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4 全球性大气环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理解亚洲二类季风的形成、性质等
教学重点、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季风环流的形成
教具准备:自制图表、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
教学过程: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如: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意义 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1、 三圈环流
1) 前提
不考虑地形起伏
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 不考虑海陆分布
……
2) 形成因素
⑴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⑵地转偏向力
3) 形成机制(以北半球为例)
1、低纬环流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 由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南风) 右偏成西南风、
气流下沉
流到300N附近上空偏转为西风 300N附近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一支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北风) 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与南半球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2、 低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副热带高压向北的一支 西南风(盛行西风)
近地面 地转偏向力 相遇 形成600N附近的锋面(极锋)
极地高气压向南的气流 东北风(极地东风)
向南的一支在副热带地区下沉 形成中纬度环流圈
暖而轻的气流爬升 上升到高空
向北的一支在北极地区下沉 形成高纬度环流圈
副极地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压带
南半球(略)
重点小结:
要求学生重点对照图掌握近地面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位置范围,以及气压带地区的气流垂直运动状况、各个风带的风向。强调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教材42页图2.17)。
课堂练习:画简图表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
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主要以北半球为例:
一月(冬季) 七月(夏季)
大陆 海洋 大陆 海洋
同一纬度气温 低 高 高 低
气压中心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亚太地区大气活动中心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副极地低压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副热带高压
北半球 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南半球 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300S以南的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大气活动中心:冬、夏季海陆上的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重大影响。
例如: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会造成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的异常。
课堂练习:对照教材图2.18及图2.19填出亚太地区各大气活动中心。
2、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注:教师用挂图或板图加以说明)
时间 副高位置 雨带分布
春末 150~200N 华南
夏初 200N左右 长江中下游地区~日本南部
7~8月 250~300N 华北、东北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
9月 南撤 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影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
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干旱。
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北方地区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易干旱。
3、 季风环流
1、季风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典型。
2、见教材图2.20 亚洲季风
1月(冬季) 7月(夏季)
东亚 南亚 东亚 南亚
风向 西北风 东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偏北风 偏南风
性质 低温干燥、风力强劲 高温、湿润和多雨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3、课堂思考:
1) 夏季,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哪一地区?东南季风呢?冬季风呢?
答:夏季,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等地)。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即大兴安岭 —— 阴山 —— 贺兰山 —— 巴颜喀拉山 —— 岗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通常把这一范围称为我国的季风区。
冬季风影响范围是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等少数地区以外的我国大多数地区。冬季风影响范围比夏季风广。
2) 为什么东亚(含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季风最典型?
答: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任何地区显著,所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在东亚最典型。
课后练习:
1、 在右图中适当位置填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的名称,用箭头表示风向。
2、 列表比较冬、夏影响我国的大气活动中心、
主导风向及性质。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略)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盛行西风
东南信风
东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东风
南纬600
北纬300
南纬300
北纬600
00
300
300
600
600
900
900
S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