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八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直接的主要的食物是:
A.稻米 B.肉类 C.粮食 D.水产品
2.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是: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棉花
3.按人口平均计算,粮食产量最多的两个洲是:
A.北美洲和欧洲 B.大洋洲和欧洲 C.大洋洲和北美洲 D.欧洲和亚洲
4.粮食产量超过1 亿吨的一组国家是:
A.中国、美国 B.中国、法国 C.日本、印度 D.俄罗斯、英国
5.世界上五个粮食出口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是:
A.中国 B.加拿大 C.印度 D.阿根廷
6.欧洲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是:
A.法国 B.英国 C.俄罗斯 D.德国
7.世界上商品粮积压最多,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的是:
A.澳大利亚 B.加拿大 C.美国 D.俄罗斯
8.近几年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缺粮最严重的是:
A.东非、南非 B.南非、北美 C.南亚、东南亚 D.中非、西非
9.关于世界粮食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粮食问题是粮食总产量不足、人口增长过快。
B.世界粮食问题不是总产量不足,而是地区生产的不平衡。
C.世界粮食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各国政府推行不同的农业政策
D.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是因为自然条件对粮食作物生产不利
10.增产粮食,解决粮食问题的最主要措施是:
A.扩大耕地面积
B.提高现有耕地单产
C.加强畜牧业改变人们食物构成
D.提高原料出口价格、增加购买力
11.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油料作物是:
A.花生 B.大豆 C.油菜 D.芝麻
12.实现我国农业合理布局的关键是:
A.决不放松粮食生产 B.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C.发展林业生产 D.发展渔业
13.我国可供开垦的土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
D.新疆、黑龙江等边远地区
14.我国农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
A.传统农业 B.现代农业
C.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D.原始农业
15.下面既是我国商品粮基地,又是商品棉基地的地区是:
A.成都平原 B.江汉平原 C.黄淮平原 D.太湖平原
16.我国是世界上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之一,我国牧区的草场资源主要是:
A.高山草甸 B.温带草原 C.人工草场 D.寒温带草原
17.我国各种油料作物中,重要性居于首位的是:
A.花生 B.芝麻 C.油菜 D.胡麻
18.我国甜菜主要分布的省区是:
A.黑、吉、辽 B.辽、冀、晋、新
C.黑、吉、内蒙古、新 D.川、滇、粤、桂
19.我国在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建立的农业生产基地类型为:
A.商品粮基地 B.商品棉基地 C.糖、油料作物基地 D.出口作物基地
20.世界生产粮食和棉花最多的国家是:
A.美国 B.阿根廷 C.印度 D.中国
二.双项选择题
21.当前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有:
A.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 B.消除资本主义大国剥削的恶果
C.发展工业、支援农业 D.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
22.日本粮食亩产居世界第一的原因是:
A.生产资料私有制 B.经营规模小
C.农业集约经营 D.农业现代化和生物技术的广泛使用
23.世界水稻生产绝大部分布在:
A.亚洲南部和东部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
B.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C.美国东南部、巴西东南沿海
D.南欧和北非
24.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是:
A.中国、印度 B.美国、法国 C.加拿大、阿根廷 D.俄罗斯、巴西
25.关于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
B.水稻生产绝大部分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地区
C.美国玉米产量大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D.世界的小麦生产主要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内
26.下列农作物中、我国产量占世界第一位的有:
A.粮食 B.大豆 C.茶叶 D.棉花
27.原产于我国、尔后传到世界各地的农作物有:
A.小麦、玉米 B.水稻、谷子 C.大豆、茶叶 D.可可、胡椒
28.我国农业的基础作用表现在:
A.农业为所有工业部门提供全部原料
B.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为农业提供重要的市场
C.农业发展是其它部门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D.农业保证了人们吃、穿、用物质资料的基本需求
29.下列关于我国农业发展自然条件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热量条件较为不利,水资源总量大。
B.土质较好,后备资源充足。
C.热量条件较为优越,夏季普遍高温,且雨热同期。
D.山地多、干旱地区面积所占比例大。
30.我国商品粮基地建立的条件包括:
A.工业发达地区
B.交通方便地区
C.增产粮食潜力大的地区
D.粮食生产条件和基础较好、粮食商品率高的地区
三.读图题
31.读我国商品性生产基地分布图,回答:
(1)图中商品性生产基地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我国商品粮基地建立的条件是: 、 、 ;建立的目的是
(3)我国的油料作物中,重要性居首位的是 ,主要分布在 ;
播种面积最大的是 ,其主要分布在 。
(4)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经验,我国商品粮基地7今后农业现代化应侧重 ;
而商品粮基地2农业现代化应侧重 。
(5)图中既是商品粮生产基地又是商品棉生产基地的是 ;
既是商品粮生产基地又是出口作物基地的是 。
(6)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的方针一是 、
二是 。
32.读我国农业结构图,回答:
(1)图中部门A是 B是 C是 D是
(2)我国农业结构特点 ,其表现: ;
。
(3)今后我国应 粮食生产,因为
;
。
(4)我国应发挥 多优势,转变 少劣势,开展多种经营。
(5)为摆脱我国农业的困境,必须走 的道路,充分调动 ,较大
幅度地增加对农业的 。
33.读课本P79页世界三大粮食作物分布图,回答:
(1)世界三大粮食作物指的是:
(2)图中三种图例,指出它们分别表示的是什么作物?
(3)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是 ,它主要分布在
气候区和我国的 和 区。
(4)水稻主要分布在 的亚洲 和 部,即 和 带
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 气候区。
(5)世界最主要的商品粮产区分布在 ,这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有 、
、 。
(6)世界粮食问题的实质是:
A.总产量的不足 B.人均粮食不足
C.消费水平太高 D.粮食地区生产的不平衡
2
3
5
4
7
6
12
10
8
13
9
11
1
4.5%
27.4%
60.1%
8.0%
D
C
B
A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九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
A.工业 B.农业 C.商业 D.畜牧业
2.工业就其产品性质可分为:
A.加工工业和采掘工业 B.冶金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
C.轻工业和重工业 D.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3.重工业是指:
A.消费大量原料和能源的工业 B.生产生产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
C.生产消费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 D.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
4.兼属重工业、加工工业和新兴工业的是:
A.煤炭工业 B.石油化学工业 C.化学药品工业 D.棉纺织工业
5.下列工业部门属于轻工业的是:
A.食品工业 B.采矿工业 C.航天工业 D.机械工业
6.促进工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B.优越的自然条件
C.社会经济条件 D.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应用
7.工业与农业的区别有:
工业是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B.工业受自然环境的严格限制
C.工业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
D.工业是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及少量的微生物作用过程
8.美国的“阳光地带”是:
A.东北部 B.低纬度 C.西部和南部 D.五大湖区
9.下列城市中,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形成的工业中心是:
A.洛杉矶 B.曼彻斯特 C.名古屋 D.慕尼黑
10.属于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出现的工业部门是:
A.棉纺织工业 B.微电子工业 C.钢铁工业 D.石油开采和加工工业
11.工业分布是指工业生产的:
A.时间组织形式 B.空间组织形式
C.劳动力组织形式 D.生产力组织形式
12.收音机、电视机和照相机的装配多倾向设置在下列中的哪些地区:
A.知识密集 B.文化发达
C.能源充足 D.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13.影响有色冶金工业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能源供应基地 B.原料产地 C.消费市场 D.劳动力
14.我国经济特区布局的主导因素,除考虑便于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外,主要是因为:
A.农业基础好 B.接近原料产地和产品的消费地区
C.原料基础和科技条件好 D.劳动力资源丰富
15.日本的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主要是因为:
A.平原集中在这里 B.人口密集、劳力充足
C.气候温暖湿润 D.交通便利,利于原料输入和产品的输出。
16.下列关于考虑工业布局的环境因素的正确叙述是:
工厂污水排放口应靠近水源地
污染严重的工厂应集中布置
排放有害气体的工厂应建立在城镇的下风地带
D.排放有烟尘的工厂应建立在城镇的上风地带
17.决定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新兴工业布局的主要条件是:
A.洁净优美的环境 B.新的原料和燃料
C.知识和技术 D.现代化的高速交通运输条件
18.电子和感光器材工厂对自然环境条件的要求有:
A.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 B.有水源可供开发的地方
C.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的矿区 D.能源充足的地区
19.下列说法不属于社会协作条件中生产协作条件的是:
A.原材料的提供 B.零部件的提供
C.水、电、干洁空气的提供 D.提供加工服务和副产品再加工的协作
20.下列工业建设,主要受自然条件影响的部门是:
A.罐头加工 B.采掘工业 C.钢铁工业 D.石油加工工业
二.双项选择题
21.在工业生产上,德国、美国赶上并超过英国,形成西欧和美国两大工业地带的是在:
A.第一次技术革命 B.第二次技术革命
C.新技术革命 D.以电气化为标志的技术革命时期
22.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有:
A.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B.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C.自然条件是进行工业生产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D.社会生产力是促进工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23.在新的技术革命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有:
A.电力工业 B.半导体工业 C.航天工业 D.石油化学工业
24.以微电子技术发展及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知识密集、环境优美的新型工业区的是:
A.美国的底特律 B.德国的慕尼黑的宇航、电子工业中心
C.意大利塔兰托工业中心 D.英国苏格兰新兴电子工业基地
25.使工业布局进一步摆脱能源的地域限制的是:
A.洁净优美的环境 B.超高压输电和核电技术的出现
C.能耗少的电子工业的兴起 D.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
26.下列工业部门的布局,主要考虑近消费市场的有:
A.石油加工工业 B.化学工业 C.食品工业 D.电子工业
27.下列工业布局正确的是:
品位低的铁矿砂冶炼工业,多接近煤矿。
纺织厂宜建在科技水平高的地区
炼铝工业多建于大型水电站附近
D.啤酒、汽水制造工业应接近消费市场
28.下列布局主要考虑接近原料产地的情况是:
A.原料笨重而制成品重量大大减轻 B.原料是容易腐烂不能久贮的食品
C.原料加工制成产品重量不减少 D.产品运输中易损坏或变质
29.影响工业布局的经济因素主要考虑的两个方面是:
A.农业的基础作用 B.社会协作条件
C.防止环境污染 D.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生产费用。
30.下列工业与影响工业布局主要因素,搭配正确的是:
A.飞机制造----科学技术 B.录相机装配----技术
C.印刷工业----消费市场 D.石油化工----接近原料
三.读图题
31. 读英国工业城市分布图,回答:
(1)第一次技术革命产生于 时间,其标志是 。在这次技术革命的作用下,使工业分布由 而集中到 的地方。如英国的工业城市A 的 工业和城市B 的 工业就是这样形成的,具体来说其工业分布特点是分布在 地。
(2)第二次技术革命产生于 时间,其标志是 。在这次技术革命的作用下形成的新工业部门有 、 、 、 等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是进一步趋向 。在这次技术革命的作用下英国形成的世界著名的工业区是 。
(3)新技术革命产生于 时间,其主要标志是 。由于 及 ,使工业布局摆脱了能源的地域限制;此外由于工业原料来源的大大扩大。使工业布局趋向 。就英国而言,在 建立了电子工业基地,影响其发展的条件主要是 ,此外还有 和 。属于此类工业的还有美国的 、德国的 、日本的 等。
32.读美国工业城市分布图,回答:
(1)美国最著名的工业区是 ,该工业区形成和发展于第 次技术革命。该工业区内的工业城市A是 B是 C是 ,它们的主要工业部门是 ,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丰富的 、 资源和 运输条件。
(2)图中城市E是 ,其东南的“ ”是以电子工业研究和制造著名的“ 型”的工业。
33.读日本工业分布图,回答:
(1)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 沿岸,其分布接近 和 。
(2)日本本国工业发展的 缺乏,但能利用优越的 条件,从海外进口铁矿(来自 )和石油(主要来自 )。故其工业布局多属“ ”型。
(3)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 沿岸,其主要工业区有 、
、 。
(4)日本有“硅岛”之称的岛屿是指: 岛。
34.读某城市工业布局示意图,分析下列工业部门布局的理由:
代号 工 业 部 门 布 局 理 由
1 制糖厂
2 水果加工厂
3 有色金属冶炼厂
4 棉纱织成棉布厂
5 食品厂
6 钢铁厂
7 铁矿砂冶炼厂
8 电子工业
9 采煤工业
10 水电站
11 造纸厂
12 家具制造厂
C
A
D
B
煤矿
老工业城市
新工业城市
E
C
B
E
A
D
煤矿
老工业城市
新工业城市
新工业区
主要工业地带
F
D
C
B
A
E
高等院校科研所区
甘蔗和水果产区
低品位的铁矿砂
山区
居民区
1
2
3
10
4
5
12
8
6
9
7
主导风向
11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七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然界的能源按形成和来源分为:
A.来自太阳辐射能、来自地球内部能、来自天体引力的潮汐能。
B.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C.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D.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2.目前,人类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来自:
A.太阳辐射能 B.地球内部能量 C.核能 D.潮汐能
3.下列能源按形成和来源划分,完全来自太阳辐射能量的一组是:
A.太阳能、地热、石油、天然气
B.风能、生物能、煤、石油
C.煤、石油、潮汐能、水能
D.核能、风能、水能、生物能
4.常规能源是指:
A.近年来才开始被人类利用的能源
B.多年来大规模使用的能源
C.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D.常规能源与新能源的划分是绝对不变的,如核能永远都属于新能源。
5.有关新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能、太阳能、地热能都是新能源。
B.因为太阳能属于新能源,而风能是属于太阳能的一部分,所以也是新能源。
C.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也属于太阳能。
D.石油、水能、沼气不属于新能源。
6.根据能量在转换和传递中的地位,可把能源分为:
A.太阳辐射能、地球内部能、潮汐能
B.可再生能源、非可再生能源
C.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D.常规能源、新能源
7.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同时又是二次能源的是:
A.焦炭 B.木炭 C.地热 D.汽油 E.核电
8.人们利用能源的过程是指能量的:
A.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B.转换和传递的过程
C.增加和减少的过程 D.产生和消失的过程
9.煤、石油、天然气等有机物质的燃烧过程是把:
A.太阳能转换成热能 B.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
C.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 D.化学能转换成热能
10.下列能源中,既属新能源,又属可再生能源的一组是:
A.煤、水能 B.太阳能、核能
C.太阳能、地热 D.水能、核能
11.下列几组能源中,都属常规能源的是:
A.煤、石油、电能 B.煤、水能、生物能
C.水能、风能、石油 D.天然气、煤、地热
12.世界煤炭资源分布很不均匀,最主要的煤带分布在:
A.北半球的亚洲和欧洲 B.北半球的美国和加拿大
C.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南非 D.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
13.下列能源中,是常规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的是:
A.核能 B.石油 C.太阳能 D.生物能
14.我国占全国煤炭探明储量三分之一的省级行政区是:
A.内蒙古 B.新疆 C.黑龙江 D.山西
15.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地区,也是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是:
A.北美 B.中东波斯湾沿岸 C.东南亚 D.拉丁美洲
16.我国水能分布不均,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的地区,按序排列正确的是:
A.西南、中南、西北 B.西南、西北、中南
C.中南、西南、西北 D.中南、西北、西南
17.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石油勘探的盆地有: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B.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C.柴达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D.四川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18.我国农村用作生活燃料的主要是:
A.煤炭 B.秸秆、柴草 C.生物能 D.水能
19.对我国常规能源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煤炭资源60%分布在华南 B.水能资源60%以上在华北
C.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 D.华东地区的能源相对较少
20.关于我国煤炭资源的储量和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煤炭资源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 B.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居世界前列
C.煤炭资源的储量居世界前列 D.开发的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位
二.双项选择题
21.关于地热、核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非可再生的
B.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
