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张PPT。复习指导
一、题型:
1、名词解释5个(5×2=10分)
2、简答题3个(30分)
每题10分
3、论述题1个(20分)
复习指导二、复习注意事项
1、全面
2、抓重点
3、注意课外学习
复习指导三、答题要求
1、注意答出要点
按要点(即考点)给分
简答题答出要点,不要求深入展开
论述题既要答出要点,还应有一定的深入分析,鼓励有新的观点与看法
2、注意思路清晰
3、文字工整复习指导思考题:
1 .人口再生产的影响因素
2 .中国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的关系
3 .人才的地理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4.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人口的年龄与性别结构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复习指导6.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7.人口重心,人口集中指数
8.中国人口分布现状特征及其问题
9.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理论
10.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1.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课件14张PPT。<<人口地理学>>张文新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电话:62207455-1536
邮箱:wzhang@bnu.edu.cn
办公室:536课程介绍教学目的:
1. 了解和掌握人口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专题研究,对当代与人口有关的资源、能源、环境、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人口问题的能力。课程介绍内容安排:
第一部分绪言,介绍人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对象与内容等;
第二部分为人口增长及其理论,介绍人口增长的有关概念及人口增长的有关理论;
第三部分为人口结构,介绍人口的性别与年龄结构,人口的行业结构与职业结构,人口的民族结构和宗教结构等知识; 课程介绍第四部分为人口分布,介绍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世界及中国人口分布现状及其问题;
第五部分为人口迁移与流动,介绍人口迁移概念,理论及影响因素,世界人口迁移,中国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内容;
第六部分为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研究,分别介绍人口与资源、人口与能源、人口与粮食、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经济等的关系,探讨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对策。课程介绍成绩评定:
平时40% (包括出勤10%,讨论10%,小作业10%,研究论文设计一篇 10%)
期末考试(闭卷): 60%第一章:绪论一、人口地理学发展概况
(一)西方人口地理学发展历程
(二)中国人口地理学发展历程
二、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学科性质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三、人口地理学研究方法
一、人口地理学发展概况 (一)、西方人口地理学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19世纪以前)
2、起步阶段
(19世纪—— world war I )
3、独立发展阶段
(I战至50年代)
4、迅速发展时期
(60年代以来)
一、人口地理学发展概况(二)中国人口地理学发展历程
1、古代人口地理的积累
(20世纪20年代之前 )
2、近代人口地理的介绍与引进
(20世纪20年代~建国前)
3、独立发展阶段
(50年代)
4、停滞阶段(60~70年代)
5、飞速发展阶段(80年代——)
二、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学科性质
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分支
地理学与人口学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
(二)研究对象
研究人口现象空间分异规律的科学,以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等人口现象的地域特征和空间差异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
二、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三)研究内容
1、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的研究(人口本身的研究)
2、人口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3、人口——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研究
4、人口—科技文教系统相互关系研究
三、人口地理学研究方法三、人口地理学研究方法
(一)描述法
(二)区域综合分析法——区域调查,人地关系研究
(三)数学方法
1、数学预测(人口预测)
2、数学模型(人口迁移模型为主)
三、人口地理学研究方法(四)人口地图法
人口分布图,人口密度图,人口结构图
(五)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
人口遥感估算,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参考书教材:
张善余著,《人口地理学概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
参考书:
1. 张善余著,《中国人口地理》,商务印书馆,1997。
2. 祝卓主编,《人口地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1版。
参考书
3. Clark J.P,Population Geography,Oxford,1979.
4. Jones H., Population Geography,London,1990.
杂志:
《人口研究》、《人口学刊》、《中国人口科学》、《人口与经济》
《经济地理》、《人文地理》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课件83张PPT。第三章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指人口各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比例关系,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
自然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的性别结构
经济结构:人口的行业结构、人口的职业结
社会结构:人口的文化结构、人口的民族结构、人口的宗教结构、人口的城乡结构第三章 人口结构研究意义:人口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关系密切
例如根据性别和年龄结构,能够确定社会再生产的潜能和极限,也是确定国家人力资源供给和各种物资和服务需求的根据。第三章 人口结构一、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
人口的年龄结构
影响人口增长的转变,有特定的人口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
研究人口的年龄结构,对于合理安排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 人口结构1、度量指标
(1)年龄组的划分
国际惯例:
少年儿童0~14岁
青年和壮年 15~64岁
老年≥65岁第三章 人口结构(2)人口比重
少年儿童比重=0~14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老年人口比重=≥65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3)老少比
=≥65岁人口数/0~14岁人口数×100%第三章 人口结构(4)抚养比
a、少年儿童抚养比=0~14岁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
b、老年抚养比=≥65岁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
总抚养比=a+b
(5)年龄中位数
把总人口数分成以上、以下两等份的年龄值第三章 人口结构2、年龄结构类型
(1)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格(Gustav Sundbarg):四种类型--标准型、增长型、静止型、退化型。一种静止状态下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理论(封闭人口)
(2)温克拉(wilhelm Winkler)进一步考虑了开放条件下的情况--增长型、稳定型、缩减型
第三章 人口结构3、年龄结构影响因素
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的机械增长(迁移)
4、人口年龄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青年多—出生率就高第三章 人口结构(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劳动适龄人口的多少(15~64岁)
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少年儿童,老年人口)
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抚养比过高、负担过重
(如何挖掘老年人的消费欲望,老年人比较节约)第三章 人口结构(3)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少年儿童多—多建幼儿园,文教设施,医疗卫生机构
中青年多—多建住宅
老年人多—医疗卫生、休闲娱乐设施第三章 人口结构5、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
老龄化进程:
发达国家--老年型
发展中国家--年轻型第三章 人口结构6、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老龄化型:上海
近于老龄化型:京、津、川、辽、浙
成年型:苏。。。
年轻型:青、闽等第三章 人口结构(二)人口的性别结构
1968年,联合国对世界人口性别结构做了一起详细分析,开始了人口性别结构的研究
1、概念
人口的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中男女人数的比例关系。
度量指标:
性别比——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 男子数/女子数 X 100第三章 人口结构男多于女(大于100),男等于女(等于100),男少于女(小于100)
意义:
a、与恋爱、婚姻、家庭和人口再生产有直接关系
b、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发展有密切关系
c、社会问题(过高或过低均会造成社会问题)第三章 人口结构2、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1)出生婴儿性别比
大约105左右,男性多于女性(自然属性)
(2)人口的年龄结构
低龄组性别比大于高龄组
婴儿出生—青少年阶段,男多于女
中年阶段,男女大体平衡
老年阶段,女多于男
总体上基本平衡第三章 人口结构(3)经济因素
a、国民经济各部门就业人口的性别结构不同
广大妇女的地位
妇女在工业、建筑等部门的比重较低
在科学研究、金融保险比重较低
在服务部门比重较高
在文教卫生事业部门比重较高
在机关团体大致相等(男女)第三章 人口结构b、煤矿城市和重工业城市的人口性别比大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
重工业是基础
原因: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大,性别比大
需大批男性青年劳动力
脏、累、差,女性不愿意干
大多数来自农村的男劳动力迁移城市(城市工人不愿意干)第三章 人口结构不利后果:职工两地分居问题,对生产的极大影响
探亲路费大、交通拥挤、缺勤
无户口家属住房、吃饭、子女上学问题
男职工婚配困难
解决办法:经常是发展轻纺工业
纺织厂、食品厂、奶制品厂第三章 人口结构(4)文化水平
发展中国家、地区,文化水平低,重男轻女
发达国家重男轻女较少,妇女参政议政、劳动就业也较公平
(5)社会因素
战争
武装部队中男性为主
I、II战中,俄罗斯大量将士陈亡,性别比失调,目前男性人口少于女性人口。第三章 人口结构b、人口迁移
婚姻迁入—性别比下降(北京郊区)
