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专附中高三地理复习资料-热点[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师专附中高三地理复习资料-热点[下学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6-05-21 23:1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师专附中高三地理复习资料
热点七: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
资料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我国正在抓紧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资料二: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每年有1800万人从农村迁往城镇。“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各项设施的配套水平,强化小城镇集聚产业的功能,增强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积极引导农民有序转移,就地就近进入小城镇。
资料三:200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杨伟民13日在此间透露,“十一五”期间中国产业结构将立足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向以服务 经济为主。
资料四:我国农业发展今后将继续面临日趋明显的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克服这一制约,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实现产品优质化、布局区域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资料五: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1)解释我国走资源节约型社会道路的必然性。
(答案:参考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见课文。)
(2)“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对水电开发的表述是“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而上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是“积极发展水电”。这一句话表述背后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答案:意义深刻。意在表达水资源开发利用应该从现在的无序到有序,从过度到适度,从一时到持久。我国的能源仍然十分短缺,对我国西部丰富的水能资源仍然要积极地加以开发,但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整体的长远的经济、社会利益为代价,应当在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景观功能的综合开发模式下进行。水电工程项目的选择、建设和运营都要与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相适应,真正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3)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要求我们怎样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答案:
①加快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和要求,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
②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水平。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因地制宜,适应市场,依靠科技,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优势产区。
③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一是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二是加快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三是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四是重点研发高强度、可降解地膜,以及高光合作用生态棚膜,推进农膜向高功能、低成本、无污染方向发展。五是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
④加快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我国城市化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相比,水平明显差异的表现。
答案:①水平不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如发达国家。②大中小城市的结构不合理。大城市发展迅速,小城镇发展缓慢。③城市畸形发展,剩余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但城市难以提供就业机会。
(5)针对我国的资源、社会状况,国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请解释循环经济的内涵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答案:
内涵:循环经济模式通过资源节约技术与生产相融合,强调首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通过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平衡;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意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又可以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热点八:自然灾害
资料一:2005年中国自然灾害比较严重。洪涝、台风、旱灾、风雹、地震、雪灾、低温冷冻、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都有不同程度发生。
资料二:2005年自然灾害与往年比较表
2005年灾情与往年比较
年份 死亡人口(人) 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万人) 倒塌房屋(万间)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2005年 2475 1570.3 226.4 2042.1
2004年 2250 563.3 155.0 1602.3
2003年 2259 707.3 343.0 1884.2
2002年 2384 471.8 189.5 1637.2
2001年 2538 211.1 92.2 1942.2
资料三:2005年我国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灾害势力猛、持续时间长,发生范围广;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受灾人口增加;灾害呈现复杂局面,大面积干旱与局部洪涝与地震灾害并存;
资料四:2005年全球自然灾害创历史记录,印度洋大海啸、尼日尔大旱、墨西哥弯飓风、南亚地区的地震......
[试题链接]
2006年2月17日上午,菲律宾中部莱特省突发特大泥石流,此次泥石流已造成1800多人死亡,3000多人失踪,回答1-2题。
1.泥石流从成因分类属于( )
①地质灾害 ②气象灾害 ③自然原因为主 ④人为原因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有关这次泥石流灾害成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连日的暴雨直接诱发了这次泥石流灾害
B.泥石流暴发前,当地曾有小地震发生,因此泥石流的暴发与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C.受灾的闪存四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是导致这次特大泥石流的“人祸”
D.秘鲁附近海域水温异常偏低所形成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导致这次灾难的重要因素
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2005年8月25日,自飓风“卡特里娜”在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登陆以来,已经对美国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密西西比90%的建筑物消失,路易斯安那州死亡数千人。
材料二 1718年,法国殖民者吉恩·巴普堤斯不顾工程师有关洪水威胁的警告,指着密西西比河口、墨西哥湾和庞恰特雷西湖之间低于海平面的地带说,这里要有一个城市。这个四面环水的城市,就是新奥尔良――“卡特里娜”飓风扫过时,美国受灾最严重的城市。DAC
3.当飓风袭击新奥尔良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澳大利亚农民正忙于小麦的播种 B.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在不断扩大
C.尼罗河水位处于一年中最低时期 D.孟买正盛行西南季风,降水较多
4.此次飓风对美国农业带影响最大的是( )
A.棉花带 B.乳畜带 C.玉米带 D.小麦带
5.有关“卡特里娜”飓风形成的危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巨大的洪水直接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B.飓风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
C.狂风暴雨使美国“硅谷”新兴电子工业损失惨重
D.飓风引发了抢劫、人民生活困难等系列社会问题
6.“卡特里娜”飓风造成新奥尔良人员大量死亡的自然原因有哪些?台风对人类有利的影响有哪些?
7.“卡特里娜”飓风为什么会使美国油价上涨?
8.读下面两幅图示,分析回答
(1)Ⅰ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与其他地区相比,Ⅳ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
(2)右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___________。
(3)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4)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上升的人为原因。
(5)列举我国加强防灾减灾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措施。(不少于三项)
答案
1-5 AD DAC
6.新奥尔良地势低平,飓风带来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带来丰沛降水,缓解旱情,调节所经地区的气温,保持水热平衡
7.墨西哥湾沿岸为美国重要的石油产区和石油化工发达地区
8. (1)旱涝、关联性(2)地震(3)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频繁;国土广大,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发;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汇处,地震多发;海岸线漫长,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4)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危害加大;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5)兴建长江三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
热点九:石油安全问题
资料一:所谓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石油供应。石油不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供应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价格暴涨对一个国家经济的损害。
资料二: 从1993年起我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到2002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30%,2003年石油净进口量达到9100万吨。专家分析,2005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将超过1亿吨,2010年将达到1.5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37%和45%。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8%)。中国石油供应的一大半将依赖国际资源,使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资料三:世界石油市场和石油地缘政治的变化,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存在着国际石油供应暂时短缺的可能。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加大了石油供应的风险,国际上可能出现短期和局部的供应短缺,敌对势力对石油供应可能造成威胁。二是国际上石油价格有可能出现短期的较大波动,石油价格过高可降低GDP的增长速度,而价格过低将使国内石油行业亏损。三是从国内因素看,国内油气生产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自然灾害对生产和运输□尤其对天然气输送□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四是中国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国际经营的经验不足。五是缺乏石油安全应对体系。
问题一:中国石油安全对策有哪些?
答案:中国石油安全对策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节能和节油;强化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全面进入国际石油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天然气储备和预警体系。简言之就是开源、节流、储备。而实施这一方针的重要基础是深化体制改革和公司改造,形成一批有实力和国际经营经验的大型跨国公司。
问题二:日本国民的危机意识十分强烈,几乎所有的重要物资都实施储备制度。例如,日本储备的物资不仅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粮食、钢铁、众多稀有金属等,而且还有木材、大豆、动物饲料等。其中石油储备作为日本战略储备的重中之重,是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的。日本为什么要对众多的物资进行储备?
问题三:今日中国的选择:战略石油储备。作为国家首批石油储备的地点是 ,分析地点选择在此处的原因。
答案:首批被选定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有四个:镇海(浙江省宁波市)、岱山(浙江省舟山市)、黄岛(山东省青岛市)、大连(辽宁省大连市)。
PAGE
5
同课章节目录