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山东省宁津县第二中学第一次月考试题[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2007年山东省宁津县第二中学第一次月考试题[上学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7-02-22 10: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7年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60分)。
世界主要农业灾害的分布如下表,分析回答1—3题。
地区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主要灾害种类 干旱洪水沙漠化水土流失台风龙卷风 酸雨雪灾 干旱洪水沙漠化蝗灾 干旱洪水飓风龙卷风水土流失酸雨 干旱洪水水土流失 干旱土壤盐碱化生物灾害
1.欧洲雪灾明显多于其他大洲的主要原因是
A.草场面积广阔、牧畜多 B.冬季气候温湿,气旋活动频繁
C.冬季气候寒冷,一月均温低于0℃ 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表水源丰富
2.从欧洲和北美洲存在同一项农业灾害,显示出的地理特征
A.自然资源过度开发 B.工业化程度高
C.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过多 D.纬度跨度大,农业灾害类型多
3.孟加拉国是全球水患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水患的成因有
①地势低平 ②位居赤道,全年多雨 ③热带气旋频频侵袭
④春季积雪大量融化 ⑤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近十年,在继日本和美国之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读下图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图,完成4-6题。
4.此图反映的是
A.干旱灾害 B.洪涝灾害
C.地质灾害 D.生物灾害
5.东部沿海地区最大频次发生的原因
A.与地质条件有关
B.是因为年降水量小
C.与副热带高气压的推进有关
D.与农作物的品种有关
6.云贵高原②处出现20频次的原因主要是
A.高原地形,降水少
B.喀斯特地形的影响
C.人口多,用水量大
D.东南季风不能到达
新华网贵阳2006年8月22日消息,据中国水利部权威人士披露,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达169.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46.52%,土壤侵蚀类型以水蚀为主,水蚀面积为145.27万平方公里。据此回答7~8小题。
7.中国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由于
①地处东亚季风区 ②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独有的地貌特征 ③人口与水土资源矛盾突出 ④干旱区面积广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中国山洪灾害尤以暴雨型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严重,其主要分布区为
A.西北内陆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流域
下图是我国总人口及城乡人口变化情况,读下图回答9-10题。
9.下列各年份中,我国城市人口比重最高的是
A.1950年 B.1960年 C.1970年 D.1980年
10.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和乡村人口增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城乡人口出生率不同 B.城乡人口死亡率不同
C.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 D.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
右图为某工业收益随空间变化曲线。回答11-12题。
11.该工业属于
A.原料指向型工业
B.动力指向型工业
C.市场指向型工业
D.技术指向型工业
12.其布局理想区域范围是
A.O-M B.M-N
C.N-P D.P-Q
读2005年北京市城市建设土地供应计划情况图(下图),回答13-14题。
13.该项供地结构,最有利于
A.调整北京市的产业结构
B.缓解北京市的城市化问题
C.保护北京市的生态环境
D.将北京市建设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14.在各项用地中,商业服务业用地较少,原因是
A.公用事业的发展 B.北京已经是全国的商业服务中心
C.金融业和工矿业发展较慢 D.商业服务高度积聚这一性质决定的
读下面某地区地形剖面图,回答15-18题。
15.图中高地可能是
A.巴塔哥尼亚高原 B.大分水岭 C.安第斯山 D.巴西高原
16.图中地形剖面图最低处,可能位于
A.巨大的裂谷带上 B.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处
C.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俯冲带上 D.深海盆中部
17.如果12月22日甲地比乙地的白昼昌0分钟,则甲地比乙地早日出
A.105分钟 B.90分钟 C.45分钟 D.135分钟
18.甲处农业地域类型最可能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混合农业 C.传统水稻种植业 D.大牧场放牧业
《环球时报》2006年2月21日消息,空中客车正在和中国的有关方面一起考察厂址,准备在中国建一条空客A320的总装线。这将是空中客车在欧洲之外的第一条飞机总装生产线。
回答19-20题。
19.和飞机制造工业区位因素相同或相似的有
A.石油加工业 B.汽车制造业 C.微电子制造业 D钢铁工业
20.空中客车在中国建总装线,只是把飞机的主要部分拿到中国来组装,还没有把这些主要部分拿到中国来生产,由此说明
A.中国主要从事零部件的组装,生产附加值有限
B.中国已经掌握了空中客车的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C.空中客车飞机将占领中国的全部市场
D.中国经济总量将急剧增长,就业形式大为缓解
下图是沿我国境内某一经线的气候统计图。据图判断21-23题。
21.图中①区域地形区的名称是
A.太行山 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 D.秦岭
22.图中②区域的区域特征是
A.河流谷地泥沙沉积,形成“黄土地”
B.地势低平,多数地区海拔在100m以下
C.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小麦不能越冬
D.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但冬春季节较干旱
23.当前,①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最迫切的问题是
