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上学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6-08-27 14: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北师大版)
文昌中学 詹崇学
●教学目标分析自然条件对
知识目标:
1.了解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资源因素对城市的影响。?
2.结合课文插图来理解城市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能举例说明沿河分布城市的几种区位类型。
3、理解自然条件对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能力目标::
1 结合家乡的乡村或小城(镇)的形成进行具体分析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结合文字或图像资料,结合区位因素,综合分析某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3.结合本地实际分析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德育目标:?
1.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结合当地实例让学生理解城市的形成原因。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
●教学重点?
1.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对城市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自然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发生的。?
2.城市临河分布的原因。?
●教学方法?
图示、分析法教学
采用个案分析法对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要素逐一进行分析、讲解;对于地形、河流两大自然要素,教师运用讲画同步教学法,在黑板上绘出“我国三级阶梯的轮廓图”“长江水系及主要城市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片课本有关插图
《中国政区》填充图?
《中国交通图》或投影片?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
《世界政区图》?
课 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课 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引 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同样久远。人类聚居(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新 授]
一、聚落及其分类
[结合霞洞村聚落的形成,分析理解聚落的定义及分类]
1、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
乡村和城市的差别,除规模、形态之外,还有很多方面,本质差别在于,乡村聚落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同时,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城市对地域经济发展作用更大,因为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最强的区域。
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聚落的形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划、建设并管理好聚居环境。
城市的区位因素
用投影仪打出课本图“4-1-3 中国大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和图4-1-4分布示意”,让学生阅读图例,提出思考问题:这些地区为什么大城市特别多,而城市分布又比较密集呢 ?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纠正、归纳)这些地区大城市较多,而且分布也比较密集,从自然条件来分析,处于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再加上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等因素,所以就导致了人口集中(或人口密度大)、城市分布也比较密集。可见,自然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发生的。?
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城市形成(板书)?
过渡:?
下面我们先来看地形因素是怎样影响城市形成的。
二、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板书)
1.地形与城市:
功底较好的教师,讲这一问题可采用讲画同步教学法,即在黑板上先画出中国政区的轮廓,然后再让一学生用彩色粉笔标出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这样也可以复习初中地理的有关内容),随后让学生结合课文中图,分析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在地形的三级阶梯上的分布状况。这一步教师也可使用《中国政区》填充图或用投影片显示课本图4-1-3来做(究竟哪一种效果好,须在教学中实践便知)。得出结论:?
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形的第三级阶梯上(占全国的2/3)。
我国第一级阶梯、第二、第三级阶梯上城市数目比例大致是1%、32%和67%,也就是东部平原地区占全国总面积1/4强的地区城市数量达2/3。我国城市大多数位于平原地区。第二级阶梯内的包头、兰州、西安、太原、成都等大城市地处河谷或平原地区。
再结合地图册图世界特大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也位于平原地区(举例说明)。
(1)平原地区: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世界大城市多数分布在平原地区(温带)。(板书)?
(提问)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
(学生活动、教师归纳) 中低纬度地区,光热条件好,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自古以来,这些地方,农业耕作业发展十分理想,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同时这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投资。
(提问)巴西的城市为何大多分布在南部的巴西高原上,而北部的亚马孙平原上却很少呢
(学生活动,教师绘简图轮廓扼要说明巴西的地形、气候状况)巴西北部有赤道穿过,地处热带地区,气候潮湿、闷热,不适合人类居住,而南部高原地区气候较温和,干湿状况良好,所以:
(2)高原——热带地区城市的优良场所(板书)?
巴西利亚--巴西高原;
(讲述) 埃塞而俄比亚这个国家的城市大多也分布在高原上,首都斯亚贝巴在埃塞而俄比亚高原上。这个国家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打破多项世界田径记录,这与当地的地形、气候有直接关系。
斯亚贝巴――埃塞而俄比亚高原
(提问、承转)再看甘肃的省会城市分布在什么地形上 ?图4-1-5
(学生活动、教师指正)兰州分布在黄河谷地上。
(3)山区:城市一般沿河谷谷地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板书)
兰州——黄河河谷?
(小结)以上我们初步了解了不同地形类型对城市区位的影响,虽然平原地带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但高原和山区也有城市分布。
2、气候与城市:
(演示、讲述)教师在中国政区轮廓图上绘出400毫米年降水量线(或用《中国政区》填充图、投影片说明),并说明它的意义:是我国半湿润、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干旱地区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我国东部地区大多数城市位于中低纬地区,东部又濒临海洋,降水和气温都比较适宜。从图中可看出,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齐齐哈尔(兰州、乌鲁木齐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而历史上丝绸之路上的古高昌、龟兹等古城由于受干旱、风沙侵袭,已从地球上消失了。而包头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其兴起与富饶的物产、丰富的资源密不可分。)几个城市位于该线的西北部,大部分城市分布在该线东南部气温、降水等气候适宜的地区。
再引导学生分析图4-1-7,得出: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其中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原因:气候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稠密,所以城市也很多。相反,气候恶劣的地带城市也很少,如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加拿大北部、撒哈拉沙漠区以及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等。?
(强调)让学生根据图4-1-7来记忆世界三大城市区:6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和美国东北部地区。
【讨论】某地盛行西北风,现在要建立一个化工厂,应建立在城市的哪个方向?为什么?