C.地热来自太阳辐射,核能来自地球内部。
D.地热流是地热释放的一种最经常的形式,核能通常称为原子能。
22.对于生物能、风能、水能等的合理利用应是:
A.节约利用、综合利用 B.研究利用新的代替品
C.如何保护和促进更新 D.如何最充分地加以利用
23.关于利用能源的重要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源的变革对人类社会进步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B.能源生产、供给的增长速度,要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
C.同样净产值所消耗的能源,重工业大于轻工业,农业大于工业。
D.我国制订国民经济计划时,应忽略农、轻、重、交通运输对能源的需求差别,进行平均
分配。
24.有关能源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和水都是能源
B.一次能源是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
C.现代无成煤的地质环境和过程
D.目前人类大量使用的能源大部分来自太阳辐射能
25.按能源的分类,核能发电属于:
A.太阳辐射能 B.地球内能 C.可再生能源 D.二次能源
26.看一个国家的石油资源的前景,主要看:
A.沉积岩分布的面积、体积 B.变质岩分布的面积、体积
C.地质史上有机质丰富的程度 D.地质史上地壳运动是否剧烈
27.利用水力发电的优势是:
A.可年复一年地使用 B.发电量稳定
C.不污染环境,并有多种综合效益 D.工期较长、投资较多
28.煤和石油、天然气作为能源的共同特点是:
A.分布广、储量大 B.综合利用、潜力大
C.发热量大致相等 D.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29.有关水能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能是可再生能源
B.水能发电成本高、收益小
C.受降水量变化影响,枯水期发电量受限制。
D.水能发电也污染环境
30.石油作为能源与煤相比,其优点是:
A.属可再生资源 B.便于开采、运输、使用
C.发热量高 D.不污染环境
三.读图题
31. (1)将下列各种能源按分类结果填入下表:
A太阳能 B水电 C风能 D地热 E核电 F沼气 G潮汐发电 H火力发电
(2)煤、石油、天然气实质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 能。
(3)同样净产值所消耗的能源,工业 农业,重工业 轻工业。
32. 读世界七大石油区的储量统计图,回答:
(1)石油是地质时期的 大量沉积在 或 中变成有机质,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转变和富集而成。
(2)世界石油主要分布在 代和 代的 和 上。
(3)由于石油的形成环境更加 ,所以世界石油的地区分布 。
(4)图中区域A为 ,其石油主要分布于 沿岸;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 区,也是最大的石油 区。其石油主要输往 等地。
(5)图中区域B为 ,其石油主要输向 。
(6)图中区域C为 ,其石油主要输向 。
(7)美洲的石油主要分布在 和 沿岸。
(8)图中区域D为 ,其石油主要分布在 ,其中 国家已由过去的能源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9)非洲的主要石油生产国有 、 、 、 。
(10)石油作为能源与煤炭相比有哪些优点: 、
、 。
33.读我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地区分布图,回答:
(1)我国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为 亿千瓦,其中可开发的为 亿千瓦。
(2)我国水能的地区分布不均,按由多到少的顺序,写出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行政区的名称:
A B C D E F
(3)我国中南区的水能主要集中分布在 、 ;西北区的水能主要分布在 。
(4)到目前我国水能开发 ,今后开发水电的潜力 。
Ⅵ
Ⅴ
Ⅳ
Ⅲ
Ⅱ
二次能源
来自太阳辐
射的能量
新能源
来自地球内
部的能量
Ⅰ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166
81
82
69
908
单位:亿吨
20
44
B
C
A
D
A
B
C
D
E
F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四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名称哪一组属于地质构造:
A.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B.火山和地震
C.板块构造和大陆漂移 D.褶曲和地垒
2.确定背斜的最可靠的依据为:
A.岩层向上拱起
B.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相对较老。
C.在地形上往往成为山峰和山岭
D.中心部分岩层相对较老,两翼部分岩层相对较新。
3.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这种构造是:
A.地堑 B.地垒 C.背斜 D.向斜
4.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
A.太阳辐射能和引力能 B.潮汐能和引力能
C.重力能和风能 D.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5.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变位,称为:
A.地质作用 B.地壳运动 C.地质构造 D.断层
6.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侵蚀作用 B.变质作用 C.风化作用 D.沉积作用
7.有关地壳运动的正确叙述是:
A.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叫褶皱。
B.背斜中心部分岩石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C.岩石首先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断裂构造,叫向斜。
D.水平运动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8.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察觉。
B.地壳运动是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C.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D.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内部结构的变化与地质作用无关。
9.从地质构造来看,东非大裂谷带是:
A.地垒 B.地堑 C.流水侵蚀地区 D.岩浆活跃地区
10.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
A.裂谷或海洋 B.海沟和海岭 C.岛弧链和海岸山脉 D.褶皱山脉和高原
11.板块构造学说中,意见还不一致的问题是:
A.板块构造是指地壳还是岩石圈 B.板块构造运动的方向
C.板块运动能否引起火山、地震 D.板块持久大幅度运动的动力
12.在南极洲人们发现了巨大的煤层,在非洲和印度发现古冰川的痕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是南极洲有耐寒的森林,非洲和印度气温很低。 B.是板块张裂的结果
C.是板块碰撞的结果 D.是大陆漂移的结果
13.科学家依据下列事实推断海底在扩张:
A.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轻,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B.海底有高原、盆地、海岭、海沟等多种地形。
C.大陆会漂移
D.海底有火山爆发
14.有关岛弧链和海岸山脉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形成的
B.两个大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C.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相互碰撞,大陆板块受挤上拱而隆起形成的。
D.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大洋板块受挤上拱而隆起形成的。
15.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叙述是:
A.板块内部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B.板块之间不会出现碰撞现象
C.在板块相碰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大山脉。
D.各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最稳定的地方
1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则:
A.必有一个板块俯冲向下成为海洋
B.必有一个板块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C.两个板块合拼成一个板块
D.碰撞处形成巨大的山脉
17.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叙述是:
A.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B.深海沟都是由板块张裂而形成的
C.红海处于板块的消亡地带 D.喜马拉雅山处于板块的生长地带
18.有关大地构造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大陆漂移学说是由魏格纳提出的
B.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C.板块构造学说是在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产生的
D.联合古陆是在地幔层上漂移、分离的。
19.有关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力作用的表现总是进行得极其缓慢
B.外力作用的表现总是不易被人们所察觉
C.许多内外力作用都难以发现,所以不会使地壳发生显著变化。
D.内外力作用都可能进行得非常激烈,如地震和泥石流。
20.关于背斜和向斜,经过长期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叙述正确的是:
A.背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B.背斜顶部因受张力,物质容易受侵蚀,常形成山谷。
C.向斜槽部因受张力,物质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D.向斜顶部因受挤压,物质容易被侵蚀,常形成山谷。
二.双项选择题
21.断层构造形成的地形:
A.高大山系 B.褶皱山系 C.凹陷地带或裂谷带 D.断层山及平直的陡崖
22.有关引起地壳的发展和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力作用总是和外力作用同时进行的
B.地壳发展变化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C.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也可以起主导作用。
D.内力作用总是起主导作用
23.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A.地壳运动 B.固结成岩 C.岩浆活动 D.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4.地壳运动按性质和方向分为两种:
A.断层和褶皱
B.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C.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D.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弯曲变形的运动和使岩层隆起、凹陷的运动。
25.下列地理事物或现象属于板块张裂形成的有:
A.红海 B.大西洋 C.马里亚纳海沟 D.海岸山脉
26.下列地理事物或现象属于板块挤压形成的有:
A.东亚岛弧 B.黄土高原 C.喜马拉雅山 D.东非大裂谷
27.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叙述是:
A.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B.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C.阿拉伯半岛属于亚欧板块 D.日本列岛属于太平洋板块
28.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地形,其中:
A.内力起建设作用,外力起破坏作用。
B.内力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使地表趋向平坦。
C.高山地区以内力作用为主,平原地区以外力作用为主。
D.内、外力作用总是同时进行,一般地说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三.读图题
29.读全球板块分布图,回答:
(1)图中板块是A B C D E F
(2)基本上分布在海洋上的板块是
(3)图中板块之间的分界类型M是 N是
(4)板块漂浮在 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之间,地壳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
(5)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现象的成因:
东亚岛弧: ;
东非大裂谷: ;
大西洋: ;
30.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
(1)图中板块A是 B是
(2)图中海底地形C是 D是
(3)由C处到D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 。
(4)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板块向下俯冲而形成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而形成 或 。
(5)图中板块的俯冲带E又是 带。
31.读地质构造图,回答:
(1)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理由是 。
(2)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理由是 。
(3)甲处地形是 ,其成因是 。
(4)乙处地形 ,其成因是 。
B
D
F
E
C
A
N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
E
B
A
俯冲带
岩浆上升
D
C
1
1
3
2
2
3
4
5
6
5
4
甲
乙
地层由1---6,由新到老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十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大洲(除南极洲外)分别是:
A.非洲、北美洲 B.亚洲、大洋洲 C.欧洲、大洋洲 D.亚洲、拉丁美洲
2.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是: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拉丁美洲
3.面积占我国1/2,而人口仅占4%的四个省区是:
A.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 B.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
C.甘肃、青海、新疆、西藏 D.内蒙古、青海、西藏、新疆
4.在下列各个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中,起着决定性影响的是: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人类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
C.政治、军事活动 D.历史因素
5.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当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该地区的:
A.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 B.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
C.人口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 D.经济水平的高低程度
6.下列四组大洲中,在近几十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一组是:
A.亚洲和欧洲 B.北美洲和南美洲 C.欧洲和北美洲 D.大洋洲和南美洲
7.关于我国人口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密度为118人/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B.我国人口密度是世界上比较小的国家
C.我国平均人口密度超过日本
D.天津、北京、上海三个直辖市人口密度大于500人/平方千米。
8.下列各流域中,人烟稀少的是:
A.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 B.西亚的两河流域
C.南亚的印度河流域 D.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9.下列各组答案中,人口超过一亿,粮食总产量超过一亿吨的国家是:
A.美国、中国、巴西、孟加拉国 B.美国、中国、印度、俄罗斯
C.日本、巴西、俄罗斯、美国 D.印度尼西亚、日本、印度、美国
10.有关世界人口增长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无明显差异
B.发展中国家每年增长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总增长的90%
C.北美、南美洲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
D.世界各国人口,无论增长快还是慢,但都在增长。
11.最早迁入美洲的欧洲人是:
A.英国人 B.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 C.挪威人 D.意大利人
12.解放以来,我国省区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 B.经济 C.军事 D.文化
1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
A.从发达国家迁向发展中国家 B.从发达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C.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互迁移
1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招募华工到:
A.美国、巴西 B.非洲、美洲 C.美洲、东南亚 D.巴西、“南洋”
15.世界人口发生迁移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为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B.人们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生产、生活
C.政治、军事扩张的要求 D.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
16.战后世界三大劳务市场是:
A.北美、西欧、南欧 B.加拿大、美国、日本
C.西亚、日本、澳大利亚 D.北美、西欧、西亚
17.由历史上人口迁入区变为现在的人口迁出区的是:
A.北美 B.拉美 C.南欧 D.北非
18.二战以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
A.从东北部和中西部向南部和西部迁移 B.从太平洋沿岸南段向太平洋沿岸北段迁移
C.从西北部向大西洋沿岸迁移 D.从阿拉斯加向五大湖附近迁移
19.二战后,欧洲内部移民活跃,主要迁移方向是:
A.南欧---西欧 B.西欧---东欧 C.西欧---南欧 D.北欧---中欧
20.建国以来,我国人口主要迁出的地区是:
A.闽南地区 B.陇东地区 C.黄河、长江下游地区 D.两广地区
二.双项选择题
21.我国人口密度超过500人的省区有:
A.河南、河北 B.河南、山东 C.四川、湖北 D.台湾、江苏
22.下列美洲国家中,人口超过一亿的是:
A.美国 B.加拿大 C.巴西 D.阿根廷
23.下列对世界人口分布主要特点的概括,比较正确的是:
A.分布比较均衡,各洲都有分布。
B.分布极不平衡,各地人口密度相差很大。
C.除沙漠、热带雨林区、冰原区外,其它地区人口分布较为均衡。
D.每个洲都有人口密度不足1人的地方
24.有关人口发展的正确叙述是:
A.人口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B.人口的发展完全受社会政治的制约
C.只要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下降。
D.只有加速人口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25.西欧成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的原因是:
A.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历史悠久。 B.世界上资本主义最早的地方
C.世界上经贸商业活动频繁的重要的工业地带 D.发展农业自然条件优越
26.历史上和现在都是人口迁入的地区有:
A.北美洲 B.南美洲 C.大洋洲 D.东南亚
27.外来人口超过本国人口的国家有:
A.伊拉克 B.科威特 C.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D.叙利亚
28.下列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情况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
B.我国建国以后组织农村人口有计划地从东部稠密地区移向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
C.我国山东、河北农民解放前有向内蒙古迁移的传统。
D.建国以后,我国人口的主要迁出地区是黄河、长江下游地区。
29.19世纪以前非洲黑人主要迁出的地区是:
A.南非 B.中非 C.西非 D.北非
3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移民流向:
A.西欧、北美是移民主要迁入地区 B.非洲人大批迁往美洲
C.定居移民减少 D.西亚成为人口迁出地区
三.读图题
31. 根据下表绘图、分析并回答:
年份 我国人口(亿人) 人均耕地(亩/人)
1949 5.4 2.70
1957 6.4 2.34
1968 7.4 2.02
1971 8.4 1.79
