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24 10:0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要点
学纲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乾盛世
(二)▲清朝前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1.奏折制度:⑴含义,⑵特点,⑶作用;
2.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立;
3.大兴文字狱
二、▲疆域的奠定
(一)清朝版图的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参见表1)
1.东南:统一台湾;
2.东北:中俄《尼布楚条约》;
3.北部和西北部:平定叛乱和管理蒙、疆地区;
4.西南——对西藏的管辖。
(二)清政府的边疆政策
1.专设理藩院(职能); 2.清政府的边疆政策与作用。
(三)清朝疆域与政区划分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一)清朝的统治危机(参见表2)
△内部统治危机与农民起义频发
(二)▲“十三行”与闭关自守政策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乾盛世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二)清朝前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1.康乾盛世时期,形成了奏折制度。这种制度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清朝中枢秘书机构发生变化:1727年,雍正帝在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附:清雍正时的中央机构图(图1)
3.清朝统治者严密控制思想文化:沿袭明朝八股取士的科举制;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二、疆域的奠定
(一)清朝版图的进一步开拓和巩固(表1)
边疆
背景
清朝版图开拓和巩固
东南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⑴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⑵康熙前期,清军围困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北部和西北部
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被称为漠西蒙古
清朝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
⑴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⑵18世纪中期,原受准噶尔部统治的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
⑴经过与噶尔丹的长期斗争,1757年,清朝将准噶尔部彻底击溃。两年,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兄弟发动的叛乱;
⑵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南
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来京朝贺
⑴清初,清廷册封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时,赐予五世班禅以 “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⑵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⑶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二)清政府的边疆政策
1.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地位与六部等同。
2.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保证了边疆局势的稳定。
(三)清朝疆域与政区划分
1.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近代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
2.在清朝疆域里,⑴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⑵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一)清朝的统治危机(表2)
角度
形成背景(原因)
危机表现
内部统治危机
⑴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⑵清朝政治腐败;
⑶贫富矛盾积累
⑴乱象逐渐萌生;
⑵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①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之久,②嘉庆后期(1813年)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
外部危机出现
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
⑵面对英国等国扩大对华贸易的要求,清朝政府逐步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闭关自守的政策,⑴并不能真正消除外来潜在威胁,反而加深了隔阂和矛盾,埋下了挨打的伏笔;⑵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
(二)“十三行”与闭关自守政策
面对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的频繁活动,清朝起初指定四处通商口岸(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后来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清朝对外政策走向闭关自守。
一、清朝君主专制的新高度
(一)奏折制度
材料一: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亦称密折。明朝及清初制度,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都具有公开性,要经通政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通常在皇帝审阅之前其内容已为外界知晓,致使上奏人不便畅所欲言,下情不能完全上达,而且往来周转,耽误时间。自康熙时起,开始出现奏折这一新的文书形式,上奏人撰写奏折后不得泄密,不经过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奏折起初的用途,主要是让一些在外公干的近臣汇报地方情况和官民舆论,皇帝阅后在原折上朱批发回,顺便交代新的任务。
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扩大奏折的使用范围,规定内外大臣对属于机密、紧急的事务均可先以奏折上闻,然后再写题本作为正式报告。奏折撰写人不仅包括高级官员,一部分中下级官员经皇帝批准后也获得了此项权力。按照雍正的要求,他们对政务利弊、吏治勤惰、上下级官员及同僚品行、百姓生计、地方风俗各方面事务,凡有重要问题,不必等到完全核实,即可先在奏折中“风闻”上报。为加强保密性,对奏折的缮写、呈递过程都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如有违犯要受到严厉处分。这样奏折逐渐成为清朝最重要的官文书,题本、奏本则变成例行公事。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⑴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从康熙到雍正时期奏折制度的主要变化。(6分)
变化:①呈报内容增多;②使用人员范围扩大;③保密性日益强化;④对奏折呈递作出更加严格的规定。(任答3点6分)
⑵依据材料一,简析奏折制度的作用。(8分)
作用:①便于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②提高了信息传递和决策、执行效率;③强化了对官僚机构(和官员)的控制与监督;④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每点2分共8分)
(二)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立
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图2 军机处内景
材料三: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指皇帝诏令)出纳,职居密勿(居机要之职)。初只秉(主持)庙谟(谋)商戎略(军事策略)而已,阙后(此后)军国大计,罔(无)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⑶根据材料二、三,雍正帝设置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后来军机处的职能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4分)