迁入人口中男多于女—接收地区性别比上升,迁出区性别比下降
迁入人口中女多于男,相反第三章 人口结构3、世界人口的性别结构
世界总人口的性别比长期=100,上下波动
保持平衡状态
1950:99.6 1995:101.5 2050:99.5
发达国家:出生率低,老年化高,性别比小
1950:91.0—1995:94.6 (人口迁移上升)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高,年轻型,性别比大第三章 人口结构1950:103.9—1995:103.3
大多数国家属正常,个别国家出现男、女不平衡,差距较大的大都是外部原因(移民、战争等)
男略高于女,70多个国家
女略高于男,99个国家
中、印两大国,男多于女第三章 人口结构总体上基本平衡
偏低:战争因素(俄,东欧)
偏高:迁移劳动力(科威特、卡塔尔等中东石油国)
低龄组中(0-19岁):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性别比基本相同
高龄组中性别比悬殊大(发达国《发展中国家)第三章 人口结构4、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
(1)时间上的演变
旧中国人口性别比偏高
1946:109。6
新中国下降
1957:107。3
1982:106。3
1997:104。3第三章 人口结构下降原因:平均寿命上升
妇女地位上升
预计2040年约等于100
评价:基本上正常,但也存在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婴儿性别比上升
地区差异明显第三章 人口结构(2)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区差异
a、性别比小于105
西藏、山东、江苏、天津、上海、辽、广东、吉等
最低者:西藏,100.1
原因:传统习俗、不重男轻女
“西藏风俗女强男弱,生育以女为喜”
(清代《西藏志》)记载第三章 人口结构b、性别比105 ~ 107
黑、宁、新、闽、滇、浙、鄂等
c、性别比>107
贵、甘、青、陕、川、湘、内蒙、晋、桂等
其中广西最高,110.3
性别比偏高的省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形上多为高原山区,生产条件差,经济水平差,出生率高,女性人口大量外迁等因素影响。第三章 人口结构总评:
a、总体上我国性别比都在正常范围之内
b、与过去相比,性别比差距下降
c、地区差异上应引起重视,尤其是贫困山区性别比持续偏高问题,工矿城市性别比偏高问题
偏僻的贫因山区尤应引起注意
河北省的大行山区、安徽的黄山山区、浙江省浙南山区、陕西秦岭地区
山区女子往外嫁,山外女子不愿嫁进来第三章 人口结构二、人口的文化结构
(一)世界人口文化素质的发展
文化——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文化素质——衡量人口质量的主要标志,主要包括科学技术与思想道德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文化素质指人口的智力水平或知识水平
指标:用受教育程度来反映: 如文盲率、各种人才数量第三章 人口结构文字发明:6000多年左右
a. 农业时代:文盲率90%以上
b. 产业革命以来:智力需求提高,推动人口文化素质提高
蒸汽时代:小学教育(19世纪)
电气时代:中学教育(20世纪70年代前)
电子时代:大学教育(20世纪70年代后)第三章 人口结构c.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文化是第一生产力
(二)影响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
农业国:文盲率高
工业化初、中期:中低文化素质者为主
后工业化国家:中、高文化素质者为主第三章 人口结构2、城镇化与非农化水平
一方面反映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又反映城乡教育差异
(1)城乡收入差异
(2)城乡教育差异
3、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第三章 人口结构(三)世界人口的文化素质
(四)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
建国时文盲半文盲达80%
目前:
1、总体文化水平仍然偏低
2、文化程度构成的差异较大第三章 人口结构男性高于女性
青年高于中年、老年
汉族高于少数民族
城镇高于农村
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第三章 人口结构(五)中国人才的地理分布
1、人才的概念
人才是人口构成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能以其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个人或人群。
人才的本质是创造性、进步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财实。第三章 人口结构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能知道事物是什么样的,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样的,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a. 要“德才”兼备才算“人才”
b. 有的将学有专长的人称为人才(科学家、工程师)
c.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算人才第三章 人口结构2、人才地理分布的区域差异
人才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1)社会经济发达先进地区人才密集,社会经济落后地区人才稀少
(2)城市、大城市人才济济,中小城市、乡村人才少第三章 人口结构3、我国人才的地理分布
(1)我国历史上的人才分布--历代状元分布的区域差异
科举——选官制,自隋朝兴起,止于1904年,长达1千多年。
乡试—举人(中取者)
会试—进士(中取者)
殿试—状元(第一名)第三章 人口结构a. 状元分布特征
(a) 自唐至清,由北至南
唐宋元,北方占58%; 明清,北方仅占11%
(b) 出现一些相对集中的州府
江苏:苏州,吴县,27名 遥居全国首位
浙江杭州7名、绍兴7名第三章 人口结构江苏:昆山、无锡、武进 各5~6名
浙江湖州 5~6名
福建蒲田 5~6名
*河南开封 5~6名
(*仅此一地为北方)第三章 人口结构b. 状元分布的影响因素
(a) 区域经济发展
状元时空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黄河中原---- 江浙(长江三角----两广(珠江三角)
(南宋以前) (宋以来) (清朝)
明清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岭南人才辈出(梁启超、康有为)第三章 人口结构四川天府之国
福建沿海平原
江浙富甲天下
(b) 地理位置与交通 广西5名状元,有4名在桂林
(c ) 教育基础与态度,习俗
江苏, 浙江,福建州学普及率高,私垫(私学)
习文重儒、勤于诗书(江南)第三章 人口结构(2)我国目前人才的地理分布
人才荟萃中心
a. 以京、津为中心的海河中下游地区
b. 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
c. 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四川盆地
d. 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
e. 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地区
f. 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
g.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第三章 人口结构人才地理分布的三个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江浙一带最密集
a、东:京津地区人才中心,沪宁杭地区人才中心,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南,珠江三角广州为中心
中西部:重庆、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盆地, 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b、南4个中心 北3个中心
c、江浙最密集第三章 人口结构(六)中国专利的空间分布及其与人口素质的关系
1 .概述
专利—--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专利能有效促进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增长,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永恒动力。
专利影响因素----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口素质是重要因素。第三章 人口结构2 .中国专利的空间分布特征
(1)总量----东多西少呈阶梯状的空间分布格局
2000年专利数:
广东15799, 浙江7495, 山东6962, 江苏6432, 北京5905, 辽宁4842, 上海4050
西部:四川3218,陕西1462
人均量----密集区与稀疏区呈连片交错分布
2000年每10万人拥有的专利数:全国7.5件
密集区>7.5, 次密集区3.5—7.5,稀疏区2.6---3.5,极稀疏区〈2.5第三章 人口结构(3)增长量呈东多西少的带状相间的分布格局
2000年与1990年比较:
广东增加14910件,浙江6506, 山东5689, 江苏4977, 北京3637, 上海3126
(4)增长率呈由周边向中间的圈层分布格局
1990----2000,全国增长: 393。3%
广东1677.2%, 海南1180.0%,福建988.0%,浙江657.8%第三章 人口结构3 .中国专利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素质的关系
Y=a0+a1X1+a2X2+a3X3+a4X4+a5X5+a6X6
Y专利数量
X1人口数量,X2科研支出,X3国内生产总值,X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X5科研机构数,X6城市人口数
相关系数:X1-- 0.777,X2-- 0.836, X3--0.812,X4 --0.962,X5---0.823, X6 ---0.826第三章 人口结构4.对策建议
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加速人才培养
重视科研投入,鼓励技术创新
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第三章 人口结构三、人口的行业结构与职业结构
(一)、劳动力与经济活动人口
劳动力与经济活动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及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劳动力数量适当,素质优良,结构与分布合理,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消极阻碍作用。
第三章 人口结构人口地理学对劳动力资源研究的角度:劳动力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空间差异,劳动力的合理开发利用,劳动力区域供求平衡的途径,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1、劳动力人口
总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口
不涉及其是否参加劳动与否
=劳动年龄人口—其中不具备劳动能力者
在一般情况下,劳动力人口=劳动年龄人口
第三章 人口结构劳动年龄:
中国:男16~59 女 16~54
大多数国家:男 女 15~64
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成年型国家或地区最高,年轻型、成熟型国家或地区低
中国:成年型 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000、68.5%,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
瑞典(成熟型):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56%
乌干达(年轻型): 52%第三章 人口结构2、经济活动人口
经济活动人口指在某一年龄下限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由从业(就业、在业)和失业(待业)人员两部分人口组成。
在年龄上只有下限,没有上限
年龄下限差别较大:
6岁:埃及、科特迪瓦、马里
7岁:玻利维亚
8岁:厄爪多尔
10岁:伊朗、印尼
第三章 人口结构12岁:墨西哥、土耳其
13岁:越
14岁:阿根廷
15岁:日、法、德、澳、加
16岁:中、美、西
经济活动人口与劳动力人口是两个概念,有区别又有联系
A、经济活动人口属于经济范畴,以是否从事或要求从事职业活动为划分标准,后者属于社会范畴,以年龄为划分标准
第三章 人口结构B、在劳动年龄人口中,以下几部分人口不包括在经济活动人口之中:
a、在校学生
b、单从事家务劳动者
a、? 依赖养老金或租金、利息为生者
b、? 靠社会救济或依附他人为生者
?