A.盐碱地的治理 B.酸雨的防治
C.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土地荒漠化的治理
某一地区同时出现某一物候现象的各点的连线简称为等物候线。读我国东部刺槐年平均始花期图(图中数字代表月、日)。完成24~25题。
24.关于我国东部刺槐始花期分布规律及影响主导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南向北推移—-—气温     B.东部早于西部—-—降水
C.由南向北推移—-—光照     D.西部早于东部—-—湿度
25.利用等物候线图,可以
①预报农时和防御虫害  ②划分季节  ③寻找矿产  ④分析地质构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6.成都、重庆等地较同纬度沿海地区始花期提前半个月左右,原因是
A.地处大陆内部,气温的年较差大  B.地处四川盆地,积温多,气温高
C.地处四川盆地,空气湿度大    D.地处大陆内部,气温的日较差大
某大陆P地的地理位置如左上图所示,该地降水量柱状图如右上图所示。读图回答27~28题。
27.P地可能位于
A.美国 B.澳大利亚 C.阿根廷 D.土耳其
28.右上图中的气温曲线与该地气温年变化大致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表为两个地区的人口指标,回答29-30题。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A 1.1% 1.0%
B 2.5% 0.9%
29.如果A、B分别表示经济水平不同的两个国家,则表中A国人口的死亡率高于B国的原因是
A.A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比B国低
B.A国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大
C.A国的各年龄段人口的死亡率高于B国
D.A国的人口模式还未转型,死亡率居高不下
30.如果A、B分别表示世界人口增长的两种模式,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B模式的人口结构图都呈金字塔型
B.A、B模式都可能导致劳动力资源缺乏、社会负担增重
C.以B模式发展的国家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D.以A模式发展的国家一定是因为经济水平低下,从而导致人口增长缓慢
31.材料一:2006年第一号热带风暴“珍珠”于5月9日20时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以东550千米左右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形成,15日2时发展为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强台风“珍珠”的中心17日下午2时移至我国广东省陆丰市以南大约160公里的南海北部海面上,18日凌晨2时15分左右在广东省饶平到澄海之间登陆。
材料二: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图(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越高,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大)。
(1)当台风中心位于汕头时,图中A地的盛行风为 。(1分)
(2)图中反映的地质灾害主要是 和 。(2分)
(3)2006年台风多次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登陆,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试分析其原因。(4分)
(4)简述防御台风灾害的主要具体措施。(2分)
3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之一。下图是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区域中的平原地区优势农产品的差异。(4分)
区域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2)举例说明图中A、B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3分)
(3)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3分)
(4)图中甲区域农业的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3分)
33.读南美洲局部,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的寒流的名称,并分析其对沿岸国家的影响。(3分)
(2)图中山脉走向大体为_______________走向。依据板块构造理论,该山的高度将如何变化?请简述理由。 (3分)
(3)若轮船沿该大洲西海岸并顺图示洋流方向一直航行,船员沿途可观赏到该大洲哪些自然植被?这些景观的变化体现出什么规律?(3分)
34、下图中A、B地区为高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A、B高原地形的差异。(2分)
(2)简述A、B高原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的主要差异。(4分)
(3)地下水污染是B高原的环境问题之一,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B 2.B 3.A 4.C 5.C 6.B 7.C 8.D 9.B 10.C
11.C 12.B 13.C 14.D 15.C 16.A 17.A 18.D 19.C 20.A
21.D 22.A 23.C 24.A 25.A 26.B 27.B 28.C 29.B 30.A
31.(1)西北风 (2)滑坡 泥石流 (3)一方面台风带来的大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以及可能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另一方面,沿海地区大都是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台风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4)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警报,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并有计划地转移和安置广大民众;加强对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的管理;进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等。
32.(1)
区域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甲 水稻 油菜、棉花等
乙 春小麦、玉米 甜菜、大豆等
(2)问题:湖泊面积萎缩(强调湿地破坏严重)。办法:退耕还湖,改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等。
