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24 10:0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本单元课标
6.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⑴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⑵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⑶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要点
学纲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一)背景: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2.明成祖设内阁;   3.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
(三)八股取士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一)▲郑和下西洋
1.时间和概况;  2.评价:⑴特点与作用(意义),⑵目的与后果(局限)。
(二)倭患与平倭策略的变化
1.倭寇猖獗→2.海禁及后果→3.戚继光平倭→4.朝廷放松海禁。
(三)▲欧洲殖民者东来
1.背景;   2.概况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北方:与蒙古族的和战;   2.西南:对藏族地区的管辖;
3.东北:对女真族的管辖。
(二)后金崛起与明清易代
1.后金的崛起: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⑵皇太极称帝,定国号为清;
2.明末农民起义与明朝灭亡;   3.清入关和统一全国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佃农出身的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2.1380年,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这一举措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形成。内阁大学士的日常工作称为“票拟”,皇帝在此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3.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4.明朝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图)
图1 明初中央机构图(1380年前) 图2 明废丞相后的中央机构图
图3 明成祖时的中央机构图 图4 明中期以后的中央机构图
(三)八股取士
明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清朝沿袭其制。请同学们查找并阅读一两篇明清八股文,初步了解它的特点。
答案略。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15世纪前期,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也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2.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明朝海防的新问题。
⑴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平倭,经过台州九战九捷等胜利,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事迹被后世所传颂;
⑵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16世纪中期,葡萄牙取得在中国濠镜澳(澳门)的租住权,稍后而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荷兰独占中国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
边疆
民族
明朝中央政府与各族的关系
北部
蒙古
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
⑴明前期,为防御蒙古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明成祖营建和迁都北京;
⑵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1449年,瓦剌在土木堡之战中俘虏了明英宗;
⑶明后期(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西南
藏族
明廷在藏族地区,封授给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
东北
女真族
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二)后金崛起与明清易代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1636年,其子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后来,他们父子分别为尊为清太祖和清太宗。
2.在清崛起之际,明末农民起义蜂起。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此后20多年里,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一)废丞相
材料一:明太祖阐述废宰相的原因说: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g,不相上下、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皇帝)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⑴阅读材料一,明太祖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有哪些?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6分)
理由:①秦置丞相,结果短期而亡(认为丞相制度是导致秦速亡的原因);②各朝(汉、唐、宋)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小人。(4分)
不充分,明太祖废除宰相真实理由(原因)是:①明初相权过大,威胁皇权;②明太祖性格多疑、专断,迷恋权力等。(任答1点2分)
材料二: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则对明初废宰相的做法进行了尖锐批评。他说: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车)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差错、错误),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辅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明夷待访录·置相》
⑵根据材料二,黄宗羲是从哪些角度批评明初废宰相之举的?(6分)
黄宗羲认为设宰相有分君之权以“治天下”、制约皇帝、辅救帝嗣等重要作用,以此批评明初废宰相的做法。(每一角度2分,共6分)
(二)设内阁
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公平适当)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⑶根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6分)
职责:①(驳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②(票拟)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对;③(入告)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每点2分共6分)
材料四: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明亡,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万历《明会典》所开列“文职衙门”名目,竟未专列内阁这一机构。
——摘编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
材料五:明朝的内阁制被英国人学习,形成了后来的西方内阁制和首相制。在中国明朝成化朝(公元1465-1487年)开始出现的内阁首辅,就是首相的雏形。而在后来西方的启蒙运动时,伏尔泰等人也无不赞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完美……必须肯定的是,明朝内阁制的确影响了西方的政治体制改革。
——摘编自《明朝内阁制浅谈》
⑷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内阁的性质;你觉得把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比喻为宰相是否妥当?(4分)
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或内侍机构)。(2分)
不恰当。因为:①内阁性质;②内阁或阁臣不能统领六部(百司)。所以明初阁臣不能等同于宰相。(2分)
⑸根据材料五,分析明代内阁制其作用和影响。(6分)
作用和影响:①减轻皇帝的政务负担;②制衡六部权力,提高行政效率;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的政治体制改革。(每点2分,共6分)
(三)宦官专权与政治黑暗