人口的产业结构与职业结构仅指经济活动人口而言。 第三章 人口结构(二)人口的产业(行业)结构
1、产业分类
三分法:(新西兰的费希尔,英国的克拉克,两位经济学家提出)
第一产业:农(农、林、牧、副、渔)
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等
第三产业:除I、II外(商业、服务业、文教卫生、金融保险等)
四分法:
I、农
第三章 人口结构II、制造、建
III、商服
IX、信息
2、影响人口产业结构的因素
(1)?????? 自然资源
(2)?????? 生产力水平
(第一次大分工:农业出现;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出现;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出现)
(3)?????? 人口的文化素质
第三章 人口结构(1)?????? 消费需求结构
(2)?????? 国家经济发展政策
3、三大产业人口产业结构分析
(1)第一阶段: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产业革命之前)
a、农业经济活动人口占60—85%
b、每一个产业都在进一步地发展,分工越来越细
c、每一个产业都在吸收经济活动人口
?
第三章 人口结构(2)第二阶段: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产业革命之后—二战)
a、农业经济活动人口绝对数与相对数都在减小
b、第二产业经济活动人口绝对数与相对数都在增加
c、第三产业经济活动人口绝对数稍有增加,相对比重提高不大
?
第三章 人口结构(3)第三阶段: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二战之后,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来)
a、第一产业经济活动人口继续减少,比重日益下降,《15%
b、第二产业经济活动人口增加不多或略有减少,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c、第三产业人口大量增加,所占比重》50%
?注意:人口产业结构虽然表现为一种量上的对比关系,但它绝不意味着仅仅是一种量的关系。在量的关系背后,还隐藏着劳动人口素质、科技状况、劳动生产率高低等社会经济发展质的差异。
第三章 人口结构(三)人口的职业结构
1、职业分类
职业指从业人口所从事的工作种类(有具体的工作对象与工作手段),产业的细化
古代---分工简单
现代---分工复杂
目前世界有职业5000多种,一般分为七大类,也有二分法分类:
脑力劳动、体力劳动
蓝领职员、白领职员
七类分类法:
第三章 人口结构 中 韩 美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5.3 7.5 17.8
行政和管理人员: 1.8 2.1 12.3
办事人员或职员: 1.7 15.4 16.3
商业工作人员: 3.0 15.0 11.8
服务性工作人员: 2.4 8.8 13.2
农林牧劳动者: 70.6 19.6 2.4
生产工人和运输工人:15.2 31.6 26.2
其中中国与韩国为1990数据,美国为1991数据 第三章 人口结构2、人口职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服务业上升 信息业上升
农业下降 工业下降
智力型职业结构代替体力型职业结构
人类职业大约每15年更换20%
?
四、人口的民族结构与宗教结构
(一)民族结构
1、民族的概念
第三章 人口结构民族的划分:语言、地域、血统、经济、文化和意识等。
瑞士政治理论家布伦奇利:同居一地、同一血统、同一身体结构、同一语言、同一文字、同一宗教、同一风俗、同一生计(经济)。
斯大林: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的概念说法不一,以学术性强、权威性高著称于世界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没有把“民族”作为单独条目进行解释。
30年代斯大林认为苏联有60多个民族,现在大多认为前苏联有100多个民族。第三章 人口结构为了研究与统计方便,确定民族,既要有统一标准,又要灵活对待。如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与吉卜赛人,共同地域对这两个民族意义不大。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原始群居---氏族---部族或部落联盟---民族)
中华民族的发展
2、民族结构的概念
民族结构---总人口中各个民族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
3、世界民族结构
有多少民族未定论,大约2000—3000个
第三章 人口结构4、中国的民族结构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 56个
少数民族55个,占总人口8.4%左右
大于1000万,壮
500万—1000万有6个:满、回、苗、维吾尔、土家等
100万—500万,11个,蒙古、藏、布依
1万以下:7个
独立语言:80多种,分属5个语系
第三章 人口结构(二)宗教结构
1、宗教的形成与发展
不同的宗教,各有不同的文化艺术、医药医术、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婚姻家庭制度。宗教结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上层建筑。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十分密切
2、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 第三章 人口结构3、中国的宗教及其信徒
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
汉族宗教意识差一些
伊斯兰教,2000万
佛教,几千万
基督教,1000多万
(没有宗教或只有一个宗教的国家,则没有宗教结构)
?
第三章 人口结构五、人口的城乡结构
产业革命(工业化)之前,人口主要居住在乡村
产业革命+市场经济 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
农村的推力:农业机械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城市的吸引力:城市工业、商业、建筑业、和其他事业的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多,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高
城市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是现代社会的一大标志。 第三章 人口结构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不仅引起人口城乡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会促进人口的产业、职业、文化等结构的相应变化。
人口城乡结构的概念: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比例关系。
?
第三章 人口结构六、人口结构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1、女性人口研究
(1)?????? 西方女性人口研究的兴起,二战后,教育就业收入等女性学分析,女性人口状况和妇女地位。
(2)主要内容
妇女地位与生育率
妇女地位与经济发展
妇女地位与迁移
第三章 人口结构2、人口老龄化分析
(1)人口老化和人口老化指标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人口老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老化问题成为西方人口学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极为关注。
人口老化——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研究内容: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第三章 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2)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
物质上的后果,精神上的后果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负担系数
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用老年人口比重的升降来解析人口的老龄化或年轻化不够科学。
人口年龄中位数是衡量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指标。
人口老龄化程度指标
第三章 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速度指标
(3)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90年代以来,开始老龄化
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与民族差别
城镇人口老龄化高于乡村
东部沿海地区将率先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
少数民族人口仍属年轻型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第三章 人口结构劳动力供给,生产
负担系数,消费需求
3、贫困人口与扶贫政策研究
?4、地区与阶层收入差异研究
5、人口城市化的区域差异研究
?本章总结:
1、人口结构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学----研究人口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国家现代化的标准:10条(联合国)
(1)?????? 人均GDP》3000美元
(2)?????? 农业GDP占总GDP 〈10%
(3)?????? 第三产业GDP占总GDP 》45%
(4)?????? 非农业就业人口占》70%
第三章 人口结构(5)?????? 识字率》80%
(6)?????? 受高等教育人口》15%
(7)??????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0%
(8)?????? 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口《1000人
(9)?????? 平均预期寿命》70岁
(10)?????? 人口自然增长率《1%
10条标准中,4条是人口结构,还有4条与人口结构相联系。由此可见,人口结构变化在实现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第三章 人口结构2、人口结构研究的目的
目的----
(1)?????? 揭示和利用人口结构规律,建立科学的人口结构体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 揭示和利用人口结构规律,为制定各种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人口的性别与年龄结构变化比较慢,而人口的文化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等变化较快。
产业革命之前人口结构变化缓慢,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不大,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第三章 人口结构产业革命之后人口结构变化非常快。如性别结构中女性比例大大上升,出现了超过男性人口的趋势;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许多国家年龄结构由年轻型、经过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人口结构中变化尤为显著的是人口的文化、产业、职业、和城乡等结构。
3、研究方法
(1)?????? 定性分析方法
(2)?????? 定量分析方法(人口统计资料齐全的情况下)
第三章 人口结构4、主要内容----人口结构体系的研究
(1)?????? 人口自然结构
(2)?????? 人口经济结构
(3)?????? 人口社会结构
?
