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了解四季的划分;五带的划分、分布;理解这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了解24节气与农业生产;理解五带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学过程:
1、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二者结合,可定性的表达某时某地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
(1) 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23026/N 北半球 00 南半球 23026/S
北半球各地: 太阳直射点北移
春分日
昼渐长 夜渐短 昼渐长 夜渐短
夏至日 冬至日
昼渐短 夜渐长 昼渐短 夜渐长
秋分日
太阳直射点南移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夜等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北极昼现象 北极圈以北极夜现象
南半球各地: 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赤道上: 全年昼夜等长(各12小时)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分日和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23026/N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23026/S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注:下表中的节气以北半球为准)
23026/N以北 23026/S以南 23026/S与23026/N之间
00 ~23026/S 00 ~23026/N
最小值 冬至日 夏至日 夏至日 冬至日
最大值 夏至日 冬至日 900(每年两次)
2、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一) 四季的划分(教材22页图1.27)(节气时间见教材23页表1.3)
1、传统上按节气划分
欧美国家:春、夏、秋、冬四季的起点分别为北半球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我国:春、夏、秋、冬四季的起点分别为北半球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2、现在与气候相结合划分(北温带国家普遍采用)
3、4、5月为春季 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
3、评价
我国传统上的季节划分侧重天文含义,夏季为一年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因此 欧美传统上的季节划分与实际气候变化更接近。
小结 —— 季节的划分,对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二十四节气,有些告诉我们季节的更替(如立春);有些告诉人们气候的变化(如小暑);有些对安排农事有指导作用(如惊蛰)。
五带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纬度范围 23026/S~23026/N 23026/N~66034/N 23026/S~66034/S 66034/N~900N 66034/N~900/N
发生现象 有阳光直射 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
(二) 五带的划分(教材23页图1.28)
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五带的划分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课后练习:
1、如果黄道平面、赤道平面的交角增大到300
(1)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将怎样变化?
(2)夏季P点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
(3)P点气温年较差又会怎样变化?
2、设M(纬度00、东经300)、N(南纬23026/、东经300)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Hm和Hn,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 )
A. 每年都有某一时刻Hm=Hn
B. 每年约有9 个月Hm≥Hn
C. Hm和Hn不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
D.任何时候都是 Hm≥Hn
参考答案:
1、(1)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缩小 (2)P点夏季昼更长、夜更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3)P点气温年较差变大
2、BC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