1977 9.4 1.60
1982 10.3 1.50
1990 11.6 1.40
(1)绘一张我国人均耕地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2)试分析我国在人口和耕地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 ; ② 。
(3)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确定的两条基本国策是:
人口国策: 。目的在于使 生产与 生产相适应。
土地国策: 。
32.读19世纪以前世界人口迁移图, 回答:
(1)在图中实线和虚线上加画箭头,表示人口迁移的方向。
(2)图中实线表示 人的迁移;虚线表示 人的迁移。
(3)19世纪前,世界人口迁移的原因是: ; 。
(4)人口迁移的特点:
(5)欧洲人迁往 ,最早移出的是 和 人;从非洲劫掠黑人到 ;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 和 ,其中印度人迁往 和 ,日本人迁往
和 ,中国人到 。
33.读我国建国以来的人口迁移图,回答:
(1)建国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2)建国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式:一是 ;
一是 。
(3)建国以来我国人口主要迁出地区是: 。
(4)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民工流动,其产生原因是: ;
民工流动的方向是: ;民工主要输出地
有 等省区、民工主要输入地有 等城市。
(亩/人)
人均耕地
3.0-
2.5-
2.0-
1.0-
1.5-
1990
1982
1977
1971
1968
1957
1949
年
世界部分地区人口迁移示意图
(19世纪以前)
主要迁移方向
民工流动方向
主要迁出地区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五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生物圈的核心部分的厚度是:
A.100米 B.200米 C.300米 D.400米
2.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的主要来源是:
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产生的 B.绿色植物呼吸作用时产生的
C.细菌分解有机物时产生的 D.岩浆在活动过程中分异出来的
3.影响植物分布的最主要的条件是:
A.水分 B.土壤 C.气候 D.光热
4.马尾松和冷杉的分布差异,起主导作用的是:
A.地形 B.光照 C.气候 D.水分
5.具有柔嫩硕大而鲜绿的叶子,但根系却并不发达的植物,通常是生长在:
A.沙漠地区 B.寒漠地区 C.内陆干旱地区 D.沼泽地区
6.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相比,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生物圈是各圈层中厚度最小的
B.它是各圈层中唯一由有机成分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
C.它是各圈层中唯一物质不能运动和更新的
D.它是各圈层中唯一没有明显边界的
7.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生物的出现,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绿色植物可以把太阳能转变为热能 D.环境对植物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是决定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B.气候是决定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
C.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叶子小,硬叶,叶面覆盖蜡层。
D.碱蓬适宜在红壤与紫色土地区生长
9.在地球外部圈层中,全部属于生物圈范围的是:
A.水圈 B.大气圈 C.岩石圈 D.地壳
10.生物群落是指:
A.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B.所有生物的总称
C.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体。
D.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的自然界
11.在绿色植物→蝗虫→蛙→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处于三级消费者地位的是:
A.蛙 B.蛇 C.蝗虫 D.鹰
12.一般来说,愈向食物链后端,对生物体的正确叙述是:
A.生物体的总数量愈多 B.生物体的总质量愈大
C.生物体的总能量愈少 D.生物体的个体愈小
13.某地鼠害严重,从长远利益考虑,应该采取的办法是:
A.提高投放毒饵的数量和密度 B.经常发动群众进行围捕
C.禁止捕杀蛇类和猫头鹰等鼠类的天敌 D.保护好大小粮仓,使老鼠断粮。
14.“蛇岛在1KM2范围内生长着数以万计的蝮蛇,同时有大量的青蛙和鸟类,该岛四季
长绿”下列对前面叙述的评论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A.蛇岛的生态系统已失去平衡
B.蛇岛的生态系统处于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
C.赶走飞鸟,捕捉青蛙,可使蛇的数量增加。
D.大量的毒蛇和青蛙不可能同时存在
15.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由于无天敌,环境好,10年后达到1000只,20年后达到6000只,又过了三年只剩下42只,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气候恶劣,大批驯鹿冻死。 B.大量捕杀,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C.过度繁殖,饥饿而死。 D.漂洋过海,迁移他乡。
16.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
A.太阳 B.大气 C.水圈 D.土壤
17.下列生物在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处于次级消费者地位的是:
A.狐狸和麻雀 B.松树枝叶和果实 C.松鼠和小虫 D.细菌和真菌
18.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是:
A.循环流动 B.单向流动 C.按10-20%增加 D.能量不变
19.下列有关生态平衡的叙述,有明显错误的是:
A.生态平衡就是指动植物数量上的平衡 B.生态平衡就是相对的动态平衡
C.林区滥伐森林,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D.严重污染环境,也会破坏生态平衡。
20.某氮肥厂废水不断排入河中,河中鱼类大量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A.中毒死亡 B.饥饿而亡 C.缺氧而亡 D.缺少饵类
21.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认为: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那么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环境
22.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指:
A.土地 B.庄稼 C.耕牛 D.农民
23.生态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其发展变化过程呈现为:
A.不平衡---平衡 B.平衡---不平衡
C.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D.平衡---不平衡---平衡
24.破坏生态平衡的方式多种多样,从全球角度看,当前尤以:
A.火灾为重 B.污染为重 C.地震为重 D.台风为重
二.双项选择题
25.根据 6CO2 + 6H2O C 6H12O6 + 6O2↑方程式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地球原始大气改变为现在的大气。
C.上述化学反应加速了岩石的风化和生物的进化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要消耗二氧化碳
26.有关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正确的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无关
B.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
C.大气中的氮,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
D.生物的出现,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27.植物的生长对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如:
A.铁芒箕的生长反映了盐碱性土壤环境 B.芦苇的生长反映了水湿环境
C.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 D.冷杉的生长反映了高温多雨的环境
28.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因为:
A.有丰富的绿色植物 B.有适合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
C.可以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能 D.有植物生长的各种土壤
29.生态平衡的表现有:
A.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 B.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绝对稳定
C.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绝对稳定 D.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
30.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的特点是:
A.逐级递减 B.各级相等 C.单向流动 D.循环流动
31.在饲养业和养殖业中,为了充分利用植物固定的化学能,在生产上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A.尽量缩短食物链 B.设法加长食物链
C.培养固能效率高的品种 D.尽量使植物长的茂盛
32.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非生物环境能够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
B.生产者主要指的是有机物的总称
C.人是最高一级的消费者
D.分解者就是指使人致病的细菌
三.读图题
33.读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图,回答:
(1)图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是:A B C D E
(2)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过程:由 → →
(3)太阳能通过 进入生态系统,经消耗后,通过各种途径释放到环境中的 , 被生物重新利用。
(4)图中字母FG表示
(5)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特点是 和
34.读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图,回答:
(1)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各组成: A B C D
(2)营养物质来自 ,经过 后贮存在 体 内,经过生物消费,最后由 分解为 物而归还到 中去。
(3)物质流动的特点是 。
(4)通过物质的流动,维持生物圈营养物质的 。
35.读池塘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动图,回答:
(1)根据池塘生态系统内的物质流动过程,指出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含义
A B C D E F G H
(2)生态平衡是 的 的动态平衡,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总是由 --
-- 的过程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推动自身的发展和变化的。
(3)生态平衡是指:物质和能量的 与 的相对稳定,生产、消费与分解过程的 ,还表现在系统中动、植物 和 的相对稳定上。
光
叶绿素
D
C
B
A
太阳能
G
F
E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
A
D
C
B
物质流动图
G
H
E
A
F
B
C
D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鱼 类
氧 气
被微生物分解
为基本化合物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十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的中心是:
A.地球 B.太阳 C.人类 D.自然界
2.下列环境中属于自然环境的是:
A.农田 B.“草、水、林、机”配套的牧场
C.城镇 D.长白山的原始森林
3.下列四组环境中全是社会环境的是:
A.耕地、草原、水库 B.梯田、矿山、原始森林
C.水田、鱼塘、茶园 D.人工次生林、沙漠、沼泽
4.由于人类影响周围环境,周围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产生危害人体健康、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叫做:
A.环境污染问题 B.环境问题
C.生态平衡失调问题 D.环境反馈
5.下列有关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常所说的环境,仅指自然环境而言。
B.自然环境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的。
C.环境问题完全是人类不适当的活动造成的
D.人类是渺小的,环境是无限的,人类只能受环境制约。
6.下列环境问题的产生,不属于人为原因的是:
A.人类没有预报出的地震灾害
B.滥采、滥用自然资源
C.城市人口不断膨胀
D.某些大型工程建设不当
7.下列环境问题属滥采滥用自然资源引起的是:
A.因酸雨影响,西欧森林中树木日趋凋零。
B.上海地面一度发生持续沉降
C.大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
D.埃及境内尼罗河三角洲堆积速度变慢
8.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A.矿区 B.农村 C.山区 D.城市
9.地方病的发生是由于:
A.工业“三废”
B.城市人口膨胀造成的城市环境问题
C.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
D.滥采滥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10.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有下列现象中的:
A.城市的发展 B.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C.人口膨胀 D.滥垦草原和滥伐森林后而产生的泥石流现象
11.有关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凡是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都属环境问题
B.人口数量越少,越有利于经济发展。
C.人类自身的生产只受环境承载量的限制
D.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12.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
A.人口密度不均,人口分布在地区上的不平衡。
B.城市密度太大,城乡之间不协调。
C.世界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很高
D.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
13.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的:
A.土地资源和劳力资源 B.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C.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D.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
14.下列各项工作中属于国土整治工作的是:
A.抢救大熊猫的工作 B.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C.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D.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
15.制定以山西为中心的煤炭重化工基地的总体部署属于:
A.国土管理 B.国土立法 C.国土规划 D.国土整治
16.一个主权国家的国土包括该国的:
A.领土和领海 B.全部领土 C.领土、领海和领空 D.领土和领空
17.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靠:
A.科学实验 B.发展生产力
C.发展工农业生产 D.提高人口素质
18.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正确的叙述是:
A.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自身生产物质和能量。
B.人类通过消费活动,把废弃的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C.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必然产生环境问题。
D.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是环境在发展中产生的
19.开发海南,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是属于:
A.国土立法 B.国土规划 C.国土整治 D.国土管理
20.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A.控制人口增长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
C.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D.参加国际协作
二.双项选择题
21.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包括:
A.自然环境 B.人类环境
C.社会环境 D.宇宙环境
22.下列属于自然环境资源的是:
A.劳动力 B.矿山、公路、房屋
C.土地、矿山、生物 D.阳光、空气、水
23.人类通过消费活动,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而引起反馈作用的是:
A.噪声 B.电磁波 C.地方病 D.高山地区空气稀薄
24.下列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的是:
A.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 B.大气污染
C.交通拥挤 D.污染物质被鱼类吸收,危害人体健康
25.有关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A.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
B.环境问题,只在工业大国反映突出。
C.城市垃圾、污水、噪声、汽车废气、交通拥挤都是典型的环境问题
D.目前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已趋减少。
26.促进人类与环境良性发展的措施有:
A.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B.开发荒原
C.融化冰原 D.普及环境知识和技能,提高人口素质
27.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方面有:
A.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
B.没有环境就没有人类,没有人类也就没有今天的环境。
C.人类的主观要求同环境的发展是一致的
D.人类是环境中的一部分,只能依赖环境的发展。
28.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有:
A.控制人口增长数量
B.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C.努力发展生产,尽量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以满足人类需求。
D.参加国际协作,共同开发资源,提高环境的承载量。
29.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正确的叙述是:
A.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B.人类的生活同环境息息相关
C.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原因之一是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使植被遭到破坏。
D.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资源很丰富,近期内大量增加人口,大规模生产和消费还是允许的。
30.有关国土和国土整治工作的正确说法是:
A.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已得到解决
B.国土整治是专指国土的治理和保护
C.国土规划、国土立法都属于国土整治的范畴。
D.国土是主权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三.读图题
31.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
(1)图中的字母表示:A B
(2)人类通过 活动和 活动,作用于环境,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 作用。
(3)图中字母C表示的含义 ;字母D表示的含义是: 。
(4)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和 。因此人类的发展活动的方式既有 发展,又有 发展,还有 的方式。
(5)要使人类同环境协调发展,各国在搞好本国国土整治的同时,还要参加 ,保护 。
(6)“滥采滥用自然资源”是哪一过程的过失行为?
