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喜看稻菽千重浪 课件(31张ppt)+教案+考点链接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 课件(31张ppt)+教案+考点链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4 18:33:57

文档简介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课堂导入
1.播放视频3分钟,截取主持人读颁奖词部分视频。
2.过渡语:
2010年4月28日,北京百年讲堂,“首届中国心灵富豪榜”在此隆重发布。唯一的“首富榜”被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摘得。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评估机构的一份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对此,他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追求。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的心灵富豪。让我们一起走近袁隆平。
二、整体感知
(一)课文写了袁隆平哪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体现了袁隆平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哪些方面的品质?并请结合文本四个小标题所引领的内容,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合适的内容。
第一问:四个小标题
1.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2.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3.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4.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第二问:袁隆平的品质
1.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工作方法。
2.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学术品格。
3.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不计个人风险得失的道德操守。
4.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理想志向。
第三问:
袁隆平是一位 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 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 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 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 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 ,不计个人风险 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 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的寻梦者。
三、内容梳理
1.人物通讯需要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才能让人感动,给人激励,给人启迪。本文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呢?(不必求全)
概括典型事例一般方法(要素归纳法: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事;不必面面俱到,抓住核心要素即可)
典型事例1:袁隆平1960年7月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时意外找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准备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下定决心要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战胜饥饿。
明确:表现袁隆平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工作方法。
典型事例2:袁隆平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他不盲从权威,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明确:显示了袁隆平严谨的态度、创新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不迷信权威。
典型事例3:1964年7月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
明确:展示了袁隆平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典型事例4: 1992年针对杂交稻是“三不稻”的贬斥文章,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典型事例5:1993年以过人的胆识力排众议,主张对玉米稻大面积推广要持慎重态度。
明确:表现了袁隆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典型事例6: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中,袁隆平说到自己的梦。(两个心愿)
明确:表现了袁隆平是一位有理想,有不息奋斗精神的科学家。
2.贯穿这篇通讯的中心线索是什么?
(1)时间线索。
(2)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四、精读品味
1.课文有多处细节描写,请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细节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标注课文页码、自然段)
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精彩的细节描写充分地表现了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对科学热爱与专注。
2.人物通讯要注意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新闻性要突显重点,文学性要有丰富的细节。本篇人物通讯,精彩之处有哪几点?
围绕主旨选取典型事件;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
3.准确的数据增强文章真实性。
五、写法总结
请结合以上学习过程,试归纳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1.抓关键句,理清线索;
2.提炼要素,概括事件;
3.品读细节,理解人物;
4.明确主旨,赏鉴特色。

《喜看稻菽千重浪》第二课时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杰出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学习并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1.梳理人物主要事迹,把握其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2.抓住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抓住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高考命题方向】
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将新闻列入与传记、报告、科普文章并列的四种实用类阅读文本。从文本特征看,新闻、传记与小说都是叙事类文本,但新闻与传记是写实性的,而小说是虚构性的。新闻与小说、传记与小说的组合被认为是高考现代文阅读选考题的基本组合。可以预见,新闻类文本尤其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的考查必将成为命题者青睐的热点;从近期一些大市级模拟试题看,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考查的频率亦呈不断加大的趋势。
分析其命题方向,我们发现,人物通讯主要考查以下角度:
1.对人物通讯标题的特色及作用的考查。
2.对塑造人物所选取的典型材料的分析。
3.对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的分析。
4.对人物通讯塑造人物的意义以及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的理解。
5.对人物通讯塑造人物的方法的分析。
6.对人物通讯的新闻价值与宣传效果的探究。
7.对具体文段内容、句子含义、词语含义的理解。
今天我们来研读一篇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结合高考命题方向,以它为例,我设计了几个活动来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特征,设题角度及解题技巧。
二、课文研讨