(3)低温、冻害(热量条件较差) 办法: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等
(4)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开始历史悠久,精耕细作。
33.(1)秘鲁寒流 不利:对沿岸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加剧了荒漠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使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了秘鲁渔场,有利于渔业的生产。
(2)南北 升高 因为它位于两大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3)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森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森林)、热带荒漠(沙漠)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体现以热量为基础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34.
(1)A(德干)高原海拔较低,起伏和缓。
B(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崎岖。
(2)资源差异:A高原煤、铁、锰资源丰富,煤与铁资源组合具有优势;B高原有色金属、磷、水能、煤资源丰富,能源与有色金属资源组合优势明显。
工业差异:A高原以钢铁、机械工业为主;B高原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学、能源工业为主。
(3)石灰岩地区渗漏强(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迅速);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34.(4)A、B高原同属季风气候区,比较两高原夏季风的异同。(4分)
答案:A、B高原都受西南季风影响,并带来丰沛的降水。B高原除受西南季风影响外,还受东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对A高原的影响大于B高原。东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西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影响。
参考答案:
1.B 2.B 3.A 4.C 5.C 6.B 7.C 8.D 9.B 10.C
11.C 12.B 13.C 14.D 15.C 16.A 17.A 18.D 19.C 20.A
21.D 22.A 23.C 24.A 25.A 26.B 27.B 28.C 29.B 30.A
31.(1)西北风 (2)滑坡 泥石流 (3)一方面台风带来的大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以及可能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另一方面,沿海地区大都是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台风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4)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警报,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并有计划地转移和安置广大民众;加强对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的管理;进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等。
32.(1)
区域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甲 水稻 油菜、棉花等
乙 春小麦、玉米 甜菜、大豆等
(2)问题:湖泊面积萎缩(强调湿地破坏严重)。办法:退耕还湖,改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等。
(3)低温、冻害(热量条件较差) 办法: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等
(4)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开始历史悠久,精耕细作。
33.(1)秘鲁寒流 不利:对沿岸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加剧了荒漠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使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了秘鲁渔场,有利于渔业的生产。
(2)南北 升高 因为它位于两大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3)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森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森林)、热带荒漠(沙漠)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体现以热量为基础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34.
(1)A(德干)高原海拔较低,起伏和缓。
B(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崎岖。
(2)资源差异:A高原煤、铁、锰资源丰富,煤与铁资源组合具有优势;B高原有色金属、磷、水能、煤资源丰富,能源与有色金属资源组合优势明显。
工业差异:A高原以钢铁、机械工业为主;B高原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学、能源工业为主。
(3)石灰岩地区渗漏强(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迅速);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34.(4)A、B高原同属季风气候区,比较两高原夏季风的异同。(4分)
答案:A、B高原都受西南季风影响,并带来丰沛的降水。B高原除受西南季风影响外,还受东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对A高原的影响大于B高原。东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西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影响。





大陆
P
P

A
B
C
D
平原
铁路
平原
铁路




河流
城市

铝土

城市
省界线

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