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现代诗歌鉴赏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4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三千余年来,诗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丰富多彩,蔚为大观。在新诗的世界里,诗人们则摆脱了格律的束缚,时而低回浅唱,时而大声疾呼,创作形式更为多样,内容也更为自由。
我们所要学习的第二课所选诗歌,有闻一多的《红烛》、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昌耀的《峨日多雪峰之侧》以及雪莱的《致云雀》,皆为现代形式的诗歌。诗人们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吟唱,从不同侧面抒写了“青春”这一主题。
主题学习目标
1.了解郭沫若、闻一多、昌耀、雪莱等中外诗人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的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感受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青年对祖国、对人民、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对青春不同含义的诠释。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行标准》(统编版)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从哪几个方面欣赏现代诗歌?
2.怎样理解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意象?
3.如何理解昌耀《峨日多雪峰之侧》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如何理解闻一多《红烛》和雪莱《致云雀》中的意象象征意义?
专题划分
专题一: 走进现代诗歌
专题二: 欣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专题三: 欣赏《红烛》
专题四:讨论《致云雀》《峨日多雪峰之侧》
专题四
致云雀
所需课时
1
专题四概述
本专题主要内容是赏析雪莱的诗《致云雀》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诗人雪莱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3.联系创作时代文化背景与形象特征解读诗歌意蕴
4.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5.体会诗歌风格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对浪漫主义诗歌有哪些认识?
2.云雀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3.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这首诗有怎样的风格特色?
5.你觉得这首诗的翻译语言好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教学课件(包含知识卡片、诗人简介、教学图片及要点解读及阅读策略展示)、诗歌音频及相关视频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他资源
拓展阅读文章、提升练习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1.通过相关资料和资源,了解浪漫主义风格特点、英国浪漫主义运动及诗人雪莱。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
3.感受诗歌的形象。
4.把握诗歌形象,梳理诗歌思路。
5.体会诗人情感。
6.感受诗歌风格。
7.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评价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正确把握节奏、重音和语调。
2.能从整体内容出发把握诗歌思路。
3.能分析诗歌的形象特点,挖掘形象意蕴。
3.能分析诗歌风格。
课件14张PPT。致云雀第一单元 第2课新课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中写鸟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诗人写鸟的形象是为了表现什么呢?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他同时也是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民主思想和战斗精神,艺术上的特色有: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
????????????????????????雪莱简介文化身份经历创作文学特色雪莱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拜 伦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于18 世纪中后期。18 世纪英国的伤感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以及德国狂飙突进文学,都推崇主观情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而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费希德的“唯我论” 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色彩和个人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 年左右,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是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第二次高潮则从诗人拜伦开始,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和“湖畔派”的思想倾向不同,他们虽也主张抒情主义、理想主义,但他们所表现的不是消极颓废之情而是积极向前、反抗暴力的革命之情。他们的理想不是返回自然,返回中世纪,而是要创造一个人人平等、没有暴政的新世界。课文朗读1.听读诗歌。
2.自由朗读诗歌。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据雪莱夫人回忆,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诗歌解读 1.对云雀及其歌声总的评价和赞美。 2.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姿态和边飞边唱的习性。 3—4.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或送走夕阳时的欢快明朗的形象。《致云雀》思路梳理“欢乐的精灵”,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神圣) 5—7.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比喻云雀的歌唱。8.把云雀比作诗人。 9—11.把云雀鸣声比作高贵少女的甜美如爱的歌曲、飞萤与晶莹的流光、
玫瑰与醉人的芳香。 12.不只是单纯的明朗、清新、欢悦。(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三个形象作比。)视觉形象描绘听觉。拥有思想的明辉,唤醒人间的爱。默默散播爱、光明与芬芳却不露形影。欢乐的形象传播爱与光明的形象诗歌解读 13—15.探讨美的根源。
18—20. 不能快乐的根由21. 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拥有云雀的欢欣。 16—17.探寻欢乐的真正来源欢乐的源泉欢乐的理想——对爱与生命的深刻理解。——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便无从创造美的艺术作品。——尘世的丑恶和人的不幸。 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诗歌解读“像一位诗人
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
吟诵着即兴的诗韵
直到普天下的同情
都被从未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解读“云雀”与“诗人”好的艺术品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最后两行则宣扬了诗人的神圣使命诗人比一般人敏感,应该有能力有责任揭示出常人未曾留意的真理。形象解读 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中把云雀比作哪些形象?表现了云雀形象的什么特点?诗中把云雀的歌声与哪些声音做了比较?突出了什么? 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形象解读 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云雀形象分析艺术特色浪漫主义特征分析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
瑰丽的想象
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拓展延伸1.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2.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3.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4.希望会使你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
5.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6.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
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7.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雪莱名言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