直接原因:用兵西北,为防止泄露军事机密。(2分)
军机处的职能(即军机处性质):由一个临时性的军事机构演变为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中枢(政务)机构(材料二中“承旨、出政皆在于此”,材料三中“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寄……于军机处”,“隐然执政之府”)。(2分)
⑷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军机处的特点。(6分)
特点:①(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材料二图文中“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②(密)保密性强(材料二中“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材料三中“军机处……职居密勿”,材料四中“天子……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③(速)办事效率较高(材料二中“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表明人员精干,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材料二中“地近宫廷,便于宣召”,材料四中“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④皇帝独揽军政大权(材料四中“承旨诸臣”“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任答3点6分)
材料五: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乾纲独断的政治传统作出总结。他说: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
——《清高宗实录》卷1129乾隆四十六年四月辛酉
材料六:当时人形容皇权笼罩下的政治气氛: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而下无翼赞(辅佐)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
——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
⑸根据材料五、六,简析军机处的设置有何重要影响。(6分)
影响:积极方面,防止了大臣专权、擅权(“无名臣、亦无奸臣”),稳固了皇权;(2分)
消极方面:①皇帝“乾纲独断”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从政治上逐渐失去活力,走向衰落;②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上有忧勤之圣”);③使皇帝决策不能集思广益,容易导致决策失误,降低了行政效率;④皇帝的态度左右了大臣的言行,导致了士大夫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匡正君主,必要时不惜为社稷献身)的衰退(或破坏了业已形成的文官集团和皇帝之间脆弱的平衡关系,不利于调动臣下的积极性);⑤抑制了贤士名臣的出现,使朝廷缺乏辅佐贤才;⑥造成清朝“万马齐喑”的沉闷政治气氛。(任答2点4分)
(三)大兴文字狱
材料七:清代从康熙后期开始进入了“盛世”,至乾隆中期达到了“全盛”。……但清统治者把满洲主奴统治思想的传统与明代已高度发展的皇权专制的传统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把君主专制推向顶峰。在严酷的政治控制和思想禁锢的时代环境中,广大文士已很难有以国家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为了生存,只能把科举功名作为他们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而八股取士的弊端和竞争的激烈无情,使大多数士子被抛出功名圈子之外,饱尝失败的痛楚,其中不少人在强烈的刺激、震荡下心理发生严重的变态,呈现出各种奇形怪状……
清代的文字狱,顺治康熙时尚较稀疏;而至雍正后渐渐增多,十四年中有七起;而到乾隆朝,竟达130起。文字狱多与文人有关……
——整理自王进驹《从文字狱档案材料看清代“盛世”中下层文人的病态心理》
⑹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分析清代大兴文字狱的原因。(6分)
原因:①清代君主专制加强;②八股取士的科举制下,大多数读书人仕途无望,心理和行为发生严重变态;③清朝由少数民族建立,清朝入关统一全国后,民族矛盾尖锐。为了从思想上控制汉人,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清朝统治者遂大兴文字狱。(每点2分共6分)
材料八:乾嘉盛时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因顺、康、雍、乾历朝文字狱之惨酷,使学者间绝口不谈朝政时事。……清代考证学,颇亦承袭明人。社会书本流传既易,博雅考证之学,自必应运而兴。……故江、浙考证汉学,……则变为纯学术之探讨,钻入故纸堆中,与现实绝不相干。
——钱穆《国史大纲》
⑺根据材料七、八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朝大兴文字狱对当时思想文化造成的影响。(6分)
①文字狱加强了文化专制,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士人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②文字狱使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议论时政,不敢研究现实,思想领域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③知识分子移心力于训诂、考据,促进了清代考据学的兴盛。(每点2分戈人6分)
二、清政府的边疆政策与疆域的奠定
材料一:经过康乾盛世,清代前期的有效管辖范围除18行省(兼有台湾)外,还包括有奉天、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六盟、喀尔喀蒙古各部、唐努乌梁海、新疆和西藏,是一个幅员广阔、疆界明确的统一多民族帝国。这些地区无论在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民族民俗等方面均各具特色,这就决定了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清朝突出强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使“因俗而治”方针在清代,特别在清代前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焦利《经略边疆:清代治边之法的得失》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举出清代“因俗而治”方针在东北、西北和西南边疆治理中的具体体现。(6分)
表现:①东北,设黑龙江、吉林和盛京将军辖区;②西北(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朝廷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基层行政委任维吾尔族伯克进行管理;③西南(西藏地区),先是册封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随后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每点2分共6分)
材料二: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蛊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光地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康熙帝“允行”在台湾设置管理机构的原因及意义。(10分)
原因:①台湾国防地位重要,“关四省要害”(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②苏拜、施琅等人上疏奏议;③前代已对台湾实施有效管辖;④防范荷兰等殖民者“复踞”并“窃窥内地”。(任答3点6分)
意义:①将台湾重新纳入中央政权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②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③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任答2点4分)
三、闭关自守政策与清朝衰落
材料一:乾隆、嘉庆时期,英国先后派出两个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增开通商口岸,都以失败告终。清朝皇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
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尔国王或误听尔臣下之言,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未免尔国夷商徒劳往返,勿谓言之不预也!