材料六:然内阁之拟票(注:拟票即内阁官员对政务处理的初步建议),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注:批红即皇帝对政务处理的最终决定),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注:内监、寺人、伴食者皆指太监)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对时事忧虑不安)而不能救。
——《明史》卷七十二
⑹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说明“相权转归之寺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后果。(10分)
原因:①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加强;②明代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不是中央-级行政(或决策)机构;③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④皇帝赋予太监批红权,牵制内阁。(任答3点6分)
后果:①宦官政治地位日益上升,士大夫政治地位日益下降;②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4分)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材料一: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等辈、同类)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里,郑和奉成祖“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率领强大的船队多次(七次)远航亚、非沿岸各国。……以其浩大气势与精锐部队,平定了骚扰海上贸易的强盗海贼,如消灭海盗陈祖义,结束了东南亚国家间的纠纷与动乱,如粉碎锡兰王亚烈苦奈儿的阴谋,“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所到诸国,通过诏谕方式对各国大量“赏赐”丝绸、瓷器、金银等物资;各国以“贡方物”形式把当地土特产品犀、象、琥珀、胡椒等传入中国。
郑和下西洋,中国通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完全被打通,明王朝“国威远播”,对华侨迁徙南洋、开发南洋产生了重大影响。南洋各地(东南亚地区)至今保留了大量的有关郑和的传说和遗迹如“三宝山”“三宝洞”等,形成了“郑和崇拜”。
——摘编自谢本书主编《历史文化资料研究》
⑴请各学习小组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自行拟定探究问题,并给出参考答案。
[示例]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郑和出使西洋的条件。(6分)
条件:①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②统治者的推动与支持;③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含指南针的使用)的进步;④郑和的卓越才能与优秀品格等。(任答3占6分)
问题二: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出使西洋的特点。(6分)
特点:①时间长,次数多;②规模大;③范围广,“远航亚非沿岸各国”;④政治交往与朝贡贸易相结合;⑤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以政治交往为主)。(任答3点6分)
问题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郑和出使西洋的历史影响。(8分)
影响:①打通了“中国通往南洋的海上交通” 为华侨迁徙南洋和开发南洋创造了条件;②加强了明朝与南洋、西洋诸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南洋各地的社会进步;③明王朝“国威远播”,扩大了明朝在南洋、西洋的影响;④郑和船队所进行的朝贡贸易,满足了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但也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每点2分共8分,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四: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东南亚地区崇拜郑和、纪念郑和的历史原因。(8分)
原因:①郑和出使西洋,推行和平外交,发展与沿途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交流;②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③传播了包括中华礼仪、儒家思想、先进生产技术等在内的中华文明;④打通了中国通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为华侨迁徙南洋、开发南洋创造了有利条件;⑤东南亚地区华侨聚集,华人族群有着深厚的故国情结和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任答4点8分,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二: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海洋政策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政策变化:从“开海(远洋开拓)”走向“海禁”。(2分)
原因:①郑和七下西洋,消耗国力(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②倭寇猖獗;③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认知结构』
『质疑与反思 启示与认识』
由学生在学习后,进一步提出质疑与反思,或总结学习启示与认识。
『限时训练』总分30分,限时15分钟。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18分。
1.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D)
A.秦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2.“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B)
A.官员晋升突破规制         B.中枢机构调整,六部地位提高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官员数量减少,行政待遇提高
3.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里面的官员品级不高,都没有超过五品,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这一机构中的“官员”最有可能称之为(C)
A.吏部郎中   B.参知政事   C.内阁大学士   D.军机大臣
4.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5.永乐年间遣使下西洋,“招谕海番,贡献毕至”,民户承令转卖这些货物,因而“百姓充实,府藏衍溢”。这一现象表明(D)
A.郑和下西洋旨在缓解财政危机    C.当时的对外交通安全畅达
B.古代对外贸易达到历史性高峰    D.出使西洋有助于商贸发展
6.明太祖专门留下“祖训”,禁止子孙对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用兵;宣德三年(1428年),明政府主动废交趾布政使司,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这表明明朝(D)
A.全面实行海禁政策         B.全面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
C.全力应对倭寇之患         D.实行“以德怀远”的政策
7.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操兵之道,不独执旗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D
A.队形操练   B.武艺训练   C.阵法演练   D.习惯养成
8.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朝时,中央政府对乌思藏进行管辖的措施是(B)
①设宣政院进行政教合一的管理    ②设立宣慰司和元帅府等
③册封藏族宗教首领达赖和班禅    ④通过封授建立僧官制度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9.清朝建立之初,制度大都照搬明朝。当时汉族降官宁完我在奏疏中……说:我国六部之名,原是照蛮子家(明朝)立的……必如此,庶日后得了蛮子地方,不致手忙脚乱。然《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国今日全照他行不得。据此可知,宁完我主张(C)
A.先仿照明制建立清朝典章制度    B.恢复后金旧制
C.对待《大明会典》要有所损益    D.清朝入主中原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勤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6分)
原因: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②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③个人能力与威望。(每点2分共6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6分)
评价:①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②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③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每点2分共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