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足迹 :雨花石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我所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第九册的第三课中的《雨花石》。它是电视连续剧《红红的雨花台》的主题歌。旋律纯朴、委婉。歌曲以第一人称深情地抒怀许多无名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默默地奉献,恰似小小石子铺起的一条五彩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这是一首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歌曲为2/4拍,a小调,二段体结构。第一、二乐句旋律重复,在第二、第四乐句“静静地”、“深深地”运用了两个切分节奏,寓意深刻,它表现了雨花石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脚踏实地而又满怀革命理想的崇高品质;亲切而又感人。第二乐段的乐句采用了同头换尾把“我愿”变为“我愿”,五度、四度上下音程大跳,把激扬而又充满乐观的心情推向高潮。尾声在高音“ 啊”的长音上结束,把人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中,鼓舞着人们沿着先辈的足迹奋勇向前。
本课的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柔和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雨花石》,充分表现歌曲深情细腻的感情,并从歌词和旋律中体会石头普通而又不凡。
2、通过歌曲《雨花石》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对先烈的敬仰、对祖国的爱恋。????? ?3、通过本课学习教育学生拥有大公无私、瑰丽的人生、美好的品质,做平凡而踏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本课的重难点是:
1、学习歌曲,能深情的演唱。
2、掌握休止符,在歌词中能体会休止符的作用。
3、通过歌唱教学,是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结合自己讲讲理想。
二、教学方法:
1、示范法:
由于本节课是演唱课,所以我选用“示范法”教学,这是音乐歌唱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深情并茂的范唱、简介,是学生处于一种感受、体验的情境之中,这样既陶冶了情操,也不知不觉地体验到音乐表现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欣赏能力。
2、感知、理解、想象、实践、创造:
从学生的心理分析,音乐演唱一般都是由感知欣赏开始的,感知只能获得表象认知,因此还必须引导学生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高,进入对其本质的理解,无论是理解音乐,还是表现音乐,都是一个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而创造新形象必须借助于想象。感知也好,理解、想象也好,最终都要表现在实践运用上。所以,这节课我采用“感知、理解、想象、创造”的教学模式,并结合“示范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并展开丰富的联想,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演唱能力。
三、学法指导:
在学生学习方法上,我选用“欣赏法”,日本教育家铃木认为:天赋不是天生固有的,音乐的耳朵可以在听力训练中得到,多练习就多出效果。音乐欣赏又是发展才能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通过欣赏,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经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做简单提示,给学生尽可能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兴趣引入:
问学生有没有谁到过南京旅游,并简要简要解说南京的雨花台,因为那里有很多会发出神奇光彩的雨花石,有天上的雨,人间的花和地下的石凝结而成,天地、人合而为一,透出灵气,象征美好。可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十年白色恐怖中,有好多个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而默默奉献着的革命先辈却别反动派杀害在雨花台,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在这里建造了这一烈士陵园,现在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好多人在回去时都会买几颗雨花石,那一颗颗的雨花石会让人联想到一个个为国牺牲的先辈,用自己的鲜血为我们铺就了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每一天的欢乐。电视剧《红红的雨花石》中有一首很深情的主题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雨花石》。
2、播放音乐《雨花石》并请学生观看南京雨花台的图片和一些石头的图片。
3、师以完整的,有感情的范唱去感染学生,引起他们学唱的欲望,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初听歌曲,获得感知。听后请大家告诉我:歌曲的情绪、速度。
4、分段学唱,解决要点:下面就让我们分段学唱,表现一下内心的情感,学生们一定会兴趣大增,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给学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使抽象的体验变得形象具体了。
5、教学拓展:(1)、雨花石是怎样的一种石头,它向我们诉说了些什么? (2)、先请大家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再进行个别发言交流。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石头的可贵精神。石头虽小,却有很多的作用等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