活动1:(个人及小组活动)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特点。明确: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副题,实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活动2:(个人及小组活动)人物通讯需要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才能让人感动,给人启迪。本文在选材上有何特点?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呢?这些事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在第一课时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形成答案)
明确:本文在选材上注意了材料的典型性。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活动3:(个人及小组活动)没有成功的细节描写,就没有好的人物通讯。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形成答案)
明确:
1.人物描写(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
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2.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3.1964年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小结: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活动4:(个人及小组活动)文章中使用准确的数据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讨论、分析交流、教师点拨提示,提问)
明确:
如:“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
“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这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也体现了人物通讯真实性的特点。
三、小结
教师小结: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学生小结:请同学们就上述五个活动的设题角度及解题思路进行小结。
课件31张PPT。——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前导入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0.5*365=182.5斤600/182.5=3人 请同学们先做一道数学题:
中国水稻年亩产量是600斤,假如我们每人每天需要0.5斤的水稻作为口粮,那么,一亩水稻一年能养活几口人?课前导入我国目前人口大约是13亿,水稻种植面积约2.3亿亩, 我们每人每天需要0.5斤的水稻作为口粮,请计算水稻的年亩产量达到多少斤才能够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0.5*365=182.5斤182.5*13亿=2372.5亿斤2372.5/2.3=1000斤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何谈经济建设。所以,谁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谁将无可辩驳地成为名垂青史的功臣。走近人物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等多个职务。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根据他育种的杂交水稻品种及研究,水稻单位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900公斤以上。他也被广泛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袁隆平在观察水稻 袁隆平简介袁隆平的成就主要——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1964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1973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4年,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76年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走近人物作品背景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沈英甲为介绍袁隆平的先进事迹所写的人物报道。写作背景作者简介 沈英甲,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著有长篇小说《前尘》,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人物传记《沧桑回眸》,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作者介绍文体知识:通讯相关知识文体知识:人物通讯进入文本 了解了人物通讯的基本常识,作为一名高中生,从读者的角度我们应该知道一篇通讯它“写了什么”,培养自己的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从作者的角度我们应该明白一篇通讯它“怎么写的”,从中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下面,我们就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来分析这篇人物通讯。生字正音稻菽( ) 一蔸( ) 饥馑( )
蕴藏( ) 分蘖( ) 籼稻( )
粳米( ) 屏息( ) 刻骨铭心( ) shūdōujǐnyùnnièxiānjīngbǐng míng朗读词语,注意字音。生字正音 撒( )谎 量( )体裁衣 创( )造
撒 量 估量 ( ) 创
撒( )播 打量( ) 创( )伤读准多音字 sā/ sǎliàng/liáng/liangchuàng/chuāng 概览全文,把握内容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同时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思维导图喜看稻菽千重浪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导“绿色革命”《喜看稻菽千重浪》内容图示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坚持真理走近梦想探究写法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读完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看看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探究写法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探究写法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莞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动作、神态描写,突出表现了袁隆平注重实践的作风、留心观察的习惯、善于发现的眼光、热爱科学的情怀。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探究写法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1①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细节描写,表现袁隆平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注重实践的作风。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技法迁移2.简墨白描画细节。
用白描的手法描摹细节,是最基本最常见的细节描写方法。关键是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事物的动态和风貌,使其不仅逼真而且传神,有意蕴。读写策略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3.特色语言显细节。
细节描写还可以重点描述人物具有特色的语言,以其语言细节反映人物性格。
1.个性动作显细节。
富有个性的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的主要方法。