环 境
人类社会
B
A
C
D
PAGE
4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二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A.三圈环流 B.大气环流 C.热力环流 D.季风环流
2.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重要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与反气旋 B.冷锋与暖锋 C.气团与环流 D.西风带与信风带
3.影响近地面风速的力量是下列中的:
A.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
4.关于某地气压高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空是高气压,地面也是高气压。 B.高空气压值比地面气压值可能高也可能低
C.气压高低是高空与地面相比较而言的 D.高空为高气压,地面则为低气压。
5.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北移 B.冬季南移 C.12月22日以后南移 D.6月22日以后南移
6.副热带高压带是由:
A.热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 B.热力作用形成的冷性高压
C.动力作用形成的冷性高压 D.动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
7.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
A.右前方 B.右后方 C.左后方 D.左前方
8.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A.重力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
9.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空气的上升或下沉 B.地转偏向力
C.气压差异 D.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10.7月份亚洲大陆上的气压中心是:
A.亚速尔高压 B.阿留申低压 C.夏威夷高压 D.印度低压
11.城市上空的雾和低云比郊区多的原因是:
A.水汽较多 B.尘埃较多 C.人口较多 D.温度较高
12.赤道地区降雨类型主要是:
A.对流雨 B.地形雨 C.锋面雨 D.台风雨
13.关于副热带少雨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流上升时,气温增高,难以成云致雨。
B.气流下沉时,气温降低,难以成云致雨。
C.气流下沉时,气温增高,难以成云致雨。
D.气流由低纬吹来,气候炎热,难以成云致雨。
14.形成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的共同必要条件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①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 ②有充足的凝结核;
③空气水平运动 ④有上升运动的力。
15.关于温带多雨带的成因的正确叙述是:
A.温带地面状况复杂,以地形雨为主。
B.锋面气旋与锋面活动频繁,易于成云致雨。
C.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
D.温带大陆西岸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受西风的影响。
16.山地背风坡少雨干燥,原因是:
A.气流中的水汽在迎风坡已大部分凝结的缘故
B.气流下沉增温,不易成云致雨。
C.背风坡距海远
D.背风坡受反气旋控制
17.地球上降水最多的地带是:
A.温带大陆西岸 B.副热带大陆东岸 C.赤道及其两侧 D.极地地区
18.关于世界降水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赤道地区全年以上升气流为主,降水丰富。
B.两极地区空气冷却下沉,降水量多。
C.温带地区气旋、锋面活动频繁,降水较多。
D.副热带地区,以下沉气流为主,不易成云致雨。
19.关于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区降水总是多于平原 B.凡是迎风坡,降水量随高度增大而增多。
C.大盆地内总是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D.热带的有些地方可能降雪
20.单位时间内降水强度最大的降水类型是:
A.对流雨 B.锋面雨 C.台风雨 D.地形雨
二.双项选择题
21.南亚季风的成因有:
A.太阳辐射 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C.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D.地形差异
22.关于气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7月份,北半球极地大陆气团强盛。
B.1月份,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
C.太阳直射23度26分时,夏威夷高压和亚速尔高压强盛。
D.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23.“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有:
A.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 B.地形的障碍作用
C.地转偏向力 D.摩擦力
24.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圈环流的近地面除中纬度是西风外,高纬和低纬都是东风
B.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C.副热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上升气流都是热力作用形成的
D.三圈环流包括低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
25.下列降水类型属于对流雨的是:
A.江淮地区的梅雨 B.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午后出现的雷阵雨
C.冬半年贵阳的降雨 D.南北纬100之间的地区主要的降雨类型
26.下列关于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低压带的降水主要是对流雨 B.沿海地区必然多雨
C.信风影响下的地区必然少雨 D.常年受下沉气流控制的地区降雨稀少
27.下列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的是:
A.我国东部季风区最普遍的降水类型 B.对长江中下游伏旱有缓解作用的降水
C.多出现在山地迎风坡的降水 D.江淮地区、日本南部出现的梅雨
28.按降水的纬度分布世界上赤道多雨带分布面积较大的是:
A.亚洲 B.南美洲 C.非洲 D.北美洲
三.读图题
29.读北半球某地的等压线分布图,回答:
(1)就大气运动形式而言,图中甲是 乙是 ;
(2)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图中甲是 乙是 ;
(3)比较图中AC两点的风力的大小 ,判定理由是 。
(4)判定图中BD两点的风向:B D
(5)比较甲、乙两地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
30.读北半球某地的大气运动图,回答: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 ,是形成风的 原因。
(2)受 力的影响,风向会逐渐偏转,最后直至与 平行。
(3)受摩擦力的影响,最后风向应与等压线之间 。
31.读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回答:
(1)在图中补画箭头,表示“三圈环流”
(2)图中气压带A是 C是 E是 G是
(3)图中风带B是 D是 F是
(4)简述气压带A的成因: ;
气压带G的成因: 。
(5)在图中气压带E和风带D控制下,降水 (多或少),因为①
;② 。该地多 雨和 雨。
(6)在气压带C控制下,降水 (多或少),因为 。
(7)地中海气候是在气压带或风带 和 (填字母)的交替控制下;在它们的控 制下的气候特点分别是: 、 。
32.读季风分布图,回答:
(1)两图中为1月份的是 图,判定理由是 。
(2)东亚季风:其成因是 ,该地冬季受 高压控制, 盛行 季风,受其控制形成 气候特点;夏季受 高压控制,盛行 季风,受其控制形成 的气候特点。
(3)南亚季风:冬季盛行 季风;夏季盛行 季风,其成因既与
有关,也与 有关。
1010
1006
1018
1020
甲
乙
1022
1016
1014
1024
气压单位:百帕
B
A
C
D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风向
(北半球)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摩擦力
(北半球)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水平气压梯度力
(北半球)
900
600
300
00
G
F
C
E
D
B
A
高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低气压
低气压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十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数目的多少 B.城市人口的多少 C.城市面积的大小 D.城市人口比重的大小
2.我国规定大城市的人口的标准是:
A.100万以上 B.50万以上 C.30万以上 D.20万以上
3.一般来说,人类周围环境的声音,较为安静的要求是:
A.50分贝以下 B.60分贝 C.70分贝 D.80分贝
4.城市噪声污染主要来自:
A.商业叫卖 B.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C.飞机 D.人多嘈杂
5.对大城市交通民警危害最大的污染物是:
A.煤烟、粉尘 B.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C.工业废水 D.酸雨
6.在下列几个国家的首都中,目前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尚未分开的是:
A.华盛顿 B.巴西利亚 C.伊斯兰堡 D.东京
7.城市人口作“钟摆式”移动的城市是:
A.巴西利亚 B.罗马 C.伦敦 D.华盛顿
8.关于城市化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有增无减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低于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随本国经济发展而提高
D.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消费者是人,能量由外界输入。
9.世界上主要的城市群和城市带分布的地区是:
A.多瑙河沿岸地区 B.法国巴黎盆地 C.日本的日本海沿岸 D.德国的鲁尔区
10.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是:
A.在大城市周围建立新城和卫星城 B.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C.政治职能与经济职能密切相关 D.建设大型现代化传统工业
11.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可能很快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规划还没有经验 B.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C.人口的素质不高 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12.下列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城市中属于解放初期就已超过百万的是:
A.西安 B.大连 C.兰州 D.哈尔滨
13.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工业布局和城市人口分布的重要措施是:
A.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B.控制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发展,促进郊区城市化。
C.合理建设小城市、把工业向县城扩散。
D.把中等城市发展为大城市
14.控制大城市规模,主要是控制大城市的:
A.数量 B.集中程度 C.人口和用地规模 D.基本建设投资
15.位于我国四大牧区的特大城市是:
A.呼和浩特 B.乌鲁木齐 C.西宁 D.拉萨
16.我国已明确北京的主要职能是:
A.政治与经济中心 B.政治与文化中心 C.文化与交通中心 D.经济与交通中心
17.国家发展的支柱是:
A.大城市 B.中等城市 C.小城市 D.新型乡镇
18.我国省级行政区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最多的是:
A.山东 B.四川 C.广东 D.辽宁
19.我国城市发展的方针是:
A.加速城市化进程 B.限制城市化进程 C.积极发展卫星城
D.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
20.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解决新增城市人口问题的办法是:
A.涌进大中城市 B.就地转化,建设新型乡镇。
C.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 D.涌进小城市
二.双项选择题
21.下列有关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B.产业革命以来,城市的发展与工业的兴起密切相关。
C.近年来,发达国家城市增长的速度高于发展中国家。
D.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所以城市化水平不高。
22.关于城市发展和城市化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城市化进程快。
B.资本主义发展以前的大城市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的地区。
C.城市化的进程只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D.日、美、英、法四国中,英国城市人口比重最大。
2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原因是:
A.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造成的经济畸形发展。
B.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C.国民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持续上升。
D.大量吸引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城市发展的显著特点有:
A.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B.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仍然不大
C.大城市数量减少 D.大城市不断涌现,有的地方形成城市群(带)
25.下列现象中,哪些属于城市的严重污染:
A.出现酸雨、光化学烟雾现象 B.大气中的CO2增多,产生温室效应,城市内气温升高。
C.工厂、交通工具造成噪声 D.交通拥挤,绿化面积少。
26.大城市的作用有:
A.是联系农村的纽带
B.是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中心。
C.是某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
D.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是国家发展的支柱。
27.建国后,利用当地的资源由小城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的是:
A.大连 B.攀枝花 C.马鞍山 D.兰州
28.世界上把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工业城市分开的是:
A.美国建都华盛顿 B.埃及建都开罗
C.巴西建都巴西利亚 D.伊朗建都伊斯兰堡
29.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根本措施有:
A.禁止农民涌入 B.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
C.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D.停止城市建设、避免城市环境问题加剧。
30.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建国以来,小城市发展较快。 B.近十年大城市发展较快
C.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低 D.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有计划逐步发展的过程
三.读图题
31.读某城市工业布置示意图,回答:
(1)该城市从保护环境考虑,合理布置了不同类型的工业。把图例与所表示的工业用直线连接起来。
严重污染的工业
无污染的工业
轻度污染的工业
(2)城市规模无限扩大、城市人口迅猛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主要是 、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少,以及失业人口增加、社会秩序混乱等。
(3)改善和保护城市环境的措施:
一是 ;
二是 。
(4)目前世界上城市中政治职能与经济职能已经分开的有:
。
32.读上海金山卫石油化工区示意图,回答:
(1)请按环境保护要求进行布局并用字母填注:
A化工厂 B发电厂 C居民区 D仓库 E化纤厂 F防护带 G机修厂 H塑料厂
(2)说明C处布局的理由: ;
D处布局的理由 ;
A处布局的理由 。
(3)工业布局既要注意 效益,同时也要注意 效益和 效益。工业布局要因 、因 、因 而制宜。
33.读某地工业布局规划示意图,回答:
(1)本地计划在ABCD四处新建钢铁厂、自来水厂、印染厂和服装厂,其合理布局是:
A处宜建 厂,B处宜建 厂,
C处宜建 厂,D处宜建 厂。
(2)分别说明下面两个工厂选址的理由:
印染厂 ;
钢铁厂 。
34.读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图,回答:
(1)填出36个特大城市并指出我国特大城市最多的省份 。
(2)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是: 、
、 。
(3)我国控制大城市的规模,主要是控制大城市的 和 规模;大城市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控制 区的人口发展,积极建设 ,促进 。
(4)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就是要求中等城市一般不要 ,而应因地制宜地在现有基础上,使其充分合理地得到发展;合理建设小城市,是 的重要措施。
居民区
冬季
夏季
风向
发电厂
塑料厂
码头
冬夏季风向
杭州湾
主导风向
A
C
D
B
13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2
11
10
9
8
7
6
5
4
2
1
3
37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二章(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冬季,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是:
A.冰洋气团 B.热带海洋气团 C.极地大陆气团 D.极地海洋气团
2.冷暖气团划分的正确依据是:
A.气团形成的源地 B.气团内温度的高低
C.气团移动的南北方向 D.气团与所经地区的温度的比较
3.当前人类改造气候的重要途径有:
A.开挖河渠 B.人工降雨 C.人工造林 D.拦海造田
4.关于冷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气团位于锋面下部 B.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
C.过境后气温和气压都将下降 D.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5.造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 B.海陆受热不均
C.季风环流的影响 D.海陆热容量与传热方式的不同
6.春末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天气的形成,主要是受:
A.冷锋的影响 B.暖锋的影响 C.准静止锋的影响 D.西风的影响
7.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A.气团和锋面 B.太阳辐射 C.大气环流 D.海陆分布
8.造成世界各地气候差异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海陆分布 D.地形起伏
9.造成世界各地气候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面状况 D.气团和锋面
10.人类改造局部地区气候的主要途径是:
A.设法改变地面状况 B.设法改变大气成份
C.设法改变太阳辐射强度 D.设法改变大气环流
二.双项选择题
11.能产生连续性降水的锋是:
A.暖锋 B.冷锋 C.快行冷锋 D.慢行冷锋
12.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13.主要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天气、气候现象有:
A.酸雨 B.寒潮 C.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D.台风天气
14.臭氧层被破坏,给地球环境和人类带来的危害是:
A.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加 B.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D.尘暴盛行
15.下列天气现象与快行冷锋有关的是:
A.阴雨连绵的天气 B.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C.我国北方冬、春季的大风或沙暴天气 D.降雪天气
三.读图题
16. 读锋面示意图,回答:
(1)图中锋面A是 锋、B图中锋后气团为 。
(2)当冷锋过境时,一般出现 ,并形成 天气。
(3)当暖锋过境时,一般形成 天气。
(4)我国北方 季的 天气和 季节的 天气,是在快行冷锋控制下形成的。
17. 读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回答:
(1)由于 的季节移动,导致 和 的季节移动,其规律是,就北半球来说,夏季 移,冬季 移。
(2)图中时间:A B C
(3)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甲是 乙是
(4)下列现象发生的时间与哪一幅图表示的时间相吻合?
