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红烛 课件(16张ppt)+教案+考点链接+课文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红烛 课件(16张ppt)+教案+考点链接+课文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4 18:33:57

文档简介

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现代诗歌鉴赏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4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三千余年来,诗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丰富多彩,蔚为大观。在新诗的世界里,诗人们则摆脱了格律的束缚,时而低回浅唱,时而大声疾呼,创作形式更为多样,内容也更为自由。
我们所要学习的第二课所选诗歌,有闻一多的《红烛》、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昌耀的《峨日多雪峰之侧》以及雪莱的《致云雀》,皆为现代形式的诗歌。诗人们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吟唱,从不同侧面抒写了“青春”这一主题。
主题学习目标
1.了解郭沫若、闻一多、昌耀、雪莱等中外诗人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的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感受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青年对祖国、对人民、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对青春不同含义的诠释。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行标准》(统编版)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从哪几个方面欣赏现代诗歌?
2.怎样理解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意象?
3.如何理解昌耀《峨日多雪峰之侧》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如何理解闻一多《红烛》和雪莱《致云雀》中的意象象征意义?
专题划分
专题一: 走进现代诗歌
专题二: 欣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专题三: 欣赏《红烛》
专题四:讨论《致云雀》《峨日多雪峰之侧》
专题三
走进《红烛》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三概述
闻一多的《红烛》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主体部分就是在表现和歌颂红烛这一意象。
诗人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即“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本专题学习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红烛意象的象征意义。
2. 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用意
3.理解诗歌中传达的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4.掌握诗歌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本专题问题设计
1.闻一多的诗歌主张是什么?
2.这首诗中,诗人借红烛表现了什么?
3.你能看出诗歌的抒情脉络吗?
4.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是怎样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红烛》教学课件(闻一多简介、闻一多三美主张、抒情线索梳理、抒情特色归纳等)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现代诗歌鉴赏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走近《红烛》
自由交流
1.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2.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活动二:探讨作者的情感
1.了解作者
2.了解背景
3.了解诗人的诗歌主张
4.分析情感线索
5.体会托物言志手法
活动三:尝试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首短诗。
教学评价
1.能通过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造背景解读诗歌。
2.能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歌表达情感的思路。
3.能分析诗歌的抒情特色。
《红烛》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用意,理解“红烛”意象
2. 理解诗歌中传达的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2.掌握诗歌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红烛”意象,理解诗歌传达的深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初中所学有关闻一多先生的两篇文章导入。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最后一次讲演》
请你谈谈对闻一多先生的印象。
(以湖北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展览前言总结。)
二、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红烛》创作背景介绍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
2.朗读指导
3.学生自由朗读
4.指名读
四、赏析诗歌
1.第一小节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2.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在第二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
作者对红烛的认识如何?
明确: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
诗人最终是怎样理解红烛的?
明确: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3.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4.第五至第七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①第五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
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②第六节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
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③分析第七小节的含义:
本节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5.第八、九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五、整体归纳写作特色
1.抒情的脉络
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
2.高尚的情操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燃烧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3.抒情的方式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了,这样红烛的形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六、品味诗歌语言
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明确:“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
“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2.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明确: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3.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
明确:“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
4.哦!我知道了!(叹号如改逗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用叹号:经过思考找到答案后的快感显得很强烈。改用逗号,语气不强,感彩淡薄。
5.才着急得流泪!(叹号的作用)
确:用叹号着急的心情表达得很强烈,改用句号,就失去了强烈的感彩。
七、全诗总结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课件16张PPT。红 烛第一单元 第2课新课导入1.回忆学过的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最后一次讲演》
2.请你谈谈对闻一多先生的印象。
在湖北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内的这段文字是他的家乡人民,也是整个祖国对他的追怀之辞。闻一多简介创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创作背景《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也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既有对爱情、自然的歌颂赞美,也有对前途渺茫的感伤和哀怨。在风格上,《红烛》已经初显“三美”创作原则(音律美、绘画美、建筑美)。初读感知1.听读示范音频,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
(可插入本资源中《红烛》课文朗读教学资源。)
2.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指名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红烛为何燃烧成灰?
红烛为何伤心落泪?
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
——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解读内容细读探究,梳理 “红烛”形象分析情感分析 “红烛”的情感线索1.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2—3.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4.对红烛的殷殷寄语,对自己的自勉自励。5—7.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8—9.对红烛同情的呼唤和劝导鼓励的呼唤。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对红烛殷殷寄语表自己拳拳心迹艺术特色《红烛》的抒情特色 1. 借物抒情。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红烛的形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2. 诗人对烛呼告,直接倾诉。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热烈充沛。
3.情感递进。先后三次发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后,深情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4.情理结合。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将红烛精神作为一种至高的奉献精神的象征来表现,饱含哲理,突出表现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祖国的联系,这样使抒情不流于虚浮。艺术特色借物抒情
红烛伤心的烛泪红烛的赤诚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诗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对红烛的敬仰。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的责任诗人自勉自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红烛品味语言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明确】“这样”原是指示代词,这里相当于程度副词,用“这样红”,暗示诗人凝视着红烛,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情感;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
“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鲜红)(掏)品味语言2.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明确】: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文学常识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倡导者内 容意 义作 用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 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布置作业1.课外阅读闻一多的新诗代表作《死水》。
2.尝试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写一首小诗歌。
再 见现代诗歌赏析训练(一)
一、阅读《美丽的夜雨》完成题目
像轻声到来的客人
打开啤酒吧,欢迎
于是,泡沫,水珠
在脚下和车轮下飞进
美丽的夜雨
辛勤地擦洗大地
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
城市一下亮了起来
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美丽的夜雨
把情人牵到一把伞下
雨声掩住了低低的私语
从月夜下散出温暖的热气
把雨丝蒸酿成了蜜
美丽的夜
像拉着小提琴
滑过每一家的玻璃窗
把明天更甜的生活
飘进孩子的梦
1.这首诗主要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作者从各种角度反复设喻,用多种喻体去说明夜雨这一本体,请具体说说这首诗用了哪些喻体? 这些喻体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诗句清新洒脱,生动形象,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写人和自然的微妙关系,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试说说下面几句诗的美妙之处(重点从词语和修辞方面去品味)
“美丽的夜雨,辛苦地擦洗大地,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城市一下亮了起来,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3.面对美丽的夜雨,你有什么体验?请用几行小诗展示你的体验。