具体、典型的事例 2.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探究写法5.1993年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1.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3.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勇于实践,敢于探索)4.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6.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7.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探究写法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学术精神、品格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道德操守、准则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个人理想、志向精巧的布局谋篇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科学家袁隆平的高尚品格和突出贡献。喜看稻菽千重浪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中心线索:袁隆平的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1.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探究写法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2. 采用灵活的叙述手法。文章综合运用了倒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方法,详略得当,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育种、植株以及应用中的困难、希望、失望、成功等事件进程,安排得一波三折。如在袁隆平发现真理部分,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探究标题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特点。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副题——实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新颖、醒目的标题探究标题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文章主旨《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创新的精神,表现了他引导“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喜看稻菽千重浪》内容总结小结文体 在当今高速、快捷的生活节奏下,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以其高效的发射速度、广阔的传播面积、新颖的视觉艺术、多级的听觉传导已经占据了新闻市场的主流;媒体文章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作为传统纸质媒体的写作文体,通讯应该充分发挥它的文体优势,注重生动性、完整性、深刻性以及尽量的时效性等特点,在多样的媒体文章中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读写运用是不是只有国家主席、航天英雄、科学家等大人物才能作为报道对象? 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 人物通讯的写作对象选取有什么要求? 不是。只要人物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把他作为报道对象。阅读延伸 通过这篇通讯的阅读学习,你对袁隆平有什么认识?从他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举国瞩目,这是当时的一段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在由湖南人编制的全国第一个省级富豪榜“2007湖南富豪500强”中,袁隆平因其对社会的特殊贡献被列为名誉首富。有人认为湖南富豪网无非是借着袁隆平的名字为他们的富豪评比活动贴上金标签,是一种炒作,所以网上出现了“把科学家袁隆平列为‘湖南省名誉首富’实在很无聊”的帖子。你同意材料中的“把科学家袁隆平列为‘湖南省名誉首富’实在很无聊”这一说法吗?请你就这一帖子提出的看法进行回复。拓展延伸多维探究 【点拨】拓展延伸 ②把袁隆平列为“湖南省名誉首富”并非无聊之举,它给我们评价个人财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我们在出台富豪排行榜时,不能只盯着他们个人的资产和收入,更应该把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作为评价指标。这样的排行榜更有意义。 ①把袁隆平列为“湖南省名誉首富”并非无聊之举,这是对袁隆平的贡献和身价的充分肯定,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什么是“真正的富豪”。肩负社会责任,关注国计民生,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人,比那些自身拥有亿万家财的人,更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③把袁隆平列为“湖南省名誉首富”的确是无聊之举,袁隆平的价值是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的,把他和那些拥有巨大物质财富的富豪相提并论,是一种媚俗和炒作的行为,对袁隆平的评价庸俗化了。评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不能简单地用物质财富来衡量。多维探究再 见《喜看稻菽千重浪》基础测试
一、基础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泊车(bó)???船舶(bó)????粳米(gěng)?? 心肌梗塞(gěng)
B.淤泥yū  籼稻xiān  分蘖?niè   雕栏玉砌(qì)
C.拙劣(zhuō)??罢黜(chù)???伉俪(háng)???引吭高歌(kàng)
D.宿敌(sù)???星宿(xiù)???恰当(dāng)???螳臂当车(d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零售????语重心长????直抒胸意????礼义之邦
B.怠慢????励精图治????以德抱怨????语无轮次
C.枢纽????夜郎自大????招致非议????五色斑斓?
D.敲诈????变本加厉????风餐露宿????挑肥捡瘦
3.下列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袁隆平以“杂交水稻之父”的美名誉满天下,无形资产评估超过1 000亿,可当他面对共和国总理时,却直言不讳地申请2 000刀的科研经费。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为
了“杂交水稻”的科研成功,他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他精通田间地头的每一样活计,一身泥土气息,却是地地道道的城里知识分子出身。他是位逢开会就请假的全国政协常委,生活中却是个率性而为,排球、游泳、下棋、打牌、小提琴样样精通的“老顽童”,随便走到哪里,都是个炙手可热的嘉宾。
A.誉满天下 B.直言不讳 C.挺身而出D.炙手可热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位老人,就是几天后将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泥腿子院士”――袁隆平。
B.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C.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的、迟熟的……等等一一做了详尽记录。
D.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B.2011年9月18日上午,年过8旬的袁隆平院士亲自来到隆回试验田基地,查看超级稻生长状况。
C.?袁院士对当今一些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表示担忧,他认为这样学习的学生可能会高分低能。
D.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
6.下面是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袁隆平颁奖词,横线上应填句子的正确顺序是( )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1)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4)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3)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2)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A.(1)(4)(3)(2)
B.(3)(4)(1)(2)
C.(4)(3)(2)(1)
D.(2)(4)(3)(1)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小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 ‘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 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莱,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8.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9.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10.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妙笔生花
11.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以“袁隆平:谁将养活中国”为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袁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做事先做人是我一辈子最深刻的感悟。”
“‘机遇宠爱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我很喜欢。”
“我的乐趣在事业上面。”
“坐奔驰车,坐宝马车,耀武扬威,有什么意思呢?”