(小结)
①气温: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带。气温适中-温带、沿海
②降水,城市多分布在有适度降水的地区。400-800——沿海
③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区,高纬、高山寒冷地区,温热雨林区城市不多。
3、水与城市:(板书)
(讲述)从古至今,人类对河流的依赖性、河流对人类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要大于地形和气候(可举例说明),所以,河流对城市的城址选择具有深远的影响。
教师运用讲画同步教学法,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绘出“长江水系及主要城市分布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1)城市临河分布→用水(板书)?
逆向分析:某些没有大河的城市面临着严重缺水,如我国华北地区的天津、青岛、太原、唐山等城市前些年曾严重缺水。?
分析: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
1)自然原因——北方雨季短,降水少
2)人文原因——人口多,工农业用水量大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会发现:沿河设城,水的作用不同。
(分析)有的城市处于河流上游的起点,如江西省的赣州市,其作用是进行货物转运;有的城市处于干、支流的汇合处(教师指图说明),如宜宾处在岷江与长江的汇合处,重庆处于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武汉位于汉水与长江的汇合处,它们所起的作用是对人(物)流的中转、集散;还有的城市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处,如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广州位于珠江口,天津位于海河口,它们均为海运与河运的中转站。?
(得出结论)
(2)城市临河分布→运输
A、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如起点处----水运线溯源而上,遇到河道狭窄、河床过浅,或遇到急流、险滩、瀑布、峡谷等天然障碍,船舶无法继续航行,需将货物转换其他运输路线,那里同时也是货物的集散、转运地,促使城市的形成;如赣州市位于赣江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
B、两条河流的汇合处:因为有大量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这里代表三个不同方向的交通路线,是货物的集散地。所以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区位。如宜宾、重庆、武汉等城市。
C、河口处:货物在此可实现内河航运与海上运输的转运,由于其有广大的腹地,因此常在靠近河口处建立码头,因而多被选作城址。
D、越向河流的中下游,城市也越密集
(小结)
①河流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了城市区位。
②沿河设市的区位类型a.河流运输起点或终点(转运)
b.两大河汇合处 :重庆(长江、嘉陵江)、武汉(长江、汉江)
c.河口处(河运与海运结合)上海
4.矿产与城市 (板书)
投影:出示地图册图 “某矿业城市形成示意”,教师围绕该图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1)该地有哪种矿产资源
(2)左图中的河谷地带有无城市 为什么
(3)右图中的河谷地带有无城市 为什么
(4)该地区城市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矿产资源影响城市区位的基本模式——矿业城市依托矿产开发而兴起,伴随矿业发展而繁荣。然后解释矿产资源开发与城市的关系:由于我国矿业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职工队伍庞大,年产2000万吨的煤矿,往往需要10万职工,这样就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城市。如山西省因平朔露天煤矿的开采,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市——朔州市。又如,1990年,东北17座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有8座城市以矿业为支柱产业。
出示《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
(1)我国主要的油田名称(油田:大庆、任丘、玉门、克拉玛依等);
(2)我国主要的铁矿基地(鞍山、马鞍山、本溪、攀枝花、包头等);
(3)我国主要的煤炭基地(大同、鹤岗、平顶山、淮南、开滦、晋城、朔州等)。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世界上有哪些城市也与我国的大庆、攀枝花一样,是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纠正、小结)
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匹兹堡、德国鲁尔区的埃森、杜伊斯堡
承转:矿产资源的开发会使一座城市崛起,那么,一个地方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是不是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呢
三、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板书)
投影图4-1-1和图4-1-2
思考:1、我国东西部铁路线的疏密程度有何差异?
2、为什么青藏高原铁路线稀疏,而东部的平原区铁路线密集?
3、我国铁路线的分布与地形、地势有什么关系?
[总结得出结论]
影响铁路区位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经济、人口、城市、国土开发,科技、资金等。我国幅员辽阔,规定的气候,水文和地貌自然要素差别很大,各地的运输方式也不一样。如南船北马,就是因为我国南北方气候,水文不同形成的。
1、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板书)
[思考]:修建同样的运输能力的铁路线,地形情况不一样,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是不是相同?
[学生回答]:不相同,平原地区铁路工程量和造价大大低于山岳地区。
2、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路走向的影响(板书)
[案例分析]
(由问题引入)
读《青藏铁路》讨论,请你选择最佳的铁路走向,并分析其原因。(学生思考)
思考:山区的铁路和平原的铁路修筑时应考虑哪些区位因素?如何修筑?
山区的铁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很大,一般呈“之”字或“8”字形;铁路沿线要尽量避开自然条件不好的地区,如沼泽地;平原的公路受地形影响小,但要处理好耕地、水利设施、村镇等的关系。修筑铁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总结:
A自然因素:
地形——尽量在平原,山区应避开陡坡
地质——避开断层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段
河流——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B社会经济因素
建设成本——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
运输量——尽量经过各级居民点,吸引客货流,提高运量
占地——尽量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3、自然条件对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板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处人口疏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课堂小结
重点掌握地形、气候、河流自然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课后作业: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一、聚落及其分类
二、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板书)
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城市?
1.地形与城市
(1)平原——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2)高原——热带地区城市的优良场所?
(3)山区——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地带或开阔地?
2.气候与城市
3.水与城市?
4、矿产与城市
三、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1、 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
2、 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路走向的
3、 自然条件对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