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件(17张ppt)+教案+考点链接+课文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件(17张ppt)+教案+考点链接+课文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4 18:33:57

文档简介

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现代诗歌鉴赏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4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三千余年来,诗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丰富多彩,蔚为大观。在新诗的世界里,诗人们则摆脱了格律的束缚,时而低回浅唱,时而大声疾呼,创作形式更为多样,内容也更为自由。
我们所要学习的第二课所选诗歌,有闻一多的《红烛》、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昌耀的《峨日多雪峰之侧》以及雪莱的《致云雀》,皆为现代形式的诗歌。诗人们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吟唱,从不同侧面抒写了“青春”这一主题。
主题学习目标
1.了解郭沫若、闻一多、昌耀、雪莱等中外诗人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的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感受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青年对祖国、对人民、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对青春不同含义的诠释。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行标准》(统编版)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从哪几个方面欣赏现代诗歌?
2.怎样理解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意象?
3.如何理解昌耀《峨日多雪峰之侧》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如何理解闻一多《红烛》和雪莱《致云雀》中的意象象征意义?
专题划分
专题一:走进现代诗歌
专题二:欣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专题三:欣赏《红烛》
专题四:讨论《致云雀》《峨日多雪峰之侧》
专题二
欣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二概述
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本专题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了解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概况。
3.把握词中意象,体会词境。
4.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
5.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能根据范读音频划分诗歌的节奏、重音吗?
2.找出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特点。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
4.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5.你觉得这首诗是现实主义风格还是浪漫主义风格?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教学示范课件(包含郭沫若介绍知识卡片、《女神》集简介及教学图片、抒情方式要点解读、阅读策略展示等)、诗歌音频及情境课文视频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教材解读及拓展阅读资料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
1.诗歌朗读指导
2.诗歌朗读交流
活动二:诗歌欣赏指导
1.推送或展示郭沫若生平及创造背景概况(知识卡片)
2.出示探究问题
(1)根据范读音频划分诗歌的节奏、重音。(知识卡片)
(2)找出诗歌意象,体会其特点。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
(5)体会诗歌艺术风格
3.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4.集中指导阅读方法
教学评价
1.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发言积极,语言简洁具体。
2.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从诗歌创造背景、意象表现、意境描述、情感表达、风格表现等方面入手欣赏诗歌。
课件17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第一单元 第2课新课导入他是涅槃的凤凰,他是飞奔狂叫燃烧的天狗,他是破坏一切偶像的偶像崇拜者。他是炉中的煤胸中的心灯。
他的血和海浪同潮,他的心和日火同烧。
地球是他的母亲,劳者是他的爹他的恩人。
他要创造个新鲜的太阳,他全身心要化为光明流去。
他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创造日月星辰,驰骋风云雷雨。
他努力地诅咒着旧世界,热烈地向往着新世界。
他歌颂真正的“匪徒”,赞颂胜利的死。鞭笞游闲的尸和淫嚣的肉。
他的诗魂在地球边上放号,在梅花树下醉歌,在笔立山头展望,在夜步十里松原,在电火光中,在演奏会上。
总而言之,他效法造化底精神,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自己。
——桑逢康《新文学的一面旗帜》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创办《创造季刊》,提倡浪漫主义文学;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1923年出版诗集《星空》; 1926年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另有《前茅》《战声集》《恢复》《瓶》《新华颂》等诗集。抗战期间,创作《屈原》《虎符》《南冠草》等六部历史剧。
《女神》和《屈原》为其代表作。郭沫若作者简介文化身份文学经历代表作品《女神》简介《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背景链接 狂飙突进运动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这个时期,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他们的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他们受到启蒙时代影响,推崇天才,创造性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他们歌颂"天才",主张"自由"、"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背景链接狂飙突进运动诗歌朗读1.听范读录音,注意节奏、重音。
(需插入本套资源中《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文朗读教学资源。
2. 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充沛的情感。
3. 指名朗读。诗歌朗读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19年10月意蕴解读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动荡的时代对旧世界的破坏蕴蓄已久的力量破坏与创造对力的赞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思想内涵 郭沫若的这首诗,呼唤“大破坏、大创造”,也是“五四”精神的表现。所谓“大破坏”,就是要反帝反封建;所谓“大创造”,就是要建设民主与科学的新中国。 艺术特点 奇幻的诗境,奇特的想象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于是,自然物的形象便以超乎人们常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超乎人们常见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艺术特点直抒胸意的抒情方式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一系列抒情句是诗人的直接抒情,抒发对这种破坏力的呼唤和赞美。这种直接抒情可以充分彰显诗人充实的内心和如沸的激情,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艺术特点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诗歌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或事表明爱憎态度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借古抒情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间接抒情艺术特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修辞运用:反复、比喻、拟人、排比“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同时又是对力的艺术美的歌颂和礼赞。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思考探究创作自由(形式,格律不受限制)
描写自然
重奇特而轻平凡
大胆的想象和夸张
塑造非凡独特的形象
澎湃的激情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浪漫主义你觉得郭沫若这首诗属于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拓展延伸阅读郭沫若《女神》中的其他代表诗作。 再 见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提升训练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鲁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间作
选自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
A.作者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一句“啊,我年青的女郎!”喊出了蓄积已久的眷恋祖国的热烈感情。
B.这首诗,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炉中燃烧的煤,旨在比喻自己思念祖国的炽烈的感情。
C.“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是指诗人长期被黑暗社会压抑,到现在(写此诗时)才获得自由。
D.全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和热望,极富美感,令人感动。
2.下面对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从不青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合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923.8.27.
A.开篇入题,诗人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铺垫。
B.第二节四句,诗人直接点明了纸船应去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强烈诚挚的心愿。
C.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了她祈求想象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
D.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使得感情的抒发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3.下面对何其芳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喝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1941年12月8日
A.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叙事诗,诗人通过对“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等对象的歌唱,抒发了对少男少女们的赤诚之情。
B.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通过全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他深情的歌喉。
C.最后一节,诗人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两相呼应。
D.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充分显示了诗人在诗艺上的造诣之深。
4.对下列短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坚 壁
田间
狗强盗, 来,我告诉你:
你要问我么: “枪,弹药,埋在哪儿?”
“枪,弹药, 统统埋在我的心里!”
1943年6月作
注:“坚壁清野”是抗战时期,我军民对付日军“三光”政策的方法之一。指把粮食、枪弹等埋藏起来,不让敌人得到。
A.开头直呼“狗强盗”,三个字把“我”烈火般的愤怒和仇恨倾泄无遗。
B.“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这个设问表示“我”已把敌人看透了,突出了“我”的自信,敌人的气急败坏。
C.“来,我告诉你”几句,是“我”面对敌人搜查时的嘲弄斥责之词,也是全民抗战的真实写照。
D.全诗采用虚拟手法塑造了“我”的形象,而对敌人却有意冷落,不费笔墨,表现了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蔑视和仇恨。
5.对沙鸥诗《新月》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
A.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
B.“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
C.“花香。夜暖。”一句四字,就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
D.诗的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参考答案】
1.C(诗人以煤的形成历史作比,主要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2.B(“直接点明”之说有误,作者在此并未明白说出,而是设置了悬念。)
3.A(主要是“叙事诗”一说有误,应为“抒情诗”)
4.D (未句分析有误。一是这里的敌人指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国民党反动派;二是作者这样剪裁的目的,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广阔天地,强化诗作的表现力。)
5.C(正面的角度应指嗅觉和触觉,无有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