①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进入多雨的湿季。 ( )
②上海为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时间。( )
③西伯利亚成为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 )
④在昆明与贵阳之间形成准静止锋。 ( )
⑤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伏旱天气。 ( )
⑥南美洲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 )
18.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从太阳辐射强度来看, 处最大, 处最小。
(2)从气压带来看,盛行下沉气流的是: 和 处。
(3)从降水成因来看,F处多为 雨;D处多为 雨。
(4) 处是赤道气团的源地,B处是 气团的源地。
(5)受大气环流的影响,G处是 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在 处,其判断理由是:
。
冷
暖
冷
暖
B
A
C
B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
(RDGTMG)
甲
乙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气压带
风带
600
300
00
G
E
D
C
B
F
A
陆地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七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组能源中,属于新能源的是:
A.石油、天然气、太阳能 B.地热、风能发电、沼气
C.焦炭、海洋能、地热 D.石油液化气、核能、地热
2.人类直接利用的太阳能极少,最主要的原因是:
A.太阳能比较分散,目前直接利用的技术还没有圆满解决。
B.利用太阳能有很多缺点
C.目前尚有大量常规能源未被充分利用
D.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消耗于大气、水的循环和动植物的生长。
3.在我国广大农村,原料丰富,可以分散生产,就地使用,因而比较理想的能源是:
A.水能 B.太阳能 C.柴草、秸秆 D.人工制取沼气
4.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又是新能源、二次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是:
A.火力发电 B.水电 C.风力发电 D.核电
5.世界上广泛利用地热,首都有“无烟城市”之称的国家是:
A.冰岛 B.意大利 C.美国 D.新西兰
6.广东核电站兴建在:
A.深圳东面的北部湾畔 B.汕头东面的北部湾畔
C.深圳东面的大亚湾畔 D.汕头东面的大亚湾畔
7.下列关于核电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电站的建设地区适应性强
B.核电站建成后运转费用大
C.核电站宜建在核燃料资源丰富的地区
D.建立核电站燃料的运输量大
8.我国南方和北方利用沼气在季节上的差别表现在:
A.北方气温低,利用沼气的季节长。
B.北方气温高,利用沼气的季节短。
C.南方云量大,气温低,利用沼气的季节短。
D.南方气温高,利用沼气的季节长。
9.我国水能、地热能和太阳能资源都很丰富的省区是:
A.新疆 B.云南 C.西藏 D.台湾
10.核能、煤炭、水能等资源的储量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有:
A.南非、英国 B.美国、扎伊尔
C.巴西、日本 D.俄罗斯、加拿大
11.能源消费构成是指:
A.各类能源生产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
B.供给消费的各类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
C.各类能源的生产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D.供给消费的各类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12.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最重要的两种是:
A.煤炭、天然气 B.石油、天然气
C.煤炭、石油 D.天然气、水电
13.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最大的是:
A.水力 B.天然气 C.煤炭 D.石油
14.我国历年需调入煤炭、石油占全国首位的省级行政区是:
A.辽宁 B.江苏 C.上海 D.广东
15.我国常规能源相对较少的地区是:
A.华北、东北 B.华北、西北 C.西南、华南 D.华东、华南
16.“能源危机”的实质是:
A.世界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能源消费量剧增,生产赶不上消费。
B.石油输出国实行石油提价,依靠进口廉价石油发展工业的国家生产成本增加。
C.工业大国同石油输出国之间的掠夺与反掠夺、控制与反控制的一场斗争。
D.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又由于大量开采,造成许多国家能源依赖进口的局面。
17.本世纪80年代以来,石油生产量猛增的国家是:
A.英国、法国、美国 B.英国、挪威、墨西哥
C.美国、尼日利亚、马来西亚 D.中国、伊朗、科威特
18.我国西部重点开发的油气资源基地是:
A.克拉玛依 B.柴达木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准噶尔盆地
19.下列重点建设的水电站与所在省区搭配正确的是:
A.广西二滩 B.四川岩滩 C.湖北隔河岩 D.青海五强溪
20.我国水能开发重点河段是:
A.黄河上游、长江干流和红水河流域
B.黄河上游、长江干支流和红水河流域
C.雅鲁藏布江、红水河、黄河上游
D.松花江、汉江、金沙江
二.双项选择题
21.世界上铀矿主要分布的国家有:
A.中国、俄罗斯、巴西 B.美国、巴西、加拿大
C.美国、加拿大、俄罗斯 D.澳大利亚、南非
22.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核电站的原因有:
A.核燃料充足
B.临近沿海,污染小。
C.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需要能源量大,而常规能源缺乏。
D.核电站的建设地区适应性强
23.关于世界新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是核能发电量占本国总发电量比重最多的国家
B.我国西北部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利用太阳能的潜力很大。
C.我国在浙江省、温岭县建有小型核电站。
D.美国和澳大利亚在沙漠地区建造太阳能发电站
24.我国设计制造了一种利用波浪发电照明的海上航标灯,这种波浪能从本身角度考虑,可以属于:
A.可再生能源 B.新能源 C.二次能源 D.来自天体引潮力的能源
25.关于核能叙述,正确的是:
A.核电站常用核燃料是铀235
B.核燃料能量密集,运输量小。
C.核电站核辐射强,对环境污染严重。
D.核能发电量最多的是法国
26.关于我国能源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煤炭60%以上分布在东北、华北
B.水能60%以上分布在西南
C.目前油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
D.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南
27.关于能源供应前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随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将出现全面性的能源短缺问题。
B.从全世界整个历史时期来说,不存在能源短缺问题。
C.当人类掌握经济有效地利用太阳能,从水中分离出氢的秘密之后,就可以获得取之不尽的能源。
D.在消费过程中,石油、煤炭会不断生成,不会枯竭。
28.我国重点继续建设的大型煤矿有:
A.内蒙古的霍林河、伊敏、元宝山、准格尔
B.黑龙江的神府东胜
C.山西的大同、平朔
D.辽宁的双鸭山
29.一个地区石油资源的前景的好坏主要看:
A.地质史上森林资源丰富的程度
B.沉积岩分布的面积和体积
C.地质史上有机质丰富的程度
D.岩浆岩、变质岩分布的面积和体积
30.关于世界能源的消费构成按比重大小的排列中,正确的是:
A.石油大于煤,大于天然气 B.石油大于水能,大于天然气
C.天然气大于水能,大于原子能 D.水能大于煤,大于石油
三.读图题
31.填图并回答:
(1)煤矿:A B C D E
F G H I J
油田: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水电站:K L M N O
P Q
核电站:R S
(2)煤是地质史上的 大量沉积在 中而形成的,它一般分布在 代和
代的 的边缘。
(3)石油主要分布在 代和 代的 和 上。它形成的环境比煤炭 ,所以分布 。
(4)我国水能重点开发的河流是:
(5)我国首先在 和 地区建立核电站的原因是:
(6)图中三大金属伴生矿:⑦是 ⑧是 ⑨是
32.读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图,回答:
(1)图中图例ABCD分别表示什么能源?A B C D
(2)能源消费构成是指 。
(3)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在50年代占 以上,以后其比重 ;而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 ,两者比重达 左右,其原因是
。到70年代,由于 原因导致煤炭比重 ,核电所占比重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向 方向发展。
(4)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建国以来,比重增加最快的是 ;但一向以 为主,七十年代以来其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 左右。使我国由单一依靠 作能源的局面向 方向迈进了一步。
33.读下面“我国几种能源1993年产量比1949年增长的倍数”图,回答:
(1)用图中字母填空:煤 、石油 、水电 、天然气
(2)四种能源在消费构成中比重下降的是:
(3)从作为燃料分析,比重增加并不可取的是: 和 ,因为 、
。
(4)根据我国的资源状况,作为燃料比重应增加的是:
(5)根据我国的资源状况,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体应是: ,因为 。
G
F
E
D
C
B
A
⑤
④
③
②
①
⑥
S
R
Q
P
M
L
K
N
O
J
I
H
⑨
⑧
⑦
1950 55 1960 65 1970 75 1980 85 1990(年)
%
100
80
60
40
20
0
各种能源所占百分比
D
C
B
A
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图
1950 55 1960 65 1970 75 1980 85 1990(年)
%
100
80
60
40
20
0
各种能源所占百分比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图
0.32亿吨
A
11.50亿吨
12万吨
B
1.45亿吨
0.07亿
立方米
C
167.65亿立方米
7亿千瓦小时
D
1518亿
千瓦小时
1993年产量
1949年产量
增长35倍
增长1207倍
增长2394倍
增长216倍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八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农业生产的对象是:
A.人 B.动植物 C.植物 D.土地
2.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指:
A.农民 B.动植物 C.农业生产工具 D.各类农作物
3.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
A.工业 B.农业 C.交通 D.商业
4.除有灌溉水源外,一般不能发展农业的降水界限是小于:
A.200mm B.250mm C.400mm D.800mm
5.宜农地区农业生产的各种措施都在于:
A.充分利用光热条件 B.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C.发挥水资源的灌溉作用 D.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6.对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影响最大的是:
A.灌溉水源 B.光热条件 C.地形分布 D.土壤肥力
7.热带、温带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是:
A.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B.合理利用灌溉水源
C.开发冲积平原 D.选择地势低平的地区
8.下列关于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热量条件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平原优于高原 B.沿海优于内陆
C.海拔高处优于海拔低处 D.低纬度地区优于高纬度地区
9.世界农业主要分布在:
A.城市郊区和工矿区周围
B.有灌溉水源的地区
C.热量和降水条件配合较好的热带和温带地区
D.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
10.社会经济条件中,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归根到底要取决于:
A.国家的政策和措施 B.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与分布
C.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D.人口数量的多少
11.在发展中国家里,新垦区的农业发展较快,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是:
A.印度 B.马来西亚 C.阿根廷 D.朝鲜
12.关于世界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B.经济发达国家有的尚未进入现代农业阶段
C.日本农业现代化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
D.“能量密集型农业”是各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3.“石油农业”最突出的特点是:
A.环境效益好 B.产量大
C.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D.能耗太多、投资太大
14.贯彻“因地制宜”原则的科学依据,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具有:
A.地域性 B.季节性 C.周期性 D.商品性
15.下列关于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畜牧业在农业中占优势 B.从事农业的人数多
C.乳肉产量和消费量高 D.粮食自给有余,出口数量大
16.因国土广大、劳动力不足,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的国家是: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中国
17.以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既有机械化操作的新垦区,又有企业化种植园的是:
A.斯里兰卡 B.巴西 C.加纳 D.马来西亚
18.着重发展乳肉畜牧业大量出口乳肉产品的国家是:
A.加拿大 B.日本 C.丹麦 D.法国
19.有热带企业化种植园,又是传统的稻米产区的国家是:
A.朝鲜 B.日本 C.印度 D.印度尼西亚
20.下列国家采取相似措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
A.丹麦、日本 B.法国、美国
C.加拿大、澳大利亚 D.法国、新西兰
二.双项选择题
21.下列情况中,属于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是:
A.国家采取适当提高棉花收购价格的政策鼓励农民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B.我国在一些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商品粮、棉、油、糖作物基地。
C.北京郊区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建立现代化禽畜养殖场,满足城市需求。
D.新疆吐鲁番盆地利用坎儿井,引地下水灌溉。
22.下列关于水果适宜生长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柑桔生长于热带 B.苹果生长于暖温带
C.甘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 D.甜菜生长于暖温带
23.有关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降水越多越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B.山区缺少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C.缺乏水源不能进行灌溉的干旱地方,农业生产就有很大困难。
D.山区的地形不易集中连片,实现水利化、机械化比较困难。
24.以土壤条件来看,多半是农业发达的地方是:
A.热带草原 B.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C.肥沃的冲积平原 D.温带草原
25.对农业生产来说,水热条件配合较好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26.现代农业高度耗能,必然导致:
A.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B.促进能源工业的迅速发展
C.耕地自然肥力不断提高 D.劳动生产率高,农业人口致富快。
27.当今世界农业生产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农业生产表现为:
A.农业经营已实现机械化和集约化 B.农业生产耗能少
C.畜牧业产值一般高于种植业 D.从事农业的人口少,农业技术靠传统经验。
28.居民食物构成以蛋肉奶等动物性食品为主的国家是:
A.粮食生产大国 B.有大面积草原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国家
C.经济发达国家 D.人均占有粮食多,并以粮食转化动物性食品的国家。
29.以下属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特点的是:
A.机械化水平低,但高度集约化。
B.种植业在农业中占优势
C.从事农业的人数比发达国家多十几倍
D.出口粮食,进口热带农产品、农业原料。
30.关于下列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本是水稻总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国家
B.丹麦的乳肉蛋类主要向西欧出口
C.阿根廷是世界发展中国家热带企业化种植园规模最大的国家
D.澳大利亚是世界养羊最多,羊毛产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国家。
三.读图题
31.下图是某城镇郊区农业布局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
(1)A图中①--④各地适宜建成粮食产区的是 ,适宜建成乳肉家禽饲养基地的是 , 适宜建成林牧业区的是 ,适宜建成水果园艺基地的是 。
(2)决定该区农业发展方向的因素是:
A.国家政策和措施 B.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和分布
C.肥沃的土壤 D.优越的气候
(3)由A到B由于 ,致使农业经营规模还将扩大,这说明农业生产受
影响很大。
32.读“影响农业生产因素”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问:
(1)写出图中各代号表示的因素:
A B C D E F G
(2)农业现代化的含义是 化、 化以及科学耕作、育种、施肥;现代化的特 色是 化、 化和 化。
(3)结合图示分析影响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条件:
①我国河西走廊的粮、棉 ;
②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 ;
③新疆的棉花 ;
④东北的大豆 。
33.填表:
国 家 主要农产品或主要国情 农业生产的特点或农业现代化的侧重点
马来西亚
中 国
阿 根 廷
丹 麦
日 本
加 拿 大
平
原
B
城 镇
①
②
③
④
平
原
A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自然条件
A
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现代化
气候
C
D
B
E
F
G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九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工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是:
A.俄罗斯 B.日本 C.德国 D.美国
2.目前,下列国家和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上的地位依次是:
①日本 ②美国 ③欧洲经济共同体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①③②
3.世界发展中国家中,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工业体系的是:
A.阿根廷、印度 B.印度、巴西
C.巴西、埃及 D.印度、新加坡
4.下列情况其工业布局时,集中比分散更合理的是:
A.发达国家建立新兴工业 B.发展中国家建立基础工业
C.环境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区继续发展工业 D.有高速交通运输的地区发展电子工业
5.以纺织、钢铁工业著名的发展中国家是:
A.新加坡 B.印度 C.巴西 D.马来西亚
6.世界工业分布主要集中的地区与国家是:
西欧、日本、澳大利亚、美国
美国、西欧、东欧
北美、西欧、中欧、俄罗斯、日本
D.日本、西欧、美国、南欧、俄罗斯
7.七十年代以来,新兴的中小型工业得到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战后生产力的提高要来自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新兴工业的产品具有“重厚长大”的特点
新兴中小型工业省能源、省资源、省劳力、省空间
D.新兴中小型工业建设周期长、但收效快。
8.世界工业布局的一般发展顺序是:
煤铁复合体型----临海型----临空型
临空型----临海型----煤铁复合体型
煤铁复合体型----临空型----临海型
D.临海型----临空型----煤铁复合体型
9.对下列各国工业布局的新趋向,叙述正确的是:
A.德国向南北两端扩展 B.俄罗斯向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部分扩展
C.日本向东部扩展 D.美国向西部和南部扩展
10.二次大战后,在世界工业分布由集中转向分散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是:
A.芝加哥 B.神户 C.克里沃罗格 D.斯图加特
11.关于天津、青岛发展棉纺织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平衡重工业区男、女职工性别 B.接近原料产地和消费地
C.加强内地工业 D.符合“临海型”布局的格局
12.目前我国重点投资的大型工业项目,主要分布在下列哪个地区:
A.石油丰富地区 B.海盐丰富地区
C.铁矿丰富地区 D.煤炭和水能丰富的地区