人口问题与西部发展战略研究,小讨论西部—村庄:1、人口1200人,其中:年人口增长率 16‰,文盲率36%,性别比:112
2、土地1万亩:其中荒山草坡地 4000亩,耕地2000亩,棉花2000亩,菜地500亩,其他为未利用土地。
3、区位:距小镇10公里,有乡村小路与小镇相连
4、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地形复杂、生态破坏严重、水资源不足、铝土矿丰富
5、社会经济条件:1村办纺织厂(棉花),已亏损100万,1村办小学,1名赤脚医生
50辆马车,人均年收入500元 人口问题与西部发展战略研究,小讨论6、国家准备投资2000万元进行开发建设、拟建项目:
(1)建铝土矿开采基地(需1200万元);
(2)购买马车与马匹(600元/一套)
(3)村民夜校扫盲计划(10万元);
(4)村办中心学校(中小学)(100万)
(5)妇女计划生育及优生优育培训计划(10万);
(6)各种技术培训计划(100万)
(7)公路建设(500万);
(8)生态恢复项目(100万);
(9)纺织厂改造(100万)
(10)其它项目(待定)
你的开发计划如何?说明理由(按照人口地理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
人口问题与西部发展战略研究,小讨论西部开发问题(人才与西部开发)(人口问题与西部开发)
1、西部落后原因
自然条件差(降水、气候、地形),区位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育与文化落后、科技落后、生态破坏、人口增长压力(人口与环境)、经济结构落后
2、西部优势
土地面积优势
矿产资源优势
3、开发措施
以人为本,优先加速人才培养
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调整产业结构
?
课件55张PPT。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
一、人口与人口再生产的概念
1.人口----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由许多个人组成的,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社会群体。(马克思)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2.人口再生产----人口(数量和质量)不断更新,不断更替,人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过程。
3.人口再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
(1)生物因素(生育、遗传,变异等规律)
(2)自然因素(自然条件)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3)经济因素(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
(4)社会因素
婚姻与家庭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
文化水平、医疗卫生水平
(5)政治因素---人口政策(鼓励生育,节制生育)、政治的稳定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二、人口增长
(一)?? 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人口增长类型
1、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只存在于一些原始部落)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2、年轻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发展中国家)
3、成熟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西欧、北美为主)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4、衰老型
O增长或负增长(德国、比利时、瑞士等)
三、人口增长理论
(一)?? 马尔萨斯人口论
1、背景
2、生平简介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3、主要观点
(1)“两个公理”:(两个前提)人类所固有的食欲和性欲。
(2)“两个级数”: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1,2,4,8,16,……2n
而物质资料以算术级数1,2,3,4……增长。
人口绝对过剩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3)“两种手段”:
①积极性限制:贫困、战争、饥饿、灾荒等积极的限制。(减少现存人口)
②预防性限制:晚婚,不结婚,不生育等“道德限制”。(控制出生人口)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评价:
错误点:
a,不精确,生产物质资料可大飞跃,并不一定按算术级数增长
b,只按生物学规律,没有把“人可以控制人口增长”放在眼里,忽略了社会因素
C,为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作辩护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优点:
首次系统地论述了人口发展的基本问题。马尔萨斯的核心问题讨论了人口增长与食物增长的关系,这是一个基本问题。
为后来的人口理论和人口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口理论是在对马尔萨斯理论的批判与反思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二)?? 人口爆炸论
1、背景
2、观点
3、态度(西方)
乐观派:“车到山前必有路”
悲观派:“世界末日”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4、评价
① 仍然是重弹马尔萨斯的老调。
② 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防止自然资源枯竭、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活水平等问题,客观地为人类的未来敲响了警钟。
从全球范围出发考虑问题(马尔萨斯只从一国出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三)马克思主义人口论
人口问题----—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或人口增长速度与生产资料的增加速度不相适应,并且阻止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
解决办法----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生产增长共同提高 。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四)人口转变论
三阶段模式(W.S. 汤普森)
I、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粗放型)
II、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过渡型)
III、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集约型)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优点:
①???? 指出了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随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高位均衡向低位均衡转变的趋势,已被证明。
②???? 分析历史与现状,预测人口未来发展的简单而有用的工具。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缺点:
①???? 停留在对人口发展过程及其主要阶段的表面描述上。
②???? 区域性适应问题。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五)、马寅初《新人口论》
1957.7.5 《人民日报》刊出
1.基本观点:
中国人口增长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2.基本内容:
(1)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人口政策的关键。
(2)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五个矛盾。
(3)三点建议。
3.评价
明确地把中国的人口增长与工业化联系在一起。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四、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模型
1. 马尔萨斯生物种群(人口)增长模型
dp(t)/d(t)=kp(t)
p(t)=poetk
dp(t)/d(t)为人口随时间的变化率
po为t=0时的人口量
t时间
第二个公式表明人口随时间呈指数增长。
?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2、Verhulst模型,德国数学生物学家Verhulst建立。
对马尔萨斯方程的修改
dp(t)/d(t)=ap(t)- bp2(t)
?其中:P(t)第t期人口数
dp(t)/d(t)为人口量随时间的变化率。
a.?????? 人口变化率系数。
b.?????? 人口增长制约系数(常数)。
可通过多年数据回归分析得出b与a。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3.保罗﹒埃利奇人口增长公式
Nt=Noert
r人口增长率
No基期人口,Nt时间t时人口
4、综合预测模型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教育,政策,经济发展,生活方式,传统习惯,自然灾害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有些表现出趋势波动规律,有些表现为周期波动,有些表现为偶然波动。
Y(t)=T(t)+P(t)+A(t)
T(t) 趋势项, P(t) 周期项, A(t) 随机项
5、目前常用的预测方法
?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1)综合增长法
综合增长法是根据基数期人口总数,按照一定的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增长率)推算规划期人口总数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Pt=P0(1+R)t-1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Pt为规划期末的人口数,P0为基期人口数,t为规划年限,R为规划期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之和)。
运用综合增长法时要充分考虑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如计划生育政策与人口迁移政策等等。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2) 回归预测法
回归预测法包括一元线性回归与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
当人口增长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基本保持不变,即各时期人口发展速度较一致,人口增长曲线近似直线状延伸时,可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一元线性回归的计算公式为:
Pt=a+bX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Pt 为规划期预测的人口数,a和b为回归系数,一般按最小二乘法可得出a、b系数大小。X为规划期末的年份;这里将时间做为控制变量,人口数量做为状态变量。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一元线性回归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资料的变化趋势,短期预测准确性较高;缺点是仅依据历史资料和以前的规律预测,对未来的其他因素变化不能考虑,尤其是预测时间较长时可能因为情况变化较大而误差较大。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是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延伸和推广,它选取多个影响因子进行回归分析来预测人口。由于人口的增长受其它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可以根据人口与其它多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预测出未来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数量。计算公式为:
Pt=a0+a1X1+a2X2+…+anXn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Xn(n=1….n)为影响人口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如社会总产值、人均国民收入、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固定资产总额等等。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回归系数a0、a1、a2…an。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优点是考虑了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密切关系,通过探索他们之间的关系来间接推算人口走势,比较符合实际;缺点是人口与社会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非直接的关系,而且各变量之间又相互关联,选择最佳的变量指标与模型比较困难。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3)灰色预测模型GM(1,1)
世界或一个国家的人口发展具有较明显的规律性,但对于某个地区来讲并不一定呈现线性或简单非线性曲线形式。此类无规律可寻或资料不全的情况下的人口预测,可以采用灰色系统GM(1,1)来进行,预测模型为: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X1t+1=(X01-u/a)e-at+u/a;
(a u)T=(BTB)-1BTYm
Ym=[X02, X03,…X0m]T
X0t+1= X1t+1- X1t
X0m为原始数据,X1t为一次累加数据,B为m-1行2列数据矩阵,其中第2列元素均为1,第2列k行元素为bk1=-( X1k+ X1k+1)/2,K=1,2…m-1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4) 职工带眷系数法
Pt=a(1+x)+b
a带眷职工人数,x为带眷系数,b为单身职工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5) 劳动平衡法
Pt=a/[1-(b+c)]
a基本人口规划人数,b服务人口百分比,c被抚养人口百分比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6) 综合平衡法
Pt=P0(1+r)t-1+ab+c
a为新增职工人数,b为居民系数,c为机械增长人口数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五、世界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一)世界人口增长阶段
1.史前时代
持续几百万年,占人类历史99.9%
公元前100万年,人口1—2万
公元前10万年,人口20—30万
公元前1.5万年,人口约300万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2.古代与中世纪
持续5000年,占人类历史0.09%
公元前3000年,人口约4000万
公元1年,人口约22000万
公元1650年,人口约54500万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3.近代与现代
约300年,占人类历史0.01%
公元1800年,人口90000万
1950年,252000万
1999年,60亿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二)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1.每增加10亿的间隔缩短
公元前1000年 1亿
公元纪年(农业社会) 2亿
1830 年 10亿
1927年 20亿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1960年 30亿
1974年 40亿
1987年???????????????????? 50亿
1999年 60亿
2.世界人口平均增长速度加快
公元前850年~公元1650年 0.4‰
1650~1950 5‰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1950~1960 18.0‰
1960~1970 20.0‰
1970~1980 19.0‰
1980~1990 19.2‰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三)世界人口问题
生存空间:只有一个地球
普林斯顿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冠尔(Ansleg , J,Coale)计算:若地球上的人口以每年17‰增长,今后650年,陆地每平方英尺就有一个人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辩证看:过分悲观是不必要的,但也不能盲目乐观
人口问题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影响政治、经济、生活、生态……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人口问题的表现:
1.失业人数增加
经济学家推算,人口每增1%,经济增长率要保持3%,才不致失业
2.粮食恐荒与日俱增
联合国粮农组织: 7.3亿人饥饿状态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3.住宅不足,交通紧张
1亿人无家可归,1/5人口住房条件恶劣
4.文盲增加
5.资源、生态破坏
6.不安定因素增加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六、中国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一)中国人口增长阶段
1.原始社会(10万—100万)
距今7,8千年前,原始农业、畜牧业在中国出现,人口开始增长
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形成黄帝,炎帝等部落
2.奴隶社会(1000万—2000万徘徊)
夏,商,周,春秋战国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3.封建社会(5000万左右—5亿)
西汉,5900万
唐,宋,元,6000万—1亿
明清,先后突破2,3,4,5亿
4.新中国人口迅速增长
1949,5.4亿
2000,12.6亿
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二)中国人口问题
1.总数多,农村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2.人口素质差
五普,文盲半文盲6.72%
3.人口分布东蜜西疏
4.人口老化速度居世界前列
5.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过快第二章:人口增长及其理论(三)中国人口问题的对策中国人口问题讨论中国人口问题讨论
1. 说明你的判断及理由
(1)中国最大的人口问题是人口数量太多。
A.强烈同意
B.同意
C.不同意
D.强烈抗议中国人口问题讨论(2)一个孩子好.
