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课件(18张ppt)+教案+考点链接

文档属性

名称 4.2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课件(18张ppt)+教案+考点链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4 18:33:57

文档简介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学方案
目标预设?
1.进一步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2.以对人物的描写探究引导写作。?
3.理解并学习张秉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通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揭示。
2.理解并学习张秉贵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
他是一名普通的售货员,他的塑像却矗立在北京百货大楼前。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他,就是被誉为“燕京第九景”的张秉贵。
二、走近人物
张秉贵(1918—1987),北京人,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从1955年11月到北京市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接待顾客数百万人,从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从为国家争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出发,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他通过特有的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等,为顾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几乎成了那个时代商业领域的服务规范。20世纪50年代,他总结出站好柜台要做到的五点:精神饱满、思想集中、耳目灵敏、抬头售货、动作“三快”。60年代,他总结出“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售货法,刻苦练就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绝技。70年代,他将自己几十年如一日满腔热情的服务精神归纳概括为“一团火”精神,响亮地提出“心有一团火,温暖顾客心”。他将自己的柜台服务经验,编写成《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并到各单位表演、讲课,听众达十多万人次。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林为民,1942年出生在台湾,是台湾著名的第一家族“雾峰林家”第九代传人。父亲为爱国烈士林正亨。18岁进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工作,直至退休,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记者工作。现定居北京。
三、走入文本?
1.读准字音
词语
读音
赚钱
zhuàn
拧螺丝
nǐnɡ
橘子

