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站。师:对了,阿蒙森—斯科特站是用最先到达南极点的探险家和科学家的名字共同命名的。那么它与其他考察站之间的方向关系呢?生:它在其他考察站的正南。师:过去人类在极地的活动主要是以探险为主,而现在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请大家继续看图10.2想想南极有哪些矿产资源?生:铜、铁、锰、铀、铅、锌、金、镍。生:还有煤、石油。师:同学们再思考煤一般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形成?生:温带地区,有大片的森林。师:可现在的南极既不是温带,更看不到森林为什么也会有煤呢?请大家说说。生:南极地区过去气温较高,有森林。师:过去气温高,现在这样低,为什么会这样?生:南极洲过去在温带,后来漂移到了极地地区。师:你们刚才已经像科学家一样地完成了一项科学研究。其实啊,科学研究并不是很神秘,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讨论讨论科学家在极地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并想一想他们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困难。生:(讨论,作答)师:同学们,南极洲有着很厚的冰川,这些冰川中保存了大量的古地理环境信息,对这些冰川的研究,可以使人们了解地球过去的历史,我们国家就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冰川学家──秦大河,请大家先阅读“穿越南极”,感受一下他穿越南极时所遇到的险阻。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点比较详细的资料和图片,请大家再来看看。师:秦大河的确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我们不论做什么都应有像他一样的意志,才不会输。大家知道南极有很多的冰川,我告诉大家一些数据,全球90%的冰雪就储存在这里,占整个地球表面淡水储量的72%,世界上现在许多地方都缺水,如果我们想办法把南极的这些冰川调过来,会使许多地方变得郁郁葱葱,这个问题又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下面请大家完成教材P107“活动1”和“活动2”。生:(讨论,作答)师:同南极一样,北极地区在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也曾多次派出考察队对北极地区进行了考察。师:请大家阅读教材P107“SOS!”。师:你们对日本的做法有什么看法?生:他们的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师:我们知道他们这样做不对,可我们又有什么办法不让他们这样做呢?请大家商量商量我们该怎样做好?生:制定国际条约,进行国际合作。生:他们自己应该加强环保行为。生:我们也应自觉的不去这样做。师:都想的非常好,事实上我们也正朝这方面努力,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已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师:你们知道吗?我国每次向极地考察站派来的补给船,去时装的满满的,回来时也不轻松,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装的全是垃圾。师:不错,是垃圾。请看“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教师小结我们了解极地地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利用她,保护极地这篇净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课后作业从报刊、杂志上收集关于极地地区的报导、图片,设计一份有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手抄报。 阅读后回答。温故而知新。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或许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提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南极科考的艰辛。投影展示相关资料、图片。补充一些长城站和中山站的有关图片、影像资料。投影展示、图片、影像资料。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在这里简要介绍《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