A.强烈同意
B.同意
C.不同意
D.强烈抗议
中国人口问题讨论(3)人多导致腐败.
A.强烈同意
B.同意
C.不同意
D.强烈抗议
中国人口问题讨论(4)中国剩余劳动力多,让女同志只做家务,不参加工作.
A.强烈同意
B.同意
C.不同意
D.强烈抗议
中国人口问题讨论2.按重要性列出中国最突出的10个与人口有关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并说明理由.中国人口问题讨论3.列出10条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办法与措施.课件29张PPT。第六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一、定义与分类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三、人口迁移的有关理论
四、人口迁移的选择性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四、国际人口迁移
六、中国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第六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一、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人口迁移流动指人的居住位置发生了跨越某一地区界线的空间移动。
1. 迁移——居住位置发生变化,超过一年或半年,是一种永久性或长期的行为。
2. 流动——居住位置发生变化,不足1年或半年,临时的或短期的离家外出。
(二)分类
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省际迁移、省内迁移) 第六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谋求生存,改善生活
经济不发达——经济发达 低工资——高工资
(二)社会因素
家庭性原因:家庭团聚,婚姻迁移。
(三)文化因素
宗教
二、主要影响因素(四)政治因素
知识青年上下乡运动
(五)自然因素
距离、天然阻挡物
(六)性别因素
性别选择性
(七)年龄因素
(八)文化程度因素
人口迁移的有关理论: 三、人口迁移的有关理论
(一)拉文斯坦迁移法则
1、距离影响:短距离为主;
2、迁移呈阶梯性。乡村---郊区---市中心区;
3、迁移流与反迁移流,每个主要的迁移流都会产生一个补偿性的反迁移流;
4、城乡居民迁移倾向差异(城市居民不愿迁移);
5、性别与迁移,短距离迁移人口女高于男;
6、经济发展与迁移,工商业发展促进人口迁移;
7、经济动机与迁移,经济动机为主。
人口迁移的有关理论 评价:
a、首次分析了迁移动机。
b、对迁移流向、迁移影响因素(距离、城乡、性别、经济水平等)作了分析,开创了人口迁移研究的先河。
c、不足:时代的局限性;
表象的认识、不深入、描述性;
美国及资本主义国家为主。
(二)引力模型
?(三)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有关理论推——迁出地的消极因素,(负因素)Push fuctors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村劳动力过剩,失业率上升,经济收入水平低等。
拉——迁入地的积极因素(正因素)Pull Factors如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文化设施、通讯条件等。
评价:
优点:将迁移过程高度概括为迁出的原住地与迁入的目的地两极,一目了然;
缺点:一个地区既有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因素,不好区别; 人口迁移的有关理论(四)成本——效益理论
迁移成本:
a.货币成本(迁移费用——交通、住宿、食物等);
b.非货币成本(时间成本、心理成本)。
收益:
a.货币收入;
b.非货币收入(社会关系的改善,个人心理的满足)。
收益大于成本则迁移发生。
人口迁移的有关理论 (五)托达罗模型
农业人口 城市传统部门 工业部门
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农民迁入城市
M=f(d),f’>0
M——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量
d——城乡预期收入差异
F’>0递增函数
人口迁移的有关理论(六)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变化——家庭结构变化——住宅需求变化——流动
流动主要是为了对新住宅的要求。
年龄 家庭成员身份 迁移决策
0 成员开始 随家迁移
18 单身者 离开家庭
25 结婚 婚姻迁移
30 孩子新成员 家庭扩大迁移
50 老年夫妻 退休迁移
?
第六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五、人口迁移的选择性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一)迁移选择性:年龄、性别、文化、职业
年龄15-30岁为主
性别:男高于女
文化:高文化水平迁移多
职业:追求高收入
(二)人口迁移影响的多样性,复杂性
1、人口迁移影响的尺度
第六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微观影响
宏观影响
2、人口迁移影响的性质
正向影响(积极) 负向影响(消极)
(三)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1、促进经济发展(收入)
2、促进文化发展(交流)
3、减轻迁出地人口压力
第六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4、降低生育率(乡村—城市迁移)
(四)不利影响
1、迁出地智力流失
2、迁入地生态环境问题
3、迁入地社会问题(性别比上升,犯罪率上升)
4、迁入地婚姻、家庭问题
?