“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早晨要做操,下午要打球,夏天里要游泳……”
读上面的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写一不少于300字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参考答案
一、基础达标
1.B解析:A项,“粳米”的?“粳”应读“jīnɡ”;B项,“伉俪”的“伉”应读“kànɡ”,“引吭高歌”的“吭”应读“hánɡ”;D项,“恰当”的“当”应读“dànɡ”,“螳臂当车”的“当”应读“dānɡ”。
2.C解析:A项“直抒胸意”的“意”应为“臆”,“礼义之邦”的“义”当为“仪”;B项“以德抱怨”的“抱”应为“报”,“语无轮次”的“轮”当为“伦”;?D项“挑肥捡瘦”中的“捡”应为“拣”。
3D解析: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用错对象,感彩错误。
4.C解析:省略号与“等等”保留一个。
5.D解析:缺少宾语,可在“民以食为天”后加宾语“的说法”。
6. 答案:A解析:看原总领句,下面应该接的是(4)(3),按时间顺序点明他的才能和品格,然后我们可以看出(1)是总结句,所以排定(2)(1)。
二、拓展阅读
7.
答案:B E 解析:A项的错误在于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认知,并不仅仅是因为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D项袁隆平的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的原因并不仅是因为要成为超越老师的学者,原因很多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阻碍他们的成长。
?8.答案: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9.答案: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人才的成长;一旦祖国有条件让他们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
?10.答案示例:
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
(1)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2)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
(1)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2)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3)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
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
(1)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2)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
三、妙笔生花
参考例文:
生命价值来源于自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论是渺小的可怜的小草,还是高耸入云的大树,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命价值,且这种价值源自它们自己。小草不折不挠,坚韧不屈,面对石缝间的恶劣环境,它依然顽强生长,小草生命价值来源于自己的坚韧。大树高大挺拔,负势而上,几度寒暑,几度春秋,才得以傲视苍穹,大树生命价值源于自己的执着。
事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人生路上,我们常常会感到迷惘,感到失落,甚至怀疑自己的生命价值。其实,生命价值源于你自己,源于你自己的坚守、拼搏与奉献。
生命的价值源于你自己的坚守。
坚守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洗净心灵后的升华。坚守是自我思想的丰富,是自我品性的操守体现。庄子曳尾于污泥中,却坚守住了自己内心的澄净,他为世人所敬仰,他的生命价值源于自己的坚守;司马迁忍受残酷的刑罚和众人的嘲笑,却坚守住了自己的意愿,“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为世人所赞叹,他的生命价值源于他自己的坚守。只要我们也坚守,坚守自己内心的那份真挚和真善美,我们的生命价值定会流光溢彩。
生命价值源于你自己的拼搏。
拼搏是一种进取精神,是一种对生命不屈不挠的抗争。洪战辉肩负生活与学习的重担,顽强地拼搏在生活路上,最终赢得人们地称赞,他的生命价值源于他自己的拼搏;华罗庚在极其艰难的生活环境下自学数学,并通过不屈地拼搏之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之一,他的生命价值在于自己的拼搏。
生命价值源于你自己的奉献。
奉献是一种大爱,一种大善,大善稀声,大爱无言。李春燕赤着脚在大山里奔走,把她那最真诚的爱送到每一个病人身边。她是天使,最纯洁的天使,她的生命价值源于自己的奉献;丛飞在舞台上真诚地为孩子们唱歌;在台下,他把自己最无私最温暖最真挚的爱奉献给孩子,为他们祝福,他的生命价值源于自己的奉献。
生命在坚守中得以升华,在拼搏中得以超越,在奉献中得以高贵。生命价值源于你自己的坚守、拼搏和奉献,只有在坚守、拼搏与奉献中,生命价值才能够绽放出它最耀眼的光芒。实现生命价值的主体只有你自己,你才是你自己的上帝。对了,生命价值来源于你自己。
点评:本文内容非常充实,开篇即高度概括地摆出二个典型事例,然后扣题小结“小草生命价值来源于自己的坚韧,大树生命价值源于自己的执着”。三个分论点从“生命的价值源于你自己的坚守”、 “生命的价值源于你自己的拼搏”、 “生命的价值源于你自己的奉献”。论据充实。加之点题照应灵活自如,语言准确生动,是一篇成功的命题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