——《清高宗实录》卷1 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
⑴请各小组认真阅读材料一,结合中外历史知识,自行提出问题,并制定出参考答案。(12分)
[示例]
设问一:乾嘉时期,英国先后派出两个使团来华的背景和要求是什么?(6分)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拒绝英使的要求?(6分)
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开展,要求开拓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4分)
要求:希望扩大对华贸易、增开通商口岸。(2分)
拒绝原因: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鄙视外夷;③清朝统治者固守“天朝体制”(宗藩外交体系),认为英使要求有违“天朝体制”;④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与闭关自守政策;⑤清朝统治者对急剧变化的外部形势缺乏了解和正确认识。(任答3点6分)
设问二:请阅读上述材料,了解乾隆、嘉庆两位皇帝是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并予以评论。(12分)
看待:乾隆、嘉庆帝视西方为(文明未开化的)蛮夷、为藩属,以“天朝上国”(宗主国)自居。(4分)
评论:乾隆、嘉庆帝的这种态度反映出清朝统治集团的封闭保守和闭目塞听,没有看到世界形势的剧变,也就谈不上去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了,从而埋下近代被动挨打的隐患。(8分)
设问三:请阅读上述材料,指出乾隆、嘉庆两位皇帝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态度,并分析其后果。(12分)
对外态度(政策)
后果
①以“天朝上国”自居,鄙视外夷(妄自尊大)
①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西方学习,与世界同步发展的历史机遇;
②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态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②固守“天朝体制”(宗藩外交体系)
不利于中国外交向近代化转变
③闭关自守
以闭关自守为主的政策,①并不能真正消除外来潜在威胁,反而加深了隔阂和矛盾,埋下了挨打的伏笔;②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材料二: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则有恰克图与外国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试对清朝闭关自守政策作一简要评价。(6分)
评价:闭关自守(闭关锁国)政策,①并不能真正消除外来潜在威胁,反而加深了中外隔阂和矛盾;②“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③使“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每点2分共6分)
『认知结构』
『质疑与反思 启示与认识』
由学生在学习后,进一步提出质疑与反思,或总结学习启示与认识。
『限时训练』总分30分,限时15分钟。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16分。
1.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B)
A.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     B.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
C.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     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
2.《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D)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3.雍正四年(1726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B)
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
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
3.雍正帝在奏折批复中提到,“两路军机,朕筹算久矣”, 军需事宜,交给怡亲王等大臣办理,“是以经理两年有余,而各省不知有出师、运饷之事”。 这表明军机处的行事(D)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促进了中央政令畅通
C.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有利于防范机密泄漏
4.明清时期很多知识分子远离政治,专心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等,考据学兴起,与之相关的历史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这一文化动态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B)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加强
C.科举考试制度逐渐衰落       D.学以致用学风日益形成
5.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年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王朝即寿终正寝。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C)
A.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的侵略     B.仍有扩大统治区域的意图
C.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增强     D.通过巩固边疆以抵制革命
6.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B)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7.表3
时间
顺治十八年(1661年)
道光二十年(1840年)
咸丰元年(1861年)
广西人口
113.6万
763.3万
782.3万
广西耕地面积
53939顷
78435顷
89620顷
表3反映了广西地区(A)
A.人地矛盾趋向尖锐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人口土地同步增长         D.民众生活深受战争影响
8.《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C.民间商业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D.清朝“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特点和作用。(8分)
特点:①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②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③坚持“大一统”理念(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治边政策)。(任答2点4分)
作用:①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②协调了民族关系,推动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发展;③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统一。(任答2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摘自《台湾外纪》
⑵材料二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6分)
理由: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明朝时曾设机构进行有效管辖。(2分)
措施:派兵渡海远征,设立台湾府。(2分)
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海防。(任答1点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