第六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六、国际人口迁移
(一)发展的几个阶段
1、早期、很少(15世纪前)
2、15世纪—19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
欧洲 美洲
非洲 美洲
3、19世纪中叶---二战
第六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4、二战后—
多元化
(二)三个移民中心
主要移民国家:美、加、澳、新
第六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七、中国区际间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一)中国历史人口迁移
(二)新中国的人口迁移与流动(两个阶段)
第六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1 、 迁移人口的社会经济与人口学特征
迁移人口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等社会经济与人口学静态特征
迁移人口的收入,消费状况及行为方式等社会经济动态特征
采用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等方法 第六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以年轻型人口为主
以男性为主,约占总迁移人口的60%~80%
迁移人口的文化程度高于非迁移人口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更喜欢向东部地区迁移
迁移人口的职业主要以工业、商业贸易及服务业为主 第六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2 、 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
1960~1980年代大多数迁移的流向是由东向西
改革开放后,人口迁移基本上是从中西部指向东部,从不发达地区指向发达地区,从农村地区指向城市地区,并且迁移的目的地呈现多元化趋势。第六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四川是最大的人口迁出地,广东是最大的人口迁入地,北京、上海、天津也是人口迁入最多的地区
1985~1990年间人口迁移主要是指向沿海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辽宁、福建、山东、海南等省市;中部仅有山西、湖北为净迁入;西部青海、宁夏、新疆三省区为净迁入,其余均为净迁出;1990~1995年期间沿海净迁入省区达10个,中部的湖北变成净迁出,西部仅新疆保持净迁入 第六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3 、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就业机会、地区收入与工资差距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
政策因素在中国人口迁移中具有巨大影响
一些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团聚与婚姻 )
地理与生态环境条件 第六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4 、 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影响
人口迁移的积极作用多于消极作用
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也有负作用
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对农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农村劳动力回流带动了城市劳动力向农村的流动与迁移 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结构主义理论
从经济与社会结构因素来解释人口迁移
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国家与地区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是引起我国人口迁移规模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2。推力一拉力理论 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人口迁移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理论并不适合中国的情况
3比较分析方法
4。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方法
5。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数学模型、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 ,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1。概念的定义与统计口径问题,目前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界定与统计口径仍未统一
不同的定义,不同的统计口径,使各研究成果缺乏可比性,也不能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2。理论构建与方法运用上仍显不足 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前的研究仍以描述性研究居多,理论研究少,定量研究少
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采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及空间分析技术,例如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人口迁移研究仍将是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人口迁移对西部开发的作用的研究
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
人口迁移的微观分析,从个人、家庭的角度,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分析迁移决策过程
人口迁移的政策研究课件27张PPT。第六章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三、世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思想与发展战略。
20世纪50年代起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开始出现(传统发展观引起)
20世纪70年代开始酝酿新的发展观
80年代正式提出
90年代受到全球关注和推行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1、概念
1992年巴西、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但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侧重点不同)
2、特点
(1)以“人”为中心
从概念可看出
强调生活品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传统发展观只注重物质财富的增长
(2)全局性
全球性、地区性
全球性----发展是全球性的“地球村”
资源互通有无, 环境相互影响, 经济相互补充
彼此相关、相互影响。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相互影响。
以邻为壑、向别国转移污染、掠夺资源、自己也得不到可持续发展。
?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3)长远性
既关注现代,又关注未来
传统发展观只注重眼前利益
?
(4)综合性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平衡发展(协调、综合、平衡)
?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必须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人口状态的基本参量对可持续发展均产生影响
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移动均与可持续发展有关
(二)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
太少—不利于经济发展,如农业水利系统必须在一定的人口密度下才能发挥效益;工业只有在一定人口规模下才能形成市场,形成有效需求;现代城市经济学认为,少于25万人口的城市缺乏内在的经济发展动力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太多——经济问题环境问题上升,并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就宇宙整体而言,非常辽阔、可说是无限,但目前的生存空间却十分小,(生物圈,厚度<30km,总面积5.1亿Km2,陆地1.5亿Km2,中国960万Km2)
自然界无限,但生存空间有限,资源有限,生态系统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人们每砍一棵树、每开垦一片耕地,每建造一栋房屋,每燃烧一堆煤炭,都会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一定影响。就任何一人,一时,一地,一事来说,这一影响微不足道,但多少亿人的影响加起来就大了。
公式I=PAT G.C.Daily与P.R.Ehrilich, 1992(I环境状况,P人口数量,A人均消费水平,T生产技术)
人口增长的“分母效应”
?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三)人口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核心、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资源
资源概念转变 、区域边界扩大、经济区位变化
中东产油大国的富饶,并不表明其发展程度有多高。
日本自然资源的贫乏,却成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强国(经济强国)
人口素质的提高:环境意识增强
人口素质的提高,技术进步,降低能耗、物耗、减少污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四)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结构:人口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运行的条件
合理的人口结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
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消费需求、社会发展
人口老化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年轻化也不利
人口城乡结构:过渡城市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五)人口分布与迁移对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
城乡人口分布不合理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会阻碍工业化上升
人口过密会出现人口过剩、环境污染、区域资源大量消耗;
人口过稀、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有放开发,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人口迁移流动可促进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三、世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 世界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
1830年,10亿
1930年,20亿
1999年,60亿
2020年,80亿
1950年----1996年,世界饮用水及粮食消耗量增长2倍,水产品消耗量增长3倍,用纸量增长5倍
全球1/3的人口得不到安全用水(饮用水危机)
许多地区能源不足(石油战争)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二)?? 世界人口素质与可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有1/3的人口为文盲
发展中国家有1/3到1/2的人口营养不良
?
(三)?? 世界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1.人口老年化
老年型国家:
1950年,15个; 1960年,20个; 1965年,30个
1981年,38个
1995年,64个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2.城市化进程加快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
1800年,3%
1900年,13.6%
1950年,25%(发达国家50%)
1970年,41%
1995年,52%(发达国家73%)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问题不很突出,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问题突出,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城市问题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四)?? 世界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
国际移民潮
国际难民潮
大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向北美、西欧、大洋洲等发达国家与地区
?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四、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
1.人口增长过多加剧了人口居住环境、生存空间和环境容量的压力。
据有关专家研究测算,我国合理的人口环境容量为8亿,最大的环境容量为15—16亿。目前人口已达12亿多,大大超过了合理的人口环境容量,从而影响了我国人口的生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2.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掣肘作用十分突出。
人口增加必然要增加消费基金,减少用于发展经济基金,同时也会严重影响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现在我国每年要把新增收入的20%用于新增人口。尽管我国一些产品产量产值总量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分母效应”,按人均计算就退到世界的后位。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3.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使资源环境问题日趋突出,损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
一是人增地减。现在全国每年净增人口1000多万,而耕地却以每年减少600—800万亩的速度递减。
二是水资源日趋缺乏。我国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的1/4,名列世界第88位。随着人口增加,生活用水需求增加,加上工农业生产用水量的增多,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人口与可持续发展1980年有191个大中城市缺水,日缺水880万吨,现在有300多个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2000万吨以上。
三是能源的供需矛盾愈来愈大。
四是森林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保护。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1.8亩,还不到世界人均森林面积15.6亩的1/8。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20%左右,低于国外40%以上的水平。
五是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二)中国人口素质与可持续发展
与过去相比,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仍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着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更高层次的教育,即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也有较快发展,这些层次的高素质人口在不断增加。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是比较低的。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三)中国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人口结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我国人口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老年人口的增多,势必加重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同时也会相应减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从而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从长期看将出现劳动人口绝对减少的趋势,对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二是人口城乡结构变化中的人口城市化问题。一般来说,人口城市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但超越经济发展水平,自发地、盲目地、过度地发展,也会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困难和矛盾。如城市扩展占用良田增加,农业用地日趋减少,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北京、上海、西安、沈阳、广州5个城市的总悬浮微粒指标均属世界10个尘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列。此外,城市人口增加,在食品供应、住房、交通等方面也存在日趋严重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三是人口经济结构变动中的就业压力问题。合理的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突出的问题是城市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目前城镇失业人口有1000多万。近几年已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安置,但目前仍有1.5亿剩余劳动力。如果城镇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合理安置,不仅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四)中国人口分布迁移与可持续发展
在人口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合理、有序的人口分布迁移,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则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存在不合理状况。如在偏僻的山区,不仅经济开发落后,而且常住人口很少,丰富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难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五)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选择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人口因素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各种人口问题,寻求相应对策,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1.进一步制定、完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坚持“控制、提高、优化、改善”的方针,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改善人口分布。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2.尽量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格局,实现生产与消费生态化。支持发展无废少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特别是要鼓励和支持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新工业,减少污染源、污染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消费方式上要变浪费型消费模式为节约型消费模式,要限制资源的高消费和废弃物的高产出。
3.强化土地、水以及城市规划管理,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解决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行为,促进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大体框架、自学、专题学习
课件114张PPT。第四章 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一)概念
人口分布——又称人口的区域分布,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状况
广义:包括人口各种属性的分布(人口数量分布,人口性别、年龄、民族结构等的分布)
狭义:仅指人口数量的分布
第四章 人口分布(二)研究意义
过去强调人口数量的研究,如人口学家与经济学家一直偏向人口增长与发展关系的研究。
美国学者:L.西蒙《人口增长经济学》,经典之作。
忽视人口分布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第四章 人口分布理论意义: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巨大,研究这 种差异,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任务。
现实意义:世界各国(包括中国)人口空间分布不平衡、都面临人口合理分布的问题。
研究人口分布的差异及其发展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对制订区域人口政策,人口的合理再分布以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章 人口分布二、人口地域分布的几种度量指标
(一)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D=P/S (人/ha或人/km2)
(二)广狭度——人口密度倒数。指某一区域内人均占有土地的多少。F=1/D=S/P
?