阜新

够呛
qiànɡ
吆喝
yāo he
2.解释词语
词语
释义
熙熙攘攘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和颜悦色
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座无虚席
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
3.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仔细阅读课文,将思维导图填写完整。?
 ①体贴入微,热情 ②受尽压迫和凌辱 ③受国民党兵痞欺负 ④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 ⑤学习糖果的营养知识 ⑥了解人们吃糖的习惯与各种糖果的味道 ⑦爱戴和尊敬
四、把握内容,体会写法
1.文章从开头到“满面笑容地接待顾客”,记叙的事件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点拨】这部分记叙的事件在顺序安排上是层层深入的。第一件事写张秉贵热情地招待抱孩子的顾客,体现出的是他良好的个人职业素质;第二件事写张秉贵提前给赶火车的顾客称糖,则体现出他超出一般人的观察力;第三件事写张秉贵热情地对待不讲道理的顾客,则更进一步体现出他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第四件事写张秉贵不因女儿生病而影响工作,体现出的是他公而忘私的崇高精神。这四件事所体现的精神是逐层深入的,让读者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张秉贵的伟大之处。
2.“张秉贵今年59岁”一段以及下一段,记叙了张秉贵解放前后的几段经历,作者写这些事情的意图是什么?如果删除这两段对文章有何影响?
【点拨】(1)这两段对比了张秉贵解放前后的不同经历,解释了张秉贵热爱本职工作并取得非凡成绩的内在动力:新中国让他一个劳动者翻了身,并受到了尊重。(2)如果删除这两段,不仅无法解释张秉贵出色工作的原因,让读者摸不着头脑,而且也不能揭示文章的深层主题——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赞美。
3.“张秉贵常说:……”一段以及下一段,都写到了张秉贵工作中的表现,这与课文开头部分所写的他在工作中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点拨】这两段所写的张秉贵的工作表现,体现了他的专业素养,而这与他认真刻苦的钻研是分不开的。课文开头部分记叙的事件,也是工作表现,但侧重于写张秉贵的热情、体贴与周到。两相比较,这两段所写更加深刻。
五、精彩细节,咀嚼品味
1.只见张秉贵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过了一会儿,轮到她买糖时,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
【点拨】先拿一块糖给孩子,孩子止住了哭声;之后用小纸袋装好几块,塞给孩子: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张秉贵的热情周到、体贴入微。“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这一细节表现了张秉贵的认真负责。
2.老张立即征得前面顾客的同意,很快给他称完糖,又告诉他应该在哪儿坐车去火车站。
【点拨】照顾赶火车的顾客,也没有冷落其他顾客。先给赶火车的顾客称糖,是在征得前面顾客同意的前提下才进行的。这一细节体现出张秉贵对待每一位顾客都是体贴周到的。
3.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几年来,他还自己花钱买了230多种糖果来品尝,并请同柜台的售货员一起尝。
【点拨】为做好工作,自己花钱购买了数量不少的糖果,“并请同柜台的售货员一起尝”,体现了张秉贵的公而忘私,以及对待工作的认真与执着。
六、拓展延伸
国家领导人对张秉贵的评价
1.“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陈云题词
2.发扬“一团火”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泽民题词
七、补充资料
人物通讯的写法侧重
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物才有了灵魂、生命,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有的记者在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时,常常被事情的过程牵着鼻子走,摆脱不了“过程线”的圈绕,多半是将好思想、好品德、好人好事平铺直叙地照实写出来,没有把这些材料提高一步来认识,只是罗列现象、堆砌材料、就事论事,这就很难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来。著名记者郭梅尼说得好:“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报道先进人物,借用这句话来说——事例不在多,有‘神’则灵。这里说的‘神’是指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先进思想和人物行为。”
课件18张PPT。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中国梦,劳动美。正是劳动,让我们今天得以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纵观国际格局,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素质。
——人民日报社论《光荣属于每一个劳动者》阅读导入 张秉贵,1918出生,北京人,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本领,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等。人物介绍——张秉贵正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工作的张秉贵作者简介 林为民,1942年出生在台湾,是台湾著名的第一家族“雾峰林家”第九代传人。父亲为爱国烈士林正亨。18岁进入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社工作,直至退休。作者简介相关知识复习文体知识人物通讯相关知识字词学习生词正音生词释义思维导图内容梳理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人物日常工作情景用热情感染顾客张秉贵接收教育事迹被传送用服务温暖顾客1-67-1415-1617-1920体会细节 在表现张秉贵的日常工作情景时,作者抓住了哪两个“点”来突出他对顾客的体贴入微? 张秉贵提前拿出一块糖给哭闹的孩子并用小纸袋装好几块糖塞进孩子的衣兜里,嘱咐顾客让孩子在路上吃。概括事件张秉贵发现排在队尾的顾客神色不安,通过询问得知那位顾客着急赶火车,在征得前面顾客的同意后,提前给那位着急赶车的顾客称完糖果并告诉他应该应该在哪儿坐车去火车站。文本研读赏析开篇特色精读探究 文章开头对通讯主人公张秉贵的工作场景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写,运用场面描写来烘托主要人物。场面描写包括采访报道的具体时间,新闻人物的工作地点,顾客的活动及对新闻人物的侧面评价,为新闻人物张秉贵的出场做了铺垫; 场面描写也呈现了主人公张秉贵在工作过程中的真实面貌,表现出张秉贵工作热情、体贴入微的特点。这篇人物通讯的开篇描写有何特点?体会细节 第二部分内容怎样叙写张秉贵“以热对冷,变冷为热”的? 1.以热对冷概括事件一位女顾客气呼呼地来到柜台前,张秉贵满面笑容地询问,女顾客绷着脸从中间柜台向东头柜台走,张秉贵一半跟着她,一边和颜悦色地介绍新来的糖果。 2.变冷为热女顾客被张秉贵火一样的热情感动,抱歉地陈述生气的原因并夸奖张秉贵的服务态度,后来每次来百货大楼都要看望张秉贵。体会细节 第二部分内容怎样描写张秉贵“以热对冷,变冷为热”的?体味描写“同志,你想买点什么糖果?” 运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同时运用的心理描写,通过张秉贵的心理活动,揭示了他热情对待顾客的原因。边走边想:她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越事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您教育孩子是应该的,可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孩子。”“一个人哪能事事如意?不过,我们售货员一进柜台,就要像解放军战士进入战斗岗位那样,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全神贯注地去为人民服务。”文本研读课文第三部分有多处对比描写,请举例分析。精读探究赏析对比手法张秉贵的不断成长与变化。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劳动者地位变化,服务精神受到尊重。 张秉贵早年在资本家工厂当童工和在食品店当学徒时受尽剥削压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售货员为人民服务。 刚成为售货员时对顾客的冷漠。张秉贵热情为顾客服务。张秉贵在德昌厚食品店当伙计时遭到兵痞的暴打。张秉贵受到顾客感激。文本研读分析文章行文结构精读探究作者是如何组织行文的? 文章标题“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即文章的线索,作者紧紧围绕这一线索将张秉贵从给资本家当童工到成为新社会的售货员的经历、变化按照逻辑顺序呈现出来,表现了张秉贵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精神。思维导图内容小结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张秉贵的日常工作用热情感染顾客张秉贵接收教育事迹被传送用服务温暖顾客对顾客体贴入微的服务。以热对冷,变冷为热。 由旧社会的童工成长为新时代“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劳动模范。广大顾客对张秉贵的尊敬爱戴,全社会对张秉贵精神的学习赞美。文本研读通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揭示精读探究这篇人物通讯是怎样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的? 1. 细致刻画张秉贵的心理活动表现他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张秉贵边走边想……”“他默默地想……”“他又一次感到……” 2. 直接引用张秉贵的话来表现他的精神世界。“我们为人民服务,就要完全彻底”“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 运用语言、心理描写,再现了张秉贵的心灵、精神的成长轨迹,从而使人物形象更深刻、更全面。文章主旨《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篇人物通讯以散文化的笔法,将一个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售货员张秉贵所做出的不平凡的工作加以生动、具体的记述与评论,展现了一个新时代劳动者的模范形象,颂扬了他所代表的可贵的劳动精神和服务观念。内容总结技法迁移请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的劳动片段。拓展延伸文章主旨再 见《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考点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擦鞋说
《人民日报》记者 龚永泉
南京有一个“郭师傅擦鞋店”,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可生意依然红火。来到位于莫愁新寓的这家小店,可见门口醒目的牌子上写着五六个服务项目和价格,还有两句话,一句是广告:“足下生辉,走出风采”;一句是店规:“以诚信立基,做良心事业”。店里鞋架上放满了擦过或待擦的皮鞋。郭师傅名叫郭兆松,41岁,一家三口都在这儿擦鞋,去年毛收入10万元。他一边擦鞋一边与我交谈:有人问我,别人擦鞋都只要1块钱,你为什么要两块?我说,这叫优质优价!同是皮鞋,有几十元的,还有上千元的不是?我是安徽固镇人,1991年举家来南京打工,搬运工、收破烂都干过,活不轻,钱不多。有一天,在闹市区看到一字排开的擦鞋摊,生意还不错,便悄悄在旁边看,一连看了5天,一位好心的师傅收我当了徒弟。我也成了“擦鞋游击队”的一员。2001年,在一位城管队员的帮助下,我租了间7平方米的门面,月租800元,做起了定点生意。刚开始,擦一双鞋1块钱,没有多少生意,急得直上火。暗下决心:凡事要用心,虽说是擦鞋,也要擦出点名堂来!以我的经验,鞋油都是一样的,差别就在鞋蜡上。我就琢磨自己配,成份有蛋清、鞋乳、白醋等。那些日子,我是白天试,晚上想,觉睡不实,饭吃不香。经过近百次试验,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03年11月6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尽兴地醉了一回:咱也有“独门秘方”了!自从用了自配的鞋蜡,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有一天,我在理发店理发,看到染发的要用电吹风吹,灵机一动:擦鞋也可用电吹风呀!现在,我擦鞋都加一道吹干程序。刚擦过的鞋,你端一盆水往上浇,一滴不沾!这样的效果,收2元钱不多吧?你问我下一步的打算?我这店也算有了点小名气,我想让妻子和儿子留在这里干,我找个地方再开新店。现在城里人有钱没时间,穿皮鞋的越来越多,自己擦鞋的越来越少,市场大得很!编后:生意有大小,创新无分别。与多数企业比起来,一家擦鞋店微不足道,更谈不上有什么"国家扶持"。但郭师傅在擦鞋中肯动脑筋,小革新照样出效益。从这个事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悟出一点创新的道理呢?(选自《人民日报》2006年3月19日第一版)
1.这篇短短的通讯用了许多数字。请举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这篇人物通讯主要表现了主人公郭兆松身上怎样的人物品格呢?
3.文章从第五段开始,就改用第一人称由郭兆松自述。用这种手法来写通讯,有什么好处?
4.《人民日报》发表本文时,加上边框排在第一版,还加上"编后"语;2006年本文又被评为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短短的通讯得到如此的重视,你认为它具有哪些新闻价值?