13.不属于我国在棉花产区建立起来的新棉纺织工业中心的是:
A.石家庄 B.邯郸 C.西安 D.包头
14.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主要来自:
A.工业“三废” B.农业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C.自然灾害 D.汽车尾气和家庭炉灶的废气
15.能够说明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布局有明显改善的工业基地是:
A.上海、无锡棉纺织工业基地 B.鞍山、本溪钢铁工业基地
C.林芝、乌鲁木齐毛纺织工业基地 D.京津唐、上海钢铁工业基地
16.国家在山西省重点投资建设的大型工业项目是:
A.露天煤矿 B.煤炭工业和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
C.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 D.大型水电站
17.新建的秦皇岛煤码头可以便利哪个地区的煤就近出口:
A.淮北地区 B.徐州地区 C.大同地区 D.兖州地区
18.以下工业城市属陇海----兰新工业地带的是:
A.天津石油化工 B.武汉棉花纺织工业
C.鞍山钢铁工业 D.西安飞机制造工业
19.既是钢铁工业中心又是棉花纺织工业中心且沿江分布的城市是:
A.鞍山、青岛 B.西安、郑州 C.上海、武汉 D.重庆、成都
20.位于长江沿岸工业地带的工业基地(中心)是:
A.鞍山钢铁工业中心 B.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
C.兰州石油化学工业中心 D.西安飞机制造工业中心
二.双项选择题
21.下列各工业中心,属于在新的燃料、原料地出现的新工业中心的是:
美国休斯敦的石油化工和航天研究中心
英国的伯明翰钢铁工业中心
印度孟买的棉花纺织工业中心
D.英国北海沿岸的石油工业中心阿伯丁
22.下列关于世界工业布局由集中向分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世界工业布局主要由分散趋向集中
从经济技术考虑往往要求分散
发达国家建立的新兴工业多向新区发展
D.发展中国家建立基础工业仍以集中为主
23.下列工业城市中属于“临海型”工业中心的是:
A.天津 B.日本福山 C.意大利塔兰托 D.巴黎
24.属于临空型的工业中心的是:
A.德国鲁尔区 B.日本九州南部
C.英格兰中部地区 D.美国的“硅谷”
25.下列关于世界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二战期间,世界工业破坏较大,英国和德国尤为严重。
七十年代后世界工业最发达的是:日本、欧共体和美国。
近一、二十年世界工业逐步向多极化发展
D.1945-1953年间出现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
26.我国在呼和浩特、银川、林芝、西宁等地建立毛纺织工业,主要依据的原则是:
A.接近原料地 B.接近燃料产地
C.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D.交通便利
27.属于调整我国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以便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A.进行以开发能源为重点的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建设
B.重点发展内地工业
积极在东部沿海地带发展外向型经济
D.对现有企业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28.属于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的是:
A.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陇海兰新工业地带
29.下列工业基地(中心)属于长江沿岸工业地带的是:
A.六盘水煤炭基地 B.重庆钢铁工业基地
C.郑州轻纺工业 D.徐州煤炭工业
30.我国在郑州、邯郸、石家庄布局棉纺织工业,依据的原则是:
A.交通便利 B.接近消费市场
C.接近棉花产地 D.能源资源丰富
三.读图题
31. 读英国工业分布图,回答
(1)工业城市:A B C
(2)在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影响下,英国工业布局逐步远离 而布局到
的地方,布局由 趋向 。上述工业城市中,属于在
这次技术革命作用下而形成的是 。
(3)在第二次技术革命影响下,工业布局进一步趋向 。这次技术革命形成
于 时间,标志是 ,当时世界工业集中在 和 两大工业地带,
有 、 、 、 四大工业区。
(4)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工业基地E是 ,其工业主要是 ;工业中心C是 ,其工业主要是 。
32.读日本工业分布图,回答
(1)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 沿岸,其分布接近 和 。
(2)日本本国工业发展的 缺乏,但能利用优越的 条件,从海外进口铁矿(来自 )和石油(主要来自 );故其工业布局多属“ ”型
(3)图中工业区是: A B C D
(4)工业中心F是 ,其工业部门主要是 ,布局属“ ”。
(5)近年来,日本工业布局的变化趋势是
(6)日本的“硅岛”指 岛,其工业布局属“ ”型,影响其工业布局的主要
条件是 和 。该工业布局类型形成于 技术革命,其主要标志是 ,
在这次技术革命的作用下世界工业布局的变化总趋势 ,其条件是由于
及 。
33.读美国工业分布图,回答:
(1)美国最重要的工业区是 ,该工业区形成和发展于 次技术革命,其工业布局类型是“ ”型;其中工业城市A是 B是 C是 ,它们的主要工业部门是 ,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和 。
(2)新工业城市D是 ,它是在 地建立的新工业中心,其主要工业部门是 ;城市E是 ,其东南的“硅谷”分布 工业,该工业的布局属“ ”型,影响其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此外还有
和 。
(3)图中工业中心的分布体现了美国工业布局的变化趋势是:
,其主要原因是:
。
(4)目前,美国工业在世界上排列第 位。
34.读我国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分布图,回答:
(1)图中工业基地A是 ,以 和 为中心,该工业区内工业中心D是
E是 F是 G是 。工业区内 和 供应不足,今后应发挥其作为 的优势,适当限制 、而当地又缺乏 的工业的发展。
(2)图中工业基地B是 ,该基地 工业都比较发达,基地内有油田K是
L是 ,该工业区内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有丰富的
等资源,钢铁工业中心有 等,今后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化工、
和 方面。
(3)图中工业基地C是 ,以 为中心,包括a b c d e f 等工业中心,是我国 最大、 最完整、 和 最高的 性大型工业基地。本地区内 和 资源缺乏,今后应继续使结构 化,实行 ,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 。
(4)图中工业基地D是 ,以 为中心。该工业区有引进境外和国外 、 和 的优势,发展以 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形成以 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图中经济特区分别是:
13 、14 15 16 18 ,在这些地区布局经济特区的原因有:
① 、② ;
布局经济特区的目的: 、
。
(5)从西欧通亚洲、太平洋地区最近便的陆上通道所经工业带是 ,其“东桥头堡”是 ,图中代号是 。
(6)连线:
石油化工
煤 炭
5 徐州 电 力 武汉 11
4 郑州 轻 纺 宜昌 10
3 洛阳 飞机制造 重庆 9
2 西安 机 械 攀枝花 8
1 兰州 钢铁工业 六盘水 7
(7)沿海工业地带,包括 ,这是我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带,是我国 、 和 的重要地带,但 严重紧缺,现在 铁路和 港的建成及 和 核电站的建成将会给本地带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8)沿海开放城市中,是特大城市的有 。
35.读我国钢铁工业、纺织工业分布图,回答:
(1)图中沿海老纺织工业中心R S U V
(2)棉纺织工业中心A E F G H K L M ,
其分布接近 或 ;在I J 地布局棉纺织工业中心的原因是 ;在接近羊毛产地的A B C D
建立了新的毛纺织工厂。
(3)沿海的钢铁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和发展,它们是:K J P Q R S ;此外还在内地新建和扩建了I L N O W 等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中小型钢铁厂,除 以外,各省都有一个到几个基点。
(4)上述工业的发展体现了我国工业布局的哪些重要原则:
;
;
;
;
。
36.填表:按要求,完成下表中的空格内容:
项目 工业区 布局主导因素 布局方式 在哪次技术革命时期形成 该国工业布局扩散的趋向
英国 伯明翰钢铁工业中心 由英格兰中部地区分别向北向南扩散
美 国 硅 谷电子工业基地
日 本 福 山钢铁工业基地 世界新技术革命时期
C
A
D
B
煤矿
老工业城市
新工业城市
E
新工业区
主要工业地带
F
D
C
B
A
E
C
B
E
A
D
煤矿
老工业城市
新工业城市
工业区D
工业区A
D
J
F
G
E
H
16
18
14
15
17
11
13
7
8
9
10
1
2
4
3
19
5
B
A
C
D
6
20
12
a
e
d
c
b
f
★
L
k
工业区B
工业区C
A
K
J
U
V
D
R
Q
I
B
P
H
G
F
E
S
M
C
N
L
O
W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三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地球上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约有三分之二的面积覆盖着水
B.地球上有丰富的水,是地球不同于其它行星的主要特征之一。
C.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或陆地之中。
D.水是可以寻找代替物质的一种资源
2.关于水圈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圈的质量占地球质量的3/4
B.水圈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C.水圈是一个规则而不连续的圈层
D.水圈不包括散布于大气中的水汽
3.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
A.太阳辐射 B.重力 C.大气运动 D.水的三相变化
4.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
A.地下径流 B.地表径流 C.降水 D.蒸发
5.水圈中储量最多的水和储量最多的淡水分别是:
A.海洋水和淡水湖泊水 B.海洋水和地下淡水
C.海洋水和冰川 D.海洋水和陆地水
6.水平衡原理的含义是:
A.某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储水变化量。
B.海洋上多年平均蒸发量减去多年平均径流量等于多年平均降水量
C.陆地上(内流区域)多年平均蒸发量加多年平均径流量等于多年平均降水量
D.全球多年平均蒸发量等于多年平均径流量
7.有关长江水参与水循环的特点,正确的是:
A.只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B.只参与内陆循环
C.只参与海上内循环 D.既参与海陆间循环,又参与内陆循环。
8.陆地淡水的主体是:
A.冰川 B.沼泽水 C.淡水湖泊水 D.河水
9.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海洋水进入大气所通过的环节是:
A.降水 B.蒸发 C.下渗 D.径流
10.人类利用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化害为利的合理措施是:
A.扩大灌溉面积,过度抽取地下水。 B.大面积排干湖泊和沼泽
C.大面积植树造林 D.实行人工降雨
11.有关海水盐度的正确叙述是:
A.世界海洋表面平均盐度为350/00
B.盐度是海水中含盐类物质的总称
C.盐度是1000克海水中所含NaCL的总量
D.盐度是1立方米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2.赤道附近的海洋表面与临近海区相比较,温度和盐度的情况是:
A.温度高、盐度高 B.温度高、盐度低
C.温度低、盐度高 D.温度低、盐度低
13.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的风带 B.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
C.海水密度的差异 D.大陆轮廊和岛屿的影响
14.由信风引起的风海流,其运动方向为:
A.北半球向西,南半球向东。 B.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同
C.南北半球都由东向西 D.北半球向东,南半球向西。
15.海洋表面盐度最高的海区是:
A.北回归线附近海域 B.赤道附近海域
C.北冰洋沿岸海域 D.南极大陆周围的海域
16.北大西洋暖流是:
A.风海流 B.上升补偿流 C.密度流 D.下降补偿流
17.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影响显著的洋流是:
A.日本暖流 B.东澳大利亚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 D.北大西洋暖流
18.寒流经过的海区与同纬度的暖流经过的海区相比较:
A.水温低、盐度高 B.水温低、盐度低
C.水温高、盐度高 D.水温高、盐度低
19.某一洋流,位于东半球的大陆东岸,是反气旋大洋环流的一部分,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此洋流是:
A.日本暖流 B.加利福利亚寒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秘鲁寒流
20.7月份,一艘船由伦敦经直布罗陀海峡驶向地中海去印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船经直布罗陀海峡时为顺风顺流航行 B.船经直布罗陀海峡时为逆风逆流航行
C.船经印度洋时为顺流航行 D.船经印度洋时为逆流航行
二.双项选择题
21.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主要依靠水的海陆间循环。
B.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内陆循环
C.水循环可联系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D.水循环可在其联系的各圈层中进行能量交换,但不能进行物质迁移。
22.下列四种陆地淡水资源,根据储量由多到少的排列,正确的是:
A.湖泊淡水、地下淡水、冰川 B.冰川、地下淡水、生物水
C.永冻土底冰、土壤水、河水 D.冰川、大气水、地下淡水
23.下列地理现象,直接参与地球上大循环的是:
A.塔里木河水的蒸发 B.天山上的冰川
C.长江水注入东海 D.登陆台风形成的暴雨
24.关于水循环的意义的正确叙述是:
A.使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陆地淡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
B.使全球上的水体总量逐渐增加
C.使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之间进行能量交换。
D.使物质沿着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过程进行迁移。
25.关于秘鲁附近海区的正确叙述是:
A.有水平风海流 B.有上升的密度流
C.有上升的补偿流 D.受洋流的影响,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渔场。
26.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分别为:
A.大气输送的热量 B.太阳辐射的热量
C.海水蒸发的热量 D.寒流带走的热量
27.下面关于洋流的正确叙述是:
A.北印度洋沿岸不受暖流的影响
B.印度洋北部海区在冬夏季风的影响下形成季风洋流。
C.从密度差异考虑,地中海表层海水流入大西洋。
D.西风漂流在北半球是暖流,在南半球是寒流。
2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促进高低纬的热能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意义。
B.促进了全球的水量平衡
C.促使南北半球大陆东岸增温增湿
D.使受污染的海域加速净化,但也使污染范围扩大。
三.读图题
29. 读世界水储量示意图,回答:
(1)图中字母分别表示地下淡水、其它淡水、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冰川、海洋水。其中B是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E是其它淡水, 则:A是 ,C是 D是
(2)大陆冰川的特点是:面积 、冰层 、中部 ,呈 形,它主要分布在
和 。
(3)由 水、 水和 水组成地球上的水圈,水圈是一个 的、 的圈层。
(4)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有 、 、 水。
(5)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 。
30.读水循环图,回答:
(1)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循环过程分别是:
A B C D E F G H
(2)图中甲是 循环;乙是 循环,它能使陆地上的水 和 ,使水资源得以 ;丙是 循环。
(3)水循环主要通过大气中的 输送和地表的 输送而实现的,目前人类主要是通过影响 输送而影响水循环。
(4)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 圈、 圈、 圈和 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 运动的过程。
(5)通过水循环以维持自然界的水平衡,水平衡原理是指:
。
31.读世界海洋表面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图,回答:
(1)盐度是指 。
(2)世界海洋表面盐度分布规律是: 。
(3)世界海洋表面温度分布规律是: 。
(4)副热带海区海水盐度 ,原因是 。
赤道附近海区海水盐度 ,原因是 。
(5)世界盐度最大的海区是 海,其盐度大于 ,原因是 。
世界盐度最低的海区是 海,其盐度小于 ,原因是 。
(6)在南半球400-600海区形成全球性的 ,其成因类型为 、性质上为 。
32.读洋流模式图,回答:
(1)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以 带为中心的 型的大洋环流,在南半球呈 时针方向流动。
(2)在北半球的中高纬海区形成 型的大洋环流,它呈 时针方向流动。
(3)在南极大陆的外围,形成全球性的 流,它是由于终年受 控制形成的,故其成因类型为 流。
(4)图中洋流AB性质上为 流,是由于终年受 控制而形成的 流;洋流C为 流;洋流E性质上为 流、洋流H性质上为 流。
B
E
D
C
A
丙
乙
甲
G
湖
海 洋
水循环示意图
H
C
D
F
E
B
A
南60 40 20 0 20 40 60北
温度(0C)
盐度
(0/00)
纬度
B
A
H
F
D
E
C
B
G
I
A
洋流模式图
H
F
D
E
C
B
G
I
A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三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河流补给的正确叙述是:
A.我国东部地区的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
B.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C.泉水是河流中游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水源
D.就世界范围而言,靠雨水补给的河流汛期都出现在夏季。
2.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形式和最稳定的补给水源分别是:
A.雨水和地下水 B.雨水和湖水
C.大气降水和冰川融水 D.地下水和冰雪融水
3.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
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川 D.雨水
4.大陆冰川分布最广的地区是:
A.格陵兰岛 B.亚欧大陆
C.北极地区 D.南极地区
5.承压地下水和潜水的根本区别是:
A.补给方式不同 B.排泄方式不同
C.埋藏条件不同 D.水流运动方向不同
6.关于冰川和叙述,正确的是:
A.冰川是指巨大的可塑性的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沿地表缓慢运动的现象。
B.山岳冰川分布的高度,随纬度增高而增高。
C.常年被冰雪覆盖的山地叫“冰山”
D.我国西部山区有大陆冰川的分布
7.黄河下游的河床高出两岸的地面数米,河水与两侧潜水之间的补给关系是:
A.潜水补给河水 B.河水补给潜水
C.河水和潜水互补 D.二者互不补给
8.地下水埋藏比较理想的条件是:
A.第一个隔水层之上 B.第一个隔水层之下
C.两个含水层之间 D.两个隔水层之间
9.潜水补给有利的条件是:
A.降水强度大 B.地面植物覆盖良好
C.降水历时较短 D.地形坡度较陡
10.我国北方季风区有一条大河,一年内有两次汛期,该河补给主要是:
A.雨水和地下水 B.雨水和冰川融水
C.雨水和积雪融水 D.雨水和湖泊水
1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
A.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B.河流水
C.地下水 D.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12.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通常是:
A.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B.地表淡水资源的数量
C.地下淡水资源的数量 D.地表水所占比重
13.有关世界各大洲人均径流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欧洲最少,大洋洲最多。 B.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少。
C.欧洲最多,大洋洲最少。 D.南美洲最多,非洲最少。
14.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是:
A.江河年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B.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C.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
D.各年之间的变率大
15.世界上很多国家闹“水荒”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人口急剧增长 B.水污染日益严重
C.世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 D.工农业用水量迅速增加
16.大洋洲是世界上人均径流量最多的大洲,其形成原因是:
A.径流量大 B.地下水丰富
C.人口少 D.水循环活跃
17.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A.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B.地下水、河湖水、冰川
C.雨水、河流水、湖泊水 D.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18.世界各国年径流总量按由多到少排列的是:
A.中国、俄罗斯、加拿大 B.巴西、印尼、中国、美国
C.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 D.中国、美国、巴西、俄罗斯
19.从水循环的观点来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A.27000亿立方米 B.8000万立方米
C.9000立方千米 D.7000立方千米
20.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化害为利,人类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扩大耕地面积,过量抽取地下水。
B.大面积排干湖泊和沼泽
C.大面积植树造林,修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D.对地表径流和水汽输送施加影响
二.双项选择题
21.关于地下水的来源的正确叙述是:
A.大气降水下渗
B.沙漠地区无地下水产生
C.岩浆上升时,氢氧化合可形成温度较高的地下水。
D.河湖水不能补给地下水
22.潜水的过量开采会导致:
A.潜水水位下降,承压地下水补给潜水。
B.沿海地区海水入浸,地下水水质变坏。
C.地下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会导致什么恶果发生。
D.严重的地方地面下沉,地上建筑物坍陷。
23.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的条件是:
A.降水历时较长,降水强度不太大。
B.地面陡峭,坡度大。
C.地面有良好的植物覆盖
D.降水时间长,强度大。
24.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有:
A.水平排泄 B.地表水蒸发
C.垂直排泄 D.河川径流
25.下列关于地下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浅层承压水较深层潜水流量稳定、水质好。
B.潜水储存和流动在透水层里
C.浅层承压水较深层承压水的水质差
D.地下水储存和流动在两个不透水层内
26.下列有关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储量占全球淡水总量的3%
B.我国年江河径流量约为27000亿立方米
C.据估计,全世界60%的地区闹“水荒”。
D.我国海河流域人均占有径流量只有200多立方米,供水情况相当紧张。
27.目前世界普遍感到用水紧张的原因是:
A.世界上水资源总量不足,无法满足人们用水的需要。
B.环境污染严重,水质下降。
C.全球大气回暖,蒸发量大,江河径流下降。
D.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及生活用水增长过快。
28.关于世界江河径流量的正确叙述是:
A.中国江河径流量占世界首位
B.世界年径流总量最多的是亚洲
C.大洋洲是年径流量最少、人均径流量最多的大洲。
D.非洲人均量最少
三.读图题
29.读我国东北某河流的流量变化图,回答:
(1)该河表示我国东北地区某河流的径流量变化示意图,ABC分别表示河流的三种补给形式:A B C
(2)A形成 汛,B形成 汛。
(3)C补给量最少的时期应是该河的 量最大的时期。
(4)为保证该地区用水,人们在河上 ,建坝以后的流量曲线应是①还是②?
为什么? 。
30. 读自流水盆地示意图,回答:
(1)图中区域A B C
(2)图中甲乙两井中,井水能自流的是 ,原因是 。
(3)地下水按 可分为 和 ;图中区域A的地下水为 ,区域B中的地下水为 。
(4)流量稳定、水质较好的地下水为 ;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产生 、
、 等问题。
31.读各大洲的降水、蒸发及径流量的对比图,回答:
(1)衡量水资源丰歉的标准 ,其数值等于 量与 量之差。
(2)世界水资源空间分布 ,这主要是由于 空间分布不均造成。总的来说, 量大、 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
(3)世界各大洲中江河径流总量最多的是 、最少的是 ;人均江河径流总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4)世界所有大洲中,淡水资源总量最多的是 。
(5)近年来,全世界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的问题,很多国家闹“水荒”,这主要是由于 的急剧增长、 、 。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月)
流量(立方米/秒)
②
B
C
①
A
乙
甲
C
B
A
自流水盆地示意图
隔水层
含水层
30
20
10
0
大洋洲
南美洲
北美洲
非洲
欧洲
亚洲
蒸发量
径流量
降水量
各大洲的降水量、蒸发量与径流量的对比图
千立方千米/年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六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能够不断更新和繁殖的自然资源是:
A.土地资源 B.气候资源 C.生物资源 D.水资源
2.下列资源中,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气候资源 B.劳力资源 C.动植物资源 D.湖泊淡水资源
3.下列特征和规律不属于自然资源特点的是:
A.其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
B.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C.其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却可以不断扩大和提高。
D.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4.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都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和均衡性
B.自然资源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C.对自然资源,只要做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它们就可以不断更新。
D.在资源环境完全相同的地区所形成的自然资源也完全相同
5.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核电 B.水电 C.火电 D.地热
6.对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内容是:
A.节约、综合利用和研究利用新的代替品。
B.保护和促进更新并充分地加以利用
C.保护和促进更新并研究利用新的代替品
D.节约、综合利用及充分地加以利用。
7.关于可再生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再生资源是指能够生长和繁殖的资源
B.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一般具有较明显的地带性规律。
C.可再生资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不够明显。
D.对于可再生资源主要是节约、综合利用和研究新的代替品问题。
8.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
B.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
C.任何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
D.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有的有规律,有的没有规律。
9.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森林资源 B.气候资源 C.矿产资源 D.水资源
10.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正确叙述是:
A.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西多东少。
B.浪费严重,资源枯竭。
C.各种自然资源分布不均,没有一定的规律性。
D.各类自然资源类型多,绝对数量大,人均少。
11.土地是陆地的表层部分,它由岩石和下列中的哪项共同构成:
A.有机质和土壤 B.矿物和土壤
C.矿物和有机质 D.岩石的风化物和土壤
12.我国各种土地资源中,面积最大的是:
A.草原 B.耕地 C.沙漠、戈壁 D.石山、高寒荒漠
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土地的形成和变化受地质、地形、水文、生物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B.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南北方土地生产力差别很大
C.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不同类型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D.土地资源包括耕地、林地、草场三大部分。
14.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
A.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扬长避短,发挥土地优势。
B.大力开发宜农荒地和沿海滩涂,抓紧治理沙漠和沼泽。
C.积极开发和建设好山区
D.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15.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国策是:
A.大力开垦荒地,增加国土面积。
B.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C.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D.减少各种基建,严禁占用耕地。
16.土地资源所具有的特点是:
A.无限性 B.可再生 C.季节性 D.非可再生
17.我国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形成东部主要为耕地,西部主要为草原的格局,原因在于:
A.不同地区生产活动方式差异的影响
B.受东西部不同地质条件的制约
C.受东西部不同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制约。
D.受东西部不同生活习惯的影响
18.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水土资源方面,正确的做法是:
A.在北方半干旱、干旱地区,大力发展畜牧业,有计划地进行人工种草,增加单位面积的载畜量。
B.在北方半干旱草原区,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也要开荒种粮,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自给率。
C.杜绝城市交通用地,大力开发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
D.加大耕地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提高粮食产量。
19.我国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
A.内蒙古、宁夏 B.西藏、青海 C.黑龙江、新疆 D.云南、四川
20.关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的表现,正确的是:
A.北方多磷、南方多煤。 B.南方平原多、热量多、水分多。
C.西南湿润、光照少。 D.西北干旱、多风沙、光照强,垂直地域差异显著。
二.双项选择题
21.下列物质和能量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有:
A.钾盐 B.棉花 C.大理石 D.闪电
22.“自然资源会枯竭”的观点,其主要错误是没有认识到:
A.自然资源的数量是不断增多的
B.可再生资源是不会枯竭的
C.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范围和种类可以不断增加。
D.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23.关于我国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磷。
B.西北干旱、多风沙、日照强。
C.北方平原少、热量少、水分少;南方平原多、热量多、水分多。
D.西南湿润、光照多,垂直地域差异显著。
24.关于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人类为获得发展,可以不加限制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
B.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C.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主要是如何保护和促进更新,及如何最充分地加以利用。
D.自然资源的数量有限,因此生产力水平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
25.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构成和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A.山地多、平地少,尤其是平原少。
B.我国草原多分布在东北、西北的高原、山地。
C.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分布着土地生产力较高的绿洲。
D.我国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数量少,尤其是草地和林地更少。
26.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主要是因为:
A.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内区 B.草原多在非季风区的高原和山地
C.森林多集中在东北、东南。 D.南方耕地多、热量少。
27.我国土地资源丰富,但山地多、平地少,因此:
A.同世界各国相比,耕地面积较大。 B.在各类土地资源中,林地比重最大。
C.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尽量少占耕地 D.人均耕地少,凡是平地都应开垦为耕地。
28.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显著特点是:
A.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B.山地多、平地少,尤其平原少。
C.各类土地资源相对数量少,特别是耕地和林地更少。 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三.读图题
29. 读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回答:
(1)A地是以 为主的耕地,B地是以 为主的耕地,耕地主要分布 区的 和 中。
(2)我国的林地主要分布在 和 的边远地区。
(3)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 区的 和 区。
(4)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的两个显著特点: 和 。
(5)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国策是: , 。
(6)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 。
(7)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应大力发展 ; 我国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应发展 。
30.读下图,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是下列中的:1.矿产资源 2.污染干涸 3.节约利用
4.沙漠 5.研究利用新的代替品 6.土地资源 7.濒临灭绝 8.水资源
9.大气污染 10.森林及动物 11.气候资源 12.枯竭现象
(2)下列关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非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的好,也可以转变为可再生资源。
B.可再生资源,无论怎样开发都不可能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C.可再生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D.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过程中是无法转变为可再生资源的。
B
A
A
自然资源
B
C
综合利用
K
D
生物资源
F
L
O2 CO2
耕地草地
地下淡水
G
E
I
H
J
或合理发展
→或←不合理发展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二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存在于平流层 B.主要存在于暖层
C.能反射无线电波 D.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2.对流层中每升高1000米,气温约下降
A.0.6度 B.7度 C.3度 D.6度
3.一架飞机由北极向赤道飞行,保持万米高度,它穿过的大气层是
A.始终在对流层 B.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
C.始终在平流层 D.由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4.大气层中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是
A.水汽和二氧化碳 B.水汽 C.水汽和固体尘埃 D.氮气和氧气
5.下列大气成分所在的大气层及其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平流层中的臭氧,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B.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C.热层中的氧原子,全部吸收了大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
D.对流层中的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6.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
A.大气辐射 B.地面辐射 C.太阳辐射 D.地热
7.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是因为此时:
A.太阳高度角最大 B.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最多
C.地面长波辐射达到最大值 D.大气获得的热量大于失去的热量,并达到最大值。
8. 下列因素中,导致地面温度升高的有:
A.太阳短波辐射 B.地面水份蒸发耗热
C.大气以对流的形式输送热量 D.大气逆辐射
9.下列地球现象及形成原因,按内在联系正确的概念是: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是明亮的 ---大气的散射作用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 ---大气的散射作用
C.早春和晚秋阴天的晚上不会有霜冻 ---大气逆辐射弱的作用
D.城市上空的雾和低云比郊区多 ---空气中的水汽较多
10.下面有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4-0.76微米之间
B.物体的温度愈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愈长。
C.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
D.地面辐射达到最强时,大气温度达到最高值。
11.大气圈由高到低的变化,正确的是:
A.气温逐渐升高 B.气温逐渐降低 C.密度逐渐增大 D.密度逐渐减小
12.北京地区(北纬400)上空的对流层厚度约为:
A.17-18千米 B.10-12千米 C.8-9千米 D.6-7千米
13.当法国的埃菲尔铁塔21米处的气温为150C时,其塔顶部321米高处的气温约为:
A.140C B.13.20C C.12.20C D.60C
14.地球大气向宇宙空间过渡的一层是:
A.平流层 B.中间层 C.热层 D.散逸层
15.关于地球大气热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层的气温高是因为臭氧吸收了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热层又叫日冕层。
C.热层大气呈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
D.热层对地面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16.下列四种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A.大气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 D.地面辐射
17.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A.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 B.近地面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D.大气散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18.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吸收作用 B.反射作用 C.直射作用 D.散射作用
19.北半球大陆上的最高气温出现在:
A.7月 B.1月 C.8月 D.2月
20.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面状况 C.昼夜长短 D.太阳高度
二.双项选择题
21.有关对流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有:
A.对流层占整个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C.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D.对流层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22.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是: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热层 D.中间层
23.关于大气中的臭氧和臭氧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大气圈中臭氧分布均匀 B.只有臭氧层中才有臭氧
C.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中 D.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紫外线
24.关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很强。
B.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冷一些
C.大气辐射是短波辐射
D.大气逆辐射可以使许多热量返回地面
25. 关于地球大气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流层上暖下冷,有利于空气对流。