第四章 人口分布(三)集中指数
n
C=1/2∑∣Xi-Yi∣
i=1
式中n为地域数(行政区或统计区)
Xi为各地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Yi为各地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
第四章 人口分布
(四)人口分布重心
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一点就是人口分布重心。
对于较小的行政区,可以取其行政中心所在地的坐标作为其人口分布重心。
?
?第四章 人口分布(五)人口再分布指数
反映人口的地域分布的变化情况的一个指标
n
R=1/2∑∣Yi,t2—Yi,t1∣
i=1
式中:n为地域数目
Yi,t1为各地域在t1时占总人口的比重,
Yi,t2为各地域在t2时占总人口的比重。
第四章 人口分布
中国:
1955——1965——1975——1985——1995
下降 下降 上升
3.528 2.427 1.200 1.297
比较 不活 趋于
最活跃 活跃 跃 活跃
印度:1981—1991:1.325比中国高
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相对凝固,人口移动与迁移不活跃。
第四章 人口分布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
世界大部分人口分布在低平的平原与丘陵地区
随海拔上升,人口密度D下降。
第四章 人口分布2、气候
过热、过湿,过冷、过干都不利于人类生存
热带地区人口不十分密集,沙漠地区人口稀少,温带地区最多第四章 人口分布3、水体
江河湖海边缘区人口密集,
城市沿江沿海分布,
干旱区缺水,人口稀少。
第四章 人口分布
4、矿产资源
煤碳、石油, 工矿城市第四章 人口分布(二)经济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技术:
农耕、分散
工业、集中
高技术、分散
第四章 人口分布2、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特点
(1)??????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的发展与农业人口分布(分散)
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工业人口的分布(集中)
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人口布局的影响
第四章 人口分布交通、通讯设施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交通线路地带人口密集
通讯技术发展,空间距离作用下降,人口分散
第四章 人口分布
(2)产业布局的变化引起人口分布的变化第四章 人口分布(三)社会因素
1、文化传统
故乡情结
2、宗教
印巴独立 不同信仰人口大量迁移
第四章 人口分布(四)历史因素
人口分布的惰性
北京市城区中心部分人口较少(历史上为宫廷分布区)
第四章 人口分布(五)政治因素
1、? 战争 二次世界大战,引起世界人口分布的变化
2、国家政策
短时期内引起人口分布的巨大变动
总之,自然因素的作用在下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增强。第四章 人口分布四、区域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一)人口均匀分布的前提
1、各地土地质量相同,自然资源和技术相同。
2、生产收益递减或稳定不变
第四章 人口分布3、交通、交易费用为0
(二)资源分布不均条件下的人口分布
即假定(2)(3)存在而(1)不存在
人口与经济活动向拥有自然资源和技术优势的区域集中。第四章 人口分布(三)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的作用
(1)(3)存在而(2)不存在
难以形成均衡的完全竞争
收益递增—人口集中—不均匀分布
第四章 人口分布(四)受交通、交易费用影响的人口分布
(1)(2)存在而(3)不存在
交通费、交易费与距离成正比—引起人口沿交通线的集中分布—不均匀分布
第四章 人口分布
思考与讨论:
人口合理分布的概念?
人口合理分布的评价标准?
第四章 人口分布人口合理分布的评价标准: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适当集中与分散
形成合理的城乡分布体系
有利于生态环境
第四章 人口分布五、世界人口分布
现状分布不平衡,
(1)起源:东非为主,亚欧南部
(2)200~300万年,空间限制
第四章 人口分布(3)距今10万~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分布面积占三大洲(亚非欧)陆地55%
(4)冰川、陆桥、扩散
(5)公元前1万年,基本占据六大洲。
第四章 人口分布(一)、主要人口稠密区
1、亚洲东部 D≥150人/km2、、S、面积占世界4%,人口占26%,长江三角,黄河中下游、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朝鲜半岛、红河三角、日本太平洋沿岸,D300-350人/Km2
2、南亚
印、孟、斯、巴≥400km2/人
面积占世界 2.7%,人口占20%
第四章 人口分布3、欧洲
D 40人/km2~60人/km2
英中南部、法北部、比荷卢三国、德、捷克—俄欧洲部分。
工业高度发达,城镇密集,世界工业主轴。
人口密度不如亚洲东部与南亚。
第四章 人口分布4、北美洲东部
D 20-40人/km2, S占世界3%,P占4.5%
美国东半部,加东南部
以上四大稠密区均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带,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
第四章 人口分布(二)主要人口稀疏区
1、北非、西亚、中亚
2、西北利亚、阿拉斯加
3、格陵兰岛
4、亚马逊平原
5、刚果盆地
6、青藏高原
第四章 人口分布六、中国的人口分布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平衡
(一)人口地域分布的演变
最早,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三角
四川盆地
第四章 人口分布建国以来:
1、各省区人口规模均有明显增长,各省区人口位次变化很小,1950~2000年
河南上升最多,增长5600万
2th,四川 5200万
3th,山东 5100万
4th,广东 4500万第四章 人口分布5th,江苏 3600
最小西藏上升156万
从人口增长倍数来看,北京最大,上升4倍,宁夏、黑龙江、内蒙等分别上升3倍,2倍以上
第四章 人口分布2、人口分布总体上趋向分散化
(1)人口分布趋向分散化(人口增长率中西部大于东部)
1950——1995集中指数总体下降
人口集中指数:1950年0.5371,1990,0.5210,1993,0.5084
第四章 人口分布?东部地区省份人口上升速度小于中西部地区
山东,江苏等省区人口上升小于90%
中西部人口上升大于2倍以上
第四章 人口分布人口规模差异逐渐减小(倍数差异下降)
1950年四川是西藏60倍(最大—最小之比)
2000年已下降到45倍(河南与西藏)
第四章 人口分布(2)不同时期,分散与集中的幅度不同
a、? 建国后到70年代末期,幅度较大,趋向明显的分散。
b、? 进入80年代以来,人口显示出向东部倾斜的较少的集中化趋势。
第四章 人口分布(二)人口分布现状特征
1、东南、西北两半壁的人口分布特征
“胡焕庸线” 瑷珲—腾冲线
胡氏30年代《论中国人口之分布》提出
东半壁:S42.9% P94.2%
西半壁:S57.1% P 5.8%
第四章 人口分布2、东、中、西三地带的人口分布特征
东—西下降 (1996年数据)
S比例 P比例 人口密度
东 13.91 41.32 377
中 29.79 35.84 154
西 56.30 22.85 51
?第四章 人口分布3、省级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
从密度上看,上海市人口密度最高,江苏省D很高,应引起注意,上海是西藏人口密度的1100倍。
第四章 人口分布中国各省区人口密度(人/km2)(2000 五普)
北京 823 天津 886 河北 359 山西 211 内蒙 20
辽宁 290 吉林 146 黑龙江 81
上海 2657 江苏 725 浙江 459 安徽 429 福建 286
江西 248 山东 579
第四章 人口分布河南 554 湖北 324 湖南 304
广东 486 广西 190
海南 232 重庆 375 四川 172
贵州 200 云南 109 西藏 2
陕西 175 甘肃 56 青海 7
宁夏 108 新疆 12
全国 132
第四章 人口分布总规模上:(2000五普)
1th 河南 9256 万
2th 山东 9079万
3th 广东 8642
4th 四川 8329
5th 江苏 7438 第四章 人口分布1+2+3th=20%全国人口
西藏(262万)+青海(518万)+宁夏(562万)约等于1%全国人口
第四章 人口分布4、人口分布的其它特征
水平上:趋向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小。
1995距海岸200km,人口密度458,200-500km,226人/km2,500-1000km,160人/km2
垂直上:主要分布于低平地区,H<200m占全国人口65%
第四章 人口分布(三)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
以地形、气候为主的自然条件在其中起了基本的制约作用,经济作用也很重要
张善余研究表明:与海拔相关系数0.91,与单位S上的GDP 0.88,与垦殖指数 0.84
第四章 人口分布1、? 自然条件:西高东低地形,东南季风气候、影响总格局
(自然条件东西差异—人口分布东西差异)
(1)?水资源
第四章 人口分布(2)海拔高度
第四章 人口分布
(3)距海岸线距离
第四章 人口分布2、社会经济条件
(1)人均GDP
(2)耕地面积与垦植率
(3)固定资产投资
第四章 人口分布以自然条件的影响为主(决定性、80%作用),社会经济条件为辅(20%)(王桂新,1997)。
评价:基本上对,但有待探讨。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带经济上升,人口向东部移动。
第四章 人口分布其它影响因素: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转换与调整;交通通讯设施对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政策因素(上山下乡、户口制度、支边建设)
第四章 人口分布?