【参考答案与解题技巧】
1.从分析人物通讯的基本特征入手。
这是解答人物通讯类阅读的基本知识储备。人物通讯属于新闻类文本,它也具备新闻的基本特征,即内容真实,报道及时。由于通讯在时效性上较消息要略低,因此,抓真实性是第一要旨。要体现真实性,一是要交代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二是要通过真实性的数据加以说明。如第1题,数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所以,从新闻真实性的特征入手即是解题的要点。
2.抓住典型材料,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以人物为主要写作对象的文章都会将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作为考查的重点,人物通讯类阅读当然也不例外。而刻画人物形象一般要选取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特征的典型材料,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是解题的关键。如本文主人公郭兆松身上的创新精神主要就是通过研制鞋蜡这一事件来体现的。
3.对人物通讯的某种特色(如表现手法)作深入的思考和判断。
人物通讯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从叙事方式上看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等,顺叙符合事件发展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变化规律;倒叙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注意;插叙可补充必要的背景材料,为塑造人物提供背景环境。从叙事人称上看有第一人物、第三人称等,第一人称可使通讯内容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如以上第2题;第三人称叙事客观,更易于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从具体刻画人物的方法看又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
4.着重发掘人物通讯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一点要着重突出新闻的社会宣传价值,其切入点是分析作者报道的人物形象的意义(歌颂抑或抨击)及这一人物与时代热点问题的关联。如以上第3题,作者报道郭兆松这一人物就是要宣传他身上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和自立自强精神;同时,郭兆松作为弱势群体,对其创业成功的宣传也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