B.低层大气主要由以氮气为主的干洁空气组成。
C.臭氧和二氧化碳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D.因为热层的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又称为电离层。
26.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而产生的自然现象有:
A.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要温暖些 B.阴天的天空是灰白色
C.晴朗的夜晚早晨江面多雾
D.夏至日前后,我国黑龙江省漠河地区午夜时百步之内的景物还看的清楚。
27.在纬度相同的地方:
A.气温高低相同 B.昼夜长短相同
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太阳辐射强度相同
28.有关塔里木盆地的气温日较差大的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白天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散射了太阳辐射
B.白天云层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地面增温快。
C.夜晚地面温度被空气中二氧化碳和尘埃大量吸收了
D.夜晚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少,地面降温快。
三.读图题
29.读地球外部圈层图,回答:
(1)图中代表大气圈的是 ;地球外部圈层是指( )+( )+( )(填字母)。
(2)A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有: 、 。
30.读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
(1)图中A层是 层,其气温变化特点 ,因为: 。
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因为:① ;② 。
(2)B层是 ,适合于高空飞行,因为 、 。
(3)C层是 ,其大气运动特点 。
(4)D层是 ,该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 。
31.读大气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作用示意图,回答: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
A B C D G I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 。
图中I的作用是 。
(3)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并简述原因
。
(4)图中所有字母所表示的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有 ,属于长波辐 射的有 。
32.读等压面(线)分布图,回答:
(1)根据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的分布情况,判定比较A点与B点 、D点 与E点 、A点与D点 的气压高低。
(2)比较判定A点与B点的冷热 。
(3)在画出图中大气运动的方向,这种大气运动的形式叫“ ”。
(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
33.读北半球部分地区的等温线分布图,回答:
(1)根据等温线的分布情况,判定此时是 月;判定理由是:因为此时大陆上的等温线向 方向凸出,说明此时大陆上的气温比同纬度的海洋上的气温
(高或低),其原因是由于 造成的。
(2)无论1月或7月,气温都是由 向 降低,因为 逐渐减少。
(3)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 ;最炎热的地区是 。
A
B
C
D
E
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100 -50 0 50 100
高度(千米)
D
C
B
温度(℃)
A
气温垂直分布图
H
J
I
G
F
D
C
E
B
A
大气上界
地面
F
地面
C
B
A
E
D
等高面
等压面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六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按1994年森林普查统计,我国森林覆盖率为:
A.8% B.13.4% C.13.9% D.14.3%
2.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是:
A.西南横断山区 B.南部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区
C.新疆天山、阿尔泰山 D.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3.我国造林的重点地区是:
A.沿海受台风、海浪侵袭的地区 B.北方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C.江南丘陵、红壤地区 D.沿河、沿铁路、公路地段
4.关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环境资源。
B.森林可以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
C.由于我国干旱地区、高寒地区面积广大,所以宜林地区较少。
D.我国虽领土辽阔,森林覆盖率却较低,人均林地少。
5.世界现有森林主要分布的地区是:
A.非洲、大洋洲、北美洲 B.非洲、巴西、日本
C.非洲、南美洲、北美洲、亚洲 D.非洲、中国、俄罗斯
6.内蒙古草场资源的类型是:
A.热带草原 B.温带草原 C.高寒草甸 D.河漫滩草甸
7.关于草场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世界草场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0%
B.草场资源不包括河漫滩草甸
C.人工草场不属于草场资源
D.温带草原只分布在蒙古、美国、澳大利亚
8.我国已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有:
A.张家界、神农架 B.西双版纳、蛇岛
C.长白山、武夷山 D.黄山、鼎湖山
9.我国东南部山区森林资源占有比重较大的是:
A.天然林 B.防护林 C.人工林、次生林 D.海防林
10.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
A.保护生物多样化和生态系统 B.发展旅游事业
C.保护经济价值很高的动、植物 D.便于各国交往
11.矿产资源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地理规律 D.地质规律
12.我国短缺的矿种主要有:
A.铁、锰、云母 B.金刚石、石墨、铝土
C.铂矿、金刚石、铬铁矿 D.稀土、铅、锌、锡
13.我国铁矿的主要分布地区是:
A.辽宁、冀东、川西 B.辽宁、青海、湖北
C.四川、云南、贵州 D.山西、内蒙古、新疆
14.我国磷矿主要分布的省区:
A.川、滇、黔、湘、鄂 B.闽、台、桂、粤
C.黑、晋、冀、内蒙古 D.川、陕、甘、宁、青
15.我国含钒、钛、镍等十多种元素的铁矿是:
A.白云鄂博 B.攀枝花 C.大冶 D.马鞍山
16.我国煤矿最集中的几个省区是:
A.晋、陕、冀、鲁 B.晋、内蒙古、新、黔
C.晋、冀、辽、黑 D.晋、鲁、苏、皖
17.我国矿产资源形势严峻,进口量居世界前列的一组产品是:
A.铁、锰、铜等矿石 B.钢材、有色金属和化肥
C.小麦、钢材、自行车 D.金刚石、铬铁矿和铂矿
18.下列有关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贫乏。
B.铁矿资源富矿多、贫矿少。
C.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D.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容易。
19.为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建设区域性的矿产基地,我国应在湖北、贵州、云南建设:
A.有色金属矿产基地 B.煤炭基地
C.稀土工业基地 D.磷矿基地
20.我国矿产资源有160多种,形成原因是:
A.我国领土大部分地处北温带
B.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C.我国地质状况复杂
D.我国矿产开发历史悠久
二.双项选择题
21.我国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主要是:
A.自然灾害频繁 B.采伐多、更新少,造林多、存活少。
C.乱砍滥伐、毁林开荒 D.工程建设破坏
22.关于草场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场资源包括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B.世界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
C.保护草场资源,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另一方面要逐步建设人工草场。
D.我国草场多分布在江南丘陵地区和天山山区
23.关于我国目前草场状况的正确叙述是:
A.对草场利用多、建设少。
B.人工草场多,扭转了靠天养畜的局面。
C.一些地区草场载畜量呈饱和状态
D.草场的沙化、碱化面积逐年下降。
24.下列自然保护区的分布与所在省区的搭配正确的是:
A.长白山---黑龙江 B.武夷山---福建
C.神农架---湖北 D.梵净山---广东
25.有关我国铁矿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贫矿少、富矿多。
B.攀枝花和白云鄂博的铁矿均和其它矿伴生
C.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辽宁、冀东、川西,西北很少。
D.铁矿资源丰富,应采富弃贫。
26.矿产资源的数量有限,但生产潜力却可以不断扩大和提高,是因为:
A.矿产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B.随着科技进步,可利用的矿产资源类型会越来越多、品位要求越来越低。
C.随着世界工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今后工业对矿产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少。
D.人们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空间范围将不断扩大
27.我国下列四组矿产中,储量居于世界首位的是:
A.钒、钛、稀土 B.钨、锑、锌
C.钼、镍、银 D.煤、磷、石棉
28.关于我国建设区域性矿产基地的正确叙述是:
A.在内蒙古建立稀土工业基地
B.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建立煤炭基地
C.在陕西、山西建立有色金属矿产基地
D.在湖北、云南、贵州建设磷矿基地
29.我国矿产资源形势严峻的表现有:
A.六种支柱性矿产探明储量不足或地质工作不够
B.矿产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C.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水平的一半,而且后备探明储量不足。
D.目前,45种主要矿产中约有一半探明储量不足。
30.合理开发利用我国矿产资源的措施有:
A.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B.注意保护、坚决制止破坏性开采。
C.铁矿利用立足富矿 D.伴生矿只采一种、丢弃其它。
三.读图题:
31.读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图,回答:
(1)图中A地森林主要在 和 ;B地森林主要分布在 、
和 ;C地森林分布在 和 等省的山区。
(2)广大的 和黄河中下游的 地区,森林资源极少。
(3)A地的森林类型为 ;C地的森林类型为 或 。
(4)我国为提高森林覆盖率,强调了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是: 。以达到 的奋斗目标。
(5)我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 区和 地区。
32.填图:
图中自然保护区:
A是 B是 C是 D是
E是 F是 G是 H是
I是 J是
33.读图、回答:
(1)图中四个箭头是日本铁矿石的主要来源,它们分别来自:
①北美洲的 ,②南美洲的 ,③大洋洲的 ,④亚洲的 。
(2)我国铁矿的特点是: ; 。
(3)我国铁矿主要分布在 、 和 三个地区,图中铁矿A是 ,伴生 ;B是 ,伴生 。
A
B
C
B
C
D
A
E
H
F
I
G
J
④
③
②
①
B
A高中地理阶段性测试题――第十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的中心是:
A.地球 B.太阳 C.人类 D.自然界
2.下列环境中属于自然环境的是:
A.农田 B.“草、水、林、机”配套的牧场
C.城镇 D.长白山的原始森林
3.下列四组环境中全是社会环境的是:
A.耕地、草原、水库 B.梯田、矿山、原始森林
C.水田、鱼塘、茶园 D.人工次生林、沙漠、沼泽
4.由于人类影响周围环境,周围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产生危害人体健康、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叫做:
A.环境污染问题 B.环境问题
C.生态平衡失调问题 D.环境反馈
5.下列有关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常所说的环境,仅指自然环境而言。
B.自然环境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的。
C.环境问题完全是人类不适当的活动造成的
D.人类是渺小的,环境是无限的,人类只能受环境制约。
6.下列环境问题的产生,不属于人为原因的是:
A.人类没有预报出的地震灾害
B.滥采、滥用自然资源
C.城市人口不断膨胀
D.某些大型工程建设不当
7.下列环境问题属滥采滥用自然资源引起的是:
A.因酸雨影响,西欧森林中树木日趋凋零。
B.上海地面一度发生持续沉降
C.大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
D.埃及境内尼罗河三角洲堆积速度变慢
8.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A.矿区 B.农村 C.山区 D.城市
9.地方病的发生是由于:
A.工业“三废”
B.城市人口膨胀造成的城市环境问题
C.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
D.滥采滥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10.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有下列现象中的:
A.城市的发展 B.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C.人口膨胀 D.滥垦草原和滥伐森林后而产生的泥石流现象
11.有关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凡是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都属环境问题
B.人口数量越少,越有利于经济发展。
C.人类自身的生产只受环境承载量的限制
D.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12.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
A.人口密度不均,人口分布在地区上的不平衡。
B.城市密度太大,城乡之间不协调。
C.世界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很高
D.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
13.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的:
A.土地资源和劳力资源 B.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C.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D.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
14.下列各项工作中属于国土整治工作的是:
A.抢救大熊猫的工作 B.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C.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D.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
15.制定以山西为中心的煤炭重化工基地的总体部署属于:
A.国土管理 B.国土立法 C.国土规划 D.国土整治
16.一个主权国家的国土包括该国的:
A.领土和领海 B.全部领土 C.领土、领海和领空 D.领土和领空
17.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靠:
A.科学实验 B.发展生产力 C.发展工农业生产 D.提高人口素质
18.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正确的叙述是:
A.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自身生产物质和能量。
B.人类通过消费活动,把废弃的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C.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必然产生环境问题。
D.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是环境在发展中产生的
19.开发海南,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是属于:
A.国土立法 B.国土规划 C.国土整治 D.国土管理
20.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A.控制人口增长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
C.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D.参加国际协作
二.双项选择题
21.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包括:
A.自然环境 B.人类环境 C.社会环境 D.宇宙环境
22.下列属于自然环境资源的是:
A.劳动力 B.矿山、公路、房屋 C.土地、矿山、生物 D.阳光、空气、水
23.人类通过消费活动,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而引起反馈作用的是:
A.噪声 B.电磁波 C.地方病 D.高山地区空气稀薄
24.下列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的是:
A.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 B.大气污染
C.交通拥挤 D.污染物质被鱼类吸收,危害人体健康。
25.有关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A.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
B.环境问题,只在工业大国反映突出。
C.城市垃圾、污水、噪声、汽车废气、交通拥挤都是典型的环境问题。
D.目前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已趋减少。
26.促进人类与环境良性发展的措施有:
A.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B.开发荒原
C.融化冰原 D.普及环境知识和技能,提高人口素质。
27.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方面有:
A.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
B.没有环境就没有人类,没有人类也就没有今天的环境。
C.人类的主观要求同环境的发展是一致的
D.人类是环境中的一部分,只能依赖环境的发展。
28.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有:
A.控制人口增长数量
B.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C.努力发展生产,尽量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以满足人类需求。
D.参加国际协作,共同开发资源,提高环境的承载量。
29.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正确的叙述是:
A.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B.人类的生活同环境息息相关
C.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原因之一是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使植被遭到破坏。
D.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资源很丰富,近期内大量增加人口,大规模生产和消费还是允许的。
30.有关国土和国土整治工作的正确说法是:
A.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已得到解决
B.国土整治是专指国土的治理和保护
C.国土规划、国土立法都属于国土整治的范畴。
D.国土是主权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三.读图题
31.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
(1)图中的字母表示:A B
(2)人类通过 活动和 活动,作用于环境,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 作用。
(3)图中字母C表示的含义 ;字母D表示的含义是: 。
(4)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和 。因此人类的发展活动的方式既有 发展,又有 发展,还有 的方式。
(5)要使人类同环境协调发展,各国在搞好本国国土整治的同时,还要参加 ,保护 。
(6)“滥采滥用自然资源”是哪一过程的过失行为?
32.根据下图,填出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
(1)A B C D E
a b c d
(2)目前,由于人类利用自然的不合理, 原因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趋严重,因此 问题成为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33.根据下图所示内容,分析后写出图中(1)、(2)、(3)所表示的内容:
图中数字表示的内容(1) (2) (3)
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是:
① ②
③
环 境
人类社会
B
A
C
D
A
B
C
D
E
a
b
c
d
环 境 问 题 的 产 生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大气中二氧化碳大量增加
2天然森林被大量砍伐
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
大量有毒的二氧化硫。
滥垦草原,毁林开荒,对
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
(2)
(3)
全球生态环境恶化
导致
产生
造成
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