(四)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评价
如何判断和评价一个地区人口分布的合理性,一直是地理学和人口学家所关心的问题,但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标准。
第四章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一般与人口分布的均匀化没有直接联系、人口均匀分布并不等于人口合理分布。
一般来说,主要从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等是否均衡协调来考察其是否合理分布。
第四章 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不均,但基本合理
根据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人口密集是当然的。
东部人口抚养能力强。第四章 人口分布2、仍然存在不相协调的地方
没有人口压力的省份,基本上在中部地带,东部地带一些省区土地S有限,人口压力大,西部地带一些省区虽然面积辽阔,但生态环境差,已产生人口压力。
黑龙江、吉林可上升人口密度
上海、江苏要适当下降人口密度
第四章 人口分布(五)中国人口合理再分布的基本对策
1、严格控制东部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
2、西部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3、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以产业布局带动人口合理分布)第四章 人口分布4、加强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人口分布范围。
5、加快城市化进程,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城乡人口分布体系)
6、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财税政策为主,优患政策)
第四章 人口分布80年代以来趋势——向沿海集中,不利于合理分布
政策——西部大开发,户口政策,城市化政策
自由状况下人口移动:
西 东部(经济水平决定)
高山 平原(山区 平原)
第四章 人口分布不利于国土开发,应以政策引导和调控
适当调整山区与平原的人口比例关系,沿海与内地的人口比例关系。
政策:劳务输出,异地开发,人口迁移活动第四章 人口分布七、北京市内部人口分布及其对策研究
研究意义:研究人口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规律,探讨人口合理分布的对策,对于解决城市交通、环境、住宅、社会治安等问题,对于合理配置城市商业、文教、卫生、体育等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北京市人口分布演变
1。人口分布的区际变动
四个城区的人口均为负增长,而近郊区人口则增长迅速,人口增长最快的是海淀区,朝阳区。 2。90年代以来北京市城近郊区街、镇人口变动类型
90年代以来北京市城近郊区各街道、乡镇人口的变动可以分成6种类型。(1)极快速增长型:指人口增长1倍(100%)以上的街道、乡镇类型,共有6条街道,即朝阳区的亚运村、香河园、安华里,丰台区的方庄、西罗园,海淀区的中关村。这些街道都位于近郊区;(2)快速增长型:指人口增长在50—100%之间,包括10条街道,它们也仍都位于近郊区,尤以朝阳区最多;
(3)较快增长型:指人口增长介于25—50%之间的街道、乡镇,共有14个,亦都位于近郊区;(4)慢增长型:指人口增长介于0—25%之间的街道、乡镇,共有48个。这些街道大多位于近郊区,但也有相当部分位于城区
(5)慢减少型:人口增长介于-25—0%之间,共有29个街道和乡镇。这些街道乡镇大多位于四个城区以及朝阳区东侧和海淀区西侧规划市区以外的乡村部分; (6)快减少型:人口减少达25%以上,共有13个。它们要么位于城市中心区,要么位于规划市区之外的乡村部分。 (二)北京市人口分布现状特征
1。城区人口有所下降,近郊区人口有较大增长
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为1381.9万人,与1990年7月1日0时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1.9万人相比,增加了300万人,增长27.7%,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4%。 北京市三大区人口分布北京市三大区人口分布2。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值高低悬殊,人口分布不平衡
城区为27657人每平方公里,分别是近郊区的近9倍,远郊区县的近100倍。从城近郊区各区来看,人口规模最大的海淀区常住人口1998年达到152.6万人,而石景山区仅为32.4万人,崇文区仅为42.0万人,相差4倍多; 3。人口密度呈圈层分布,形成六个人口分布圈,人口密度基本上由城市核心区向四周递减
城市核心区为人口分布的第一圈,包括东华门、西长安街、厂桥三个街道。
第一圈四周人口密度明显提高,形成人口密度值最高的第二圈层,第二圈层的人口密度平均值约为每平方公里3万人左右。第三圈层地区大多为四个城区的外缘部分,人口密度平均约每平方公里2万人,基本上与第一圈层的人口密度相当。第四圈层街道地区大多为四个近郊区中邻近四个城区的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平均约为每平方公里1万人左右。第五圈层为四个近郊区的外缘部分,包括首都机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0—5000人之间。第六圈层为部分近郊区乡村地域及各远郊区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少于1000人。
(三)北京市人口分布的合理性评价
1.城区人口分布仍然过密,多数街道人口密度偏高2.人口分布范围扩大,市民通勤成本上升
北京市一方面存在着城区人口分布过密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人口再分布的过度分散而带来的市民通勤成本上升问题。北京市的就业场所主要在市区,尤其是集中在三环以内,进入90年代以来,北京市市区人口的实际分布范围显著扩大,向北、向东、向西南、向东南普遍扩展了6公里以上, 3.各项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与人口分布态势不太一致,存在不相协调的地方
(1)医疗卫生设施
(2)教育基础设施
(3)体育场馆
(4)商业设施
(5)娱乐设施 北京市城近郊区医院分布图 北京市城近郊区主要中学分布图 北京市城近郊区体育场馆分布图 北京市城近郊区主要商场分布图 北京市城近郊区影剧院分布图(四)北京市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
1.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的差异对人口分布的总体格局产生较大影响
2.首都的特殊地位对人口发展和人口分布的集聚作用
3.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转换与调整推动了人口的分散化4.危旧房改造和新住宅建设对人口再分布的作用
5.交通通讯设施对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
6.政策因素对人口分布集中与分散变动的影响(五)北京市人口合理再分布的基本对策
1.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2.结合旧城改造,积极疏散旧城人口
3.加强近效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城市中心区人口的外迁
4.完善北京地区城镇体系,大力发展卫星城镇,使之承担市区部分功能并成为人口的疏散和截流基地5.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6.加强交通、通讯设施的建设
7.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采取各种手段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可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1.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京市城区尤其是旧城区人口逐渐下降,近效区人口增长迅速,远郊区县人口略有增长。市区人口出现了明显的外迁和郊区化趋势。旧城区是主要的迁出区,靠近市中心区的近郊区是人口主要的导入区。人口减少最快的主要是围绕天安门广场的各条街道,而人口增长最快的是邻近城区的近郊区街道。2.北京市目前的人口分布呈现圈层分布的格局。总体来看,城区平均人口密度是近郊区的近10倍,而近郊区人口密度又是远郊区县的10余倍。从各街道、乡镇的人口密度来看,城市核心区由于天安门广场、故官博物院、中南海、中山公园等的用地而使核心区人口密度较其外围的第二圈低。第二圈层是全市人口密度峰值区,第三圈层则人口密度下降,其值约与第一圈层大体相当。 3.北京市人口分布总体上朝着分散化、合理化方向迈进,但现状人口分布存在着诸如旧城区人口仍然高度密集,人口分布与就业场所不一致,通勤时间和费用增大,近郊区人口导入区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人口分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北京市的人口分布及其变动主要受自然条件、首都的特殊地位、产业结构调整、住宅建设、交通运输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北京市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主要原因。5.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口的合理再分布。控制市区人口增长,积极疏散旧城区人口,加强近郊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北京市城镇体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交通、通讯设施的现代化是实现北京市人口合理分布的基本对策,而所有上述对策均依赖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指导。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中国其它大城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资料和研究方法的限制,本文的研究仅仅是初步的,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例如暂住人口,流动人口等人口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城市的影响;城市人口分布与城市发展的作用机制;城市人口、土地、住宅、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文教卫生等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城市内部人口迁居与通勤圈变化之间的关系等等。部分大城市远郊区人口增长状况
部分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状况 北京 上海 沈阳 大连 杭州 苏州 广州
部分大城市近郊区人口增长状况 第四章 人口分布作业:(任选一题)
中国人口分布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北京市人口分布的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