二、阅读《秋晨》,完成题目
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
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
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
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活!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
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
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
直到落下欢欣的眼 1.这首诗分为两节,请概括每一节的意思。

2.“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中的“你”是指 ,“你已复活”中的“你”是指


3.“星霜漫天”突出了 ,“圣水难洗”说明了

4.作者他要表达怎样的情怀?


5.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星星》(臧克家),完成题目: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做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小名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那么多,那么多……
1.你认为这首诗中那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2.自己的光圈是什么意思?

3.“谁也不排挤谁”是什么意思?

4.“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什么?

5.读完这首诗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四、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答题。
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
有多少欣慰,
有多少鼓励,
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
带着多少叮嘱,
带着多少期望,
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
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
(节选自《献给老师的花束》,作者徐鲁,有改动)
请写出这首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
2.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
A.急促 B.高亢 C.舒缓 D.低沉
3.请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从语言表达和 思想 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5.诗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6.请以“老师,谢谢你”为话题写四句以上的短诗一首。
??
??????????????????????????????????????????????????????????????????????????????????????????????????????????????????????????????????????????????????????????????????????????????????????????????????????????????????????????????????????????????????????????????????????????????????

【答案】一、
1.答:轻声到来的客人、辛勤洗擦大地的清洁工人、把情人拉到伞下的红娘、拉着小提琴的歌手. 这首诗通过奇峭的比喻和连珠似的妙想,主要表现了生活分外美好
2.答:这节诗用了拟人(辛勤地擦洗大地)、比喻(闪光的镜子)、夸张(城市一下亮了起来)、比喻 (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修辞手法,描写夜雨十分生动形象。
二、
1.这首诗共两节,第一节主要写告别秋的心情;第二节主要写面对秋晨的情态。
2.苦难;东曙
3.秋夜的凄冷 苦难的深沉
4.作者面对秋晨的情态,先是抱住太阳的脚,在看见叶颤、禅舞。听市声沉醉,直到喜极而泣,表达作者对光明无限渴望的感情。
5.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简洁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三、
1.第一句,运用拟人,形象的写出了星星在夜空中所占的位置。
2.指星星发出的光芒,写出了他的能力和作用。
3.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虽然渺小,却并不受任何排挤,永远有自己的位置。
4.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的渺小并不引人注意。
5.任何时候也不要放弃,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要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
四、
1.刻,车,歌。
2.C。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离别之际想到了老师的点滴生活以后对老师的依依不舍和感激之情。
5.“老师”是和蔼的,他一直鼓励学生,给予他们爱和知识,当他的学生要离开时,他会欣慰的笑,会在心中为他们祝福,老师把学生送向了光明,而他们仍然无私奉献,永远守在自己的讲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